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读后感

时间:2023-05-19 18:55: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武则天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武则天读后感1

  如果不是为了完成中国近代史的作业,我可能都不知道我一直都很对不起武则天。从小我就很崇拜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但要写她的传记的时候,才发现我以前了解的武则天总是那样的不完整,所以这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读。

  带着疑问和憧憬,我开始正式的了解武则天,但读完了林语堂的那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心里不大舒服,因为这本书把武则天塑造的太负面的,而且几乎没有一句话好评,把我以前所熟知的武则天形象彻底毁了,所以暗自臆测这是本野史。而且林语堂一向不怎么好评武则天,这本书又是以太子哲的儿子的身份阐述,我便产生了怀疑。为了保持武则天的好形象,我又搜索了一本。然而,当我再读雷家骥那本正史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错怪了林语堂。虽然用语没有林语堂尖刻,但是武则天的不是之处竟也被讲了一个遍。我终于懂了,小的时候我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肤浅了。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独裁,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武则天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生活对她而言就如同游戏一样,她有比普通人更强烈的欲望,以至于秽闻不断;争权夺势的游戏,她玩得津津有味,她玩出的不像是一般妇人统治下的正常历史,更像一出梦呓般异想天开的荒。唐戏。她决心要做一个有史以来最有威权最伟大的女人。她最后终归失败了,但绝不是她的过错;她武姓家庭中没有一个人有她一半的智慧、一半的个性、一半的政治才能。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也会乐意去看一看那样历史,去看她怎样从一个才人变成一代女皇……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确是一代而终的。机关算尽的一辈子,背信弃义的一辈子,亲离子散的一辈子,但到最后还是得亲手将从儿子手中夺来的政权又归还给他们。武周一代而终,李唐复辟。从武周初期的酷吏告密政策到她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从她对酷吏的放权到对朝中重臣的控制,从她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残忍迫害到对情人的包庇宠溺,从初期对佛教的利用到老来的`真正归铱。如果单从帝王的角度或是女人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理解她执政五十多年的各种举动,但如果了解了她那样的出生背景,那样的一女侍父子的经历,又偏偏有了那样的心志和毅力,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然而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皇帝比武则天骄奢淫逸,虚荣自私的多,然而却未必有她的智谋。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没听说过武则天有什么谋士或是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的任何人(除了狄仁杰)都更有远见卓识。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当那个人本身就很聪明的时候。

  最后使我记忆颇深的两句话:一是命运若不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便会创造她自己的命运;二是武则天的处事原则为顺我者荣华富贵,逆我者有死无生。这两句话,估计天下也只有她配得上。无论如何骂其骄奢淫逸、妄自尊大、阴险狠毒,林语堂也不得不从字里行间挤出几句言不由衷的佩服和赞美。她,的确是个不一般的女人。

武则天读后感2

  “翻手可杀万民,覆手可救苍生。这便是大权。大权在握,朕即是天下。”句中的“朕”,不是某位天子,而是一名巾帼的自称。她便是武则天,中国历史长河中唯一一名有资格,也真正做到自称“朕”的女皇帝。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不乏女人执政的例子,只不过之前的吕后和之后的慈禧,都是女主而不是女皇。真正的女皇,只有武则天。武则天,一名所谓的女流之辈,凭借自身的政治天赋和步步为营的城府,登上了权力巅峰,也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则天,字“曌”,又称武媚娘。她十四岁入宫,赐号媚娘。又在二十四岁时进感业寺削发为尼。或许是天命,她得到一个机会,使她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平淡度过一生。那时的王皇后,为了对付情敌萧淑妃,将武则天重新接入宫中,封为昭仪。王皇后的如意算盘早已打好,准备“以毒攻毒”,却没料到她搬的这块石头,不仅砸了自己的脚,还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

  或许连武则天都未曾料到,自己真的能坐上龙椅。而在这过程中,她的确失去了很多。不必多说,她是怎样登上宝座的,这故事太过血腥残忍而充满心机。可是不得不说,某些手段其实不甚高明。厌胜案、杀婴案,这些案例不过是仗着李治的懦弱和他对武则天的言听计从而得逞,却实在经不起推敲,可谓漏洞百出。从这点上说,武则天似乎太过急功近利,心思尚不够缜密,甚至有些冒险。如果李治当时能多一些自己的判断,王皇后能一直坚定地反抗,武则天或许就不能如愿了。可历史没有如果,武则天终究以胜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登上皇位的途中,难以统计有多少无辜生命就那样被轻易地抹去。酷吏的使用的确很有必要,也是万不得已,但小题大做的审案方法着实让人反胃。酷吏,说白了就是小人,也只有这一类人,才能毫无顾忌地、堂而皇之地残害生灵,同时昭告天下:武则天是惹不起的。也正是这样,这个大开杀戒的女人,笑逐颜开的脸上沾满了鲜血。

  在那深宫之中,亲情实在是一文不值。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皇家子孙为了权力与王位,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但无论历史有几回重演,我始终不能理解,亲手害死自己的亲人,需要对利益有多重的执念、又有多冷漠的内心?于此,武则天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酷和狠毒。她可以亲手掐死刚出生的女儿并淡定地嫁祸他人;她可以流放三儿子、囚禁四儿子而从不曾有一丝犹豫。这样冷血的女人,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纵使武则天有千般万般的不好,但谁也无法否定她的历史功绩。在她改国号为“周”后,已然年过花甲的她终于平下心来,展现了她身为政治家的风采。她提出“劝农桑、薄赋税”,以恢复经济;加固了对边疆的'统治,击退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而后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完善了科举制度,善用贤才,不论你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重用。可以说,在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这个一生丰富多彩的女皇,陵墓前却是一块无字碑。历史上对于这件事一直众说纷纭,但一切舆论只能止于猜测。也许,是因为之后的政治格局混乱,无人再去顾暇她的碑文;也许,是因为她的一生连自己也无法说清;也许,她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有意留下下心来,展现了她身为政治家的风采。她提出“劝农桑、薄赋税”,以恢复经济;加固了对边疆的统治,击退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而后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完善了科举制度,善用贤才,不论你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重用。可以说,在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这个一生丰富多彩的女皇,陵墓前却是一块无字碑。历史上对于这件事一直众说纷纭,但一切舆论只能止于猜测。也许,是因为之后的政治格局混乱,无人再去顾暇她的碑文;也许,是因为她的一生连自己也无法说清;也许,她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有意留下一片空白,任由后人褒贬。我更喜欢最后一种说法,似乎只有这样,才不负一代女皇的气节与英名。

  对于武则天,我心中是喜厌参半的。既不解她的决绝与狠辣,又敬佩她的睿智与那股傲视天下的气概。不得不承认,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丰富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色彩,让以男权为尊的中国古代不那么单调,也让后人追溯历史时多了一种选择和一个视角。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块永久的丰碑,也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