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7-20 09:38: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又经常捣蛋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

  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2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其中再一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后进生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问题,说到家,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这种建立在没有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就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自然也不会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想学以致用,得先从阅读开始。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呢?苏氏说:所谓流利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做到 “有理解的阅读”。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们语文课,“读”行天下, “读”占鳌头,“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很惭愧,我的语文课有时被要考核的知识点占去了一大半,课堂上的朗读有时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3

  本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很有感触!

  小孩刚出世,都是一张白纸。是谁在一些白纸上书写了“差生”的一笔呢?都说关于“差生”形成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者应该担负责任。但是“差生”的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师有意无意间给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师一样对工作我们不能说她不认真负责,但她是个合格的老师吗?我表示质疑!

  确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他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简单生硬,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之类的生硬简单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个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说的是巴甫里克是幸运的,毕竟后来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学教师,如果不是这位老师的话,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怎样呢?

  一直以来都认为小学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性格还在形成期,行为习惯还可以纠正!期间教师起的作用致关重要。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说法,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可老师的一句话他就当圣旨去做!虽有夸张,但足见我们教师对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当教师将“差生”的帽子带在某孩子头上时,很容易导致这学生把暂时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习惯化行为:我很差,很笨!从而降低了自我上进的动机,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的是自我放弃了。

  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是一种极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学一学那位植物学老师!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温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用“激励”的措施来转化所谓“差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4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音乐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目的与价值篇”、“程序与方法篇”、“情景与对策篇”、“问题与研究篇”、“学习与成长篇”五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其中怎样教授新歌这一节给我印象最深,它从导入这一环节详细的阐述了导入的一些方式,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年龄段更适合怎样的导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适合表演的歌曲可以运用动作导入的方法、歌词内容简单的歌曲适合运用歌词创编的导入方法等等。其中有一项副歌前置的导入方法在歌曲《小鼓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在这首歌中采用的副歌前置的导入方式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把这首歌的难点解决,会让活动效果能更好。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5

  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现在很多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的教师”,有了“愉快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区,和学生融为一体。

  有时,我们常常叹息: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去教育那些孩子,可结果却让人失望,如果我们总是那样充满着积极的期待,孩子们现在或许不会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也会感激,不仅感激,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他们还会传递。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时可见成效的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这就足以自我夸耀一生了。唯有期待,积极地期待下去。唯有不放弃,积极学习,相信这种精神会照亮学生们的未来的。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6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7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8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是本人在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专著之后的所思、所悟、所得。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9

  暑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孩子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的沉重包袱。他们哪儿还有心思玩儿。哪儿有时间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负已说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埋怨声还是很大,我儿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老师和我布置的'很多习题集。儿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想到这儿,为人母的我想让儿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做做游戏,唱唱歌儿,跳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

  给孩子真正减负吧!相信每个孩子记忆中的童年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0

  读到第二十八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发表一下感想吧。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苏氏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1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在学校工作的这段时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2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3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29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09-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荐)09-18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04-2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13

【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