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读后感1
这学期我们有幸学习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
《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新颖,有着及其特殊而又深刻的涵义。读了《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出了许多感受。这篇文章写的是刘老师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我”被刘老师那种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已年过半百并失去一条腿的老师,不愿意躺在家里,失去了活动的自由。他靠着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去板书、上课放风筝甚至蹦跳着去追风筝。刘老师尚能如此,我们就更有理由做到。而事实上,我们当中有很多年轻、健壮的所谓正常人却往往做不到,这又是为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生活的逆境绝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在困难中奋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中,很少有能迎着困难向上的人。记得有一句名言说得好:“风帆,不挂满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于实际行动,是一团虚无缥缈的雾。”刘老师以他的言行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逆境中奋力拼搏、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埋怨甚至逃避生活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决不能失去信心,一蹶不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决不轻言不放弃,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我学习《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风筝读后感2
读了风筝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以作者强强、微微等少年朋友的理想为基点而制做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深刻揭示了"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一主题思想。
他们做的风筝以自己的理想为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照猫画虎,那样既没有个性和特点,也没有创造力.比如芳芳就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少年,我不能向她学习。没有理想的人就是胸无大志,没有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只能,昏昏一生,到了最后一事无成。但一个人的理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来确定。我也有理想,那就是长大想当一个音乐家,如果要我做风筝,我要做一个“钢琴”风筝。
有了理想,就要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胜,来不得半点虚荣和骄傲,如果不是这样,理想只能成为泡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刻苦训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每一个人的童年也像是一只风筝.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可千万别让手中的线断掉啊!”'如果你的理想风筝断了线,风筝就会摇摇摆摆,左碰右撞,失去方向,风筝就会摔个大跟头,你的理想就不会实现,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方向,我要在学校.老师.父母的陪养教育下,展开理想的翅膀,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总之,《风筝》这篇文章寓意深刻,读后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啊!
风筝读后感3
这本书是实体和在线同时看的。所以在线时间比较短。
追风筝的人从哈桑到阿米尔,是悲惨与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这种纯粹的不掺一点儿杂质的感情是我敬佩的,也是我做不到的。书中除了哈桑,阿米尔的父亲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没看到后面只是敬佩他作为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能够对弱势群体扶持,不仗势待人,这种形象应该很多人都喜欢,但是看到后面把剧情一下子揭露了以后,开始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认为也不过是个伪君子,寻求救赎却深陷的人,但当时的我已经忘记了他前面所做的事情,接着作者用拉辛汗的话给父亲做了一段解释,我也懂得了理解,懂得父亲仍然是那个父亲,他做过错事,但他用余生去做善良的事,这是他的救赎,我仍然很敬佩他。当然,书中的主人公塑造的非常成功,我能理解并代入父亲对哈桑的不同时,阿米尔内心的感受,我也有过这种想法,很贴切。阿米尔的救赎是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
之前的书评被我手贱返回了,第二遍写个大概,我要去吃饭了。
风筝读后感4
深深的震撼。心里憋着什么很想找个读过的人一起说。就像译者说的那样:身为人子,我很庆幸时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教育我,虽然我时常有负他们所望。身在和平稳定的时代,身在祖国,心中竟有一份庆幸。再回头想起那些战争中的人们,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为他们祈祷。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读到那些亲情、友情、爱情,有时眼里会灌满泪水。是多大的忍耐让阿里能一直在“父亲”身边数十载;多么深沉的爱,阿桑用生命捍卫阿米尔;多大的勇气,让夫妻到处内心最深的'秘密。
有那么几处让我曾经对阿米尔很生气最后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后我释怀了,更准确的说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爱的人的毒,那么深。阿米尔爱索拉博也是这样的。最后我有点好奇,也许是我的愚钝。索拉博应该能原谅阿米尔吧,那个想爱他却伤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实,我的感觉。前半部分续写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生活。后半部分是写他在赎罪的过程。“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全文的转折点在拉辛汗病重,阿米尔重回巴基斯坦。
写不下去了,二教熄灯了愿我能成为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风筝读后感5
那一幕发生在追风筝大赛后的一场意外的背叛,是因为胆怯的自私性格,导致一段真切友谊的逝去。在阿米尔成年后,辗转回到饱经战火摧残的阿富汗之后,发现在种族和宗教的自我本位主义下,在政权更迭的动荡下,践踏生命都变得那般的毫不起眼。
在多年以后,有人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是父亲和仆人的妻子通奸生下的不能承认的儿子。这本来还有理可循的事就变得如此荒诞不经。父亲的隐瞒和有意无意的比较,哈桑和阿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阿米的自卑自怜自伤自傲,哈桑所受的屈辱痛苦,在那个身份地位等级的社会里,还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故事?可能这就是在社会背景下那个叫做命运的东西。因为阶级和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成为主仆,因为种族的对立和迫害酝酿了最终的悲剧……那个与他如影随形的.哈桑,那个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代价的哈桑,那个在他耳边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此生却无缘再见。
作者清淡的笔触之下,饱满内敛的人物个性在沈静中透露着浓浓的忧伤。在交错倒叙的文字中,让我惊觉那从容精湛的文笔,仿佛让时光在瞬间如光影交错,回顾着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往事历历在目,然而人事已非。回不去的童年,填补不了的心灵裂缝。
风筝读后感6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卡勒德·胡赛尼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出了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闪烁。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压抑,又因对宗教不移的信仰让人明朗;这片土地因战争令人绝望,又因古老的传统让人希冀:这片土地明显的阶级观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单纯的思想让她的`儿女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这本书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思想:珍惜爱,珍惜和平。这本小说让其作者于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因为这位拿着美国绿卡的医生,原为阿富汗移民。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风筝读后感7
风筝,读到不同的情节有着不同的理解。刚开始的时候,认为风筝象征着胜利,一种胜利者的荣誉;到了中间部分,则把它当作了和平,更像是阿富汗人民对战争时代的憎恶,毕竟在战争年代是很少有这种娱乐活动的;读到最后,幡然醒悟,觉得风筝更像是阿米尔对自己良知的追逐!在年幼的时候,为了打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鸿沟,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以求父亲对自己给予赞赏,却不知哈桑原来是父亲的私生子,才得到父亲如此的厚爱!以致于当哈桑在受到阿塞夫的虐待时,他选择了懦弱,将哈桑对他的爱护抛之脑后,更为甚者,为了逃避自己的罪恶,在生日那天陷害哈桑,促使其离开自己,奔走他乡!但他却怎么也无法摆脱自己内心的阴影,无时无刻不感到愧疚与痛心!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所对待别人的恶劣行为,最终都会反馈到你自己身上,尤其是罪恶感会让背负一生,无法安然!比如说,哈桑小时候的兔唇和阿米尔与阿塞夫决斗后的上唇破裂相对应;阿里的不育与阿米尔长大结婚后无法生孩子照应。与阿米尔的背叛相反,终其一生,哈桑却是无比的衷心耿耿,即使在哈桑离开多年,还用生命保护着他的一切!
可惜,当阿米尔良心发现时,那一切都来不及了!生活中的许多悲剧也往往如此,当人们开始恍然大悟,才发现要想去追回的东西已经变成了空头泡影!为你,千千万万遍!以心比心吧!
风筝读后感8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zhaichao。net。cn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风筝读后感9
最近《追风筝的人》一书的读后感,指出选择善良的人永远都不会迟这一看法。
追风筝的人主要围绕着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展开。以风筝为主线,开篇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悠闲时光,展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面貌、虽阶级矛盾喝民族矛盾并存,但摩擦亦与温情并存。当战争来临时刻,当地人民流离失所。多年后,年少时因为战乱逃离阿富汗的阿米尔重回故地,曾经的朋友哈桑惨死。因少年的阿米尔懦弱选择不保护哈桑。导致哈桑被赶出家门。人性的黑暗显现。
成年后的阿米尔历尽艰辛救回哈桑的儿子。此刻他才感受救赎。或许看完这本书后,我们会感叹和平的重要性。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无法体会到流离失所、看不到明天希望的滋味。而另一方面,此书告诉我们,选择善良的.人永远都不会迟。毕竟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对待生活的方式,但是请我们再善良一些。
把善良当成事一种选择,一种福气,一种远见。因为你付选择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福气。你选择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路。《追风筝的人》有空值得看看......
风筝读后感10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从童年开始讲起,男二的父亲是男一家的管家仆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对男一忠心耿耿,并且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风筝比赛时,他们两人得了冠军,男二为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风筝,但是却遭到其他较大的孩子的维度,为了保护小主人(男一)的风筝,男二被他们—。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没有勇气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后来还想办法诬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表。虽然男一的父亲原谅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亲(管家)还是带着男二离开了。随后,俄罗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亲带着男一逃到了美国,并将家里的房子托付一个朋友看护。
然后,男二在美国长大结婚。后来接到帮他们看护房子的`父亲的朋友的电话,那人叫他一定会去阿富汗,有事情。从这人口中,他得知他儿时的伙伴为看护自己的房子被杀,还留下一个孩子被卖到。并且事实上,那个从前的管家其实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儿子其实是自己的父亲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而那个被卖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于是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会美国的家。
风筝读后感11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那个人权不平等的国度,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放大,自私,贪婪,懦弱,嫉妒。阿米尔与哈桑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人,是朋友?是玩伴?亦或者是其它,在两个人的心中,对方的定义不一样,在哈桑心中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阿桑忠诚于这段友谊,勇敢的保护他最要好的朋友,把朋友看的比自己还重要;然而在阿米尔的心中,阿桑不过是他的一个玩伴或者是照顾他的一个仆人而已,他没有珍惜两人之间的感情,甚至因为他的嫉妒与懦弱亲自扼杀掉了两个人的友情。不过说阿米尔自私有点过,小孩子都渴望被爱的多一些,尤其是当他身边只有父亲时,他希望得到的是父亲全部的爱,他希望自己是父亲眼中的骄傲,他希望父亲的眼光始终关注的是自己。在没有达到他希望的时候他没有安全感,所以部分的性格可能由此而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是一个坚强勇敢之人,是阿米尔心中的`英雄,指引他前行的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吧!寻找哈桑的儿子并想要扶养他长大,路途并不容易,反而让阿米尔的心中更加坦荡,可以是一种救赎,只有这样才真正的打卡了他心中的结,对于阿桑的的愧疚......
追风筝,可能归根结底是追寻人性中的真善美吧!
风筝读后感12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习俗被战争所毁灭,昔日追风筝的人也已不在,唯独留下儿子给阿米尔一个心中赎罪的机会。仿佛穿越回上一个世纪,看到中东是什么样子,目睹战火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伤害,看到尊卑和友谊的样子,“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身世与经历令人叹惋,对于阿米尔的忠诚也令人钦佩。阿米尔曾经的懦弱让他背负几十年的心理负担,对于哈桑儿子索博尔的爱有所弥补与释放,但就是不经意间失去的信任带来了索博尔的自杀与沉默,有些回忆终生难以忘记,就像少年时代那个追风筝的人。最后,不得不说有些地方翻译成的汉语如此巧妙,比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在美国的阿富汗人也过除夕?哈哈,也许是我知之甚浅。总而言之,结局以阿米尔成为索博尔追风筝的'人,就像当年哈桑是为他追风筝的人一样,相比索博尔所受摧残的沉默,能够在放风筝中眼神不再一如既往的空洞,算的上是一个较好的结局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风筝读后感13
我读过很多的书,最喜欢的却是一本周围同学都不了解的书——《追风筝的孩子》。
书中的主角阿米尔和仆人哈山从小一起长大,情同兄弟,尽管阿米尔常仗着自己是主人,捉弄单纯的哈山,但哈山对主人的赤诚之心从未有所改变。直到一天,在斗风筝比赛之后,哈山为了替阿米尔追到一只蓝风筝,目睹此景的阿米尔,却因胆怯而退缩,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后来因躲避内战,辗转逃到美国的.阿米尔,在愧疚之下,踏上故土,走上赎罪之路,在拯救哈山之子的过程中,真相一点一滴地浮现,每个细节,都使阿米尔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悟……。
在热泪盈眶中阖上这本书,我开始思索罪与救赎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每当我们犯下错误,总会有爱我们的人,无悔地为我们付出与承担,但当我们成长,这些经验会成为能量,使我们拥有高贵的人格,为我们所爱的人予以加倍的回馈,“追风筝的孩子”深刻地刻画出人性的善与恶、脆弱与坚强,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道出了哈山的忠,也在最后道出了阿米尔勇于面对过去的良善,撼动着读者们的心,使我在往后,愿意为更多人,尽更多心力,去偿还那些我所欠的东西,尽管“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但我仍愿为你们,我所爱的人们,千千万万遍也无悔。
这本书的好,实是笔墨无法形容,静待更多人去细细品味,深深地反省与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看见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观点,激荡出灿烂的火花。
风筝读后感14
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的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沒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
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
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风筝读后感15
在阅读《追风筝的人》时,当阿米尔决定踏上赎罪的道路,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寻找哈桑时,我还在期盼,在阿米尔推开门的刹那,出现的是年迈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尔来寻他,哈桑将以久违的拥抱来宽恕他,可是,结局却是哈桑已经与世长辞,时间的'流失无限的延长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道路。
悲剧存在的意义在于什么?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可以是爱,正义,忠诚,责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梦想……其实,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从来就是难以一一罗列的,他们默默地潜伏于人们的心中,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于形,从而让他人有所体会与触动。悲剧的作用就在于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遭到毁灭的痛心与叹息,同时引导读者对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与共勉。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构成人生挫折或酿成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样的,除去无法违背的客观现实外,人性的弱点是不可否认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书中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对阿米尔的懦弱、自私、软弱、逃避心理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点。
最后,还是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正能量的结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风筝读后感】相关文章:
《风筝》读后感02-22
风筝的说说04-24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3-26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3-2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3-16
风筝读后感(15篇)04-14
《风筝》读后感(15篇)04-23
风筝读后感15篇03-20
《风筝》读后感15篇04-02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