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有感

时间:2024-09-19 02:40: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孔子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孔子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1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礼。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以后,我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定意志。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成功。

  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读孔子有感2

  开学伊始,我有幸拜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职业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工资水平不高,要干的工作却不少;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法教,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等等。为什么孔子却能把老师做的有滋有味,并且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多后依旧让人顶礼膜拜,而我们当老师却当得这般“身累”和“心苦”呢?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他能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他能给行进在坎坷路途中的夜行者一份动力、一个希望。孔子有的,我们没有。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犹如爱情般的刻骨铭心。

  读过此书之后,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教育其实就是一个默默奉献的讲台,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每当我们走上讲台,就要有一份不能亵渎的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当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点衣食住行的生活时,我们就要能收起些许膨胀的虚荣,思考着怎样给孩子们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如何去培育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灵,然后,去享受灿烂的阳光和醉人的月夜,享受这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跟孔子学当老师,就要学习孔子对教育、对教学的热爱之情、执着之心,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一份执着、一份信念,把自己的书教好,把孩子们教育好……

读孔子有感3

  他,是鲁国人人敬仰的国相,也是周游列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这般对待这个圣人。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一改轻浮态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礼回拜。

  在十四载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经历了离别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孔子抱着颜回的遗体就那么呆坐了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直到其他弟子把颜回抬走。孔子爱颜回比爱他的儿子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液,而颜回却可以传承他的大道。

  最后,鲁国那个曾经陷害过孔子的人,把孔子请回了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当今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般高贵品行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华夏历史上辉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轮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点火光,照亮整个华夏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才有五千年历史;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会灿烂至今;正是因为孔子,我国如今才得以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读孔子有感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妹妹口中讲出,一边背诵一边抱怨古人写字总喜欢写“错别字”,同样的字体,竟有多种读音,我不禁为这种独特的感慨开怀大笑,原来儒家经典,现在已经开始伴着小朋友成长。人常道“钻孔钻孔”,先钻后有孔,自然而然,伴着情景喜剧的推出,孔子的老师却被认为钻子,然而,撇开一系列的喜剧笑话,以真诚的态度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不曾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反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也不失为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静心总结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会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想拥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却也是做到勤奋、多问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读《论语》的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个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无疑是我们求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

读孔子有感5

  我读了一本《孔子》的书。书中讲了孔子对礼的赞颂,我读后深受教育,我们都应该做懂礼仪的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说“礼仪之帮,不可不知礼。”他又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他主张用礼仪来引导大家的行为。我读完这本书,很有感想,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来学习孔子,做有礼仪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有的人做事很不懂礼貌,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人很粗鲁,心里没有礼仪来约束,就做出很多错事来。我有的时候看到公共汽车站人们有秩序地排队等车,心里就感觉特别舒服。在地铁站里,人特别多,当列车开过来时,大家都自觉地站在门两侧等着上车,没有人指挥,人们却做得很好。这不就是文明礼仪的表现吗?妈妈常带我去朝阳公园玩,在公园的的绿地外面立着牌子,上写“游人止步”,“禁止踩踏”。可是总会有人站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是照相就是乱跑,这种行为多可耻!他们不讲文明,他们应该多学习,纠正错误。生活中有太多的“止步”考验着你和我,考验着我们大家,看我们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那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知礼仪讲道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

  《孔子》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文明礼仪不是小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都来行动吧,让我们都来做文明礼仪的标兵。

读孔子有感6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本书好有趣,下面还有注释。这本书里讲了我不知道的孔子小时候的事情,比如说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死了,还有孔子小时候很谦虚等等一些事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的故事:《第六章走向成熟的道路》,这张章讲的.是孔子自从经过老子之后,他就把过去的一些偏于主观的做法有意识的减少了一些,他遇事也能冷静的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热情,就是使得他更为人们所钦佩了,于是他的弟子多了起来。他很从容的对门徒们说:“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有很多志同道和的朋友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研究学问,这不是令人高兴吗?自己有本领,可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但也没有什么不愉快,这不是有涵养的人么?”这就是孔子一时期的心情,就是他从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经过挫折,经过自我教育,学了一些本领,又接触了有阅历的先辈老子,自己已经从事着教育事业,同时对从政又有一些希冀时的孔子的心情,这时他还不到三十五岁。读到这里,我就心里暗暗敬佩孔子:三十五岁之前就有这么多本领,怪不得孔子有这么大的成就。如果现在有人都像孔子那么勤奋,那这样的人肯定是人才。虽然孔子很博学,但是他并没有骄傲,还谦虚的说他只会赶车(一个全才的人必备的本领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里头赶车是认为最低下的),这点我们就要向孔子学习了,他的道德、文学高、品质优良,还很谦虚,我们也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

读孔子有感7

  前几天,我们刚学完《孔子拜师》这一课,我对这篇课文很有感触。

  当我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因为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当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孔子的不辞辛苦和勤奋好学。因为孔子的家乡曲阜和老子的家乡洛阳相距上千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走那么远是很困难的。但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当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孔子上前向老子行礼,并自我介绍,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卑有礼。当我读第三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老子的大方无私和孔子的.勤学好问。当我读最后一段,让我更加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识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孔子的好学,老子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也像老子一样把自己的学问无私大方地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勤学好问,并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读孔子有感8

  孔子(前551——前479)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一个暑假,我读了《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在婴儿时便失去了父亲,又在少年时没了母亲,从小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他练就了一副魁梧健壮的体魄。

  后来,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立身于世;自学、自力、自强,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最成功的私立学校。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也因此名扬华夏、启迪万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例如在学习这一方面,孔子让我知道不能知难而退,要继续向前攀登,不管有多难、多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遇上难题,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关于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万物,人是最为宝贵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的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只有极少的人当上了奴隶主,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人权、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而孔子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他平等博爱的胸怀,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了,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只是他广博的思想之海中几颗珍珠!正因为古代中国有孔子着一种要求上进待人不论高低的人,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读孔子有感9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和孔子比起来学习条件很优越,我更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读孔子有感10

  《孔子》这本书是属于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一类的,它主要介绍了一些世界名人的一些事,《孔子》就是其中一本。

  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受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的伟人——孔夫子毕生的事迹,就可以从这本书中统统知道。

  孔子从小就聪颖过人,固然四得自先天的优良条件,但立志向学,却是得自慈母的谆谆启导。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伟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这本书从孔子不平凡的的`诞生写起,以至周游列国、问礼从政,最后献身教育、流芳万世……原原本本,细述无遗,能使我们对孔子的一生可有概括的了解。

  孔子教导弟子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尊严伟大;对于礼、义、廉、耻的推崇,更为备至。论语就是将他当时对弟子们所讲的话汇编而成的。

  尽管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突飞猛进,我们对于“至圣先师”的一言一行,仍当奉为圭臬,才不致失去“文明国家国民”的美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一起去了解伟大的先辈,一起去向他们学习吧!

读孔子有感1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读孔子有感1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

读孔子有感13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被鲁昭公建议去洛阳观光,于是孔子到了洛阳。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于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识广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积极和热情,于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帮互助的两人。老子教给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学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这儿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而且还赠了他一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大多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里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而孔子也忍不住赞美了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是经常被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游水的,还是经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的也经常落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在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在风里去,他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办法琢磨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

读孔子有感14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读孔子有感15

  守住平常心,是一种对名誉而后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迎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懂得珍惜和品尝的人,才会读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谛。

  在写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下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率学生们出游。一天,孔子观赏破布的景色,见那水流从二三十丈的高处飞泻而下,撞入江中,激起滚滚波涛,直冲出数十里之外,那地方,鱼虾龟鳖都无法生存。

  忽然,只见一个男子跳进急流之中,孔子以为那是自寻短见的,便急忙让学生顺着河流去搭救他。不料,这人游出数百步之外,便从水中走出,在河边悠然自得地唱起歌来。

  孔子赶上去问他:“您能再这种地方游泳,有什么秘诀吗?”那男子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凭着人类的本能开始我的生活,依靠人类的'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成功。游泳的时候,我同旋流一起潜入水底,随同涌流而出水面,完全顺从水性而不凭主观意志从事。这便是我能驾驭汹涌急流的原因。”

  孔子又问:“什么叫做凭本能生活,靠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而成功呢?”那男子回答:“我生在陆地而安于陆地,这就是本能;长于水上而安于水,这就是适应性;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而结果这样,这就是顺其自然。”孔子点头顿悟。

  “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要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败看得平平常常。简单地讲,就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

  失败也是生活的必须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水明生活是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时尚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任何人的一声总会有不顺的时期,无论从事水明工作,都会和预期相反的结果。场次以往,任何人都不免常胜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顺的时候。每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是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会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顺的时候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活着。

  我们应采取顺境不娇矜,逆境不颓唐的生活态度。正如故事中这个男子能支付汹涌奔腾的急流,遨游其中,得心应手,就因为他不以主观意志从事,而是根据自然法规,尊重客观规律,按着生活的逻辑办事。人之处事亦应顺其自然,正所谓适应世事适事万物。

  守住平常心,应该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快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读孔子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子》有感04-22

孔子读后感03-24

《孔子》读后感06-08

孔子的名言12-03

《孔子游春》读后感03-15

孔子论语读后感04-17

孔子拜师读后感04-24

《孔子拜师》读后感02-24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