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时间:2024-09-24 22:39: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是一本讲如何沟通的书。暴力沟通不是指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的沟通,而是指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当中的说话方式,就会发现,言语上的嘲讽、否定、说教、拒不回应、随意打断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作者提倡非暴力沟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非暴力沟通的例子。妈妈对儿子说,房间里有3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需要房间的整洁(需要),你能帮我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吗(请求)?很好地对应到了这四要素。

  二、如何论证的?

  全书先总述非暴力沟通的意义,而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章节叙述。各章节详细的介绍如何客观观察、准确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正视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的表达请求。每一章阐述观点的时候作者都会举例论证,当然举的例子也很接地气,章节末尾给出了所讨论主题的例子供读者练习。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是请求的基础。其中,请求是指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必要时请别人确认。请求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平等的请求不是命令,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让别人做什么,而是以诚实和倾听的方式与人联系,这样请求被拒绝了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和尴尬。

  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沟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包括与父母的沟通、与伴侣的沟通以及与朋友的沟通,我们的话往往让别人痛苦、难堪。我们经常忽略了客观的观察,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带有评论的观察一说出口就让别人很抗拒。比如,“你总是不记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没收拾好衣服”这两句话,情绪上明显后者让人舒服的多。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这样做我感觉有点难过;比如,我今天感觉不开心。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是应该客观的观察,不仅是观察自己,也要观察别人,观察应该基于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价。其次应该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对方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刻,当别人给我说它的困惑、难过的时候,有时候我太急于说教和给出自己的意见了,这样很不负责任。按照书中的做法,我应该耐心的听他说,并询问和确认对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达和释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确的给出建议。或者别人根本不需要建议,等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已经有主意了。受到启发的第三点就是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让别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应该说出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别人拒绝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请求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本书整体较短,pdf只有109页,语言也很简单,读起来丝毫不费劲,但是其中的沟通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却是很常见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读一本书生活当然不会有改变,只有你真正认可了书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认可的方式行动起来,改变才会发生。非暴力沟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复练习才能学会,行动起来吧!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2

  今天读到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让我想到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中所说的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就像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适用于家庭和人际交往。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充分表达感激,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不要让我们的赞扬成为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感悟书中的内容,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惩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孩子的淘气而对她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有的时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强,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责,事后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如此酣甜,就像个天使,真后悔当初去体罚她。有时女儿没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对她说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过一会主动过来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气。

  这一点真要好好向她学习,想想自己很少会在有怨气的时候主动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说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们往往会在惩罚的时候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失败,导致深省自责,惩罚不仅会疏远彼此的关系还会适得其反,的确要慎用。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3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本以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论深奥的专业性极强的书籍,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不经意间就阅读完的有趣的书籍,更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这本书略显得薄了点,还可以写的更长点。

  非暴力沟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对立面——暴力沟通。但在很多人看来暴力和沟通本就是一对反义词。正如两位面红耳赤之人,最常见的方式不是针锋相对就是不言一语。这种情况下沟通显然很难,甚至沟通已经结束。但是不是没有面红耳赤或没有反对之声就没有暴力沟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的暴力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诉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形式。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触碰沟通中的雷区,就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让我们沟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诸如道德评判、逃避责任、进行比较、强人所难等,虽说熟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却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让沟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为例。大多是识人易而察己难,我们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道德绑架一词,人们既能明显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伤害他人。自己在乎细节,如朋友不是过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那他就是缺乏爱心之人……这些问题就这样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沟通语言之中,当我们还在沉醉于一片“为你好”的表述之中时,殊不知对方心理早已抵触不满。

  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当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指责之声,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很多家长不就是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如果没有学习而是在看电视,那就会被视为懒惰或是没有上进心的人。试想在这样的沟通情景中,孩子听到的只能是评论,即使他听从父母的话关掉电视前去学习,内心也是带有极大的怨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实的.说出观察结果,而不带有感情倾向的评论,将会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正如面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你可以说,放学后你已经看了1个小时的电视,长期这样我担心的你的视力和成绩都会下降,我担心你会因此而不开心。陈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需要,不给对方压力进行沟通,才会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导致沟通出问题的细节,在本书中都较为详细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达。人心总是敏感的,希望阅读完本书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沟通中的误区,让沟通真正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4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过这本书《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在我儿子眼中就是一个暴脾气的妈妈,后来我们家儿子给我起了一个错号,叫暴躁妈妈,其实很多时候我的问题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个年轻妈妈,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儿子,经常孩子作业不是很懂的时候我总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较,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些,聪明些,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孩子还没说完话的时候打断他,不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通过苏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绍的方法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归责于对方。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比如,文章开头谈到的那位母亲。母亲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说这本书有多么神奇至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会美好很多。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5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6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这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

  主要表现为: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回避责任!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酒鬼。(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为他跑到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同伴压力)

  为什么要停别人的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规定,我必须这么做。(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为什么必须做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父亲,要养家。(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应当”想法:有些行为应当奖励,另一些行为应当被惩罚。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7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8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非暴力沟通只能做到浅尝辄止。虽然只是随机选读了一部分章节,也不乏有所收获。

  我耐性不好,在倾听这一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所以我选读的这部分就是关于倾听的。我赞同书上很多观点,也能理解,我们在倾听别人时,需要认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对他人表现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诚,不然,我们将辜负了他人对我们倾诉的信任。

  用心倾听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强大,则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对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看来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素养,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宽容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舒服。这句话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容易忽视和做的不恰当的一种行为。

  我想,大多数倾诉的人都会经历过这种感受吧,虽然得到了朋友的关怀,但是却感觉不到满足感,好像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闷的;对于倾听者来说,发觉自己的关怀没有起到作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议性的例句,我发现,那些话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更像是在影视上听到的台词,由此可见,我们是不善表达的。

  书中不仅阐述理论知识,更是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例这些举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实,便于人们的理论理解,也能与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这些举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则是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之间对话,妻子指责丈夫不好好听她讲话,丈夫不以为然。

  他们两个人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重点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没有达到,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双方失望关系紧张。通过作者在中调解,双方都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需要,两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纳,关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转。文章中说这段是对他人反馈,我想到在管理学上学到的信息传递的反馈,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无法顾及他人的感觉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给予倾诉者想要的东西,这时,为了不让双方都感觉不舒服,我们需要及时告诉他们我们也处于痛苦中。虽然不至于让他人反过来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感觉,自我调节,自我排解。

  我们继续读下去这本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9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0

  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好好爱自己,这真的很重要!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时间管理践行社群,每天有五项打卡项目,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练字一小段,还要百词斩背单词,还有其他一些要学的课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感觉做完这件事永远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连女儿都说:“妈妈,你怎么每天忙的一点娱乐的时间都没有?!”

  说实在话,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但其实忙忙碌碌下来,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内心依然很焦虑很迷茫,总觉得这个是我应该要做的,那个也是我必须去做的.,结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还看不到成果!静下心来,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听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我发现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选择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不是我的爱好,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终决定退出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践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两三项自己喜欢的来做。

  说真的,退出后我觉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气,当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当成任务来完成时,我发现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运动,比如阅读,偶尔写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好好爱自己!不苛求,少自责,用心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根据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想过的生活,生活终将越来越美好!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1

  在书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可以体会到“人情似纸纸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无常;亦可以领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谛。——题记

  沿着历史的长河,读唐诗,品宋词,唱元曲,万千风景,皆在书中。年少时的我,也曾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约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谈读书心得。在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忙碌,但闲暇之余仍会抽空阅读、听书。书,能让人清醒,亦会让人变得旷达。

  最近在一书一课APP上听了樊登老师的《非暴力沟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倾听,我学习到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在员工学院素质提升培训中,我已经接触学习过“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找到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原来非暴力沟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好多事情我们一张口就是评论,而非事实。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任职管理人员,在和员工沟通时,我们是需要观察员工情绪的,我们无法选择一些事,我们可以选择面对一些事的态度,不可居高临下,不可道听途说,不可张口即来,这一点真的挺难的。因为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阐述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是最不会引起对方反感的,书中说,“不带评论的观察这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们要同员工站在同一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生气,一定是他的需求没有满足,我们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谈话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和孩子在沟通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平时我们参与孩子的学习成长很少,但当自己偶尔参与进来时发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开始了“暴力沟通”,不学习时,岁月静好,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我们只有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方可展开父与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非暴力沟通》这段音频,我总共听了三次,每次听完这本书,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是听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越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书一课APP中,我还听了很多好书,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愿从书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2

  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之前,我以为“暴力沟通”只是“冲突”和“争端”。但是现在,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认识到了“暴力沟通”不止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行为”。语言暴力就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杀人于无形!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状态就是互相伤害的状态。典型的暴力沟通!

  在家中,妈妈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个没完。从进入房间叫你起床,她会说:“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啊!这垃圾也不扔进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本来睡意还未散去的你可能会顶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会收拾!”正是你下意识的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恶意,语气也很平缓,那也不行!你已经扳了机关,子弹止不住的往外飞!妈妈是时候拿你跟XX比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时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务,家务不行,学习,学习不灵!跟你爸一个样,没出息!”你还没接上话呢!你爸就登场了。爸爸这一个角色亦敌亦友,不只要他不说话那一句话,就还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国家庭是不会直接地,露骨地表达爱意。中国的许多孩子也是怯于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家长们觉得自已对孩子已经是够上心,给的爱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没有想过您付出的爱,您的孩子没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绝接受呢?不停地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打击往往大于激励,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爱建筑的,是成员们获取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因为沟通不得当,而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示爱。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还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养育成人,对我们呵护备至的人。我们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们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家更牢固,让爱永存!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1-2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24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03-1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24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4篇)03-19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4篇03-1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10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