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25 05:14: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士德》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读书心得

《浮士德》读书心得1

  从小,我就与同龄人不一样,我天生就不会享受,除去对那书的情有独钟,其它的一概便是不知了。而在这样一个网络已经取代了书的时代,我却依旧享受并不舍那一缕书香带给我的满足于喜悦。

  当然也因此,我读了不少书,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哦看完书之后。我想,每个人都曾向往自由,也曾渴望幸福。但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方式也大不相同。不论怎样,我们却要坚持一个道理: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为传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浮士德》读书心得2

  在上帝说人人生而平等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的有一件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去折磨一个平等的人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子民不会背叛自己,或者说为了证明自己拥有是正确的。面对魔鬼,这样一个邪恶的物种的时候,他何等的从容而淡定。的却,没有人可以违背上帝的旨意,事情的发展,最终任然要由上帝来裁决。当时的社会,人们陷入了无限迷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现实往往的残酷而充满了血腥味。也许只有上帝可以拥有永恒的美丽和光明。而一个人,纵然有了神力,你那他也依然掌控在上帝的手里。上帝总是那么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唯物辩证大证明,矛盾无处不在。一个人的矛盾面,就显得比较复杂。因为是一个人,所以,他不是简单的黑与白,对与错。有些东西原本是深深隐藏在内心的`最底层的,她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样,只是少了一根导火线。每每有的时候,有的人很愿意去做一个导火线。恶魔总是邪恶的代表,而实际上,天使与恶魔的区别,也许只是翅膀颜色的不同。不同的手段为着相似的目的——胜利。而最最无辜的就是用来达到目的而被利用的实验品——浮士德。

  在他的欲望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满足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肮脏的交易或者是不择手段,与此同时,也发生着一些不可预知的悲剧。浮士德能够轻易地把权力、金钱、美色,等等都收入囊中,而他不遭到他已经成为其中的奴隶,利用的同时被利用着。作为一个人,他有着人的一般特性,外加一些夸大了的扭曲了的品性。欲望奴役人,控制人。无论一切是往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前进,结果又是如何,人们一直在追求,在探索,而在最后接受审判的那一刻,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而坦荡地说明白,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什么。人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人的前进道路充满了庄严的悲剧性质,而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在于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的失败中升华自我。

《浮士德》读书心得3

  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浮士德》的主要资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能够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可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浮士德》读书心得4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其中,第二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这种意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浮士德在不断极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格雷琴因把孩子淹死而入狱时,梅菲斯特把他带入了“瓦尔普吉斯之夜”,想让他继续在酒色中沉沦,但是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雷琴的不幸后,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狱中坚持要格雷琴跟他走,但遭到拒绝。梅菲斯特为了阻止浮士德为老百姓开垦耕作的田地,致使一对老年夫妇在他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浮士德内心感到忧愁,他对自己进行谴责。尽管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道德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却永远折磨他的心。

  在“在浮士德难题”中,欲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接受道德的约束

《浮士德》读书心得5

  靡非斯陀为了诱惑浮士德,采用了“美人计”的方法以达到其目的,用心极为险恶。浮士德返老还童后,因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作祟,被葛丽卿的美貌与纯洁美好的性格无可救药地吸引,故而陷入了爱河。他自己知道不能抵挡这种诱惑的代价,心甘情愿的被其俘虏。葛丽卿也没有清楚地看透浮士德盲目爱情背后的真正意图所在,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最终害的自己身死,害得家人也受连累,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面纵然有世事人情的偏见不公,浮士德和葛丽卿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略的。

  人总有理性和感性的两面。感性的一面使我们有七情六欲,喜怒悲欢,来体味人间种种,春夏时节草木丰茂,我们会心情舒畅,怡然自乐,秋冬寒凉,万物萧条,我们又会哀其伤逝,凄凄切切;这是我们感情丰富好的一面,使我们不至于像冷冰冰的机器一样,冷血无情。但是,不容我们否认,感性的我们会在重大问题的判断上出现严重偏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做出更有长远意义的决定,甚至更有甚者,任凭感性的自己随心所欲,最后反而落得一个惨痛的结局。如果只有理性呢?工厂里的机器是完全理性的,每一个指令的执行如果不出现逻辑上的偏差故障,理论上讲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战场上每一个命令的下达与执行必须是彻底贯彻的,否则,就会导致一场战斗的失败甚至是战争的失败。这是理性的优势所在,直接,高效。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很多,机器无法感受人的喜怒哀乐的美好,人又如何能在鲜活生命逝去的无情战斗中保持无动于衷?同样的,我理解浮士德和葛丽卿的缺憾爱情美好的一面,同时又为他们不理智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葛丽卿的未来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和一个平凡的男人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这样有忧有虑但平安无事地生活下去,浮士德也可以理智地引导她,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给予葛丽卿更完善的人生体验,然而浮士德的感性战胜了理性,打开了悲剧的序章。在宫崎骏先生的《鲁邦三世之古城之谜》这部影片的最后,被解救的公主想要追随鲁邦三世,同他一起浪迹天涯,鲁邦三世忍住了想要拥抱公主的双手,轻轻地吻了公主的额头,他按捺住心里的.不舍,他知道,公主舍弃了高贵的身份同他一起步入那个黑暗的深渊对公主意味着什么,这是残忍,也是善良。浮士德对葛丽卿的爱,看似是情之所至,实则是掺杂了欲望的因素,故而不是彻底纯粹的爱情,正是这一丝欲火,烧掉了浮士德的理智——他的理智告诉他不能以占有为目的。葛丽卿作为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沉浸在爱河中不能自拔,最终失去了自我的主见,完全依附于浮士德,一味地听之任之,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害死了她的哥哥和母亲,使人一声哀叹。但凡她没有被疯狂的爱欲吞噬了理智,独立自主地思考与浮士德的感情以及未来的规划,我想她也决不会愚蠢的依从浮士德,她也一样可以幸福平淡的生活下去。我们很多早恋的学生们最容易被所谓的爱情左右,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看似是爱情实则欲望占主导因素的感情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愿意看到的孩子们的悲剧。由此可见,盲目的,放纵的爱情是非常危险的,它就是慢性毒药,最终害了两人,如我们的浮士德和葛丽卿一般。而与此相反,相互促进的、理智的、积极向上的、克制而非盲目的爱情,则有助于两人的成长,为了彼此而成为更优秀的人,相互扶持、鼓励,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了两人未来的美好生活共同努力。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驾驭住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享受到爱情甜蜜的滋味。正如培根所言:夫妇之爱,使人类蕃滋;朋友之爱,使人完善;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焉。

《浮士德》读书心得6

  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长诗,这部作品花费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广为流传,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纪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本事过人,发明了各种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器具。当时愚昧的人们无法理解他的神通,就传言他和魔鬼有着交易,是有魔鬼在暗中相助。"魔鬼交易"这一故事类型也就大致在此后流传开来,大致资料都是:[某人为了得到知识、永生、权力等等而将自我出卖于魔鬼,昧着良心替魔鬼干各种肮脏的勾当。"当然,这类故事受到中世纪宗教愚昧(如[猎巫运动")的影响,在今日看来是有一些可笑和不可理喻的。久而久之[魔鬼交易"就成了浮士德故事的起源。

  在阅读《浮士德》之前,我先大致了解了一下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关于浮士德的优秀作品一共有两部,一部是马洛所作的《浮士德博士的杯具》、另一部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上。下)》,这两部作品诞生的时间都是欧洲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间点:前者是文艺复兴,后者则是启蒙运动向浪漫主义运动过渡的时期。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两部作品,《杯具》一文,马洛主要强调了浮士德博士对知识、权力的追求,以及他向魔鬼出卖灵魂后的自负心理,当他最终意识到自我期限已满要堕入地狱的时候,才诚惶诚恐追悔莫及,最终在无限的恐惧和悔恨中被魔鬼拖入了地狱。能够说这个故事,就像莎翁的杯具一样,充满了对人的心理描述,以及对人性脆弱、人性弱点的深刻反省,浮士德在这部作品中是被作为一个出卖自我灵魂的负面主角来处理的,他的执着进取的正面形象只是一个陪衬。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好作品,可是把[追求知识、力量,渴望强大和优秀"视为一种[渎神"、[僭越上帝权威"的行为,当成要批判的对象,这中间就流露出了一种中世纪残余的[反智主义"、[反科学主义"的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一种反动的思想。并且作品中不断塑造人的狂妄和人的内疚,不断强化上帝的权威,也隐含了一种[人类应当跪倒在上帝面前诚惶诚恐"的宗教[罪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虽然理解了享乐主义、理解了追求金钱,甚至有走向纵欲主义的倾向,可是实际上在人们的内心中,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上帝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并没有勇敢地相信自我的意志和理性,欧洲人还没有从宗教所塑造的自卑感中走出来。

  到了歌德的时代,情景就已经大有不一样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是欧洲波澜壮阔的年代:牛顿定律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展开、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工业化的浪潮、自由资本主义的兴起、拿破仑的征服、德意志的统一,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传统的宗教力量大大减弱,自然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代替了罗马教廷和道德教条,人们开始相信自我改造自然的力量,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勇于去追求权力、相信自我的理性、践行自我的意志。此时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再去理会理性主义时代那些陈腐僵化的教条,而要求实现自我、实现意志的解放。于是,伴随着艺术界的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时代到来了。而歌德的《浮士德》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我们能够在浮士德中看到欧洲自文艺复兴后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缩影,比如在《浮士德》中,歌德宣扬[人难免误入歧途,可是只要执着追求,总会到达天堂",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崛起后[个人奋斗"、[自由选择并自我负责"观念的体现;比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斥责故纸堆,追求实践、有意义、有活力的生活,也代表了工业礼貌兴起后,迂腐的观念、僵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人们的抛弃。总之,《浮士德》诞生是的时代与《杯具》已经很不一样了。

  浮士德全书由上下篇组成,外面由一个套子套起来,套子的资料是: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赌,贬损人的尊严,说要把一个人引入歧途证明给上帝看看。上帝则对人充满了信任,相信人必须能自我救赎,从答应了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找到了不愿意沉迷于故纸堆的浮士德,还给他青春,带着他四处游历《浮士德》上篇是全书最精彩、戏剧冲突最复杂的一部分,也是最常被引用、改编的一部分,上篇主要介绍浮士德和少女玛甘泪的感情杯具: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玛甘泪为了与之幽会而给妈妈下了安眠药,失手毒死了妈妈。他们的感情被玛甘泪的哥哥发现,为了杀人灭口,浮士德杀死了玛甘泪的哥哥,然后逃走。之后玛甘泪怀孕生子,因为害怕事情败露而淹死了婴儿。最终事情事发,玛甘泪被判死刑,浮士德赶回来相救,但玛甘泪拒绝了。她死后,被上帝接进了天堂。这个故事之所以十分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杯具至今仍在各处上演着。在今日的报纸上,我们仍然能经常看到诸如[少女怀孕杀婴"、[男生为感情斗殴而杀人"、[叛逆少年误杀父母"之类的人间杯具,而此类题材也经常成为[残酷青春"类型艺术作品的素材。很多人认为这是[每个青春期少年长大成人必经的阶段",当然我是不太赞同这种评价的,成长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可是刚刚长大的人确实不懂得很多事情的分寸,做事情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不论是多了还是少了,都最终会害人害己。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让玛甘泪上了天堂,并让浮士德从罪恶感中解脱,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罪行而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这说明浪漫主义时代的人更加注重的是人内心的感情,对贴合人性但不贴合道德的`感情和行为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正如《杯具》一文中一样,《浮士德》的上半篇借着浮士德的悔悟,玛甘泪对自身罪恶的恐惧,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的内疚感和恐惧感。其实内疚感是性格杯具的本原,与命运杯具那种极力抗拒外界力量却不得相比,性格杯具通常都是当事人因为性格的某些缺陷或者行动的某种过失而导致了自我不想要的结果。当人做错事的时候会感到内疚,所以内疚感就成了性格杯具[杯具感"的来源--一种对自身行为憎恶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浮士德》的下篇是歌德垂暮之年才发表的,凝结了歌德一生的经历,所以它有了更多历史和哲学的内涵,也有了更多的情节。可是垂暮之年的歌德却不再有青春时代的活力,所以相比起上篇而言,这篇在戏剧冲突方面要逊色得多,在文艺史上的影响也要弱得多。在这篇中,歌德让浮士德为国王工作,经过发行纸币而解决财政危机。浮士德让梅菲斯特造出了人造人,并在他的带领下回到了古希腊和海伦结婚。之后浮士德又想要填海造陆,无奈魔鬼暴力[强拆"一对老夫妻的房子,浮士德愁瞎了双眼,最终最终满足地倒下了。浮士德死后,上帝将他带去了天堂与挚爱玛甘泪相见。在浮士德的下篇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欧洲当时的影子。浮士德滥发纸币来解决财政危机的行为可能是当时统治阶级常用的做法;之后浮士德搞[人造人"、要回到古希腊,能够看出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子,其中也有着此刻科幻小说中[克隆人"、[时空隧道"的影子,人们的科学意识已经代替了宗教意识。浮士德下篇中最重要的就是最终的两段: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爱好飞翔,最终摔死在浮士德眼前。这段明显是出自古希腊伊卡洛斯的神话,有人认为这是在影射拜伦的死亡。这段标志着:浪漫也好、理性也好,实际上它们都是靠不住的。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代,欧洲人一向崇拜古希腊古罗马,可是歌德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已经过去了,古希腊的复兴并没有拯救被统治了一千年的欧洲,欧洲要寻求于一种新的礼貌--一种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礼貌,那就是大工业时代。于是就有了浮士德最终试图填海造陆的一幕。浮士德想要征服大海,让他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最终他最终满足了。这也代表了大工业礼貌时代的到来,而那两个被害死的老夫妇也代表了工业礼貌对农业礼貌无情地征服。

  《浮士德》中的几个人物都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浮士德代表着永无满足的实践、浮士德的助手代表着当时迂腐的经验主义哲学、梅菲斯特则代表着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玛甘泪是一个无知的少女。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别,其实他们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歌德的《浮士德》其实就是人性的大杂烩。把所有人和在一齐,就是整个人类。

【《浮士德》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浮士德读书笔记03-09

《浮士德》读后感09-05

浮士德读后感02-27

浮士德读后感8篇10-16

《浮士德》读后感15篇10-26

浮士德读后感15篇10-10

《浮士德》读后感(15篇)06-30

2023年浮士德的语录36句11-26

2023年浮士德的语录汇编38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