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家》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家》有感1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xxx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
《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
读《家》有感2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觉慧逃离了,逃离了装线的课本,逃离了那个礼教的牢笼,在目睹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倒在礼教的血泊中之后,在目睹了一朵朵青春之花被残忍地摧残之后,如他自己所说:“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于是,逃离了“家”。
在这部作品中,“家”已不是一个催促晚归的行人加快脚步的希望,在黑漆的大门的背后,俨然是一个黑洞,无法望穿,分明听得笑声,但更多的是哭声,喊声。《家》展现了这样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处处留着血与泪,却也处处透着希望,那是青春的力量。
觉新,作为高家的长孙,似乎从生命一开始便被打上了责任的烙印,他的软弱使他饱受长辈的责难,他的软弱使他失去了妻子,他的软弱更使他得不到兄弟的谅解。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在家庭里艰难而又顽强的活着。青春,似乎对觉新是一片空白。然而,他也曾有梦,但梦如幻影,破灭得使人不知所措,青春也随之远去。
生活是有希望的,因为太跳动的青春仍在。在《家》中,时刻活跃着两个活泼的青春……觉民、觉慧。或许不身在大哥的“高位”,他们可以轻松的在家中活动。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兄弟二人痛恨旧社会的礼教,痛恨长辈的虚伪,面对高老太爷的强行订婚,觉慧毅然帮助哥哥觉民逃婚。尽管过程艰难,气馁的想法也曾有过,但二人仍用行动取得了这与礼教较量的胜利。如觉慧所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在经历了少女鸣凤的死亡,表姐梅的死亡以及嫂嫂瑞钰的惨死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日渐消颓的灵魂,而是一个被愤怒充斥的火热的青春,觉慧不止一次的在心中呐喊:“我实在待不下去了!”一直船就带走了觉慧,这太过轻易的斗争或许正是这家庭、这社会、这礼教摇摇欲坠的力证。
琴,是书中少数几个可以称得上新式的女子之一。作为觉民的表妹,觉慧的表姐,琴深受兄弟二人的影响,她开始思考,开始抗争,尽管也曾软弱,但终究还是不平地叫起来: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琴的呼声,也许正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拥有青春却过早凋零的女子的呐喊。那浸满女子血与泪的礼教之路必将被着无数醒悟的青春填平。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她是寒冬里的一个火种,是迷雾里的一座灯塔,是暗夜里的一豆烛光,她时刻提醒着风雪中艰难跋涉的路人:春天会回来的,春天是你们的。
“家”是有希望的,因为无数跳动的青春。
读《家》有感3
牡丹怒放,只有短暂的夏,可有人为了这短暂的美丽,而等待了三季。我若是牡丹,我也愿只为这一人而花开,牡丹也若我,在等待有人来鉴赏——那人便是知音。
季匋民从不嫌叶三最低点果农,他们相距天边的等级却阻挡不了同一腔的爱画热血。知音,一生一人便足矣,正如那高山流水中偶遇的二人,他们的故事如花香,渗入书本,有着穿透千年的力量,感染了此时的我。比起那些谄媚奉承的嘴脸,也许只是果农的赞赏才是最真实的。
记起霸王别姬,楚霸王是多么地柔情似水,多么地依依不舍,天下唯有虞姬是他的知音了吧。乌江自刎,那最后苍白而多情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动了多少文人骚客。英雄,穷途末路;美人,香消玉殒,滚滚河水诉不尽的悲哀,留给后人听。
知音却又不得不提到韩信与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概是韩信一生和写照,萧何能慧眼识英雄,重用韩信,却在功成身退时献计杀了韩信,可悲的是萧何也死在韩信手中,这二人虽为知音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深省。
还有那木石前盟的宝黛之恋,凄美而悲凉,那些未说尽的“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不甘与埋怨,这一场红尘梦,有谁会追究,这一场繁华梦,有谁会意留,太虚幻境终究湮灭了红楼……
知音的例子或喜或悲地交替上演,但不变的`是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结为夫妻或是兄弟,为历史长河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若是人间多情的石头,便在等待误入凡尘的绛珠仙草,任凭纷扬落英遗我一身的萧瑟,即便等待千年,老却了星星,黯淡了日月,也为那远漂万里的身影,望穿秋水。
知音难觅,但我情愿等待,等待我的鉴赏家出现,导演一部心心相惜的故事……哪怕等到来生。
读《家》有感4
淡绿色的封皮,无其他装饰,只是简简单单地印着一个“家”字,但翻开却总有种亲切的感觉。
初看《家》时,并没有读出什么,直到了解背景之后,才真正懂得它背后蕴含的情感。
小说的背景是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成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高公馆这个“四世同堂”、“诗礼传家”的腐败大家族没落分化的过程,批判了落后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精神。
一想到反抗,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琴和觉新的脸。琴,温柔美丽的'高家表妹,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剪短发、进学堂,反对包办婚姻,与心上人觉民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是成功的反抗。
而觉新,则像一个矛盾体。起初与梅表姐相爱,因为包办婚姻不得不娶了李瑞珏。正当他的反抗之心要被幸福生活湮没时,鸣凤的投河让他醒悟过来。可他十分懦弱,因为他是高家长孙,显赫的身份地位,承担起家族的重担,注定他不能像弟弟觉慧一样激进勇敢的反抗,最后他被夹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也失去了妻子李瑞珏。
巴金先生的文字使我热血沸腾,我们也应该将旧思想抛给黑暗,沐浴朝阳,拥抱新生。
读《家》有感5
沈石溪的作品都很具有吸引力,今天,我又看完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黑熊舞蹈家》。
这是写黑熊的一本书。这些黑熊是马戏团里的演员,一共有8只。
其中,有一只资历最深,年龄最大,演技最好的一只公熊,名叫阿宝。其中,还有一只3岁公熊,演技也还不错,是8只熊里最小的,名叫圆球。
所有的黑熊舞蹈队员,钦佩阿宝的才华与舞艺,也都心甘情愿拥戴阿宝当首领。
阿宝什么都好,就是有两个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心气太高,受不了半点委屈,要是什么事情不合它的意,发起脾气来九头子牛也休想把它拉回来。第二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摸它的鼻子,更不喜欢陌生人亲近他。
就因为这两个毛病,有一次,国家元首和元首夫人来看演出,就改变了它的命运。
那次表演很成功,元首夫人要求陪阿宝跳舞。可高导演想到阿宝的脾气,就只好让圆球上台。但最终弄假成真了,圆球不得不改名叫阿宝,阿宝不得不改名叫圆球。真阿宝的脾气就越来越坏,最后还弄了个被囚禁起来……
或许是真阿宝的坏脾气让它被替换掉主角的身份,甚至是被囚禁了起来。但归根结底是人们的追星心理和明星效应导致的,是人们追求利润的`观念导致的。动物也有感情,它们也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但愿我们在为阿宝的命运感到悲哀和伤心的同时,还应深深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家》有感6
当我看完了《家》这本书,抬头望着正在尽兴玩着ipad的弟弟,才从高公馆那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中穿越回来。
巴金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巴金的笔下,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充满洋溢着信心,希望和力量。
《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个性鲜明的,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整本书都给人以压抑凄惨的美感,更有觉慧的一种从内心涌出的热流,炽热而奔腾,在黑暗中冲撞,头破血流的寻找着新世纪的出口的激情。我想可能很多年后,即使忘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但不变的是这本书的味道。
读《家》有感7
《家》这本书中中主要描写了高公馆这个大家庭,因为一直生活在封建社会,家中大部分人不愿接受新思想,而反受其害,产生悲剧,逐渐走向灭亡的故事。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觉新原本有着打破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精神,但又因为担当着持家的重任,凡事都委屈求全。面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他选择了沉沦,选择了逃避,但他永远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她的妻子瑞钰因为有了身孕,恰好祖父刚刚离世,陈姨太便提议让瑞钰搬到城外去生孩子,因为在封建迷信中长辈灵柩在家,家中便不得生产,不然会有“血光之灾”,最终瑞钰终因难产而亡,临死都未能见丈夫一面。
觉慧的思想就与他的大哥觉新恰恰相反,他具有着坚韧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所爱。在高公馆这个大家庭中,不顾长辈的反对,毅然担当着反对封建迷信的角色,参加学生联合会的各项活动,来抨击所有封建家庭,告诉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高公馆的丫鬟鸣凤也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但封建造成的迫害依然波及到了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少女身上,她将被迫与冯老太爷结婚,刚烈的鸣凤最终选择了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
我认为高公馆所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遭到了迫害,许多人都失去了自由,可见封建迷信对但是人们所造成的痛苦。我也体会到了巴金先生写这篇长篇小说的用意,在小说的后记上,巴金先生也提到了他在重读《家》后依然非常悲愤,可见封建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虽然当今社会充满了阳光与自由,但仍然可以进步,仍可以改善,这样的进步需要靠我们,需要靠每个人,需要靠所有人的支持与努力!
追求自由,其实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由,更是社会的进步,是每个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而不是被旧社会锁在牢笼中
读《家》有感8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武志红在书中说道,这两次“诞生”,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一次是恋爱。恋爱是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所以,恋爱关系也尤其难以“分离”,恋人分手带来的痛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
很有幸,尚未体验过与恋人分手的痛楚。当然这痛楚也不是必须经历的,当今社会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初恋无结果。”但这只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固执与偏见,殊不知初恋走到最后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人也是受这个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初恋不会有结果,便不去认真对待初恋。初恋是否有结果和家庭是否干预这段感情也有一定的关系。
每一段感情都是不易的,人们从一开始就互相喜欢的概率并不大,不要轻易怠慢了它。一段让人变成孩子的感情是宝贵的,何不有尼采的心态:“反正这世界我们只来一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谁都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的感情,若是下一次再有人对你说,“你这种情况一般是没有结果的。”不要去理会他,这段感情的人是我自己,没有人开这个先例,那我就做这个人。
话题扯远了,再回到书的内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恋爱关系。“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做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在我们对现实父母有太多不满却无法去改变时,我们就会寻找一个理想父母的模板,来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童年的家庭关系对我们今后的择偶标准有很大的影响,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回想,“我以后一定不会找像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人。”童年家庭美满幸福的孩子可能会想,以后要找一个像我爸爸妈妈一样对我好的人。
家庭关系不仅仅对配偶的选择有影响,对后来的社会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犯罪心理学中,很多罪犯都有一个不幸甚至扭曲的家庭关系。
“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父母会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面对恋人时,我们也渴望获得无条件的爱,获得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是,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我有一个朋友柒。
我朋友柒的父亲有很强的控制欲,在柒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似乎就已经为她规划好了人生所有的事情,她的人生一直一眼就能望到尽头。为了达到父亲的期望,柒从小到大几乎没和朋友一起玩儿过,时间都花在书店看书和家里学习。柒的父亲几乎为柒决定了每一件事,在面对困境时柒从不用去担心该如何处理;而在面对选择时,通常柒的选择是无效选择。久而久之,柒养成了受他人控制,没有主见的性格,甚至在选择笔记本买蓝色还是绿色时纠结上好几十分钟。
在柒恋爱后,柒和男友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块儿自习,柒的男友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也会监督柒学习。很多柒的朋友经常对柒表示不理解,恋人之间互相学习进步固然很好,但是也不能几乎没有娱乐时间。但其实柒十分适应这种相处模式,男友监督自己学习就像以前父亲监督自己学习,柒从小也不习惯于走出家门娱乐玩耍,出门玩耍意味着要选择去哪儿玩儿,选择吃什么,而每次柒总是站在路口或者望着菜单纠结很久,最后惭愧地让男友决定。所以对于柒来说,一起学习是最轻松的相处模式。
柒在学习上其实并没有很高的自觉性,一直以来是柒的父亲监督柒学习。柒的父亲脾气也比较暴躁,每次柒做事有所不足时便会大发雷霆,说一些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会让一个孩子很受伤害的话,偶尔会动手。在面对父亲的愤怒时,柒至今没有过一次反抗,只会悄悄地哭。小时候缺乏认识的她因为父亲的话而认为的确每一次是自己的错,父亲的每一次不满意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总是让父亲失望,这让柒在后面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格外地担心自己让朋友、老师失望,并有着沉重的负担。
柒的父亲还很喜欢拿柒和别人比较,尽管柒足够优秀时,也总能找到比柒更优秀的例子。这总给柒一种感觉,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满足父亲的所有要求时,父亲才会给予柒爱,如果柒让父亲失望,父亲就会离开柒,到比柒更优秀的孩子身边去。在面对一件事时,柒的父亲并不会去思考谁对谁错,而是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绝对真理,批评柒过后才可能会去思考对错,但他的反思一般最后都是以沉默结束。柒的父亲不爱柒吗?不,柒的父亲很爱柒,只是方式稍显不当。这和柒父亲的家庭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柒父亲的家庭情况下,能修正童年错误到柒父亲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这里并不是说要将柒的童年错误全部归咎于柒的父亲,童年的错误往往不仅仅是一代人产生的,比如柒,是柒爷爷奶奶父妻关系的不幸导致其家庭子女的童年不幸,再向下传递。好的家庭关系会传递,错误的'家庭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后代。
同时,柒在和男友相处时,总是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放大身边人的优点,柒潜意识内总认为,只有自己符合男友的期望,足够优秀,男友才会给予柒恋人之间的爱,否则男友就会离开自己,到更优秀的人身边去。每个人身边比自己优秀的人很多,柒因此而总是感到不安。从小缺乏肯定的柒总是否认自己,同时又担忧男友会因为自己闹脾气而厌烦自己,所以柒几乎不发脾气,并会习惯性地遇见事情先认为是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柒在男友或者关系亲密的朋友对柒表达出一丝不耐烦和负面情绪时,柒总是抑制不住突然而来的眼泪,柒也会陷入沉思,思考是否自己哪些地方让对方感到不满意了,并会想象对方就此离开自己,与其他人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也会同时思考男友家暴的可能性。同时,其实柒有很强的控制欲,不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希望恋人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型父母。
作为柒的朋友,我们对柒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想法,而柒也的确在自我修正着,在慢慢改变着。有了改变的动力,柒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正确的主体”,与改变过程中遇见的“正确的客体”一同修复各自童年的错误。
对于我,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每当我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时,我总是会想要时时刻刻和对方黏在一起,和对方分享自己每天的欢喜与悲伤,我清楚地知道“两人总是黏在一起,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但我很多时候就是没法做到。在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时,虽然我们现在懂得了合理与不合理,我们在情感上和童年一样不想理会合理与不合理。“再亲密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处理自己的理性与感性认识,我们都要做到不给对方强加自己的意愿,不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地待在自己身边,这适用于恋人之间,也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不仅仅指子女不要一味地依赖父母,也指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将孩子困在身边。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通过强烈的主观意愿去感知事物,从而产生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揣测;评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出主意(阻止了对方倒苦水)。揣测使得双方从一开始就站在不同的意图层面,难以达成合意,并往往会产生误解。喜欢评价别人的人经常也有很强的控制欲,而一个孩子总是活在评价之下,那么很可能他之后的所有行为都会极度在乎别人的想法;一个童年很少得到肯定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一件事时他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行并且预估这件事一定会搞砸一定会失败。出主意不是坏事,但是很多时候倒苦水的人只是想寻求情感的宣泄,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理解他的人与之共情。这三者都妨碍了对方表达真实情感、释放情绪。“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黄家良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男性更容易有意无意把权力带回家,当一个人把工作方式带回并用在家庭相处的模式上,必定会导致“权力的污染”。工作中中心点是利益,而家庭的中心是情感,如果将权力带回家,将家庭成员严格分出个尊卑贵贱,所谓的上位者对其他家庭成员颐气指使,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辈的命令不可质疑不可违抗,那么这个家就失去了人情味,变得不再像是一个家。相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有一则轶事,一天傍晚伊丽莎白回到家发现没有带钥匙,便敲门让其丈夫开门,丈夫问:“谁啊?”伊丽莎白回答,“我。”丈夫并没有开门,而是再次询问是谁,这一次伊丽莎白回答:“英国女王。”丈夫还是没有为其开门,还是再次询问,最终伊丽莎白回答,“你的妻子。”其丈夫才开了门。“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在单位里总是被控制、受人气的人,自己又特别在乎权力,那么,回家以后,就容易把气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并有可能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那么我们该如何如何避免将权力带回家?
1、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工作和家是全然不同的,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与家之间切换,防止权力的污染。
2、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不要在面对家人时充满了算计与利用,更不要对家人颐气指使,呼来唤去。
3、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是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不要认为自己是家中的领导,任何事物都想要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其他家庭成员质疑自己或者违背自己的意愿。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生活。
4、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家庭是基于情感而建立起来的,珍惜应该成为家庭主旋律,而不是利益。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但是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例子,仿佛建立夫妻关系和结婚等行为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生育子女后经常忽略夫妻关系而只关注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往往会导致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节。
“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节,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子女明白,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我更爱我的配偶。分离有助一个人的成长,“恋爱是与家的最后一步分离。”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在孩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时,我们不应给他灌输“只有父母无条件对你好,只有父母最重要”的想法,而是告诉他亲子关系并不是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他应该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组建自己的家庭。
毕竟,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读《家》有感9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读《家》有感10
这是初九,高公馆内一片欢腾,人人都在为晚上的看龙灯做准备。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孩子们则是满脸的期盼。
这热闹欢腾的场面,将过年的喜庆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何看龙灯呢?持龙灯的人手拿龙灯下面的竹竿舞动龙灯,而看客们则是在一旁取乐。有的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的光赤的上身射,有的将鞭炮用竹竿伸到龙身上去放,自己则躲得远远的,有的……更有甚者,他们在做花炮时将碎铜钱掺进去,让火花可以贴着人的皮肤不至于掉下来。
可以说,为了看一次龙灯,他们可是“煞费苦心”呀!
他们还把门关起来,让玩龙灯的人无处可躲,尽情“享受”。在这个庭院中,那群玩龙灯的年轻人在高公馆的老幼眼中好像只是一件玩具而已,一件很逼真的玩具,供他们尽情消遣,取乐。
这,是巴金《家》中的一个片段。相信每一个看到这幅画面的读者都会感到愤怒,不可遏抑。
是的,高公馆在当时应算得上是上流社会,但这样就可以把所谓的“贱民”当玩具吗?倘若不是家里穷,又有谁会心甘情愿的来当他人的玩物!在高公馆光鲜明丽的表面下,隐藏的是多么丑陋不堪的嘴脸!
最可悲的要数那些个小孩子们的兴高采烈。觉民也说:“小时候看起来倒觉得趣味,现在却不然。”这话总让人感到心寒。从小,他们的心便被蒙蔽了。在他们那个年纪,还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他们对这一世界的直观感受就是来自于他们生活着的高公馆。他们自然不会理解隐藏在那些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的刽子手的真面目。他们的心灵在还是一片白纸的时候就被污渍充满了。
于是他们变得麻木,在这个暗无天日的混乱年代里糊里糊涂的`生活着,努力去抵抗新文化的思潮。而他们一旦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慢慢拨开了笼罩在他们心扉的乌云的时候,他们便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他们会对他们看到的一切,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痛苦。就好似觉慧。
他如此厌恶这种活动,更因家人的麻木、无所谓感到悲哀。因为,他意识到了不公,意识到了残忍。
这些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却浑然不觉,这是一种扭曲的,近乎残忍的快乐。觉慧感到了可怕。
这个看龙灯,看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实的写照。或许,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简单缩影吧!有更多的底层人民,日日夜夜都活在这样的痛苦之中。
一个小小的看龙灯,便让读者看的是心惊肉跳。不由疑惑: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在中央集权制下的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为了生计,他们整日奔波。当时的劳动力,比现在还要廉价吧!为了一家老小,他们只有忍耐,偶尔也会爆发,宣泄着心中的不满……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是毫无生计,又有几人敢于发动起义!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农民起义屈指可数。而成功的又有几多?他们无可奈何,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虔诚地祈祷:“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之外,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这样的日子,应该一去不复返了吧……
读《家》有感11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大家都听过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吗?
这首歌曲是中国人民都很熟悉的《保卫黄河》,是我们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它描绘了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最近,我阅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它像时光机,带我穿越回抗战的年代。
1905年6月13日,在一个星空闪烁的夜晚,在广东珠江口的一艘小船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对襁褓中的婴儿说:“孩儿,你就叫做星海吧!”从此,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冼星海。
冼星海7岁那年,外祖父不幸去世了,星海的妈妈带着他移居到新加坡,但是一路非常艰辛,因为他们母子一贫如洗,所以在轮船上找活计,帮着打扫食堂,浆洗缝补,就这样,在海上颠簸了数十日,终于到了新加坡。在国外,他们历尽艰辛,在热心的同乡故旧的帮助下,才把生活安顿下来。
1919年,14岁的冼星海回到广州,进入岭南大学学习小提琴。1924年,冼星海在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原本可以继续读大学的他,因为家中生计,他决定一边选修大学课程,一边工作补贴家用。就这样,他在艰苦的环境下,认真工作、努力拼搏,从未放弃过追求理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弱积贫,很多人自顾不暇,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冼星海也是如此,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下坚持创作,不仅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开创了中国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还谱写了几百首鼓舞着无数中国人的抗战歌曲,为抗日救国时期的音乐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歌曲流传至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学习钢琴是我心中的梦想。从6岁起,我就开始学习弹钢琴,在学琴的过程中,有苦有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有时候也很想放弃。但自从阅读了这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著作之后,我更热爱音乐,更努力学习钢琴演奏。因为冼星海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不怕困难,永不放弃追求梦想。今年8月份,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中国第十八届“星海杯”钢琴比赛。经过层层筛选,我终于拿下了粤东赛区儿童A组总分第一名,取得了广东省决赛资格。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要学习冼星海优秀的人格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用心练琴,做一个志向高远、不断追求、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大舞台,演奏著名音乐家洗星海的作品。
读《家》有感12
在我上初一时,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了关于巴金的课文,书上极为推崇巴金的《家》这一作品。我嗜书如命,总想一品《家》的滋味。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她深知我喜欢读书,于是她多次透露出她藏有《家》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向陈老师借阅,她很爽快的答应了。于是第2天下课时陈老师就把书借给了我,借之前还让我细细地阅读,却没有提什么时候还给她。我特别感谢陈老师无私的借阅,以及她对我的关怀。
虽然现在《家》已经还给了陈老师,但我仍记得当时我看到书时的激动。那本书饱含了陈老师对我的期望啊!可惜的是,我现在已经有点淡忘了《家》的内容,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陈老师的借书之情。读了这篇文章,我发现老师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一样地爱学生,给学生以博大的爱,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内心谦逊;在学生失落时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在学生快乐时也和学生一起快乐;既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也用人格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老师!多么无私,多么宽容!我的老师们虽然很严厉,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但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虽然也准备了戒尺,但从未打过我们一次。他们就像寿镜吾先生,不苟言笑,也经常说要惩罚鲁迅先生,却总是“不了了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用心栽培我们,除了父母,谁还会像老师一样无私地关爱和教育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为我们鞠躬尽瘁的老师,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作为学生,我们不但要感动,还要学会感恩。我们没有贵重的礼物感谢老师,但我们会好好学习,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品格。当老师看到我们的前途无比光明,祖国的栋梁正茁壮成长时,一定会绽放出欣慰的笑颜!
读《家》有感13
《家》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家》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辅,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家》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它来痛斥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奉承,三兄弟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家》让我感受到不屈于命运的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年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心里洋溢着爱,只要有爱,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读《家》有感14
在我所读的章节里,鸣凤已经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觉民曾经评价过她“一点也不像丫头,又聪明,又漂亮,还认得字”。在做丫头的七年中,她也曾幻想过拥有和小姐一般的身份,她也曾幻想过觉慧可以把她接过去,觉慧不是答应过吗?可是纵然她有再多的对未来的希望,对爱情的憧憬,她的身份注定了她一切的希冀都将化为泡影。她来高公馆七年了,每天非打即骂,好不容易熬出头,未来隐约的在向她微笑时,老太爷却要把她送给冯家做小。这一切仅因为她是一个贫贱的不值钱的奴隶吗?
她有着美好而珍贵的爱情,觉慧爱着她。鸣凤再也不奢求什么了,她比觉慧更清楚,,不管是觉慧屈服于他的家人或是坚强的与整个家庭斗争,他们最终的结局都将会是悲剧性的。他们两个的爱情是斗争不过整个高家,整个封建社会的。尽管她清楚的明白,可有时候也禁不住幻想,虽然她的幻想也总会被自我否定。她被这个残酷的社会压抑太久了,没有力气也不想再反抗,再做斗争了。她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她苦苦等待着觉慧,胆怯的想见他一面,觉慧忙于工作,对鸣凤不过是草草的敷衍了事。鸣凤并不怪他,她反而更敬重觉慧,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拖累,鸣凤服侍的大小姐曾经告诉过她,象她这样的薄命女子,只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了。偌大的世界里,她的结局终归只是一条堕落的路,黑暗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肯为她洒下同情的泪水。她死了,也不会有人惦记,顶多是悲楚一阵,又如何呢?丫头的命运,从来逃不出惨死的悲剧,若她苟全屈辱的活下去,那么连瞬间的丝丝同情都不会有,最终不过是被折磨致死……鸣凤想明白了,她凄楚的叫了声觉慧,让平静的湖面吞噬了她的肉体……
鸣凤凄惨的一生就想一朵随时可以被摧毁的花,风停时,她不被人注意,默默的活着,一场凛冽的风过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她夭折了,感叹一阵后,便都把她忘记了。
在高家中,难道没有同情她的人么?是有的,觉慧同情她,爱慕她,决心一定要娶她为妻。当她知道她要被强嫁给冯老爷时,他愤怒,不平,他意识到了当鸣凤来求救时对鸣凤冷淡的态度有多么不妥时,他冲出家门,去寻找失踪的鸣凤。他寻了,未果,回房继续写他的文章。倘若他与鸣凤说话时,多一点鼓励的热情的话语,或暗示她可以和他一起并肩战斗为捍卫自己的爱情,鸣凤不会去寻死。他完全有能力早些时候拉着鸣凤,禀明父母。无疑这些做法是幼稚的,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腐朽而黑暗的社会中,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个人的反抗是没有用的,他们的爱情注定只能是悲剧。可这会给从小没有享受过爱的鸣凤很大的安慰,虽然鸣凤从来没有恨过觉慧,可在她离去之时,那一点点的爱和温暖就可以支持她挺过严冬……在尚未得知鸣凤已自杀的消息时,觉慧却先决定放弃鸣凤,觉慧是最想反抗旧的封建家庭的,他平时都在时刻准备着与家庭斗争到底,他的口号无比的响亮,可这一次,他松懈了,促使他放弃的原因是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鸣凤可以为了觉慧去牺牲一切,觉慧却在一个晚上的深思熟虑后自愿的放弃她。连最亲近的人都背叛了鸣凤,鸣凤已毫无留恋了,在觉慧作出放弃的决定后,鸣凤算是真正的离开了。觉慧不了解鸣凤,他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烈性女子,可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用极端的方法牺牲自己。
不只是觉慧,同情鸣凤的还有周太太,虽然那仅仅是暂时的。如果说觉慧的.同情是反抗失败的人的同情,那么周太太是甘心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特有”的同情。鸣凤的不幸遭遇唤起了她的母爱,当然这种母爱的力量不是伟大的,相反的,是软弱无能的。不过这种同情和母爱,来的快,消失的更快,所谓的招之即来而又挥之即去,一个小时后,鸣凤悲惨的脸庞就彻底的从周太太的脑海里消失了。
小丫鬟和仆人都可怜鸣凤,真心实意的同情她,她们的命运和她一样,时时遭受着折磨和摧残,鸣凤最不想听她们安慰自己,那种时刻的屈辱使她悲痛欲绝……
鸣凤终其一生痛苦悲惨,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读《家》有感15
家是什么?它是思念的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与温馨,而又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担当。但,巴金笔下的《家》表现的却是封建专制思想的阻碍下和新文化思想的抗争以及封建与科学的较量。
“家”一个多么温馨而又亲切的名词,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由小到大或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正如孙奇逢所言: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人不能操其权,而己自操之。《家》中主人公的祖父高老太爷却用封建教条来束缚他们;他恪守祖训,年迈衰老,犹如旧制度般行将就木。并以:显亲耀祖”的目标要求儿孙们服从,而主人公觉慧却不甘于恪守封建教条,并勇于在这种制度下争取自由。
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礼教的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和幸福的坟墓”。自此,他下决心不再做老大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因此,他热情地投入革命活动,编辑各种进步刊物。虽然,小说中的他做了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参加学生联合会,勇敢并真诚地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等等。在以今天的视野来看,难道觉慧所做的种种行为不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现?试想,如若身处在那乱世之中的是我们,我们是否也会像觉慧一样反抗封建专制而追求自由?
在反观主人公的哥哥觉新与觉慧却形成鲜明的反差。她是处在新旧两种力量夹缝的悲剧人物;虽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觉新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即使,在祖父拿觉慧参加学生运动的事训斥他,没有好好管好弟弟时,他也只是“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珍妮-奥斯丁有言:“没有进入一个家庭的内部,谁也说不准那个家庭的成员会有难处。”
诚然,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亦如此。不可否认,觉新也接受过新知识,新文化的洗礼。然而,他并不能像觉慧那样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至于他的理想与行为总是矛盾着。因此,对于这两个人我更欣赏觉慧,他懂得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得要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鲁迅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化用冰心的话说:“遵守在左,革新在右,遵守该遵守的,革新该革新的。”是啊!如果顽固守旧的高老太爷,能不那么顽固,试着接受新事物,那么他一生想要维持的家族声望又怎会是一场虚幻的梦?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他却永远不可能知道了。如若觉新不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凡事做中间的调和人的“中间路线”原则又怎会有后来婢女鸣凤投湖自尽、温顺的梅芬寂寞凄凉的死去以及妻子瑞珏难产死去等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因此,生活在当今平等、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度下,我们应该倍感庆幸。而鸣凤之死,使得觉慧在悲哀后更加充满热情和叛逆精神,以至离家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也使还在顺从的觉新升始发生转变,走向反抗的道路等。
《家》告诫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珍惜来自不易的平等民主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等。莫要到年迈时,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
【读《家》有感】相关文章:
读《家》有感04-15
读《家》有感(15篇)04-19
读《小音乐家扬科》有感04-04
读《肩挑一个家》有感04-19
读《班级宠物一家亲》有感03-02
读《小音乐家扬科》有感10篇04-04
读《肩挑一个家》有感14篇04-23
家读书心得12-07
巴金《家》的读书心得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