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理想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理想有感1
“一个人成不成功,在于他的信念与精神。”这是飞向蓝天的第一个人杨利伟说的话。也正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他战胜了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儿时的飞天梦想。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就像我的妈妈。我妈妈小时候想当医生,可是长大后她却当上了教师。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其实,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有时大人会问小孩:“小朋友,你长大想做什么?”这时,会有许多小朋友冥思苦想。因为他们的理想有很多,不知道该回答哪个好。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也许他们才会有自己真正的理想目标,如果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最终也没能实现它,那就表示他没有把他的信念与精神汇集在一起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我的理想是出国留学,像钱学森一样用所学的知识再回报祖国。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理想能不能实现,但是通过张海迪、邓亚萍、诺贝尔等人的感人事迹,我坚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读理想有感2
人生的迷茫之时,身处谷底的你,会看到一束光芒。那是一束多么耀眼、多么令人振奋的光芒啊!看到这束光芒的你,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向上爬。爬到手掌出血也不肯作罢,爬到嗓子冒烟也不肯放下。但是,正在奋力向上爬的你,有没有想过,当自我决定向上爬的那一刻,但自我觉得不伸手触到光芒就不会放下的那一刻,你,已经登上了通往光芒的理想之路了呢?
理想,就是这样的吧。不理解痛苦,不承受磨练,不坚强意志,不稳定目标,理想的翅膀将永远也不会降临你的身后。通往光芒理想之路将为所有人开放,将为所有辛勤、努力的人开放。不明白,你是不是那个愿意为了理想,付出辛勤雨努力的那个人呢?
“有志者,事竟成。”我家隔壁的小玲姐姐从小丧失双腿,此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是,小玲姐姐从来没有放下过自我的理想。小玲姐姐的理想,是做一名主持人,做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当小玲姐姐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呆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都是才艺出众,能唱能跳的。而小玲姐姐,说唱歌吧,唱的也挺好听,可说跳……小玲姐姐没有腿,怎样跳呢?当我问出这个问题,小玲姐姐便笑着敲了敲我的脑门,说道:“谁说没有双腿就不能跳舞了?你瞧!”说着,小玲姐姐便打开了桌上的播音机,一首钢琴小提琴合奏的经典曲目《梁祝》悠扬响起,小玲姐姐配合着音乐,开始在轮椅上“翩翩起舞”。她的手,像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表情也随着音乐变化。如果不看下半身,又怎样会明白这是一个残疾人的舞蹈呢?在这之后,小玲姐姐还说,要当综艺节目主持人,口才还要好。所以,她经常联系读一篇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这样能够锻炼自我的随机应变潜力和对文章的理解潜力。听了小玲姐姐的话,我便常把自我写的作文给她读。但她的嘴里吐出一个个文字的时候,我会感觉,自我的作文写得再不好,也像灵泉的声音一般美丽。我常常陶醉其中——能够说陶醉在自我的习作里,也能够说陶醉在小玲姐姐优美的声音里。从此,那优美的.
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旋——吃饭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甚至睡觉的时候……
我一向很好奇,为什么小玲姐姐没有双腿,却还如此乐观的追求自我的理想呢?我以前问过小玲姐姐,可小玲姐姐却一脸平静,仿佛正在聆听自我内心的声音。许久时候,她说:“也许是对于心底的那一份执着吧。热血沸腾的时候,对什么事都很执着,尤其是对于自我的理想。”那时我还小,似懂非懂。如今想来,执着,或许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主要元素。但是茫茫人海,何尝又有人未曾执着过。可真正实现理想的,又有几个呢?
盲目的执着,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小玲姐姐在成功后告诉我的。这是,小玲姐姐已经移居到了北京,而我读了六年级。小玲姐姐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残疾人主持大赛的活动。小玲姐姐以超人的天赋和努力成功赢得了冠军。那一晚,小玲姐姐和我视频聊天,他问我:“你还记得以前你问我的那句话吗?问我为什么会乐观的坚持自我的理想。此刻,我把我之前的话补充完整:我追逐理想的原因是因为执着,而盲目的执着却让不少的人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让人失去自信心。在执着背后,付出的努力也不可计量。因为我相信我有当主持人的特质,我努力过,所以我会成功。更因为我渴望成功,所以我才会成功,得到理想的眷顾。”那一晚,我想了很多。小玲姐姐的话,似乎让我明白了理想的真谛。
是的,因为我渴望成功,可望实现理想,所以我要努力实现,并执着的走下去。一向走到理想之路的尽头,触到那无比神圣耀眼的光芒。
“有志者事竟成”“有梦者,勤即可成功。”因为理想,让我始终相信这两句话。
你呢?在那光芒的理想之路上,你已经触到那万分耀眼璀璨的光芒了吗?
读理想有感3
为了践行新教育理念,学校进行了读书教研活动。通过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的阅读,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新教育提倡构筑理想课堂。要想上好一堂课,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在书中有写到,一堂好课要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应试课堂话语想要的成绩,更要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并且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当然,理论必然会存在自身的局限。我依然记得在暑假参加新教育培训的时候培训讲师说过的一句话:“上好一堂课,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来得重要”。但是,我认为真正的一堂好课,不光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其次,新教育在构筑理想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框架。在书中有提到:“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有效教学框架中提到六种教学元素即:教材、教学目标、预习、教学版块、个体学习以及教学反思。
其中,我个人认为最容易让老师忽略也是最重要的当属教学反思。还记得特岗培训的`时候讲师说的:“坚持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你就可以从一名教师变成一名教育家。”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让自己养成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并且校长在为老师制定的“八个一”中也作了明确规定。当然,除了教学反思以外,其他的几种教学元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书中同样有所涉及。在关于教材的解读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当属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但是在书中大多介绍的是有关于语文教材的解读,有关于数学教材的解读几乎没有,不过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想通的东西的。在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书中提到的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但是我个人则认为新教育的三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在《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中,作者阐述了预习的重要性,在接受培训的时候,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预习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其实,我更同意书中所说的:“预习时间:课前家中、课上的部分时间。”对于书中提到的教学版块分栏:左手教,右手学中,强调老师要针对学生个体,为学生完整的独立学习做谋划。
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以加深自身对于新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完成新教育的理想。
读理想有感4
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想,这儿啲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个瘸男生,比躺在医院病床上抱怨着自身的腿的人强多了。作为老师,瘸了是十分不便的。或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地当一位老师,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一次都非常的高,飞得非常的好,他的理想离他压根就很近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刘老师不太可能那么那么的杰出,或许没有了它,刘老师就仍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实际中,这根拐杖便是大家精神的支撑。刘老师瘸了还能那么的精神,大家呢,四肢齐备,可对自身的理想压根就没迈过一步,对不对?
也曾用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身的理想依靠自己走,自身向理想走去,可却沒有做到:
我写过一封书信,上边的內容是忏悔,要自身努力学习,等同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情时,却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地把它给撕了。
我确实无法释怀,刘老师的理想率早已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可是我,懒散得连自身标准充裕了还不知足,还跟自身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只愿自己理想啲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拥有坎坷挺胸仰头;自豪了,自身改过;飞高了,绝不满足!朝自身的理想飞吧!!
读理想有感5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读书笔记 )“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读理想有感6
拾人牙慧终究不如亲自一阅,读完《理想国》,让我感触颇深。大胆的想象使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类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语录,书中记录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描述并设计出了一个理想政体,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达到绝对公正的理想政体,即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概括出其主题就是正义与善,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为了达到公平正义,实现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这一措施。教育治国,才能实现理想中正义之国的建立,公民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乐业。其中,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贯穿一生的。
我们常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柏拉图提出的这一理念适用于各个时代,不进局限于理想国城邦中,在各种制度下,各个时代中,都适用。尤其是当代社会,知识大爆炸,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逐渐多元化,而且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国,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方法,发展教育从而实现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义之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真正的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国家,成功与否在于统治者关心国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统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的哲学家,并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为社会奉献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则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
读理想有感7
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方觉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的认识。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文章中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而肖川博士则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当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从中我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看到肖川博士的随笔,必然是基于某一现象深层次的思考。他透过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用感性的文字、诗意的语言、满腔的热情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促膝而谈,以小见大,洞幽察微,酣畅淋漓、给人启迪。他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感受到了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人文情怀的教育学视界,领略到了教育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的理论兴趣,又提升我对生活的热爱。当然,也使我彻悟到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经历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现象,教育个案,养成及时把他们表述出来的习惯,而且每位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观察、反省,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升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教育的品质。
读理想有感8
昨天晚上,我读了一篇课外文章——《小乌龟谈理想》。文章主要讲了四只小乌龟在谈自己的理想。一只乌龟说要当兔子;一只说要当大象;另一只说要当金鱼;最小的一只却说要做一只真正的乌龟,不给先辈丢脸!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谁知,这只小乌龟出语惊人,它回答道:“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真正的乌龟,不给我们的先辈丢脸!”读了这句话,我的体会是:这只小乌龟的理想很切合实际,不像别的乌龟,会想变成一只兔子、大象、金鱼,你们用脑子想想看,一只乌龟可以变成一只威猛的大象吗?没可能。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是能有一双美丽洁白的翅膀,在蓝蓝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柔软的白云上休息,和小鸟门尽情地嬉戏玩耍,和飞机比赛……那样的场面是多么另人兴奋、激动呀!
我每次和妈妈去游乐场玩一定都要玩很高,很刺激的项目,玩完后,我都会说一句话“飞的'感觉真爽!”
我每次都会对妈妈说:“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能有一双翅膀,能在天上飞……”而妈妈每次回答都令我感到失望: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
读了这篇课外文章后,我知到了:再崇高的理想也必须切合实际。去追求高悬的标准理想,往往因为眼睛被自己的理想所迷,永远不能冷静的观察,得到的只是似是而非的目的。
读理想有感9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发给我的。我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恰巧在看老舍的《骆驼祥子》。想想祥子的变化,再看看短信,我想到了很多。
朋友近期的理想是:自己攒钱买一部平板电脑,没事的时候,上上网,查查资料什么的。但这只是理想,现实是,她刚买回电脑就被父母没收了,只能看着好不容易买的电脑被妈妈拿去。
祥子的理想是买一辆自己的洋车,但因为买车的三起三落,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从最初的忠厚老实、勤劳本分变得好占便宜、狡猾,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当理想没有那么‘丰满’的时候,只要肯努力,现实也不一定会那么‘骨感’!
李咏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从1998年开始主持《幸运52》,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一次网络记者会上,主持人问他:“您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呢?跟现在的差异大吗?”他说,在小学的时候,他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时候我的同学的理想是想当工程师、科学家,等等,那时候我的理想是什么都不想干,按现在的话讲,就是自由人。”老师认为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生,就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没救了。老师和他的父母是这样讲的。但是,今天的李咏已经成了一个大明星,在主持人的道路上越走越红。所以,小时候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决定将来的成就,还得看每个人以后的努力。
是的,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付出,而付出有时伴着泪水与汗水的,但是,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要犹豫,不要让追求之舟停留在幻想的港口,让我们氧气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的大海,让美梦成真!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读理想有感10
前不久,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拥有理想才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理想能使我们射放出迷人的光彩;理想可使我们尝到成功地喜悦。
书中介绍了许多名人、伟人为目标而奋斗,为理想而追求的感人的故事。也许最后完成梦想就这么简单,但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谁又能不断磨炼自我、挑战自我呢?是像张海迪一样为“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多做些事情。既然我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的目标而奋斗。”;是像邓亚萍为“玩命训练,为国争光。”;是像吴大观“航空救国”的梦想而追求?还是像年仅12岁的何宇轩一样为“长大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家”的'理想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预示着祖国的期望,而未来就把握在我们的手上。是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正处在人生的金色时光,我们就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我又一次被“钢琴小王子”何宇轩震撼了,和我同一般的年龄,虽然他失去了光明,整天与黑暗作伴,但他却用他的琴声博得了世界的喝彩,能够说,一位盲人,练琴所花时间要比正常人多几倍,所花的精力比正常人也消耗的更多。同样的年龄,我为何不能像他一样向理想一步步迈进呢?何况我身体健全,我在心中也定下了决心。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喜爱的人民教师。理想似一盏明灯,点亮我们人生的道路;理想似一艘航船,载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理想似一枝神奇的笔,等待我们普写一篇篇锦秀文章!
读理想有感11
自从上了《理想》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使我知道了理想的意义,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哪样,“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经历。
正如课文中的那句话,“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不错,无数的伟人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着,在他们奋斗的同时,理想也在不断升高。理想使他们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他们头白仍然天真,使他们终生为理想拼搏。 如果说意志是人生前进的动力,那么理想就是希望和梦想的灵魂。“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这句话正是教育人们没有理想等于就没有灵魂,我们要证明自己拥有理想,更拥有灵魂。
如今,我已经步入了初中的殿堂,已经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如今的我,已经开始探索人生、思考理想了,现在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比如做教师哺育祖国的花朵,当医生救死扶伤,或者做一名军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但对于现在的我,学习还是最重要的.。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不敢肯定我的理想是否能实现。但我敢肯定我始终不变的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我相信,理想是永恒的,我要让我的理想之花永不枯萎,为了那遥远的理想,我会努力奋斗着。
读理想有感12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国际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已拟定的方针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是行进的动力。理想是什么?是永恒坚决的方针。有了理想,就有坚决的方针,有了坚决的方针,就有了行进的动力。依我个人所见,他们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理想》这篇课文给咱们介绍了志向的三个意义:前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在这三个环节中给咱们叙述的志向都是绝然不同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饥寒的时代里,志向是温饱;温饱的时代里,志向是文明;离乱的时代里,志向是繁荣。”这段话告知咱们:在不同的时代里,咱们都有不同的志向。而这些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志向,一个接着一个,就像珍珠链一样,推进着人生前史的行进。在实现和逾越每一个志向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志向都是人生的阶梯,是它们将无梯的路铺开,让人生变得容易了许多。然而在为志向铺路之刻,又是多么的艰苦,而这便是人生路上的脚印。克服困难后愉快地度过一生,则是痛苦后的甘甜,如一场甘霖一般甜美。而要实现志向,则是艰难的,不可能一往无前,离志向越近,对志向的艰巨性就越充沛。所以咱们面临志向更要具有文中告知咱们的'四种态度:活跃乐观、斗志坚强、充满活力、青春永驻;具有他们,才干更好地上临生活中的志向。
一切的理想具有者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志向,有方针,有信仰。我认为,这才是文中所说的伟大的人,崇高的人,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读理想有感13
理想与实际之间是有距离的。本来自个有时也说,既向自个说,也向别人说。咱们一般在啥情况爱说这一句话呢?抱负是归于认识领域的,而实际归于物质领域的。咱们常常谈抱负说实际,那么终究啥是抱负、啥又是实际呢?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是如何的呢?
能够说,抱负即是还没有完成的实际,而实际则是完成了的抱负。今日的实际是昨日抱负的完成,而今日的抱负则是还未到来的明日的实际。
人类由于有抱负而变得“与众不同”,人类由于抱负的完成而变得巨大。每一个人也都是依照自个的抱负来学习的,每个人也都是依照自个的'抱负来干事的。为啥抱负与实际之间会有距离呢?为啥抱负有时完成不了呢?本来从上面的剖析能够看出,抱负是具有“超前性”的,即抱负是一种对于实际的不满足而发生的对未来日子的夸姣构思,也即是说抱负与实际之间存在着必定的时间差,而也恰是这么时间差才导致了抱负与实际之间有必定的距离。
读理想有感14
暑假里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我心中对教师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触动。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它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是啊!每个人都有理想,更应该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并努力使梦想成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从教育而言,我想理想第一位的便是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吧!在《新教育之梦》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从八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理想素质。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学生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教师应该不懈地追求理想和超越自我,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 读这样一本书,在读之初就需给自己进行一次心灵洗涤,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融入到书中的教育世界中去,也才能更好的领会书中的理想境界。
如果汗水可以积攒,我们的.黄河将会更长,如果信念可以堆积,我们将树起另一座泰山。我想,只要有信念,有汗水,我的教育之梦将会变得五彩缤纷。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理想有感15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
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效课堂,攀登理想境界。
一、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究竟为哪三重?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课堂不需要虚假的主体。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已经成了我们很多人的口头语。可实际上呢,反思我们身边的一些课堂,仍然是强势的牵引远远大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转圈,难以给学生以真正学习思考的时间空间。有时,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预设,于是有了“小眼发光,小手如林”的虚热闹,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成了虚假的主体。
我发现很多学生真的是教师在逼着学,逼着掌握那些知识,再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其实,知识都是有它的魅力的.,都会勾起学生的兴趣。孩子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可是为什么我们教材中的知识就很难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是编者的不够精心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学生没有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唯有让知识的求得成为一个探索奥秘的神奇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课堂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群”.
干老师在书中说:第二重境界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文本”的周围,来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我以为他心中有学生,课堂中的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一切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我很欣赏干老师们的新教育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共读共写,师生、亲子间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很感动的是,一个“共”正是体现了班级授课的理念,全体师生共同学习,课堂应该把目光放在“一群”上,而不是某一个特殊的“一个”,当“这一个”在呈现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其他的学生和他共同面对问题来学习探讨,使得“这一群”都动起来。
3.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一段旅程。
这段旅程是怎样的?我们来听听干老师的表述:“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心的理解时的豁然。”
读干老师课例《景阳冈》《月光启蒙》,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旅程使得知识的获得成为了“发掘伟大事物的魅力”,你想,这样的过程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课堂之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将永远走在探索的路上。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道德课堂的构建心得体会
【读理想有感】相关文章:
读理想的风筝有感04-23
理想读后感05-02
“理想点亮人生”主题队会有感12-09
《教育的理想》读后感02-26
《理想的足迹》读后感12-22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3-26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03-29
理想国读书心得12-19
《理想国》读书心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