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间》读后感 篇1
知道余秀华之前,我心中的女诗人的形象虽不都是林徽因一般温婉娴熟、美丽动人,但起码如三毛一样气质独特、张力十足。直到我知道了余秀华,完全颠覆了我心中女诗人的印象。借用刘年的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两年前先是在网上看到她的诗,买了她的诗集,去年又去影院看了她的纪录片,然后关注她的微博,可以说我是一名合格的粉丝了。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她的东西,可每次提笔又放下。不是没有东西可写,只是总感觉自己的感触在她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她又是一个如此鲜活有趣的灵魂。
网上有一段话: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对于余秀华来说:同样的村妇,却有不一样的生活。我并不惊愕高晓松的精彩,因为他出身清华世家;我也不羡慕蔡康永的儒雅,因为他身世显赫名贵;可我非常不解余秀华,一位脑瘫的农村妇女,是怎么写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呢。如果她写的东西苦痛阴暗也就罢了,可偏偏她的诗充满阳光并给人力量。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想她是一个有趣的人。王小波曾说:人生很长,一定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的人率真,她在北大回答学生提问时说:至于你说的幸福生活,我至今还没有过上。有趣的人淡泊,她在作家协会给她开的诗歌研讨会上说:不要说我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有趣的人幽默,她在父亲安排的相亲见面上,直接说对方印堂发黑、未来会离两次婚,把对方吓的落荒而逃。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一直在床头放着这本《摇摇晃晃的人间》,每当被焦虑压的喘不上气来就翻上几页,顿时拨云见日。余秀华的诗集就是我生活中的加油站,希望自己有一日能修炼的如她一般有趣。
《在人间》读后感 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要说研究词这一方面谁最有发言权我觉得应该是王国维。于是在暑假里我阅读了王先生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后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古人借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书法心情。他们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抨击时政,还有的是表达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
王国维又对无我之境表达了看法,人只有在静中可以得到。因此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是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情感,或喜悦,或忧伤,或惆怅,或悲悯,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当花瓣飘落的时候,忧伤的`人会看到离别,思念的人会看到远房的情人,惆怅的人会感到人生短暂。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读完《人间词话》我不禁为王国维对中国诗词了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让我更加理解古代诗人或词人表情达意时候的心境,在读诗词的时候也能更加有共鸣。王国维对诗词的观察通过短短数言就可以讲的如此清楚,实在是佩服。
《在人间》读后感 篇3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在人间》读后感 篇4
热心同事送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有了些许慰藉。
我总结了八个字:保持自我,顺其自然。
保持自我:
1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给自己多一点鼓励。同时尊重别人,与他人相处保持恰到好处的关系,不要过度期待和依赖他人,当别人没有为你做成一件事不应该抱怨,始终怀着感恩的心。
2每个人的优缺点不同,不与他人做比较,只看到他人的光鲜之处,就认为命运没有垂青自己,实际上生活都有正反两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3让心平静下来,不要受到太多外在观念的影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然后在不同时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努力去完成。
4生活无论再困难再痛苦,都不要过度消极,比如日夜买醉,花光积蓄。我们始终要保持基本的生存能力,持续赚取生活费用,要相信时间会过去,总能度过难关。
顺其自然:
1虽然说要尽自己努力去实现目标,但如果真的很难,就降低标准,不要太强迫自己,每天给自己上紧发条,身体和精神都容易出问题。
2不需要逼自己太紧,健康是第一的`,谁都有压力,该吃吃该睡睡,工作的时候打起精神,下班之后就好好生活,工作的烦心事暂且忘了吧。
3尤其对自己把控不了的人和事,学会放手,执着于为什么有人变了,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到最后想来想去也想不出答案,不如从中学习失败的经验,然后翻篇。很多事没办法按照计划精准地执行,那就不要纠结,学会释然,今天只想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说,越想还没发生的事越焦虑,不如把眼前的每一天过好。
4对于生命的终点,每个人都会达到,在那之前,不必过多焦虑,好好享受生活,该来让它来,放松心态坦然接受。
不顺心和突发事件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调整心态,时常提醒自己,人间值得。
《在人间》读后感 篇5
最近有家人患重病,带着一种很奇怪的心态点开了这部纪录片,不是好奇,也不是担心,说不出动力就单纯想看一看这一部大名鼎鼎的纪录片。
不出所料,每天中午趁着午饭时间看一集,从第一集开始,每天哭一次,我笑称每天排一次毒也不错了。不知道节目组选取素材的时候有哪些考量,但我能从每一集、每一个主题里收获到一些力量。
坚定
至少现在可以确定的事,如果意外来临,我愿意做一个器官捐赠者,没有哪一刻真正感受到了器官捐赠的伟大,突然很疑惑,过去自己是为什么对器官捐赠存有迟疑,实在想不起来,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原因。
愤怒
医患关系是这一部纪录片的重要主题,但不是唯一。印象中有几集以医生为主题,说危重病科室,救护车,心脏手术……站在患者的角度其实是害怕多余迟疑,记忆中尤其害怕见到板起脸的医生,问诊的时候让人不敢多说一句,问诊结束气不打一出来;遇到温柔的医生,无论男女会有小小的心动,两只眼睛大概都是小心心。看到救护车医生遇到无赖赖床,起得没了食欲。这些画面在教我理解。
勇敢
真正让我下决心写长评的是第九集的张丽君。晚上十一点正泡着脚,想着只剩最后一集(原本以为共9集)就看完吧,没想到一直哭到眼睛肿成一条缝……大概明天会让人惨不忍睹……在没有遇到更困难的问题之前,我都以为我已经拿出了全部勇气。但是每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结局在告诉我,我太幸运了,我的人生,真的很顺畅,我是多么不知足。从来不信偶像剧式的.乐天和爱情,但是我看到了,张丽君和韩诗俊,一对腻歪起来让人汗颜的夫妻却让我泣不成声,哭得像个傻子。突然为他们不公,但又突然怯懦,我有什么资格为这么勇敢的人不公,在疾病面前,我也只是一个怯懦的胆小鬼。不敢带入,不敢多想,但是真的感谢张丽君,让我终于体会到自己的幸运,大结局没有到来之前,我们都是胜利者,感恩。
豁达
另一位让我震撼的是临终关怀那一集提到的一个胰腺癌患者(没有刻意关注名字),当时我已经觉得他面对的是最痛苦的事情,现在想来,他是对的,只要还活着还有什么不能期待?试图多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痕迹,试图多记得一些这个世界的风雨。
我们,多幸运。
《在人间》读后感 篇6
宝宝时的你睡在摇蓝里时,小孩时的你一直在草地上飞奔时,现在的你立在青春年少的起跑线上时,你迟疑,你焦虑不安,你激动,你担心.......
每一个女生全是小公主,等候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是这本书的主题风格,但我觉得远远不止这种。这是一个12岁女孩的独特发展感受,与智障双亲的至爱真心;它是一部探寻生命实际意义的发展大作。我淋浴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湛蓝天上之中,体会苍穹之上的真情与浅浅的早春感情,并悲伤亲人离去的痛苦。
青春年少的痛如同羽化的蝴蝶,漂亮与痛苦,仅仅那痛苦被青春年少的不驯所遮住,只把那漂亮呈现和人。主人翁虎娃的双亲全是智障,因而虎娃自小日常生活在取笑与疑惑当中。好在在l好哥们r杰西的守候与顽强的姥姥照料之中,虎娃沒有不自信,但正当性一切步入正轨时,姥姥的过世,杰西的懵懂无知的初吻让虎娃完全奔溃,她想躲避,想离去。当l理想r成真时,虎娃总算保持清醒的了解到爸爸妈妈的.杰出,盆友的关键;搞清楚要认清风吹雨打,勇于应对,敢于担负,关注别人,由于痛苦的不仅她自身。
这小故事中沒有一句奋不顾身的感情语句,也不起作用大段描绘撕心裂肺的痛,仅用平淡如水的语调,普普通通质朴的語言来叙述这个故事,使我们深有体会。那浅浅的情、隐约的痛令人悲伤,但是如同它的书名一样,暴风雨之后,总有一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等待我们自己;不论是哪些艰难,哪些忧伤,光辉就在眼下。
这本书就是《世间有大晴天》(《MyLouisianaSky》),荣获一九九八年墨尔本全球号角声书奖金奖。此外,这书由Hallmark企业二零零一年改写成电影《我的路易斯安娜的天空》。本片曾获第十八届纽约全球性青少年儿童电影展欧美地区最好是真人演出长片第一名的考试分数。
《在人间》读后感 篇7
在人间这是第二部,讲的是高尔基在十一岁时,母亲不幸去世。所以,高尔基便走入社会。第二部一共有八小章。
第一章是《到鞋店里当学徒》讲了高尔基来到人间走到了一家“时式鞋店” 高尔基当学徒时没有一天可以闲着,爱发脾气的厨娘总是把“我”早早的叫起来。写了高尔基的表哥也非常讨厌厨娘。有一天厨娘不知被谁推了一把,倒在地上莫名其妙的就死了。当高尔基想逃离这个讨厌的地方时不小心把手烫伤了,结果被送进了医院。
第二章是《在姨婆家》讲了外祖父有把高尔基送到了姨婆的家里,外祖母的妹妹是一个喜欢唠叨脾气很大的老婆子,在这个家里高尔基的工作很多。当外祖母来看我的时候,这个老婆子对着外祖母大声说话,大声的奚落外祖母。当高尔基厌倦这个讨人厌的地方时,他做出了逃跑的决定,但是这个讨厌的冬天他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
第三章是《船上的生活》讲了第二年的春天高尔基终于逃跑了。高尔基在一个船上做起了工作,当晚上高尔基的工作最少的'时候,斯穆雷就给了高尔基一本精装版的小说,让高尔基念书,自从这次以后斯穆雷就每天这个时候都让高尔基念书,并总说:“一个人要想聪明,就得多念书,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完……”也正是这样让高尔基热爱上了读书。
第四章是《裁缝的妻子》讲了高尔基又到了外祖母妹妹的家里,外祖母家里德楼下有一个人是裁缝的妻子,她总是借高尔基书看。
接下来四章都体现了高尔基非常爱看书。最后高尔基抱着能进大学的希望到喀山求学。
这么多章都体现了高尔基很爱读书,也体现了爱读书的好处,也能体现出斯穆雷总说的那句话:“一个人要想聪明,就得多念书,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完。”我明白如果我们每念完一本书就会写一篇读后感的话,那就等于每念完一本书就有一篇读后感那么长的收获一开始可能只有一点,但越往后,你的读后感写的越长,你明白的道理就越多,你读的书越多你懂得知识就越多。
这部文章更让我懂得了“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道理。
《在人间》读后感 篇8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靠摘野果卖来的钱生活,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人间》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他先在鞋店、圣像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阿廖沙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在这一段里:
星期六那天,我到阁楼上晒衣服,想起那本书,就将它拿出,读起来。我读的入了迷,一直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
我读的入了迷,耳朵听到大门口的门铃声,竟然一时弄不明白这是谁在拉铃,为什么要拉铃……
“你聋了!外面在拉铃!”保姆生气地说道。
我赶紧去开门。
“睡着了!”东家严声问道。他的妻子费力的爬上楼梯,抱怨我害她着凉了。那个老太婆骂个不停......
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死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
阿廖沙的童年多么悲惨啊,虽然他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啊!阿廖沙是多么的伟大呀!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也可以那么认真的读书,而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更要像阿廖沙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后来,阿廖沙通过这些知识,进入大学了吗,请看《我的大学》的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 篇9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 “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
《在人间》读后感 篇10
看了《在人间》这本书,我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心情难于平静。使我有了许多启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钦佩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而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世长辞了,他就寄居在外祖父家。他是自学成才的,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才登上了文学圣坛。想必他吃了许多苦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种乐学的精神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题材,都是关于他的童年生活。因为高尔基三岁丧父,就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的家。他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他贪财、自私;他的两个舅舅和他的外祖父一样,而且影响了第三代的人。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把高尔基打得非常惨,因此生了一场大病。外祖母给了年幼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善良而又坚强。在他的心目中慈祥的外祖母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高尔基和徒工伊凡是好朋友。每次外祖父打他,伊凡都会替他挡着,他每次手臂都会青一块紫一块。伊凡受了外祖父和两个舅舅的.坏影响学会了偷窃,他每天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因为两个舅舅把十字架的主干放到了伊凡的肩上,最后可怜的伊凡活生生地被十字架压着悲惨地死了。
我想:高尔基之所以能自学成才,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外祖父的坏习惯,仍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他的身边也有良师益友,让他对生活有了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他在逆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而大都数人有幸福的童年,他们有些人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意志薄弱。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运用良好的生活条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呢?我们比高尔基不知幸福多少倍,有些人却不像他一样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学习知识能使人进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学习高尔基的优点,好好学习。
《在人间》读后感 篇11
读名著,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在人间》描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少年时代外出谋生的苦难经历。主人公阿廖沙刚满十一岁,就离开了抚养他长大的外婆,外出独立谋生。他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轮船上当过洗碗工,还在当绘图师的表舅家里当过帮工。他历经坎坷,饱受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读书激发了阿廖沙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主人公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的黑暗和“小市民”风气的盛行。阿廖沙周围的人民都在做一些下流的事情,打架斗殴、互相捉弄取笑、甚至偷东西、喝酒成为了他们的习惯,阿廖沙正是生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生存。但他却并不受坏境的影响,依然做一个正直的人。
阿廖沙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坚强、勇敢、正直,热爱书籍,乐于帮助他人,不受别人恶习的影响。
书籍,是使阿廖沙坚定的做一个正直人的主要原因。高尔基说:“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籍。”“书籍是我的心灵和智慧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中爬了出来。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
由此,可见书籍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我们多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精神不再空虚,可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了《在人间》一书,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书籍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习阿廖沙正直、坚强、乐观以及爱读书的品质,那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在人间》读后感 篇12
那天夜里,下着小雨。随手合了书本放在桌前,伴随着思慕人间草木的雨的情怀,我在窗边大梦一场。
一位少女,清逸出尘,入我梦来。“缅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说。雨帘密密的叩击着房瓦,水雾把她的发髻都沾湿了,窗棂边滚下几粒水珠,我倚着栏杆去听雨声,思绪飘远。
初春的雨,没有洋洋洒洒,也没有润泽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临了。石阶下,藤架旁,满园新鲜,雨声作响。不由得想起书中昆明的雨,明亮,丰满,易使人倾心,也极易萌生向往之情。
雨声听得倦了,再把书合上时,雨季的花儿,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数煎进了茶汤里,细细的啜饮了,甜到心坎儿里去。
细看书名,就胡思乱想着参悟,就解读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灵魂,蹒跚前行仿佛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草木真的无情如此吗?
不是的。不是的,她说。草木本来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间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琼花,为了不让昏君观赏而自行败落:严冬中的牡丹,违抗女皇而被迫迁入洛阳。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讲的那都是传说,草木既不能动,又不能语,怎个至情至性法?”我笑道。无甚道理。她有些恼了,声音就盖过了雨声,像细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顾自密密的长起来,可曾阿谀奉承?那腊梅,大雪中朵朵的绽将开来,她是弯腰了,还是低下头?我又不同你顽,草木的精气神可远远超过你们的所谓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间”,也说不定。
自成世间的草木?虽然荒谬,到也真实。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栏杆,看着雨幕渐渐停了。满园春色也都醒过来,绿起来,葱葱茏茏,草木人间。
人间草木,写着草木人间,人间本是嘈杂的喧闹着,草木的干净又平添一笔清香。这是游离于世外的香味儿,也许我们缺的就是这点儿清净罢。
栀子花头的纯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间飘荡下来。一缕阳光从玻璃窗间划过,我睁开眼睛。终归是又回到了人间罢,梦里人间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并倾注于作品中。
枕边是一朵开得正盛的缅桂花。
《在人间》读后感 篇13
很早就听过汪老爷子的名头了,名头太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都不敢看他的作品,怕自己的欣赏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看这类大家的作品的缘故。
前些日子,编辑朋友做了汪老爷子三本书——《人间有戏》、《人间草木》、《人间滋味》,并送了我一套。拿着《人间滋味》的时候,顿时惊喜,为什么呢,这种封面设计是我所爱的,白底、留白、寥寥几笔,一下子就找到了读这本书的兴奋点。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我最喜欢水墨和留白了,自诩为中国文人式的“毛病”——中国文人的拿手把戏没学会,“毛病”到染了一身。
随手一翻,看到了《萝卜》这篇,上来就是“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所以叫杨花萝卜”。没有客套话,不拿捏,有什么就说什么,还不罗嗦,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说明白。看汪老爷子的书之前,我是做了不少功课的,有关他的资料查了一堆,就怕看不懂。没想到,汪老爷子的作品竟然是这样的'浅显易懂,实实在在。就好像,我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那,却见到了一位毫无架子的慈祥老人,跟你唠家常。用心交流,不做作,任谁来了,都会喜欢上这位老人的作品。更何况,老人平实的话语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东西,比如说阅历,光萝卜这篇,就把全中国的萝卜网罗进来,汪老爷子是在跟你唠嗑,但是他唠的是全中国的嗑,一般人唠的起吗?
就谈吃来说,蔡澜也是我关注的一位,不过他的东西,我更多的是当做一种猎奇。汪老爷子的谈吃,更多的是描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一种传承,这么说好像有点虚,举个例子来说,900年前,苏东坡说:“无竹太俗,无肉太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900年后能传承这种文人的情怀的,唯有汪老爷子一人矣。感染了这种情怀,再看汪老爷子的作品,他说的已经不仅仅是吃了,而是聊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过如此。对于此话,我的理解是分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今天以“看山是山”的境界,来赞叹汪老爷子的“看山还是山”,未免有点蚍蜉撼树的感觉了。各位朋友,不要听我在这瞎白话了,快读看看汪老爷子的文章,才是正事。
《在人间》读后感 篇14
人间失格,失去的真善美的人格天性,人们虚伪和善的面具之下,扭曲的嫉妒、仇恨、愤怒的邪恶嘴脸,隐藏着内心的阴暗。在日本二战走向战败衰亡的背景下,社会充斥着纸醉金迷的虚假繁荣,军国主义的遗毒蚕食着年轻人的信仰追求,要么一同戴上面具得过且过,要么独善其身坚守自我,要么浑浑噩噩随波逐流,遗憾的是,化身为主人公叶藏的太宰治,拥有与生俱来洞悉人性、聪慧敏感的`天赋,却在追究自我真实善良极致与对人性、对社会的恐惧中不得其解,最后选择了另一条放弃的道路,自杀解脱。
出身官僚家庭的叶藏,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大学学业,修习绘画技艺,凭借父亲的权利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即使战后日本政府重组或倒台,也能依靠家族的积累安度终身,然而天赋异禀的他,精神世界早已成为天使与恶魔的战场,在业火的燃烧中崩溃坍塌。他内心的焦灼斗争是对人性、对人与客体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这种矛盾冲突不但是书中故事情节的焦点,也是作者以及每名读者寥寥一生都困惑挣扎的焦点。
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内心的圆满无暇,在生存的蝇营狗苟中很难不被玷污。叶藏儿童时期用小丑般杂耍的行为举止来伪装逃避对人性的恐惧,闭口不谈真实的想法,即使身为小少爷,对女佣和仆人卑躬礼貌面具下的冰冷脸庞也颤若寒蝉。少年时期的他,心理人格分裂愈发明显,甚至寄希望于绘画妖魔,渴望获取它们强大的力量来对抗恐惧,书中写到:啊!给我冰冷的意志!让我知道人类的本质吧,人就算踩着别人往上爬,也不算什么罪,给我一个愤怒的面具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感到真实的人心不过就是如此阴暗,自己殉情自杀未遂,愧疚于每一个善待自己的女性,摆脱不了对崛木依赖的软弱无能,在酗酒、吸毒中获得虚假的力量,从此臻至自我终极无果,也被传统的家庭道德所不容,昭示着人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