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读后感

时间:2023-03-29 18:14: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梵高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高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梵高传读后感1

  清辉的月光从满天星辰中洒脱下来,呼啸的寒风从耳畔掠过,我却好像感受不到寒冷似的,怔怔的抬头看着远处的星空。

  我也不太清楚我想要透过神秘的星空看到些什么,只是很久之前有个人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的花园中,做着同样的事情。他的神情专注,神态平静,时常皱起的眉头偶尔舒缓,他在遥望着那片璀璨的星空。

  那是蓝色的。

  如同风暴般的的漩涡缠绕着星辰,被夸大形象的丝铂树仿佛要越过画布的上方,直抵星空深处的隐秘,一个小村庄被隐藏在连绵的山谷之间,若隐若现……他疯狂而执着的挥动着画笔,流转在他的脑海中的却是其他的一些画面。

  他就是梵高。

  以前很难去理解他们怪诞而滑稽的行为,就像第一次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我总是在想,他们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呢?这些事情的意义又到底在哪里呢?他们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正如那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一样: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这类的问题在数学里面有个名词:无解。

  正如我们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各不相同,尽管处于同一片蓝天下;我听到有质疑、不屑的声音存在,正如梵高在他短暂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痛苦和失败一样,我能从中感受到执着、严肃、以及天才。

  高铭说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我想梵高就是处在天才和疯子的那一线之间,他一生都是在求索;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太久太久被遗忘的东西,岁月慢慢将它们剥离出来,社会将它们逐渐尘封,我们将它们抛弃,直到我们暮年沧桑,却再也想不起来儿时做过的那一个个流彩的美梦。

  津德尔特牧师公馆中那个看上去比较忧郁的男孩,站在狭窄的窗户千望着满天星辉,内心平静而单纯;他走出家门,来到郁郁葱葱的树林深处,独自将大自然中的昆虫分门别类的做成标本;教堂的讲坛上,他听着多洛斯父亲低沉而严肃的诵念经文声,内心充满渴望与羡慕……

  平静。

  从大自然回归到城市当中,他从津德尔特辗转到海牙,就职于古庇尔画廊,那是他弟弟提奥奉献了一生的地方;没过几年时间,他辗转到布法班特,做起了数年前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传道士;再后来去到黑乡德伦特,企图在那里获得一种新的渴望;再接着就是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奥威尔……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他曾经在生命中,很多次抬头凝视着头顶的那片星空,平静而祥和;他非常害怕未来的道路,种种失败的经历和痛苦的阴影就像死去的多洛斯那样阴魂不散的缠绕在他的脑海深处。我想星空真正能带给他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是他童年那些美好而梦幻般的平静,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的太远了,他恐惧遗忘和被遗忘,他害怕孤独却选择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

  回顾他的人生的阴影与璀璨,我始终觉得他是个非常值得人尊敬的。这无关乎他在数百年之后的名望斐然,即使他只是个默默无名的人,我仍然会以最热忱的拥抱来敬畏他的求索。

  慢慢的走着,我们似乎忘记了过去的路;被眼前的迷雾遮挡着,不管不顾的往前木然的走着,走向向我们微笑的坟墓里面……我们将一无所有。

  拥抱希望和意义活着,蔡崇达说我们这一身臭皮囊哈;如果明白了这些东西,你就会深切的感受到红楼梦一书中: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着时间的流逝,是沧海变古路的缩影,它将每个人生都安排的如此生动而富有意义。

  意义,每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苦苦追寻的也就仅此而已。

  意义,每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追寻不得的也就仅此而已。

梵高传读后感2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题记

  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个好的亲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就是这个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梵高做了什么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暂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给梵高做起了补给站,从提奥进入伯叔的公司后,就干的比梵高好,由此经济来源稳定,于是乎,哥哥的“浪迹天涯”就得由自己买单,不光担负起了梵高身为长子,未来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成了他的大金库。

  要是别人怎么会这样无条件妥协呢!暂不评价梵高这样的任性是对是错,也不计较书中与他与弟弟的吵吵闹闹,只是他这样的人生中,能有提奥这么一个人,真的就无比幸运了。

  二、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提奥不仅在经济上支援着梵高,还给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现莫大的改变了梵高许多。以作画为乐的梵高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也为他的美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他们共同进步。“与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内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来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同拉帕德一样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可见,一位忠友对一个人无比重要。

  接下来就一起说说令凡高的一生曲折的事情吧。

  一、一个不争气的身体。37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尤其是一个充满艺术天分的灵魂。你说,如果医生准确的告诉你身上哪里得病了,也不是无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许是一个最有毁灭性的病了,它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开始侵蚀,击垮人的心灵、身体、灵魂。“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梵高虽然每天还在坚持画画,但是他的绘画基调已经变得绝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内心一样。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这样,疾病折磨着这个艺术家,他最终也挡不住命运的安排。37岁的青春年华,由一把***做了终结了。

  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书中写到梵高的家庭,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每一个人都不看好梵高。对于梵高的态度也随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儿改变。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励;他迷失自我,家人厌恶;他有了成绩,家人鼓励;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或者能否做成什么,作为亲人,亦或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支持,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天与美术老师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问老师“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甚至过了很久之后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呢?”

  老师告诉我一个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画作。所以才使这样一个美术天才没落于世。老师不禁发出了感叹,一个天才就被一个错误的时代而耽误了啊。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艺术者,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损失。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怀念与铭记了!

梵高传读后感3

  最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书中讲述了梵高从21岁到37岁的经历:做过销售、当过牧师、潜心画画、开枪自杀……梵高独特的天赋与个性决定了他的独特人生。

  读此书时,我总在反思:在梵高当时的生活环境中,我还能否坚守本心去读书写作?难——难以在食不果腹中献身,难以于饥寒露宿里坚持,难以当而立之年不顾现实。我想,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皆是如此。这就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梵高何故?

  冯骥才说:“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名利皆空,情爱全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当他饱经现实的打压甚至于质疑上帝时,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自己的热爱,尊重自己的天赋——画画!

  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前提是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现在网络上太多的人在讲认知差,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而造成了阶层差距,从而循环往复造成阶级固化。这说的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当人们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时,这种认知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假设认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尝不是一场社会灾难?社会的稳定,一部分就是源于阶层的稳定。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内在认知差”,即对于自身认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认知差”实现阶级固化,而“内在认知差”实现阶级突围。

  我认为,每个人出生即为天才,至少说出生即有天赋。多数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天赋的无知,当然,这种无知的原因有很多,并很可能以客观因素为主导:所处时代、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所碰机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释。很多人也在坚守,但坚守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也说不清。若你所坚守之物并非你所爱之物,那你的'坚守又有何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坚守是为磨炼意志,在我看来,这种无谓的磨炼是对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没有方向的坚守是极为低效而难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坚不可摧也再无青春的激情与创造力,与生而来的天赋对于你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岂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对于真正热爱的坚守,是随心所喜而有所乐的坚守,是有意义、有成果、不断创造的坚守。

  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决定了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方向,那么其已知性从何而来?一个人很难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该往哪方面努力,那么对于天赋的主观探索和对于热爱的主动寻找就成了我们该做的。

  青年人首先应该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应”,走出舒适区,多一些尝试才会对自己多一些认知,将探索天赋的道路压缩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学习、坚守和创造。其次,不论做何尝试都要不断反思、不断寻找方法,即使最终这种尝试难以继续发展,你也不会浪费了生命,每一种经历都或许对你的天赋有用。最后,不要轻言放弃,很多事不是刚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纵使你天赋凛然。请耐心对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对待你一样。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运的。他的不幸在于世俗的烦恼,他的幸运在于对天赋的尊重与释放。我们也是不幸而幸运的,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远高于梵高当时,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热爱的坚守是否无愧于生活?

  梵高是对的,没有上帝。生命里唯一的主宰就是我们的思想,请勿放任自流,请勿人云亦云,请勿愧于本心,请勿辜负天赋。

梵高传读后感4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

  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