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24 11:19: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

  梦,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钢特般坚韧。我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体味着他的,自由之梦。

  每个梦都是特别且唯一的。或许正是这一种特别,造就了《瓦尔登湖》。梭罗用他真挚的情感与纯粹的初心来见证着、思考着这个社会,或许正是这颗纯粹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与任性、轻蔑的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不同的一面。

  他不愿意与这忙碌的社会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里去了。每天过着农民般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农民。他近乎虔诚的挥洒着汗水,过着隐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研究这里的一草一木,来研究四季的更替,来思考!恰恰是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顿悟、他的明朗,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宝,时刻警醒着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罗曾说,致力于耕作时,我充满了难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从事劳动对未来信心十足。虽然从事劳动学时辛劳的,伴着甘冽的泉水品味着成熟硕果,这滋味难以言述!但他不止于此,他还想播种真诚、真理、朴素、信心、单纯等种子,这些珍惜的品质,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恳切地希望人与人之间少一点客套虚伪,停下忙碌的脚步善待这些珍贵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着头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着这个资本社会,充裕的时间给予了他思维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里,带着对社会的批判,带着对他梦想的执着追求。

  梭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追求,不同于城市人对金钱名利的执着追求,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他将其称之为——本能。像大多数人那样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阅读、交流、思考,但同时还追求原始状态和野性的本能,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释放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可以坐在树下,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坐在小船里挥舞着船桨击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听回响不穷。他的`真性情,丝毫不作为的处事,让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纸张,透过近两百年的光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爱他的小诗:

  “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

  你会发现心中一千个未发现的地区

  到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为家中宇宙学的专家”

  有梦,没什么办不了,只要你愿意,太阳也可以因你而破晓。他,不拘于时,率真活泼,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与之批判,更像是一场命中注定的追梦之旅。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2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题记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文章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爱尔兰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奥菲士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3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失眠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放下杂念,慢慢地用心去体会。如果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翻开它,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能够体会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版本,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结合英文原版书来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作,有的人却觉得它是糟粕。我想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放下浮躁之心,从中吸收真正有营养的部分。

  身处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4

  看着《瓦尔登湖》蔚蓝色的封面,清澈的湖水照映这远方的树,云,天空,又透着迷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这样的画面就像书的内容一般,有着说不出的一股清凉气息。作者梭罗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睿智的老人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自然与环保的主题,用朴素清新的话语来向自然致敬。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在仔细研读了《瓦尔登湖》,感悟梭罗的心境后,我想这真理便是回归自然,感悟生活吧。

  事实上,梭罗原来也是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他的这种行为,这种思想让我联想到了我国古代东晋的大诗人陶潜。他们两位强调农耕之乐,自给自足,自力更生,他们不是单纯的隐士情结,而是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与山河呼吸,与草木友伴,在当时浑浊的世上留下了一颗清白的名节,还有卓越的`作品。正是回归了自然,他们才能有如此身后之名,才成就了一代文豪。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自然呢?土地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大楼,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得到的这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但我们面对恩赐的同时又做了些什么?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变得贪婪,变得急功近利,大家贪图利益,不折手段,一次有一次背叛道德底线。在这样的境况下,单刀我们不应该让心灵回归自然吗?

  梭罗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是啊,我们的一切皆是自然所赐,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又何尝想过和平相处?梭罗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这样的心态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啊!平静一下自己的心,宁静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许便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5

  结束了一学期忙绿的工作,迎来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隽永的文字入睡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想往,使我想读一本安静的书,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那样的世界是遥远的,但也是真实的。只是我的的心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这世界曾经有那么一块地方竟如此存在过。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过着,既可悲又可怜。然而我们又能怎样呢,这世界上像梭罗那样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数的,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们没有梭罗那样的勇气。但我们决不能失去那颗追求自然的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永远的保存着,不要丢失掉。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6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活在当下,我告诉我自己。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7

  听桃子提到这本书,便下载下来作为茶余饭后的听本,到今天终于粗略的听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听完发现这本书不适合茶余饭后,适合在阳光下捧起细细品味。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的粉丝。1817—1862,美国南北战争前。《瓦尔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湖畔自给自足生活了两年,过着极简生活,远离城市和喧嚣,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罗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代表作《公民不服从》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一生未婚,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觉与我们户外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尽管梭罗学识和能力甩了我几条街,但仍觉得本书并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种至简至真、回归山林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体会。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从容淡定,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生活过。现在人们的生活太放荡不羁了,我们的生命消磨在琐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载,而是承载着生活。

  人类之所以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温暖的地方,首先是为了获得身体的温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温暖,他一生未婚,却写出了如此温暖的语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哪怕再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无论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他能不能像一棵苹果树或—棵橡树那样快成熟,其实都无关紧要。他应该把他的春天转变成夏天吗?如果我们应该做的事条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现实条件代替呢?

  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8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9

  人类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劳力而活,最开始的我们依靠自己双手,拓开这底蕴深厚的土地,继而产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铜,再到了今天的现代化智能,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自给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满足。像进食一样,人们一步步从渴望食物,到拥有食物,又从饱腹到渴望更多。贪婪的人性让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开始肆意破坏土地,开始建起万丈楼阁,开始面不改色的破坏生态,开始无动于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点一点渗入水源,渗入大地的深处。不理会地球的绝望哀嚎哽咽。

  还有谁会想起那种与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尔登湖》创作于十九世纪,彼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被金钱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心智,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加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挥霍不尽的金钱,社会挤压着无知的人类,侵蚀着人性,这是人们摒弃自然的开始。

  谁会在这种时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说,我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找一个没有聒噪浮华,金迷纸醉的'地方,找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处简陋的小屋,找一个需要自己烧柴添水的灶炉的地方待上几天,执一本颇有古人韵味的书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盘棋,亲手燃着一壶茶,闲暇时听山,听水,听自然之声。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东升的场景,就这么坐在门前,望着它渐渐爬上天。这时我们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从前的人生过得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也这么无知,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简单又芳香扑鼻。

  我认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执着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学富五车,不需要时刻想着出人头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买房,明年要有车。这样我们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你什么也带不走,终其一生追寻的,也不过只在这世界上,随时间的消逝而远去了。人类本就是两手空空的降临在这个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无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烂,最后被人遗忘。

  所以说,不值得。

  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去亲近自然,因为大地会告诉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简化生活并不是说我们要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是要多聆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的节奏。

  作者在书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独,我觉得他同时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笔也深刻地承载了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活法。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0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富翁纷繁复杂、饱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处的捷径——简约而平淡。

  梭罗大概通晓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幅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只需“一年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只需用一颗温润平静的.心,体味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同时保有对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无论寒冬初夏,融汇于瓦尔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正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细致把握,对极简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淡化,更由于内心始终坚守的平淡质朴,安适怡然,梭罗最终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而得以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繁杂生活”的迷雾,似乎正笼上每一个“富翁”的心头。君可见,体育健将为功成名就违规服药者有之,荧幕巨星为风光靓丽大造绯闻者有之,曾经的“人民公仆”为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隐于市”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可能为自己的口袋里能够多出几个钱币,而在自己的“职务之便”上绞尽脑汁……

  幸而,梭罗也把这样一幅清新自然、宁静质朴的生活画卷,呈现给一个因飞速发展而日趋浮躁的社会,呈现给为了成为“富翁”而迷乱于“追求戈多”的劳苦众生。

  幸而,终于有这么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来,平息人们心中的躁动,并将生于繁杂之中的人们引向这样的生活之思:在简约生活面前,该如何在内心的安适、欲望的满足与物质的需求之间完成自己的取舍选择。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1

  小时候,本以为阅读,就是翻一翻故事书、了解下大概情节这样的获得浅显的快乐的方式;长大后,这种快餐式的浅显阅读已无法令我产生真正的愉悦。我一直在苦恼,不知怎样的阅读才算真正的阅读。直到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了我答案。

  阅读,原本不是找到一本书便开始读。再拿起书来阅读时,它必须要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比如说梭罗在书中所说的古代经典作品,抑或是伟大诗人留下的不朽的著作。在作者心中,《灰姑娘》只值2分钱,并认为这些书毫无用处。读到这儿时,我不仅有些羞愧。家中满柜子的名著我很少去碰,偶尔翻开也看不了几页就昏昏欲睡,恨不得丢到一边,转而投向故事情节丰富的快餐文学,这不得不说和梭罗提出的要阅读经典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梭罗说,阅读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安静的环境和对阅读一种热忱,只有饱读诗书的商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家族的伟大的缔造者。如果没有热忱,一个人在读书时很难沉浸其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读的那些书,以前只有少数人读,现在依旧只有少数学者读。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更有助于我们阅读。作者在书中将他的木屋与大学相比较,告诉了我们阅读时环境的重要性。读到这,我理解了家中父母的良苦用心,每个房间都设置有书柜,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书来读。

  梭罗提出,我们要多阅读古典名著,因为它有着永恒的启发和让人振作精神的价值,它是利用文字对人类最高尚、最伟大的思想进行记载,是不会出现衰落的神谕,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梭罗在书中曾对古典作品没有现代语言的译本重现发出了疑问。其实,我认为,现代语言的翻译者不是不优秀,而是因为古典作品本身有可能是作者的一个缩影,上面记录着的是作者穷尽一生去探索或感悟。我们或许能够将它翻译出来,但我们永远无法穿越到作者的那个时代,永远无法复制他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用现代语言的译本重现古典作品。

  但无论如何,这些经典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是需要塑造的,不是我们简单地翻阅一遍便吹嘘着饱读诗书了,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要清楚地知道它经典在何处,只有加以理解,才能学有所得。

  合上《瓦尔登湖》,我不仅对阅读有了新一层认识,也希望在往后的阅读中,能够学有所成。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2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联,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坚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因此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这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爱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正因爱之深切,因此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因此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3

  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发达,财富累积,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富有的生活。而在19世纪上半叶,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农业——工业”转型阶段,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物质上的欲望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财富、地位、名誉这些东西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当时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结果环境破坏,人们也遭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此时,梭罗就像个隐士,回归自然的他,关注着自然。与动物“居民”为邻,过着他想要的生活。当我了解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才明白他对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的担忧与对自然的热爱。

  其实不仅仅是19世纪,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为获得金钱而忙碌奔波,不管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大数目的金钱还是仅仅为了活着,可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热爱自然。而他自己在湖边的小木屋里当起了农民,与自然交朋友,轻松而快活。白天在林中、在湖边欣赏着自然,晚上记下自己的思考。人不应该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园进行无情的破坏,因为我们至少要在自然的家园里生存。

  《瓦尔登湖》或许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自然之子住在自然里的故事,更是一种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的瓦尔登湖湖畔还留着梭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思考。人从自然中走了出来,却又不得不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那颗浮躁的心啊!若是它想要回到本真,抛开无谓的纠纷与困扰、功利与世俗,也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能把心房里的灰尘打扫干净。

  梭罗是智者,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唯有离开喧嚣的城市,才能寻得自己内心深处的宁静。只有在那瓦尔登湖湖畔,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与其说《瓦尔登湖》反映了作者梭罗两年内的生活,不如说这是他向我们展示的一种生活态度。回归自然,是自然养育了我们,是自然让我们得以生存。平静的湖面犹如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让人远离尘嚣,回到那个本真的自我和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心的洗礼。将所有的杂念,所有悲伤的旧事全都忘掉,我们是最初天真活泼的自己。

  最真的自然只有最最接近本真的心灵才能体会得到。梭罗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就是人们不约而同地以财富、名誉的获得为荣,对金钱的过分追逐表示认同。所以提倡回归自然的智者是孤独的。自然的本真是美、是和谐,它对应着人类的善良和人们本真的心。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4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 ? ?文章创作于1845年,梭罗开始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两年里,用词细腻,文笔劲道,富有思想性,属散文随笔。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瓦尔登湖,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劈材、收割……2年如一日般,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富有诗意与哲理、探索自然与心灵的故事。

  梭罗说“建筑的美应该是由内向外逐渐生长出来的,来自居住者的需求与品德,房子要呈现建筑之美,居住者必定先拥有一种自然的生活之美,否则这位住户徒有驱壳没有灵魂,那他打造的不过是自己的棺材,这时盖房子等于修坟,而木匠也无非是“造棺人”,最后梭罗完全从自然取材,用3个月的时间造成了一间长4.6m,宽3米,高2米的那个屹立在瓦尔登湖世界著名的小木屋。

  梭罗才华横溢,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东西方文化经典,包含了中国,希腊,印度,埃及,罗马,等,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运用的恰到好处。

  他抵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在那里过着接近原始人的生活,但他携着一颗丰富的现代人的思想。书中也不断的描绘了瓦尔登湖及周边的美,瓦尔登湖就像一个天然的画布,梭罗的眼睛没有放过一处,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大自然悉之纹理,能叫出每一种植物、动物的名字。

  他热爱自然,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说“我不需要花钱买窗帘,不要遮挡,会来窥视我的只有太阳和月亮,而我很愿意让它们看进来” 。

  他享受孤寂,他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喧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内心富足,他说“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他对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年轻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应该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不应抱着玩乐的态度,也不应只是研究它。”

  他提倡,人要有随遇而安的能力,轻装上阵,很多身外之物就好像是陷阱,拥有的越多就越贫穷。

  《瓦尔登湖》是在作者寂寞孤独的岁月里诞生的一本书。对自然的刻画,对人生的思考,真实生动又富含哲理,深受启发,像作者那样闲暇也能收获,处处皆学问,世态多变,内心富足才能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