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4-10-06 08:49: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1

  20xx年我们浙江高中物理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偶尔扪心自问,本科四年的学习,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多少,达到了什么程度,无从知晓。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注意学生问题中隐含的积极意义。

  过去常有这样的体会,我喜欢问问题,偶尔提出的问题,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很简单,然后来点字面上的解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显示出我的问题是多么无知可笑与老师是多么广博和高高在上。久而久之,我害怕提问,怕自己问题有多幼稚,怕周围嘲笑的声音,怕老师不信任的眼睛。现在的我,变得没有问题了,只是一个听话的机器。可是,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该摧残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科学史告诉我们教师,科学精神是理性的批判的。近代时期,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关于“进化论”的辩论。反对者威尔伯福斯质问:“赫胥黎先生,人类从猴子传下来,究竟是通过您祖父还是祖母?”赫胥黎回答,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为祖先是个无尾猴而感到可耻,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的偏见和善辩的言辞脱离争论的焦点。我们的教科书对于这段争论,作为捍卫真理的典范。但是从进化论本身的缺陷及其面临的发展角度来看,威尔伯福斯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通过特殊遗传而累积的有利变异的能力,它与竞争规律及有利变异一起在自然界中积极起作用。这在细胞学说刚刚建立,遗传学还未出现的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无法回答的.问题,是生物学的进步和进化论本身发展带来的。由此故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无理又幼稚的问题,要认真地发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如思想、实际意义等,教师应该具体引导、分析和鼓励,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打击学生的问题意识。

  3、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4、高校的师范生的培养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当前教师的培训。

  量子力学的先驱普朗克曾说,新理论的广泛接受不是因为相信旧理论的人改变观点了,而是掌握旧理论的人慢慢地死去了。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重大的变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受到旧势力的强大阻挠。并且成功的变革都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度,进入了封建时期。又如古代选士,由推荐制取代世袭制,提出科举制取代推荐制等。而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没有提出彻底的适合国情的新理论,在保守派的阻挠下,失败了。所有这些似乎说明,改革需要新的强大的理论思想来取代旧的理论思想,对旧理论的补补救救没法收到效果,并且路是万分的艰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应该确立强大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方法。像多元智利理论和建构主义。但是这些理论在中国还不够强大,没有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内没有自己的教育心理课程的理论,国外新理论没真正做到本土化,势必造成新课程实施的难度。而对于教师群体中根深蒂固的教法、思想,培训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像我们这样新的一代,接受新的思想教育,得担负起重任,改革能否成功,得看我们一辈的努力和新理论掌握程度,期待现有教师的改变是不现实的。可惜的是,我们本科毕业出去的学生没有好好掌握新的理念。刚踏入教师职业生涯,处于生存阶段,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教态、知识点等上。所以对高校的师范生的有效培养成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不是当前教师的培训。希望我们的师范学校能进行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培养效果。

  5、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安,作为炎黄子孙,竟然不知其中内涵,将来又怎能传承文化、继往开来!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还极大地表现在建筑、水利工程、桥梁、冶金术、医学、农学、算术等等众多领域。学习古代科学,对提高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有积极的作用。作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我提倡学习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史。

  6、整理出近代物理史的发展脉络,对近代物理的发展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之一就是拥有广博的物理学史知识。学习了这门课,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领悟到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理性、批判、实验的方法。拥有了系统的物理学史知识,就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能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改变进步会感到突然,学生也能从多角度了解科学的发展。。

  虽然对科学史的意义和学科的脉络,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史,已成为我的目标。

科学史读后感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有一段曲折的科学发现史及其背后相关的社会故事,每个科学发现史的故事都能帮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发现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学会利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人类社会。因此合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与教材内容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史,阅读相关的专著,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全面了解,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对科学史的内容进行二次改造,通过增、减、改、换等方法,使得这些资料能在课堂上合适应用。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利用生命科学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课中,课文首先提出“遗传物质可能有什么特点”这个讨论问题。在此引入科学史,告诉学生首先提出并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他在1926年提出了波动力学――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他用物理学家的思维,在1943年写了《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书中他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现象和生命普遍的规律推理出能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本书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概念上的准备。

  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薛定谔和他的书《生命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根据生物前后代的现象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1)遗传物质在前后代应该是稳定的;(2)遗传物质应该能复制;(3)遗传物质应该能在前后代传递;(4)遗传物质应该可以变化。

  这样的新课导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教会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利用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应具备的素质

  利用科学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需要严密逻辑思维,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过程才有所成就。献身于科学探索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充满内心的喜悦。生长素的发现史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这一节,笔者拓展讲解了生长素发现史的关键人物达尔文。讲述他对自然常见现象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实验论证和推理,从而使人类发现了生长素。达尔文观察到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后,利用金丝雀草做了无数个系列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思考和推理,最终才得出科学结论。第一系列实验他用单侧光照射在有孔暗盒里的幼苗的不同部位,证明幼苗的感光部位只是幼苗胚芽鞘的尖端;第二系列实验他用切除法证明幼苗生长原因的部位是幼苗胚芽鞘的尖端;第三系列实验他用划等距离线的方法观察单侧光引起幼苗向光弯曲现象,发现幼苗生长的部位是在幼苗胚芽鞘的.下方。在当时,这三个结论是互相矛盾的,是无法理解的。达尔文经过分析推断提出合理的预言:幼苗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对单侧光有反应,使幼苗向光弯曲生长,并且这一物质是作用于幼苗胚芽鞘尖端的下方。此后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证实了达尔文的预言,找到并提纯到了这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这段科学史告诉学生达尔文不仅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博物学家、思想家,而且更是一个观察细致、严谨的实验科学家。

  这样对科学史进行拓展能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有关生长素的产生部位,生理功能,运输方向等相关知识点,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对自然现象进行细致观察,严谨推理,充分论证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利用科学史使学生懂得跨学科综合思维的神奇力量

  科学史揭开了现代生命科学伟大发现的基本前提:科学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这种科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想,拓宽以后的发展道路。

  DNA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分子生物学的新突破。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笔者讲解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能首先发现DNA的结构的原因。20世纪40年代,人类已经确定DNA应该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当时研究DNA结构的实验室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实验室,他们是顶尖的生物学家,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另一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鲍林的实验室,他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当时沃森很年轻,名不经传,他的专业是生物遗传学,他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克里克一起做生物学研究,他们原来的研究课题是烟草花叶病毒。沃森说服了克里克和他合作,转向研究DNA的结构。他们合作几年后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人类打开遗传信息学的这扇大门,创造了科学奇迹。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沃森是一个生物学家,知道DNA结构对整个生物学的意义;而克里克是一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熟练掌握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技能,可以在衍射图中分析推断物质的结构。加上他们利用了化学家查可夫的发现,在DNA分子中A=T,G=C。他们经过演算、推理,终于推导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因此DNA结构实际是由生物学的思想,化学的分析,物理学的实验技术,通过数学的推导推理出来的。这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结果,这种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伟大的创造力。

  现代科学重大的发现往往源于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而现代学科专业化的结构划分和研究机制往往限制了科学家的思维。这种现象也对我们当代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进行夸学科综合思维教育,培养出杰出优秀的科技人才。

  四、利用科学史促使学生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史告诉了学生科学家拥有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个内容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生态保护的著名的历史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在研究密执根大学校园鸟类死亡原因的过程中,发现其原因是农药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造成的。当农药DDT在鸟类食物链各级食物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并累积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毒死鸟类。重金属或像DDT这样的有机磷农药在食物中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升高的现象叫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因为人总是在各种食物链的顶端,所以DDT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人的细胞内富集,使其浓度变得很高,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破坏。雷切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根据这个规律,雷切尔以童话的形式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寂静的春天》,书中警告使用DDT的危险性。该书在1962年出版发行,当时立刻引起全美国轰动,美国人由此知道了“环境污染”这个词。但是雷切尔却遭到化学公司的种种威胁,要求她收回《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后来,化学公司还联合起来起诉雷切尔。雷切尔出于对人类未来前途的负责,不仅不怕威胁,而且奋起应诉。结果引起美国国会震动,美国国会为此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调查事情的真伪。最后,雷切尔获胜了,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来。她站在为了人类福祉的立场,呼吁人类不是简单地禁止使用农药,而是应该开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这样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由于她的努力,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规定了生产和使用农药的新标准,确保了食品的安全。雷切尔帮助美国人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改变了美国的生产方式。

  这个历史事件反应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社会责任和使命。科学发展的同时,不仅仅有利于人类,而且也可能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各种危害。科学家的使命是帮助人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力量造福于人类,避免危害人类。

  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所追求的永恒的主题。生物科学史在课堂上的适当运用往往能生动地诠释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提高课堂质量,使学生学习到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理解和体会科学研究的苦与乐,感悟科学研究的一些共同规律,实现了让科学史发挥育人的功能。

【科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2-15

读后感03-23

经典读后感04-06

好心眼儿巨人读后感-读后感02-15

《钱学森》读后感03-15

《厚黑学》读后感03-15

《读者》读后感03-15

《白杨》读后感03-16

《优雅》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