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10-31 19:21: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一线教师人手一册。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课,爱我这个老师。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最近读了安奈特。L.布鲁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象在阅读书籍,而是象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书中没有没有空洞的说教,更没有时尚、新潮的词语,只是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怎样做才会在学生长大后依然清晰地记得你的音容笑貌。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每条建议都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有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本书有助于老教师的自身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书中描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凡事尽力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书中还提到优秀教师要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这条建议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在校情况,只要我们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今后他们将会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关于课程指导,我从书中了解到作为教师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的确,我曾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看了此书后,我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教师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教育的方式可以如此多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大片的教育理论,有的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工作的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而他这样一位伟人,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论。

  他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对于那些尚未开启的智慧大门的孩子,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诚与精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在五年级的配套阅读《走进书里去》,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阅读,画出好词佳句,将其积累。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适合学生的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虽然也知道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运用,但由于平时学困生要补习的地方又多,有时忽略了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也没有进行阅读的交流,阻碍了学生读书后思维的活跃发展。

  有关四大名名著阅读,我们班级的女生本身爱读、感兴趣的也少,有时让学生读名著,只是作为布置了学习内容,在课上也没有进行交流,无

  法让学生看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所以在年级的名著知识竞赛中“惨败”。看来书不管是要去用心读,还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活用书中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我又从这书中有了一点点的启发:

  1、读书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思斯坦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学校也是受老师的影响。问一问自己,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老师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我们的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班级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时,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这种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适当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

  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读了郑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感觉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没有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观点新颖,总能够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书中关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写道: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到这个班的教师那里去听吧。你不要只听写字课,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的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每人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孩子也不例外。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我想每个老师当你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时,能看到学生那工整,隽秀的小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么就请每个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学生写字训练。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还有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只有在人格教育的基础上,知识教育才显得必要"的确,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做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做真人,然后才是传播知识。今天的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宏扬个性。

  加强联系,获得信任。及时地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人际氛围,这也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平时,只要有空、有机会,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学生的活动、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困难、困惑。面对学生的困难、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我曾仔细观察许许多多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各种表现,我努力地取得他们的信任。要获得学生们的信任,我认为应当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待人,我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在历届的学生中,总会有许多的孩子与我说说心里话,有时还将家里的各种事向我诉说。许多时候,人只要坦诚,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这都是一样的。许多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开始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是你永葆活力,是你有魅力。

  道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行,现于细微处,成于平时中,师德也不外如是。

  教育是一件工程,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那就让我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吧。这本书虽然是读完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建议永远值得我们去实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他给的不是建议,而是在把他智慧的结晶传授予我们。教育素养的第一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所以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识。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的教育素养只能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那么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教育素养呢?下面我就教师素养方面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我们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经常听到学生在背地里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起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在学生评价教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是学生对其满意率却不是很高,这是何种原因呢?我想:这类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知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讲课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我觉得亲和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再次,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有师范性,要力求准确、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智慧的启迪。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能萦绕于学生的脑海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总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就需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所谓"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以上是自己较粗浅的感受,有待于进一步攻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自己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佩服、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用心感受他的每一条建议,并运用于教育工作中,都是非常必要、有价值的。

  其中的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感触颇深。“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对他们负责任,宽严并济,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采纳了一定受益匪浅。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外出听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 教学反思” 是学期末统一补的。更可笑的是,有些教学反思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鲁迅先生说:“每天不读点书,就如不曾洗脸刷牙,会觉自己面目可憎,无以见人。”每每念到这个句子,我都觉得有点无地自容,因为我既没有广泛地阅读名作,也没有通彻地精读某书,更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每天读书。我这样的读书,实在有愧于“读书”二字。但是这学期学校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让我能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督促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自己也细细的品味了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给教师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教师来说,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所举的事例及解惑的方法跟我们一一道来,每读一节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捧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涵养渊博的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为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建议对我而言都是至理名言。《给教师的建议》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每个教师都曾无数遍的责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但是我多希望一天能有25个小时!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苏大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挖掘,他举了一个被人们广为引用的历史老师的例子。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天哪,一辈子和15分钟,这是多大差距的两个时间概念啊,这位历史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原来,“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就是意味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只有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才能让知识汇流成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结合《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著作,我逐步尝试把苏大师的教育理论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把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姿多彩的知识海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能让我掩卷沉思时刻反省自己,深刻看清自己的不足。捧读此书,犹如在与大师对话,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他让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得失,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

  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可以让我们静心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可以让我们勇于创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暑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这本书,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在教学上一直都存在的疑惑,还让我学到了更多之前不懂的管理技巧。

  书中的每一条都讲得很细致。对于我来说,管理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书中的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我是读了好几遍,也让我陷入了深思中。我特别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在教学时,经常关心为每个“困难”儿童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阐明概念、结论和科学特点的书籍和文章,供他们阅读。让这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尽量多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这些疑问来找老师。这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很重要的条件。一直以来,小学生对那些新奇、有趣的东西都是很感兴趣的,如果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们感到惊奇、诧异的东西时,会有一种强刺激在起作用,会让孩子慢慢地想去了解,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举了一个小费佳的例子,详细阐述了小费佳的成长变化,当然这变化是离不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首先,他会为有算术计算障碍的学生们专门编了一本约200道题的习题集,这每一道题是一个个吸引人的小故事,而这些题绝大多数无须做算术运算的,这些题只需要在读完这些精美有趣的小故事后,要进行思索和动脑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参与思考,积极动脑。从苏霍姆林斯对小费佳的事例中,我得到了以下的提示:

  1、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包括: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当、家庭和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等,要想让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首先应了解其具体情况,再做到因材施教。如果了解到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总得一句: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学或是学习兴趣未激发出来。

  2、因材施教,耐心对他们进行辅导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承认他们有个性、有差异。作为老师,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像苏霍姆林斯对小费佳一样,有针对性地训练,这样才会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

  3、加强学法指导。

  有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希望能提高自己学习成绩,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的学生学习很勤奋,但却长时间不见效,对学习几乎完全丧失信心。这样学习之所以没效果,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针对此,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这题该怎么做,慢慢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要孩子们能享受一次成功的喜悦,他必然会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

  4、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

  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管怎样,我们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对于困难的学生,如果一开始给太难,他们是不能完成,不能理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我们要从简单的入手,尽量是在他能完成的,让孩子们相信,原来学习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难的。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深深的敬意!面对“困难”学生,我们应多向这些孩子撒下无私的爱,多一些温暖他们,把更多的阳光给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登上讲台2年有余,自己迷茫过、彷徨过、反思过,真正给自己指明成长道路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了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自己对第二十三条,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感悟颇多,身有体会。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

  现在大班教学,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传授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没有情感的注入,学生们就像听录音机一样,个性何存?或许在家庭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中形成的吧。而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却在消磨学生日渐减少的个性。

  一位知名教师说过“我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试问一下,这样的教案要写多久。很显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是突破教案,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以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在长时间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就形成了老师的'教学风格。然而,学生一生中面对的不是一名教师,往往是几十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必定对某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也必然会对这门学科的老师多关注一些,长此以往,耳濡目染,这个老师的个性也会“遗传”给这个学生,一个班有50多名学生,十位左右任课教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也是可以培养的。再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很明显。但是,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班集体中,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会不断的影响、不断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比较成熟的思想,班集体的特点随之出现。

  可见,给同一个班级上课老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一个班级有着决断权利的班主任,对形成学生个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每个学生形成比较独立的思想,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会提高,自然会把学习放到学习的首位。知识的传授也就变的相对容易了。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选择你,模仿你鲜明的个性特点。

  回想起自己初中时的班主任张宗英老师,他对自己的影响一直相伴。张老师,德州十中出名的严师,最主要的特点是授课简明直接,一言点中要领。生活方面,可亲、和蔼。自己耳濡目染,慢慢的也身有所感。

  现在回想起来,张老师那时是多么的心胸开阔,对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是多么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求知的课堂。

  自己也保留了学生时代的特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说处自己心里的想法。

  所以,课堂因该是展示学生个性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展示。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穿插到习题的讲解中去等等,但是,千万不要禁止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学生的自尊心的到保护,虽然说错了,但是自己知道错到那里了,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更会因为老师的宽厚,听课效率也会加倍提升,而老师也就不会担心,某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出现。

  好书,伴我成长。自己去感受书中的情感,自己去思考书中的知识,自己去品位书中智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读《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很有感触。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这条建议里,就建议老师们"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 想想从教的这些年里,每学期开学初,通常用不了几节课就可以发现班里的`学困生,无论是听课习惯还是听课效果都很差,这直接导致他们掌握知识困难。一开始,我总是雄心勃勃的要逐一辅导他们,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时间的关系、精力跟不上等等最终放弃了个别辅导。就这样每天每节课哪怕只拉下一点点,到了最后复习就是一塌糊涂。新知识都没掌握好,何况是系统复习呢?就如同跑步一样,起步都不稳当,又怎么能在接下来的赛程中夺冠呢?说起跑步,我想起了世界百米飞人博尔特,他的教练格伦.米尔斯曾告诉他,"只要起步好了,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由此可见起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就能掌握好,不至于掉队,书中教给了我们很多方法。

  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当堂能否正常、有系统的工作。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我们总是在埋怨班里人数太多顾不过来,总是怪学生课堂懒得动脑筋,其实如何关注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呢?关键是要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让他们参与进来,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只解决一个小的问题,学到一个小小的知识,取得一点点进步。总之让他们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会在这点滴的进步中改变,最终赶上大部队。我们应该对学生寄予希望,也许他们的能力很一般,也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坚信,没有天生的差生,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时刻关注他们,在必要时给他们帮助,给他们进步的信心,让他们在起步时就不至于拉下太远。

  同时,我们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苏大师的分析也的确在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只有在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仔细思索,这大概就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吧。尽管苏大师一再以语文教学为例来谈教师如何进行新教材的教学,但是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明白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基础知识学不好,后续教材会更吃力;计算能力有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就会更加困难,低年级的基础打不好,中高年级就明显比别人逊色很多。可见,每次学习新教材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就要求自己,每一次教学新知识,每一节教学新内容,不让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让一个学生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题,因为,起步很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去年,在郭校长的推荐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这本书给我们教师供给了有关教育教学行为的很多提议。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异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备课的。”当时,读完这位教师的`回答,很受触动,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阅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异常是此刻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此刻要的是细水长流、永不停歇。怎样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我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当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资料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我想,这跟自我教学经验不足,所讲资料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教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习是无止境的”,仅有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学工作有所提高,教学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没效果。期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平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可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习、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之后,我们又学习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我一个期许: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满口余香;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神清气爽;犹如聆听高人的谈话,茅塞顿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在骨干三期班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我有幸拥有了它,细细品读,不仅被书中精辟的理论观点和生动的实例所折服,真真正正感受了一回爱不释手和废寝忘食的滋味。

  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既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更引我们深入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就是说不存在可以把教师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带着尊重与关怀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我想,这与我们《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一点是相一致的吧。

  再说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备课、家园沟通以及还要完成各种案头工作,分析原因,这问题恐怕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栗,这样在教学中你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读书不仅要读,更重要的是读书之后的思考。"思考才是我们自我提高的不竭动力".我们平日里的工作,除了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我们还要对孩子们的思想、人生观以及能力、发展等等负责。在这些日常的工作之中,我们难免会遇上这样或是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匿与书中。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思考。这些思考将是我们日后工作的经验或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书中所讲的要善于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思考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在读书中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思考,还要思考幼儿,思考课程,思考班级管理,思考家长工作等等,这些思考都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障。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遍遍品读着苏霍姆林斯基送给我们的这一百条建议,有时共鸣着,有时深思着,有时更是感慨万千,为教师的职业优势为我们所带来的简约人生,为理想教师的特质为我们带来的职业追求,为读书相伴时的心灵的温暖,更为了让每一朵花的盛开给予充分的理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是吴秀华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的见面礼之一。对这本书,我的好奇与渴望起初只停留在封皮上的“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渴望。他像一位促膝而谈老朋友,和你分享着他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成长……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的那份平静与不平静。

  在书的代序“一名语文教师‘野蛮’的第三次生长”中,张祖庆老师将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必迈的三道坎概括为:方向、能量、专注。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在成功的路上,你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遇见一个随时嗓子都会哑的主角,你才能够崛起”。张祖庆老师的自我定位,义无反顾的辞去常务副校长职务投身于语文世界,这种信念,这种勇气,让我钦佩。人生中我们总会面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明确自身位置,方向与目标,责任与任务,不断学习成长才会抵达远方。

  持续阅读,摄取能量。“阅读是长根的事业。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读到此时,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阅读世界。回想自己的阅读历程,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在“小我中”徘徊而没有真正的聚焦、深入、拉大自己的格局。在这里张老师给予了通向卓越的锦囊——阅读,正所谓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阅读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他还为各层次教师指引了阅读方向,让我们妥善利用灵气,积攒散发底气,阅读路上事半功倍。

  专注一项,练就绝招。“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卓越的自己,必须要专注于一项,成就自己的.品牌”。适当的取舍,才有办法深入。著名作家朗达·拜恩曾说过:“任何事物,专注它,就是在创造它”。张祖庆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专注使他的“野蛮”生长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人无完人,要敢于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坚持做自己,十年磨一剑,创造品牌。

  从“我的听课史”到“我的败课史”,从“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到“集体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到“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张祖庆老师讲述的一段段故事,一个个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那份平静与不平静。平静的是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主张“尊重儿童的语文”,实践“为了儿童的语文”,追求“发现儿童的语文”;坚持多种角色的教师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开发者、创造者,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回到常识,做到“简单语文”,务实,求真,简约而丰满。不平静的是我们应做到“翻转课堂”,反转师生关系,反转教学顺序,反转学习方式。打破语文“一张脸”格局,勇于创新,因为要想走向卓越就必须有勇气去“野蛮”生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掩卷而思,这本书不仅让我见证了张祖庆老师的经历,领略到张老师的教学秘笈,学习到书中卓越老师们的教学精华,更多的是为我指引了方向,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求真教学,不断积累,勇敢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8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荐)09-1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09-13

【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5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10-06

年轻教师《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01-09

【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