读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心得体会1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
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其中母爱的比重较大,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的。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
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我不曾离开过家乡。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
读书心得体会2
我读《史记》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知识又增长了一些;人也感觉轻松多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武王伐纣》。
我曾经看过《封神榜之武王伐纣》这部电视剧,我觉得特别好看,里面还有妲己、申公豹等各种妖魔鬼怪,这些都是妲己请过来抵抗武王伐纣的。但是我的.《史记》这本书上却没有。当然,因为那些都是神话传说,并非真理,实际上是治理无方的纣王,他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仅他不理朝政,而且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后来武王带着军队来伐纣了,纣王也派七十万大军来抵抗,但那七十万人里面,没有一个人不恨纣王的。后来,武王杀进来的时候,七十万大军有的投降,有的自杀,还有的为武王叫开城门。最后,武王的军队如潮水般扑向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身着宝玉衣投鹿台而死。
《史记》,我最爱的书。
读书心得体会3
十多年前在上海谋生,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在这之前我们家是从未有过电视机的,有了电视机就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记得有年春节,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每天晚上好像连续播放四五级,大约从十点一直播放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毫无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这电视剧该有多么精彩。当时想过找来这部长篇小说看看,可是又一想,电视剧都看了,小说还能有什么新鲜感吸引我吗?于是看小说的念头就淡了。
后来文学圈子里的一个作家朋友几次跟我提到《活着》这部长篇小说,这就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刚好一个写诗的朋友开了个网店卖书,看到有余华的作品,于是就买了全套回来,首先就看《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长篇小说了,我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我想我幸好没有当编辑,如果当编辑不得不阅读人家的长篇小说,我想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长篇小说尽管名气已经很大,但是我依然无法读完全本。
但是阅读《活着》的时候,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我依然“活着”(没睡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读《红高粱家族》的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说,根据我的记忆,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改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给我的是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我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暖。
福贵生在民国时期,青少年时他过着纨绔子弟的浪荡生活,而正是因为他的`浪荡,败了家产,才让他和他的家人逃过一劫,这和我家的经历非常相似,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相似的家族史?
成为贫农的福贵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实上却是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悲剧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福贵在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他买了一头老牛来陪伴他,他将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样,老牛也叫福贵,然后他为了让老牛安心干活,给老牛假想出了几个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二喜。这些名字全都是福贵死去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的活着。实际上,牛比他们还好,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饭,它们吃草,不需要耕种就能长出来。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农民在思考吗?没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饱,吃饱以后,可以思考着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别的,对于他们,实在是过于奢侈。而就是吃饱这个问题,从1949年到1978年,对于中国农民都是奢侈的问题。人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那就只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吃饱。我小时候的远大理想就是顿顿有两糙饭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点更好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有爱好,有了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在相互监督着彼此。改革开放之初,最先离开土地,放弃土地的农民都遭到坚守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嘲笑,好在是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好,那些坚守在土地上嘲笑离开土地的人的人也坚守不下去了,最终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还是离开了土地。我想这是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一个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但愿过去的苦难离我们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农民头上那些特殊的符号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时代快些到来!
读书心得体会4
《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
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遇见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说了他叔叔是为篡得皇位让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开始了装疯复仇,一天,他叔叔国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识破,中途返回,正好赶上了奥菲利娅的葬礼,叔叔挑起奥菲利娅哥哥和哈姆雷特的决斗,准备了毒酒和毒剑哈姆雷特先获胜,国王假意祝贺给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没喝。后来哈姆雷特又赢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剑,又夺对手的剑刺了对手一剑。最后,王后毒死,奥菲利娅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阴谋,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发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他从一个善良的王子,久经磨难,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战士。他面对复仇,道德,与爱情种种不一样的态度,在复仇中表现的种种徘徊于后退,让这个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非常真实。哈姆雷特在与叔叔慢慢斗争的同时,黑暗的'社会不断显露出来,使他认为世界的美好渐渐瓦解。黑暗的社会使他加快了复仇的脚步,我从影片中看出来它的装疯卖傻是进过深思熟虑的,他的报仇的意志在困难中越来越坚定,他告诉我们要勇敢去面对世界,绝境中锻炼自己,深思熟虑做好每一件事。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过掘墓人的话看透额生生死死:不管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的人,最后都是白骨一堆。这告诉了我们多思考,看透每一个小事。
读书心得体会5
抱著应付公事的心态,毫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早被我遗忘到九霄云外的《简爱》,不得不承认,我读书的态度随著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我被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当小简爱被斥骂的时候,我不禁对这位被命运捉弄的孩子报以同情的眼光,或者在她的眼中,这所谓的同情是对她的蔑视,她不需要,童年的悲惨遭遇让她反感,也会让她感到痛恨。
或者是海伦和谭波儿小姐的出现,让她学会了改变,但在闲暇之余,我们不得不感慨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冷漠。伴著简爱的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我不禁为她欢呼,当她勇敢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的真爱时,我被她的选择所感动,当她去照顾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
每一段的经历更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感纠葛和心路历程,她的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憧憬和追求,将女主人公的热情奔放,藐视习俗,追求解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简爱的身上,不得不对今天的生活报以庆幸,相比较而言,我们所缺少的不都在简爱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中,简爱的任何一点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当今社会的典范。
读书心得体会6
读到《有温度的数学》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产生了几点疑惑:难道还有冰冷的数学?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数学有没有温度呢?学生感受到的数学到底是冰冷的还是有温度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书的目录,作者杨老师从四个方面谈起了有温度的数学。看了之后深有感触,原来都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四个方面了,结果感觉到既陌生又疏远。
一、陌生的教科书
我从未考虑过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还会有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知识点上的错误,而是结构和安排上的问题),总是在想例题是编者经过精挑细选得到的,都是精华,而杨老师针对我们教材中出现的不合理的地方,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其他教学大师的说法、查阅相关资料来证明和验证自己的想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书本插图(数对)以及经线和纬线的说明,在上课教学时,我曾经也提问过相同的想法,就是小亮左边同学用数对表示。这个左边到底是观察者的左边还是小亮本人的左边。我是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一直也没有大胆的提出来,对杨老师的批判精神感到佩服。
结合我们现有的教材,我们的教材是否可以在低年级多一点图画、多一点游戏以及多一点歌谣性质的文本;而到了我们高年级是否可以多一点生活化、多一点人性化以及多一点动漫,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程度的兴趣爱好。
二、陌生的课堂
课堂是我们在熟悉不过的,我们天天都要与之打交道,但我们的课堂真的有温度吗?真的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数学的公式、性质、符号,给孩子们的感觉是冷峻的、严肃的,如果数学课堂在给孩子们这样的感觉,学生就会厌烦,从而不想学习数学。杨老师提出了当今数学课堂中的矛盾,其中圈养和放养的矛盾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也陷入了沉思中。就如现如今的生活一样,鸡蛋要吃土鸡蛋;母鸡要吃散养的老母鸡,感觉散养的都要比圈养的好。这里,杨老师也指出了我国的教育方式与西方的教育方式的比较。但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就是我国的人口太多,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十几个人一个班,我们国家不知道又要多出多少所学校,多少位老师,这里财政支出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虽然圈养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目前为止,这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的。
三、陌生的'自己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吗?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我们的发展,正如杨老师说的主体与主导的矛盾。教师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才是教育的主体,需要我们教师有艺术的去引导。欢迎的老师也是我看的最认真的地方,自己想成为杨老师说的或者说学生眼中的幽默的老师、抒情的老师、废话少的老师、技艺精的老师、讲故事和变花样的老师,在这其中我都想做到,但最想的是抒情的老师,和孩子们谈谈心,聊聊天,畅想未来,抒发感情,让孩子们从心底里去喜欢数学,自己去钻研,去实践。
四、陌生的学生
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他们心里天天在想什么你知道吗?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你了解吗?现在的孩子都想好,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曾几何时,我记得有位学生就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而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杨老师提出了培养各类的数学小主人,其中我最喜欢是善于反思的学生。每个人每件事,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反思,有了反思我们的认识境界就会上一个层次,从而让下次或者下下次不会再犯错。学生也是这样,一道题错了不要紧,反思之后分析原因,下次不错就是错题的价值;一件事做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思之后分析利弊,下次遇到能够冷静处理就是收获。
读了杨老师的《有温度的数学》让我对于我们的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感觉到它们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我要不断的研读思考学习,把它们由陌生变熟悉。
读书心得体会7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读书心得体会8
我真的拿起钢笔开始写读书笔记了,习惯了敲击键盘,拿起笔写真的觉得特别别扭,在博客上敲打的文字可能就需要几分钟或者几秒钟,但是一旦落实到笔头上才发现,真的需要一些时间,提笔忘字,是常事儿,经常对着自己写的字感觉到莫名奇妙,看来真的还需要写写东西了。
读书笔记,自然就要读书了,但是当我开始想读书的时候,才发现读书真好,虽然我刚刚只读了,短短的几页书,却因为看书,而联想了很多心得,并且记录下来,感觉真的不错,能静下心来来,好好想,好好揣摩,好好品味书里面的真谛。
很多年轻人在写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读书总是算一条,恐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爱读书,但是一旦你问问他们读了什么书,看了那些东西,有什么心得,恐怕说出来的人就不多了吧,网络充斥,电子读物已经取代了纸质的读物,更多的年轻人习惯了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却很少能挤出时间看看书,纸质的书,更别说谈心得了,加之日益加剧的生活节奏,真的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了,很多人买书就是为了充斥家里的书架,我好像就是这类的人,买了很多书,但是真正完完整整翻阅过的又有多少呢?恐怕为数甚少,很多书在书柜中已经陈列多年了,却很少被我问津,只是有朋友来的时候说,你借给我什么什么书看看好吗?这个时候才想起,哦,原来我还有这本书呢?
所以这次领导虽然给我们的工作是要检查去年的读书笔记,我也是临时抱佛脚的在补写,但是我决定坚持下去,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让自己真的静一下,真的思考一些东西!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环境和社会里寻找一点宁静。
读书心得体会9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我这个寒假,我利用假期多读好书,写出心得。希望通过读书能有所得、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让自己可以在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可以在如今日渐商业的城市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在这个假期中,令我颇有体会的是高尔基写的一部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爱喝酒找事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跳舞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著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去冰天雪地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善良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得珍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和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相信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从中获得从容面对的勇气。
读书心得体会10
假期在家学习了《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觉得像是见了一位久违的朋友一样,如饥似渴的看了一些内容,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并不太遥远。掩卷深思,我有所感悟。
以爱心为基础,理解、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收获成效,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教育本是培养学生的活动。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具有丰富的人性,并把学生当人来看待。但是,教师往往面对不听使唤的学生,好象唯一的办法就是树立自己绝对的权威,使学生面对教师的强势胆战心惊,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刚刚得知自己担任二年级班主任时,我的心情真是无比的“纠结”,因为班级里的简直就是学校里的“混世魔王”,是教师们最头痛的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摇头晃脑,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不完成作业,大字不识一箩筐,上学期成绩竟然不及格,是个十足的问题学生,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所以经常会遭到周围同学的白眼。
上学期任课时,由于他不做作业,课堂上只是多说了他几句,他就开始包书包,装肚子疼,对这个特殊的学生我已领教过他的“厉害”了,所以刚接手这个班时,心理是一百个不情愿。
刚接这个班的第一天,他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一上午他就几次装肚子疼都被我识破,他没了办法坐在座位上开始哭起来,我也没有理他,大概知道不能博得我的“同情心”,下午来到学校收敛了许多,我也一改以前对他的偏见,试着与他“和平共处",他上课老是东张西望,自己咕咕哝哝,没有一时听话的时候,看到这种现象,使我一度抑郁很长时间,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课是不是不够吸引他,总想不明白他怎么就不能够参与课堂呢?因此,使我曾经一度很不喜欢他,甚至
想听之任之,放弃他算了。可是做为老师我怎么可能不负责任的说放弃呢!我决定要好好观察他一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我发现他的这些坏习惯的养成是有来源的:家里家长过分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校里同学不喜欢,甚至很少有人和气的与他说话,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同时我也发现,虽然他爱捣蛋,但他头脑很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只要与他和气的说话有时他还是很受商量的,他也会瞪着小眼睛表示接受,可是好景不长“老毛病”又犯。真是像个病人“时好时坏”,于是我试着用奖励小红旗的方法来奖励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认真的学生。如:本节课谁回答问题最积极、谁回答问题正确率最高等等一系列的奖励。结果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的小手如林般举得高高的,他的注意力也集中了,作业书写比以前认真了许多,但是由于基础太差,很多时候课堂上看到别的同学都会了,他自己很着急,看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他,只要他回答对了,他就会无比的兴奋,也开始有了与其他同学比比谁的红旗多的愿望,我认为这就是他最大的进步,课余时间,我也经常鼓励他说:“你基础差不要紧,但一定要努力!”为了刺激他的上进心,只要他作业完成好了,我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帮他树立“威望”。
最近发现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上课比其他几个同学发言更积极主动,有时别的同学想不出的问题他能想到,课堂作业也认真多了,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对他来说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爱护学生,可是多少不良的教育都是假“爱”之名而行恶,“爱的教育”所导演的还有精神虐待行为,对学生本来可以“有话好好说”,但是很多时候偏要把语言制造成精神炸弹,不断地袭击学生。在教育中,我们应张扬人性,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人性的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人格,只有人格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人性的学生。
学生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抗不起暴风骤雨,也挡不住灼热的强光,更防御不了凛冽的寒潮,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莫说是稚嫩的学生,即使是一个成年人,若被当众训斥也是极其难堪的事情,在教育中,更多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出于好心,无意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为了将学生行为上的各种病去掉,却于无意间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播上怨恨的种子,让阴霾充满他们的心胸,那么教育是得不偿失的。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说过,现实世界中圆总是不完美的,只有理想世界中的圆才是完美的。我们同样可以说,老师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十全十美,但在现实中不存在。具体存在的学生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学生总是在试探性的行为中获得经验,明辨是非,增长见识。因此,犯错误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保护的权利。在批评、处罚学生错误行为时,把学生身上的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消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对教育也是一种失败。多欣赏学生人性的光辉,以宽容的态度实施具有道德性的教育,使整个教育活动走在人性的轨道上。
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地;每一棵草都会开放出自己的花朵;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优秀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为了学生的明天,努力吧!
读书心得体会11
《简爱》这本书是由英国的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出版于1847年10月,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小时候父母就相继逝去,按舅舅的遗愿到舅妈里德太太家居住。在那里,简爱没有尊严,还常常要忍受表哥表姐们的打骂,受各种如罪犯般的虐待,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与幸福,没有应属于自己的自由。后来她被舅妈像扔包袱一样扔到了劳渥德学校。她所在的这所学校没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好的教师,条件极差……但简爱并没有悲观消极,在那里学会了许多东西,例如,弹琴、异国语言、纺织等。后来成为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被应聘到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后来她和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结了婚。但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室时,无奈于罗切斯特的前妻的破坏之下,她辞了职,一路流浪到了圣约翰家住下,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亲哥哥姐姐,后来继承了亲叔叔的一份巨额遗产,变成了有钱人。但是她心里一直深爱着罗切斯特,毅然抛弃巨额财产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可是她看到她曾经爱过的人现已双目失明,腿残废了……原来的豪宅变成了一片废墟。简爱还是义无反顾的要和她爱的人幸福的生活下去。
简爱,她让我敬佩。以前,她没有尊严,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切,但是她用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努力的劳动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
她,在被人逼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依然还是不放弃自己的未来,不愿成为别人的傀儡,立志要走向成功的红地毯。
而我的妈妈,她就是一个拥有简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人。她也努力、顽强的生活下去,靠着自己的劳动在社会上走出自己精彩的未来之路。我的妈妈,在以前并不富有,是个小小的职员,根本就是在平常人的'人流之中。她的婚姻虽不如简爱那样经历过生离死别,但是也是非常的坎坷,妈妈被它打击的几乎支离破碎。于是就整天以泪洗面,并不想再次重新站起来。可是,后来她觉得自己这样并不是办法,如果不能在社会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整天就在家里这样窝囊着,那自己,又算个什么?于是,妈妈就这样一年复一年,毫不放弃,努力的学习知识……终于,她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连锁店,房买上了,车也买上了,每年挣的钱比别的工作者高好几倍,还结识了许多大公司的总经理,这些大老板也非常的信任妈妈。这就是妈妈花了几年的心血创造出来的成果。如果妈妈早就放弃,坚持不下来,能有今天的这种生活吗?我依然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的一句话:“孩子,将来我不希望你继人膝下,要永远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我不要你做默默无闻的小草,我要你做草丛中的牡丹花。你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挖掘自己的能力,进入社会高端,这样才不会让社会的黑暗给吞没。你看妈妈,不就是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来创造了令我自豪的成果么?当然,这还不够。等妈妈再赚了钱,就继续一步一步升高妈妈的地位层次。你要以妈妈为榜样,来靠自己的双手亲自创出未来的精彩人生,不要靠着别人去生活。这样,自己亲手创成的人生之路走起来才会觉得自豪!”
妈妈的这些话我牢记在心,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像简爱一样,靠自己去创就未来的美好生活!
读书心得体会12
姐姐借我一本《拇指班长》的书,这本书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人物非常活泼可爱。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东东最大的敌人是班长孔西西,他很憎恨她,在她的朱古力奶茶里放了乱七八糟的调料想捉弄她,没想到,把她变成了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其实,孔西西觉得当上小人也挺不错的。能把孔东东的飞碟当飞机开;能把橡皮当床睡;能用尺子当滑梯玩;能把塑料椅子当成滑冰场溜冰。当上小人的孔西西机智勇敢,她想小人也能做大事,糖果店经常有蚂蚁来偷吃糖果,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蚂蚁们迅速撤离糖果店,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城市。最后,孔东东和孔西西成为了好朋友。
孔西西是个多么讨人喜欢的女孩呀!即使在变成小人以后,她也一样优秀,她遇到事情沉着冷静,用智慧解决了许多难题。我有时遇到困难不思考,要么哭鼻子,要么请求别人帮助。我和孔西西同样是女生,她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孔西西是个好班长,同样也是我心目中学习的榜样。
读书心得体会13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本学期,张校长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通过假期的读书活动,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 xx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xx年来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
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读书好处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会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读书,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至理名言,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许多人只体会到读书的无比之苦,我却更多地感悟到读书的无限之乐。我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也不是把读书单纯的当成一种无所事事时候的消遣,而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和古之先贤、智者名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当成一种消除疲惫,洗去烦恼的精神生化的过程。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
好读书,是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种事务踏至纷来,每天可以有一段长的读书时间就显的弥足珍贵,所以,我这样的年纪和工作的特点使我在读书上不得不养成自己的特点,一是要读书首先是选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读书,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好的,适合的书籍上。在选书上,不看庸俗无聊,不求高深专业,但要切实有用;不过于专一,而追求广博,读书如交友,只是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所以要广交朋友,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一。二是随时备书,“见缝插针”。没有大片的时间可用来读书,只能是把片刻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上两页,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大部头的书籍,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搞定;三是有计划,虽说读书的时间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须要挤出一段时间读书,我把这个称之为:每天多走一点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要再坚持一下,多看一会儿书,在多走一点路。四是要用脑读书,多做批注,常写心得体会。用眼读书,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用心读书,赢得一片安宁,一种丰润,用脑读书,在思考中完成和作者的对话,那么收获的除了快乐,安宁,更是一种洗礼和升华的过程。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效果。五是读书以致用。有人说,现代人读书很功利。我倒是觉得,读书是不能过于功利,那样读书读不好,读不深,读不出快乐。但是读书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读书是要用的。读书不能像是在沙漠中下注水,浇灌了很多,但是长不出娇艳的玫瑰。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大家都在读书,但是,每个人读书的方法、感受和收获是不一样的。说了我的读书的方法,在说说我读书的各种体会和收获。总结起来,应该是“三开”。
开心养气。我在读书之中,收获的开心,快乐分四个层次。一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快乐,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一个精采绝伦的比喻,一个构思精妙,哑然失笑的结尾……这些都会让我怡然自乐,欣然发笑。二是读书让心灵安宁,抛开烦恼的快乐。这时候读书已经深入其中,忘记身边的种种事情,溶入到书的世界里。这时候读书,因为书的世界不同,会有激情如火,也会有沉静似水,也会有百般无奈,感慨叹气。这种在书的世界中畅游,与书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就是读书的第二层快乐。三是独立思考,对话交流的快乐。这时候读书不是读了,而是和好友知己聚在一起,或茶香四溢,或青梅煮酒,或踏雪寻梅……总之是在契合两欢的氛围下的对话、交流、碰撞、引申。四是读书有用。这种快乐就不在读书之中了,而是在读书之后的一种反馈。这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书到用时不恨少”,能够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能够自信大方,举止得体。这样,快乐自然而来了。
修身养性,怡悦身心,几乎是众多读书人对读书作用的一致性的评价。许多人把读书弄墨说成是附庸风雅,这句含有贬义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读书对一个人的修养,气质有很大的塑造力,这种塑造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实实在在,明显改观的,古代不就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吗。当然这个“三日”不是指三天,而是代指一段时间的意思。总之,腑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的人总会给给人们一种感觉,那是从举止言谈中流露出来的。
开阔视野。书籍是向上的台阶和平台,是望远镜也是显微镜。因为书籍我们能够摆脱地域的限制,视野的狭隘,从而站的更高看的更广,看的更远,看的更深。有句说:视野决定事业。我们要走出大山,跳出峡谷,目的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学习外面先进的科技,成功的经验和高效的方法。而我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读书无疑是最为便捷,最为经济,最为高效的方法。从《世界是平的》,我们一下子打开了视野,模糊遥远的地方被拉成了“一马平川”,让我们如此清晰的感受到了全球化的脚步如此接近,一下子把我们也拉入了在太阳升起后,一起奔跑的动物行列之中,危机就在眼前,可是,机遇和希望也同样的实实在在,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用力加速向前跑,必须“率先”冲在前,不是大吃小,而是快赢慢。
开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和发展观念指导,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是我们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读书学习是我们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思路,革新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是先贤们智慧的浓缩,是其他人其他地方的先进、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大补”之品,需要认真研读,反复推敲,不断咀嚼。我看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其中许多的话语短小精炼却意深旨远,比喻通俗恰当,却引入深思。有许多的警示之语,也有许多的谆谆教导,总能让我玩味其中,收获颇丰。
读书心得体会14
清朝末年,中国仿佛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伤痕累累,苟延残喘,慈禧太后专权,她挪用了海军的一半来重建颐和园,并在后来将光绪皇帝囚禁在此园内。
行走在这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内,帝都遗存的斑驳在脚下掠过,一寸又一寸地被磨平。宫殿浮雕大都有些褪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累于在人群中穿梭,我在昆明湖边找了块石头歇脚。湖边很是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还有湖上不知名的鸟儿。享受着迎着湖面吹来的暖风,远处山上的佛香阁在朦胧的雾气和树木的掩映中,给人似近非近的神秘感。环顾湖周,大小楼阁林立,配合着横跨水面的玉带桥和游船轻拍水花的`声响,给人以一种美感。
不远处林荫大道的尽头,便是当年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此,不得与外界有所往来。迈过高大的门槛,能看到屋内极少的家具,可悲可叹一代帝王竟然被囚禁于此,哪还有一丝皇帝的威严,仅存的只有荒凉,如此,怎能不叫外国人轻视我国呢?小小的玉澜堂虽然禁锢了皇帝的脚步,但怎能阻挡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屈?
与玉澜堂相比,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就多了几分祥和与奢华。清漪园内,被称为“败家石”的青芝柚屹立在园内,据说明朝太仆米万钟不惜代价想把这块石头搬入家中,却终落得个败家的下场。清朝乾隆不顾皇太后阻拦,执意将巨石搬入园内,但后来的清朝,不正是走向了衰败没落吗。这一块石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讽刺啊!
昨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旅游胜地,颐和园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每一阵风吹过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苍白无力的过去,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深吸口气,我踏出了颐和园大门。车行驶了好远却仍心有不舍,因为我在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明天!
读书心得体会15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到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了巨大诱惑的时间与空间。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一下子造成了艺术上的悬念,令人无法释卷。以这样的开始进行叙述,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始就显得平淡了,没有巨大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奋。在整部小说中,马尔克斯的叙述出神入化,使我深深着迷。如小说的第七章,在写到霍塞·阿卡迪奥自杀后,他对那股鲜血的流向作了全过程的拟人化追踪叙述,写了近两百字。读来真是独具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小说中出现的俏姑娘雷梅苔丝白日升天、阿玛兰塔与死神交谈等等情节,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种现实的映照。
现实与幻想、传说与神话、直描与隐喻??马尔克斯以极其新颖而独到的叙述艺术,不可思议地创造了一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神话世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现实,更看到了一个小说大师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
来。”第一次读《伊豆的舞女》时,我就感到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力量,他几乎不由分说地带着我穿过山道和雨水,来到了那个舞女的面前。“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这是一个美丽的舞女,令川端康成眷恋不已。在追随着舞女旅行于伊豆山水间的日子里,我像川端康成一样变得忧伤而又多情。然而,相聚是缘,离别总是难免的。“我的头脑变成一弘清水,嘀嘀嗒嗒的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分别后、躺在船上的川端康成的泪水让我同样无以自制,那一瞬间,如烟往事中飘逝而去的友情或者爱情纷至沓来。 《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不是最著名的。他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代表作获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这篇我最早读到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了我深刻的影像,不能忘怀。由此我感到,阅读的第一感觉总是犹如初恋一般固执而难忘的。而事实上,从《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形成了他的写作风格。那种感伤、精致、淡雅而又优美的艺术特色同样是这三部小说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