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汉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书》读后感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
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
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书》读后感2
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确实,整个西汉王朝,英雄辈出,从陈胜吴广、西楚霸王,到齐王韩信、留侯张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大帝,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英雄开创时势,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中国汉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顶峰,读起来引人入胜。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汉书》比《史记》正统,没有《史记》那么活泼,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汉书》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认为比《史记》更好。如果说《史记》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生动的、极富现实功利性的、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状况,那么《汉书》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使命感极强的、恢宏的思想状况。
纵观全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又对留侯张良感触最深。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后世敬其谋略出众,尊称其为“谋圣”。
有人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么在战场的后方,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计谋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劳的就是张良了,张良就像是刘邦的“大脑”一样,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谋圣”这一称谓的。其实,张良的智慧不仅为刘邦建造了大汉朝,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的人生。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萧何的结局,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刘邦的心态,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不安分的人。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不留恋权位,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他以“此天以臣授陛下”,选择了“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读完《张良传》后,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智慧和先见,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可以发现。
国恨家仇,这个理由的确足够张良去刺杀嬴政,但战乱纷争的年代,谁不会有那么些愤恨呢,但张良就是有那个胆量去计划并实施这个刺杀行动,更何况对方还是那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不同于常人的杰出之处。他与嬴政的实力悬殊是必然会让他失败,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他太心急了,没能做到最好的部署和准备。
不过张良年轻时虽然有点心急,但是他还是能够忍得住,懂得及时收回,“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在下邳“亡匿”的日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窝囊,但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无礼老人的傲慢行动,张良虽然年轻气盛,有点“愕然,欲殴之”,但他良好的品德让他忍过了这一时的冲动,以礼回对老人,并能够一次次地达到老人的时间点。所以能学习到《太公兵法》,不是因为张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的品性好。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每份传承下来的经典,无论是书籍还是其它,都是历经时间的洗涤,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精华。
《汉书》读后感3
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确实,整个西汉王朝,英雄辈出,从陈胜吴广、西楚霸王,到齐王韩信、留侯张良,从景之治到汉武大帝,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英雄开创时势,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中国汉化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顶峰,读起来引人入胜。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汉书》比《史记》正统,没有《史记》那么活泼,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汉书》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认为比《史记》更。如果说《史记》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生动的、极富现实功利性的、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状况,那么《汉书》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使命感极强的、恢宏的思想状况。
纵观全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又对留侯张良感触最深。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后世敬其谋略出众,尊称其为“谋圣”。
有人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么在战场的后方,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计谋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劳的就是张良了,张良就像是刘邦的“大脑”一样,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谋圣”这一称谓的。其实,张良的智慧不仅为刘邦建造了大汉朝,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的人生。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萧何的结局,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刘邦的心态,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不安分的人。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不留恋权位,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他以“此天以臣授陛下”,选择了“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读完《张良传》后,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智慧和先见,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可以发现。
国恨家仇,这个理由的确足够张良去刺杀嬴政,但战乱纷争的年代,谁不会有那么些愤恨呢,但张良就是有那个胆量去计划并实施这个刺杀行动,更何况对方还是那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不同于常人的杰出之处。他与嬴政的实力悬殊是必然会让他失败,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他太心急了,没能做到最的部署和准备。
不过张良年轻时虽然有点心急,但是他还是能够忍得住,懂得及时收回,“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在下邳“亡匿”的日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窝囊,但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无礼老人的傲慢行动,张良虽然年轻气盛,有点“愕然,欲殴之”,但他良的品德让他忍过了这一时的冲动,以礼回对老人,并能够一次次地达到老人的时间点。所以能学习到《太公兵法》,不是因为张良运气,而是因为他的品性。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每份传承下来的经典,无论是书籍还是其它,都是历经时间的洗涤,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精华。
《汉书》读后感4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班固撰,原为一百篇,后分为一百二十卷。历代有诸多注本,较为通行的是唐颜师古注本。
国家图书馆的“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中展出了南宋蔡琪家塾刻《汉书》。《史记·大宛列传》曾记张骞出使西域的片段,但对于西域作系统的.论述,还以《汉书》为创始。《史记·大宛列传》主要是记张骞、李广利二人事迹,属于合传;而《汉书·西域传》才是正史的第一部西域专传,可谓后世《西域传》的蓝本。所谓西域,《汉书》定义为阳关、玉门关以西,帕米尔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区域,即塔里木盆地及周围地区,此即狭义的西域;而实际所记载的范围远远超出这个定义,广及天山以北,葱岭以西,此即广义的西域。最初,汉朝经营西域之前,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域由匈奴统治,称为西域,后来随着汉朝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了解越来越多,西域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越来越丰富,但中原王朝经营的核心地区,仍然没有超出《汉书》所云西域的范围。西域三十六国,泛指西域绿洲诸国,《汉书·西域传》实际记录五十余国。除《西域传》外,《汉书·武帝纪》、《宣帝纪》、《张骞李广利传》、《卫青霍去病传》、《傅介子传》、《郑吉传》、《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等篇均有关于西域的纪事。
《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有传,称其“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其曾祖班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祖父班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因此,“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其父班彪,字叔皮,喜著述,鉴于《史记》对太初(前104)后之事无载,而前人所做续篇又“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班彪于是采集前代遗事异闻,作《后传》续补《史记》,以斟酌前史而评论得失。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以《后传》记述前代史实不够详尽,承父志,在《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班固去世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下令由班固之妹班昭续写,马续协助班昭作《天文志》。《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时三四十年最后完成。
颜师古,字籀,(一说颜籀,字师古)唐雍州万年(今西安东北)人,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孙。博览群书,尤精训诂。曾在魏征荐举下参与《隋书》的修撰工作,同时考定五经,多所厘正,颁其书令天下学习。其所注班固《汉书》、《急就章》等,大行于世。《汉书》自古号称难读,古字古训与后世颇多不同,唐以前为此书作注者二十三家,然彼此互异。颜师古汇集二十三家注,纠谬补缺,以其解释详明,取材广博,摘录精确,抉择审慎,论证严谨,深为学者所推重。从问世以来,便始终与《汉书》合刻,不可替代。
《汉书》问世后,深受东汉政权推崇,士人争相抄阅,传世抄本较多。雕版印刷发展后,又多镂版刊行。此南宋蔡琪家塾刻本,是《汉书》版本系统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版本之一。
蔡琪,字纯父,南宋嘉定间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人,刻书坊名一经堂。此本宋讳缺笔至“慎”字,目录前有刻书牌记:“建安蔡纯父刻梓于家塾”,无明确的刻书年代。此本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精刻初印,墨色清纯,不失为宋代坊刻本中之上品。
【《汉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2-15
读后感10-03
经典读后感08-10
好心眼儿巨人读后感-读后感02-15
《童年》读后感【精选】12-19
《青鸟》读后感12-20
《围城》读后感经典02-12
金锁记读后感01-03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