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史记》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史记》有感1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
在《史记》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将相和》。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硕果。我认为,《史记》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史记》有感2
国庆期间,我迷上了《史记》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内容,百看不厌,令人浮想联翩。有:卧薪尝胆、草船借箭、空城计退敌……
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项羽火烧阿房宫了。项羽进城第一件事就是‘烧皇宫’,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月,我的天啊!这哪是烧皇宫呀?分明在烧秦岭吧!皇宫都是用秦岭的树木建成的呢!
还有诸葛亮,他的神机妙算可算一流!……来讲讲他的《草船借箭》吧。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想把他置于死地!周瑜以军中缺箭为理由,让诸葛亮在十日以内造好十万支箭,然而诸葛亮却说:只需三日就可!并在第三天凭借他的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有些人为什么有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喽,不然呢?当别人有好的成绩时,说明别人做出了努力,得到了应有的`赞赏和回报。
当我读到《草船借箭》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嫉妒心不也是有吗?!如果成绩下来没考好,不是先分析自己的错题,而是先问周围人的分数,比上一比,为什么有的人会比我考得好?唉……难道就不该从自身查找原因,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自身出发,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不要让自己嫉妒别人,给自己留下‘遗憾’!
读《史记》有感3
第一次读《史记》是在高二,那时候年少轻狂,总觉得历史老师讲得不够通透,索性买了一本岳麓书社的《史记》,三个月时间,囫囵吞枣。那年高考出的课外文言文里就有《田单列传》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大学时,被古代文学老师一番“威逼利诱”,选修课程再读《史记》,学期考核得了一个优。上班工作后,当了语文老师,教材里有《史记》的文章节选,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了一些“常规”篇目,后来还讲过几次公开课。所以《史记》对我而言,太有意义了。这次读书,又选《史记》,也算有一份情怀的驱使吧。
《史记》一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部分。作为史书,虽然是以人物传记的写法记录历史,但是却依然要有大的历史框架做为成书的脉络。
我们纵观全书,发现本纪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是经;世家、列传是写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是纬。要想弄清某人某事与其前后左右的关系,必须看本纪;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必须看世家、列传。所以,读《史记》必须要先读本纪和表。
读《史记》总也绕不开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学和史学区分得那么清楚,可能会很难分离,分离了之后也很难确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当读《史记》,必然会首选《项羽本纪》(后文均称“羽纪”)。这是因为羽纪的影响太大了。羽纪堪称是太史公《史记》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精神”。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事件的.记录,都有着其他本纪无法比拟艺术魅力。但是就从史学文字记录体例来看,我还是首推《高祖本纪》。而且如果系统的读《史记》,那么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读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记录方式,在以“本纪+表”为纲要外,人物传记之间还可以起到一个相互参照的作用。比方说“鸿门宴”则在《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中均有记载,并且是依据传主个人视角而写。这样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观记录历史了。所以我觉得读本纪也要参考这样的读法。所以这次读《史记》中的本纪,我首推《高祖本纪》,它不像《始皇本纪》、《文帝本纪》等那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轮廓;也不像《项羽本纪》、《吕后本纪》那样集中地写人物、写事件,完全像一篇传记。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对刘邦这个形象本身的比较细致全面的描写,同时又照览全国,又简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国各地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千头万绪,而又井井有条。这才是《史记》“绝唱+离骚”的根本属性。这一点是后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比方说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降维打击”写成列传,司马光干脆把项羽拿来做了一个帝王得失的“教材”……
读《史记》能让我们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性思考。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直观和深刻的对于中国悠悠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偏离语文学科了。干嘛要从史学角度去分析全书的读法呢?其实,如何读书本就是一个语文学科的命题,那么如何读史书,读史书的方法也自然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之内了。读史书,可以了解其情节,但更多的还是要读出史书的原汁原味,读出作者的创作想法,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再去读史书的价值和意义吧。
读《史记》有感4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蔚蓝的星球叫——地球,在这颗星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叫——中国,而我们就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这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而能记下一大半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来的历史。当年黄帝大战蚩尤取得胜利之后,华夏民族从此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后代到了商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商纣王了,到了商纣王这一代百姓苦不堪言终日身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纣王的爱妃妲己还想出了把毒蛇放入深坑,谁不听话就把他扔进蛇坑,被毒蛇活活咬死,把烧红的铁柱放在地上让赤脚的人在上面行走,对于那些不遵从号令的'人,就把他们放在烙柱上烫死或者烫伤,当时有许多诸侯,其中西伯侯的实力最大,妲己在纣王枕边细语:“大王,五百诸侯中西伯侯的实力最大他很有可能会造反,大王您不得不防呀。”于是纣王就把姬昌关入牢中,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来救父,不料被奸妃妲己陷害,做成肉丸,然后骗姬昌说:“是鹿肉做成的丸子”就这样姬昌把他儿子的肉给吃了下去,纣王和妲己知道了还哈哈大笑,大宴群臣,姬昌会到西岐,举兵伐纣,后来,中途病死,由二子姬发完成大业。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读《史记》有感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记》创作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中国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在这个加长版假期中,我只读完了本纪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时光中读完这部书。《史记》的文笔幽默艺术,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当年,司马迁因为帮西汉将军李陵辩护,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时刻。编写《史记》成为了他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史记》成了司马迁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的伟大之作。
《史记》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有实行禅让制的尧舜,有辅佐齐桓公的管鲍,有名扬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觉得辅佐越王称霸的范蠡聪明绝顶,这里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越王称霸后,他就离开了,到陶地居住,自称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于是他让小儿子带好一千镒黄金去救哥哥。可是长子听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写好一封信给旧时好友庄生,并嘱咐长子把千谥黄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到达楚国后照办了。庄生清廉,收下黄金,打算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于是,他找机会对楚庄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建议楚王实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也听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认为弟弟要被释放了,他的`一千镒黄金白花了,他跑去找庄生取回了黄金,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然而,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耻辱,又去见楚王,“听路人讲说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在楚国,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钱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大赦的诏令。朱公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和乡邻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说,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时经受过生活的艰辛,把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来,家庭就很富有,把钱看得极轻。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儿子去的。长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这样看来,范蠡还是精通心理学的哟!
《史记》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品味。
读《史记》有感6
我们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让我在这里为你祝福!她很谦逊对人也很和善,记忆中她的勤劳,拖着年迈的身体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我的书学费,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劳作供我念书上学付之不寻常的艰辛,可惜我资质愚钝有负她的期望。后来父亲被妻子劝到楼下散心时,母亲开始断断续续地哭诉,我从中探寻到了缘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读《史记》有感7
今天晚上,我在明亮的灯光下一口气读完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接受了传统文华道德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让我增长了知识,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陶冶了情操,让我塑造了品格,总之一句话受益匪浅。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我才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祖国的文华是何等辉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这个故事先讲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然后讲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接着讲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最后讲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但是他忍辱负重,他把父亲临终的嘱托牢记在心,这也正是支撑他坚强地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司马迁的一句话说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有史记这部巨著的诞生。他把事业看的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值得我学习。他子承父愿,用生命写成的'史记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将它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看到司马迁忍辱写史,我又想到历史上许多人物: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了一部易经;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孙子兵法和诗经三百篇……
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我现在一定要刻苦学习,干出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出一份力,为社会出一份力。愿我的生命显现价值,愿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读《史记》有感8
在今年寒假里,我读了《史记故事》。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非常了不起,他告诉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尝胆”、“鸿门宴”、“晏子使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商鞅南门立木”……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在这些故事中,最让我喜欢的是“卧薪尝胆”,越勾践王不忘亡国之痛。在吴王夫差面前经受了十五年的磨难,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
我最佩服的是齐国的国君―不计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他不记被射中带钩(古代的一种箭)之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在管仲的鼎力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使齐国越来越强大。
我最敬佩的是楚国的伍参。楚庄王每天不务正业,沉迷女色,大臣纷纷劝谏,楚庄王听烦了,下令进谏者死。大夫伍参冒死进谏说:“大王,据我所知,南方有种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后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楚庄王顿时醒悟,最后终于带领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强国。
通过这本书我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除了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韩信、还有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
《史记故事》里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还没看过的同学,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有许多收获!
读《史记》有感9
孙膑采取的减灶诱敌的计谋怎么会骗过庞涓的呢?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还剩三万。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作战经验(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将领,庞涓不大可能这么容易被骗,特别是在他知道孙膑能力并且吃过大亏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只通过三天的观察就得出这种结论。而且,孙膑的做法也有点过头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大半的?齐军的士气再差也差不到这种地步。但是按《史记》的说法,庞涓确实中计了,这让我很想不通。
《史记》中还说,马陵伏击战发生在晚上。孙膑在树皮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还要先点火才能看清楚写了什么。那我就想问,难道之前的夜行军不需要照明吗?怎么到要看东西时才想到了火把?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孙膑居然以庞涓的部队点火把作为发起进攻的信号。难道他也知道庞涓夜行不需要灯火?古代行军可能确实会有许多防备,但总不会让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庞涓死前所说“遂成竖子之名”也明显是小说家之言,正如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的对唱,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庞涓说此话,有谁能够作证。能听到这话的,估计也和他一起死在树下了。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我知道这是《史记》能够压倒其他同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还是想再问一下,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史记》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读《史记》有感10
此情此景,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我知道爸爸在外面很辛苦,他们每盖一座大楼或厂房要负出很多很多。三年二班叶凌雨!静谧的黑夜里,孤灯伴你批改作业而你去觉得眼前闪耀着有几十双天真的眼睛。他是遥控的,虽然你在地球上,也可以控制飞到宇宙尽头的他。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读《史记》有感11
相信《史记》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部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体现完备,伟大而隽永。
我是最近才爱上《史记》这本书的。书里的经典故事,如尧舜禅让、商汤伐桀、曹刿论战、鸿门宴、霸王别姬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觉得趣味无穷。然每次阅读《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时,我总是会想——历史上有的人被视为英雄,后人深深地铭记于心;有的人落下千古骂名,遭受后人唾弃;有的人就仿佛一粒粒无声的尘埃,被永远地埋没在时光的沙土间,没有被历史记住。同样是人,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来,“人生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说,《史记》中不同人物拥有不同的.人生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影响,这种观点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么样活着”;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纵观《史记》,我们不难发现,书中记载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比如说大禹,他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就是这样,“牵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同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大禹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他以人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着大禹创造了属于他的辉煌人生,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除了大禹,《史记》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系江东子弟、忠贞不屈、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为医有医德的扁鹊,还有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的李广等等。他们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做到坚持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然而,像《史记》中记载的负面人物,比如说,贪慕美色,不思国政,不体恤民情,压迫人民的纣王;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促使楚国大乱的费无极;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的赵高……他们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完全奉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物质主义,人生活动完全与群众与社会的需求脱离。他们的种种行为制约了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被后人唾弃。
我想,读像《史记》这样的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以史为鉴。从历史留下的经典故事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样灿烂辉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将近结束时感叹:“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如何才能让自己凭小小的力量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如何才能让自己最终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
虽然说我们不必成为英雄,但想要过一段意义非凡的、有价值人生,我们还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怀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们必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史记》有感12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读《史记》有感13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史。
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在司马迁笔下的每个人都栩栩如生,他也将自己的看法融入这本书中,他饱含热情地歌颂了贤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为民谋利的历史业绩;又无情地贬抑了昏君的刚愎自用,拒谏饰非,荒淫无度,迫害忠良,残害百姓的暴行,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为国驻守边疆,上战场多次的卫青,霍去病;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无所畏惧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
读《史记》有感14
虽然在多年之前就知晓《史记》,但一直未静心阅读,甚至是没有读过它。之前提起《史记》,只知道它是纪传体通史,也知道它的作者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几个月前,突然萌发一种念想:通过读《史记》多了解一些历史常识。于是到县图书馆借来一本白话文版《史记》,在平时的闲暇之时读一读,也知道排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和道理。
两周前的一个星期六,我在教育局值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值班工作,大多时间都在闲暇中度过。拿起《史记》这本书,静心地读了起来。由于单位人少,也十分宁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好时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读书的环境,才能让我静下心来,才有机会走进书的情景里。很多时候,甚至多年来,都难以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倍感珍惜。
读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文字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知历史,感受人物,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当我沉浸在历史的情景中时,那是一种与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那是一种能让心情激荡的历程,这种入情入境的感受,是平时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难以感受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
收获之一: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秦王统一六国、赵高指鹿为马、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破釜沉舟、刘邦约法三章等等,都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了解到的。虽然之前也对历史故事知道一些,但也只是星点碎片,如今读书在此感知这些历史故事。偶尔和杨亚军老师交流读过的故事,他总能认真倾听,而且对我叙述不完整、不准确的情节予以补充或纠正,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对历史博学的人,就像老师一样。我也曾将我看过的历史故事和孩子交流,也希望孩子能够多了解历史,不指望能够给孩子讲多少历史故事,只希望在与孩子交流中,让孩子产生了解历史的兴趣,激励孩子主动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收获之二: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像大禹、秦始皇、项羽、刘邦等,还有很多很多,在读书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一些人物的形象特征,特别是能够静心读书的时候,更是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他们曾经都是历史的演绎者,是他们谱写了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是被人们敬仰的。
收获之三:懂得了一些事理道理。这一点,算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是感受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凡是有所作为之人,总是经历的很多磨难,在抗击各种磨难和打击的过程中艰难的成长。我在当今的社会中,不能甘于安逸,面对当前的一些挑战,还是要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二是能够收到他人尊重的人物,他们总是不忘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的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只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就容易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三是我们其实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都将成为历史,与其选择平庸和安逸,还不如付出一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就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求历史牢记我们,只求自己一生无悔。
收获之四:读书的本身在于自己。平时没有时间读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我们不读书的借口。只要想读书,就一定能够挤出时间,而且要善于把平时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才能够读更多的书。樊登老师举办了“樊登读书会”,我通过抖音看了一些他讲书的短视频,很有启发,启发最大的还是对读书意义的认识。当我看到樊登老师讲“可复制的领导力”时,我们就买了《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同时还买了《思考快与慢》和《怎样说孩子才会听》两本书,只是疏于读书,还是未能将这两本书读完。另外,我得张长恒主任买了一套第九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感觉十分敬佩,这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花钱买书是一桩永远不会亏本的买卖,在智力、文化的投资上,花点钱是值得的。
收获之五: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我很佩服张长恒主任和鱼红文老师通过读书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都能在读书的时候,快速获取主要的信息,并能把获取的信息概括地讲出来。我在后来读书的时候,就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和分析,不要一味追求读书的速度,像看小说一样囫囵吞枣,这样可能连大意都不太明白。读与思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阅读应该成为习惯,而且要善于把平时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坚持读书。只要有几分钟时间,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获。除了书本,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留心学习,只要时刻追求上进,就一定要读书学习的愿望。
愿读书能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读《史记》有感15
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而我喜欢在这样的午后拿一本书,背靠在床上,盖者薄薄的被子,吹吹冷气或扇扇电扇,静静品味每一本好书。这种感觉真的好温馨,好幸福……
这次我读的是《史记》,我会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而改变心情。我会为汉武帝的开明而感到高兴,也会为刘邦的“阴谋”得逞而感到岔岔不平,也会为项羽的自取灭亡而感到可惜……也许是因为上了课《鸿门宴》吧,总之我对项羽这一人物充满了好奇。
项羽,字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从小就志向远大,并自命为“西楚霸王”。
“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摆设的一场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宴会,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本想在此宴会上杀掉刘邦,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刚腹自用,寡谋轻信而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最好时机。为日后项羽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项羽,一个英雄善战,豪爽直率的能人,最后却落得了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多少让人叹为可惜。有勇必然可佳,可少了智谋,那也是不够完美的,更何况还有骄傲的存在。因此骄傲是万万要不得的,智谋也是必不可少的宝物。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虽然只要精通一样本领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在这其中添加了骄傲,那么你将会被别人排斥。古人云:“骄傲使人退步,虚心使人进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话,那么他就会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好,已经不再需要学习。而虚心的人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或许也会沾沾自喜,但那一定是短暂的,随后他就会把这化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记得在《天下无贼》中有这样一句对白: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的确,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体力劳动,没有一定的脑细胞是很难在当今社会混下去的。以前或许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汗水来养活自己,可现在可耕地已经越来越少,以后想种地也很难了。钱也越来越贬值,以后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真的会连生存都是问题……
窗外的雨还在下,合上书本,我的思绪已经漂浮在了未来。
【读《史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史记有感04-20
读《史记故事》有感03-31
史记的读书心得02-21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04-29
《史记》的读后感01-16
史记读后感01-06
《史记》读书心得【精】04-03
《史记》读书心得【荐】03-26
【热】《史记》读书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