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读后感

时间:2023-03-08 19:16: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行者无疆》读后感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者无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行者无疆》读后感1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触及的边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为心灵而开放。——题记

  在书中浏览,恰似毫无羁绊的旅行,仿佛去了书中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个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觉突然有股身心飘逸的感觉,欧式风格的长顶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狭窄的小巷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记忆中作者描绘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

  窄巷两旁的欧式古建筑,由陈旧的砖与古朴的漆构建而成,低的只有两层楼。最高的也只有三层。最特别的,莫属墙上挂着的陈旧的路灯了,从二楼窗户伸出手来便可以点燃,这时的最后一抹夕阳却已然燃烧了翩翩的花儿,绽放如火,盛开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书页指间,望着脑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铺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了悬着的手,门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与地上,盛放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次奇妙的游历,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风景都触手可及,欧洲的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期待下一次远行,不如闭上双眼,回想书中情形,一场足不出户的游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行者无疆》读后感2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3

  我不是历史学爱好者。

  和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一样,这本书里纷杂的历史年代、冗长的外国人名和地名总是让我绞尽脑汁。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为计划的毕业旅行做准备,因为不想有天我现在欧洲的某一个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欧洲建筑和城市风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不读书,只行路,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不读书怎知读书不如行路?

  几年前本着「读书不如行路」,遍只顾游山玩水,大学几年把周边近的远的都玩了遍,还总拿行的那几里路来当做自己不读书的借口。风风火火几年过去了,却也不见行过路的踪迹。

  第一次觉得旅行有个导游也不错,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在上海外滩走了几十遍也不知道外滩浦发银行的罗马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这样的罗马柱之一,而另一处支撑着巴黎的卢浮宫……

  还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学校组织的外出写生,地点安排在青岛崂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农在修整后的`梯田上采茶。没错,这就是崂山茶。

  那时刚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大学的我,只记得地理书上「茶——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却从不知北方也有这样规模大的茶园。

  如果不是我行路来到崂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区也有茶叶的种植园。但是,如果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学过地理,就算见到崂山满园的茶也不会惊讶了,也不觉得茶种在北方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从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欧洲的某个城市,能想起书里的某个章节,在欣赏异国风景之余,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行者无疆》读后感4

  记得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去读大学前几天,那时候十分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会错过,刚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便急匆匆的买了这本书,恰巧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与我当时的境况是那么得相似,一个为着将来而远行的学子,就好像是一个行者,在不断地向前方,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伴轰隆的火车声,读着一篇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模糊,总觉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学录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态的安静吧。

  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少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浮躁,很少再去读一些安静的文章,或许平静已经远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让自己很少再去阅读,前几天忽然从书箱中翻出这本书,便乘着晚上的闲暇,开始读了起来,或许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宁静吧。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初一看这本书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记,然而这里很少风景的描写,有的只是对历史的介绍和探问,行者不仅是在空间上游动,在时间上也在转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游历于几天的时间中,该用如何的姿态去面对。

  重读亦有重读的乐趣,就好像十几年不见的故友,重谈起以前的琐事,才恍然记起自己以前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读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实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猛然一看才发觉原来是从这里获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开朗琪罗。

  由于自己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为什么共鸣了,权当作一本对欧洲城市历史文化的介绍来读了。

  印象最深的要数庞贝古城了,刹那间,被毁灭的那么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世态,无论善恶,无论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为历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展示总是以人类的悲剧作为代价。就像作者所说的,将他们的毁灭归结为道德的沦伤的人,实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们总是不能抗拒,有时候去抗争,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中国的楼兰古城。

《行者无疆》读后感5

  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体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无限惊叹和思索。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那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必须要做的,一件是旅行,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自诩为行者的过客,游历着世界上那么多无尽的文明瑰宝,暂得那心灵的复杂,将别有一番滋味!

《行者无疆》读后感6

  最近妈妈看我对旅游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就向我推荐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记《行者无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为难,觉得像他这样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奥的,充满哲理的,读起来不会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对我说,不要把这当任务,也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先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开始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不知为什么,妈妈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自己心也静了下来,认真地翻开书页,仔细浏览着标题。这本书作者是分四卷(南欧、中欧、西欧、北欧)来记录他考察欧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历史及他的思考。我读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书中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欧篇中《南方的毁灭_庞贝古城》。我小时候看记录片《庞贝古城》时,对那场大灾难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阅读前我很好奇作者会怎样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到了庞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们死亡前挣扎形体,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壳”;看到了瓦罐工场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还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门口监守岗位;还有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看到了在庞贝古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我的内心由开始的恐惧,悲哀转变为了温暖。透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认识了"庞贝古城",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忆,还照映着灾难降临时人们优良的品质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谢作者带给我的温暖,同时也向我的伙伴们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