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4-09-01 11:58: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学》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大学》有感 篇1

  这本书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写的。主要是写“我”阿列克塞在童年、人间、我的大学时发生的事情。阿列克塞十分可怜,他十一岁丧父。来到外祖父家的他开始了流浪生活。

  “外祖母”陪伴“我”度过了童年时期,但她一生悲苦。“外祖父”性格暴躁,经常打“我们”很看重钱,最后精神失常成了乞丐。童年时的他不仅丧父还丧母了,不久外祖父讨厌了他于是把他推到了人间。他就这样结束了童年,走到了人间。人间的他去了“时肖鞋店”、东家、“善良号”轮船、“彼尔姆号”轮船、圣像作坊和市场工地工作了。我的大学时的他去洛山求学,为了填饱肚子加入了搬运工—流浪汉和无赖的队伍里。

  他还加入了秘密小组,还去了面包房。最后和巴里诺夫去了卡尔美克地区的'卡希库尔—贝依渔场的一个渔民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阿列克赛的童年太艰辛了,向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在上学。而他不是流浪就是打工,我们以后要勤俭者约、保护环境,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读《大学》有感 篇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每当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为的人。最近又读《大学》,对《大学》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目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三个要求每一项都如大山一样让人望尘莫及,把这些大山作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尝不可。对于道德的要求,对于自己每天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求,对于自己不断完善达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对于我来说我特别欣赏:《大学》里引用《盘铭》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会稍微变化一点,怎么会有年复一年的别来无恙?把每一天的一点点的出新,都当成礼物一样珍惜收藏。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写下来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顾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吗?这样我就感觉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充实,似乎连以前最喜欢的习惯——喜欢评论是非,得理不饶人等一些爱说闲话的习惯,慢慢的改变。因为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感觉到了说着无意义的话就是浪费生命。我就由此改变了这个习惯,也许就是让自己每一天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时这句话让我也改变了自己,以前总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总害怕去改变自己,遇到问题了总是想着求助于他人。读了这句话以后,我再遇到问题,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吗?别人能够解决的,为何自己不能想办法解决的。也许这句话背后暗含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一切。当我们能够心态愉悦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纷纷扰扰的俗事能够以“日日新”的态度去处理,也许就没有了牢骚太盛。

  达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断的完善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至善的人。到达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也许就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们:能够确立目标,坚持不懈,不骄不躁平心静气,随处安稳,深思熟虑,最后就有所得。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惭愧,好像以前那个无目标,不能坚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现在我眼前,经过岁月的洗礼,我渐渐明白自己的错失。以后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先从每一天开始,确立目标,坚持一天,不骄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够深思熟虑,减少冲动的决定。然后逐渐再一个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坚持,其中坚持以及平心静气真的很难,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变成一个“大我”。

  也许在坚持的过程会有懈怠,会有迷茫,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学》里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我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几个方面尤为关注。

  格物致知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要能够专精一样,也能博观约取。这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学习。如何格物致知这需要我用一生来回答,因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用一生来探索,也是其乐无穷。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许长期以来总感觉心无处安放,总感觉自己的心定不下来,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没有标准,总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许就是没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让一些负面情绪(发怒,恐惧,好恶,忧患)左右你,反观自己也是经常被这些情绪所左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怨天尤人,遇到灾祸临头也总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的也不能克制自己等,也许长期以来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心逐渐不正了,逐渐被情绪所控制,渐渐的越来越情绪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时正心也是如此,逐渐把负面情绪渐渐减少,让正心逐渐显露,或许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时正心还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每个人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能够时时刻刻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当局者的人与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废也许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释。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生活开支以及消费,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不断活水来。读了《大学》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也就是让我们能够生产大于消费,间接告诉我们要勤劳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大学》里面的精神财富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每个人阅读以后都有不同的体悟,只要能够把这些体悟能够身体力行,让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当我们每天变化,每个月变化,每年都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我们就逐渐到了至善的地步,就与凡尘俗世一些负面情绪告别,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净与平淡。

  读《大学》有感 篇3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他们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所精心编绘而成的。“高尔基”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 ,一个耳旁随时听见的一个名字,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主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坎坷,写下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而《我的大学》则就是在三部曲自传小说其中之一的一部,也就是我即将而读的一本书。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卓越的一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用现实主义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的形式来征服了我们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能激发我们成长中的毅力,让我们了解无论什么状况,有多么的艰难,我们也要想方法去克服,并且知道在这困难的身后不仅仅是我们一人的努力而克服的,而是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本书讲着作者在13随时便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他并没有成功,而这个梦想则留在他的心底,梦想破灭后,为了生存自己而不得四处奔波劳碌,住“大杂院”卖苦力为生,与小市民和大学生结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与同行的人打交道,接受种种的生活考验,受到了很多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在那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这种的艰难生活下,他依然能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做那些所谓自己的梦想,就像中国在清朝时期被整天无所事事,只求寻欢作乐的人统治者,这能不腐败吗?连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能请略我们中国,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且能得知中国的技术,知识能力,都如此的腐败,可想而知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我们愿意去学才行,自己学的才是真正的,别人强求的永远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读《大学》有感 篇4

  看完《边城》,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边城还存在吗?

  去年寒假去过边城的凤凰原型。城市不大,但水系密布,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也在这个小镇上,每天都接受着游客的熙熙攘攘。与之并列,更好的是,另一个场景是一个富商的宅院。虽然不记得富商的名字,但我还记得文人故居的吸引力甚至不如二楼的小楼。然而,仔细想想似乎并不奇怪。商人关心的资产是现代人所渴望的。也许吸收金钱的味道比吸收思想更重要。

  还记得当时导游带着骄傲的表情说的一句话:“来我们凤凰,即使不去任何地方,也要去凤凰酒吧看看。“虽然古城风格古朴,河上的渡船和吊脚楼依稀可见边城的美丽,但藏在古朴风格牌坊下的却是接连的酒吧。晚上,白天很少有游客的酒吧瞬间爆满,嘈杂的电声从混乱的小屋里涌出。“免费恋爱”的品牌格外耀眼,扎在真正古城人的'心中。看完觉得,如果当时的“茶洞”是这样摸样的话,《边城》也不可能存在。

  像凤凰一样,还有很多类似的时间。近年来,对最美丽乡村的评价一直在进行中,但在评选结果出来后,大多数获奖乡村开始发展旅游业,只有少数人放弃了偏远乡村的想法。

  周庄,不也是这样被毁的吗?在江苏之旅中,我看到的不是水乡,而是浮躁的城市。

  凤凰……空有百鸟之王的名字,但也跟着百鸟的样子。

  读《大学》有感 篇5

  每一本书、一段文字、一句话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读者要发现和挖掘这些隐藏的真理,牢记在心里,实现它们。

  读完《追踪小绿人》这本书后,我也发现了一个让我一生难忘、用尽的道理。它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的爷爷从外面捡起一个叫小晓的小女孩,她也是吃小男孩妈妈的奶长大的。后来小男孩爷爷的老朋友宫爷爷想把小晓带回去养。小晓走的时候,小男孩的妈妈很舍不得,但最后小晓还是走了。

  当小晓回来时,他和小男孩和小男孩的家人唱了一首歌。一天晚上,当他们唱歌时,小绿人也出现了。他们用清脆悦耳的嗓音唱歌。全家人都很震惊。他们找到小绿人的梦想实现了,兴奋的语无伦次。

  小男孩的.叔叔刚开了一家酒店,想让小绿人帮忙招揽生意。每个人都不知道小绿人必须生活在树木环境中,否则他们会不舒服。虽然小绿人知道他们会不舒服,但他们很容易同意。

  小绿人刚工作了一会儿,就受不了房间里的烟味。最后,他们消失在烟味中,但小男孩的叔叔说,为了稳定酒店的经济状况,他们已经到了工作时间,已经回家休息了。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两个道理。首先,如果我们都照顾别人的孩子和父母作为亲戚,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老人和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危机。第二个是:无论谁应该理解帮助别人的真相,文章中的小绿人知道他们不能这样做,但为了帮助别人,他们也应该尝试,这就是帮助别人的例子。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读《大学》有感 篇6

  假期妈妈让我读一本书,是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让我深受教育。和高尔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当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他和他的母亲住在他祖父的家里。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服和宽松的腿裤。所有的`学生都嘲笑他。有些学生经常给他起绰号。

  与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新衣服,有些还是名牌。想到这里,我不仅有点尴尬。因为条件这么好,我不知道祝福。我妈妈给我买了衣服。我还是觉得不好看,不舒服,又哭又闹。

  为了上学,高尔基去捡破烂。每当他不上学的时候,他就拿着一个大布袋,走在街上,捡起一些破布换钱,但只有卢布收入的一半,1卢布只相当于中国的0元.028571428714287元,可见他的生活有多艰难。如果他找不到破烂,他就不能上学。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我们过着张口衣伸手的生活。相比之下,为什么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高尔基把别人对他的嘲笑变成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喜爱。

  在未来,我将努力工作,简单,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家长对我的期望。

  读《大学》有感 篇7

  今天我读了《清华大学学霸的作息表》,讲的是关于清华大学学霸晒出作息表的事,让我受益匪浅。

  从清华大学生的作息表中可以看出,她们一天的作息情况。凌晨六点起床,06:40开始学习,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可以说是争分夺秒的都在学习。在展厅还展出了很多大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计划等。字迹工整,思路清晰。

  网友说:“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24小时,不同的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我看完之后有很大的感触。每次上课前妈妈都让我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书写要干净整洁。可我却是听不进去,平时上课的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各种颜色五花八门。跟清华大学的哥哥姐姐们的笔记相比,让我真的是自行惭愧。真的,学习没有捷径,真正的.成功,应该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学习上没有什么事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路,走过了就不觉得有多么曲折;有些苦,咽下了就不觉得有什么滋味;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当事人觉得也没什么。我也应该向清华的哥哥姐姐们学习,现在开始努力,为自己重新做一份计划表,振奋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奔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诗大概解释了这一切。我要为明年的能考入理想的中学而奋斗!

  读《大学》有感 篇8

  这一天,我去书店看书。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翻了几页,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买了它,我回到家,饥饿地独立起来。仔细品味“光”的奥秘。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光,让我对光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一篇文章是这样的:用一张纸、一把剪刀和一个手电筒,你可以创造出一个可怕的鬼影。首先,用剪刀把纸剪成鬼脸的形状,晚上把灯掉下来。这时,房间变黑了。打开手电筒,放在地上,照在干净的墙上,手电筒的光线必须照在墙上。把剪好的鬼脸放在手电筒和墙之间,然后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可怕的鬼。如果此时有人进屋,一定会吓一跳。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短片《海市蜃楼》:它主要讲述了光的折射原理。在沙漠中,当人们迷失方向,缺水时,这是最困难的事情。当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时,光线可能会将池塘折射到沙漠中。当那些迷失方向、缺水的人看到它时,他们可能会真的认为它真的是一种水糖。当那些人走近时,他们发现这只是一些图像,这似乎是对那些人的一个大笑话。海市蜃楼实际上只是把远处的东西折射到沙漠中,而沙漠中的这些景物只是虚幻的,而不是真的'。书中说;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中进行时,光的速度保持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然而,当光线从这种介质倾斜到不同密度的另一种介质时,光的速度会发生变化,方向也会曲折。这种现象被称为折射。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海市蜃楼,都只能出现在无风或风力极弱的情况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没有光的存在,我们就会陷入黑暗。绿色植物会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作物会大量死亡。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将无法再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藻类将死亡,人类和动物将不会幸免。从这个角度来看,光真的很神秘。

  读《大学》有感 篇9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且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是有很大好处的。首先,它能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第二是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并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是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最后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见解。多元智能的本质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是学生。的确如此,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人的智慧钥匙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看我们的老师、家长能不能帮孩子找到那把通向成功的钥匙!

  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各自解读世界的视角和语言。敢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视角看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事物,就是老师发掘孩子自信的前提。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也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中国有句俗语:人各有所长。放眼四顾,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人工于运算,有人精于言谈,有人长于舞蹈,有人专擅绘画……多元智能的研究者加德纳曾经幽默地建议,判断孩子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办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矩表现”: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加德纳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无疑给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观念要变化,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起新型课堂环境;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其更为积极的作用;要用全新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此,作为21世纪的老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学生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中,接触的不仅是老师,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一出生,父母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要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是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多一点关心,多一份关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针对以上的内容,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协调发展,彰显教育改革的理念。

  读《大学》有感 篇10

  近日,在网上读到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稿,他说,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抛开演讲中的慷慨激昂之气,和过分夸大的语病(所有一词),这句话确乃肺腑之言,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用国士无双,灵蛇之珠来形容施一公教授,绝非溢美之词。就是这位一个有担当,有忧患意识的人说出口,话才显得有分量。

  但施教授也许碍于地位,也许碍于演讲环境,话并没有说透,说完,说露。

  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出了什么大问题?我们不是有四纵八横的高铁,有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大数据吗?有数不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有能上月,能入海,能飞跃上万公里的`东方系列吗?等等…

  这些只是浮在星空表面的烟云,璀璨浮华。但掠过表象,剩下的只是严峻的岩石,和浓郁的雾霾。

  因为这个国家,人民,时代,缺少了理想,浪漫,诗意,信念,还有发自内心的快乐。而变的世俗,现实,冷峻,功利,浮躁,急功近利。

  觥筹交错之下,璨绮繁华之后,光鲜亮丽之中,难掩苍白落寞。

  再回到施一公教授那句话,重做解读。他说,他最想培养的学生,告诉他,我想进金融公司。还有,清华北大,70%的高考状元,都想干经济管理,金融。而不愿意做基础研究。

  金融是啥?其实就是看得见,来的快的经济利益,能迅速变现成名车,豪宅,爱马仕,LV,美女,劳力士,一身的名牌,和世人艳羡的成功眼光,掌声,花环。

  其实也不必苛求世人,都不是清淡的圣人,亦都是芸芸众生,劳碌之辈。

  但为啥施一公教授还要说,因为看见了社会,国家的弊病和导向偏差。

  时代,是日新月异,变化是,光阴似箭,社会是残酷现实。几千年来的社会演化,从没有像最近几十年来这样飞速,迅猛。

  君不见,功能机时代的老大,诺基亚,几年之中就被安卓,苹果,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曾经门庭若市的银行,被微信支付,支付宝,余额宝冲击的门可罗雀。

  ………这就是时代变迁。无论你是人中发骐骥的优秀人才,还是平凡如初的普通人,在这个剧烈的时代,总要衣食住行,为阿堵物低头。

  于是,时代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迅猛冲击每人,无人能置身事外。

  所以,国人变得冷峻,现实,凤凰不为了歌唱,只为了炫耀羽毛。千里马不为了奔跑,只为了槽中之草。

  试问谁有擎天手,翻云覆雨,扭转乾坤?邓公去也,留下春天的故事。毛公走也,留下每天,凡俗奋斗渴望的“毛爷爷”。

  这就是社会。作为国之基本的教育,承担了什么?

  遥想,西汉时太学,教育是传授知识,研究各色学问,为其纯也。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为士人,平民打开了通天之门,无数的人才,荡漾在历史的天空。

  宋朝的岳麓,应天,白鹿洞几大书院,虽然办学理念各不同。但传道,求仁,从德,经世却一样,均反对教育为科举仕进之用,利禄富贵之器,而强调格物,寻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之途。

  读《大学》有感 篇11

  读完《童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小英雄阿列克谢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黑暗世界里。然而,悲惨而凄凉的童年并没有让他沉沦,而是激发了他的士气,让他有勇气成为一把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最钦佩的是阿列克谢坚强乐观的精神。

  在祖父家,在黑暗中,阿列克谢被欺负,但他仍然很坚强。他敢于挑战祖父的权威,鞭子不会让他屈服,他既明智又有能力,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自食其力,捡起街上的破碎来养活自己……

  当然,阿列克谢的童年自然有温暖的一面。在祖母的照顾下,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在“小茨冈”、“好事”等好朋友的.陪伴下,他感受到了友谊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黑暗的日子里,阿列克谢仍然可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因此,正是这些东西让它既坚强又乐观,让它再次遭受磨难,自食其力,同时仍能保持孩子的美丽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他更有爱心,乐于助人,同情心等等。但最终,由于阿列克谢的母亲不幸去世,在祖父的劝说下,阿列克谢不得不独自走向世界。

  与阿列克谢相比,我很高兴,但我并不珍惜它。我总是觉得一切都很无聊。读完《童年》后,我真的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我相信阿列克谢的启示会让我终生受益。

  读《大学》有感 篇12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读《大学》有感 篇13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总是这样觉得。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

  读《大学》有感 篇14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长达八年之久。之后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此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我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的确,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我的狂热梦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我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我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我的生活,将自我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首先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往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犯错误不要紧,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我,承担自我所犯的过错。其次我想玛丝洛娃又重新转变成以前善良朴实的姑娘也是一种复活吧。

  当我打开这本书,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我的这些完美的感情却毫无所知。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吗?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的大学》有感06-20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09-12

《大学》的读书心得02-24

《大学》读书心得07-24

大学读书心得02-12

大学假期读书心得07-03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6-11

《大学》的读后感06-15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