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时间:2024-09-17 22:28: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灿烂千阳》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1

  曾经在微信读书的听书节目里听过故事大概和讲解。而书则是三年前的4月份买回来的,一直就没有阅读。讲到这里,我估摸着参加每一期的“大鱼共读”活动的时候,我都可以写这一段开场白了,只需要把书名改一下就好。哈哈哈……

  这一次阅读我将把书中所问的:“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作为阅读思考,摘录以及写书评的主题。而且准备搭配着新书《她被给予的人生》一起阅读。

  玛莉亚姆被给予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首先,她是一个公开的哈拉米(私生子)。这就意味着她要承受众人的鄙夷和闲言碎语。不能和父亲以及他的三个妻子住在一起,毕竟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佣人。她也只能和自己的父亲每个周四见上一面。

  但是年幼的玛丽雅姆仍然不管不顾地憧憬着和父亲一家人生活的场景,并不曾被影响,内心仍然抱着热切的生活希望。

  其次,自己的母亲娜娜是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女人,不发病的时候整天唠叨,埋怨人世的不公。自己也不再走出家门一步。娜娜将玛丽雅姆,变成她自己厌憎人世的又一个理由。不仅如此,她还不断灌输很多消极负面的信息给年幼的玛丽雅姆。比如: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像你这样的女孩子上学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像擦亮一个痰盂。你在那些学校一点价值的知识都学不到。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十几岁的玛丽雅姆走出家门前往父亲的豪宅,即便被拒绝在外一整夜,也坚持要见父亲一面,跟父亲说说自己想要像其他姐妹那样上学读书。

  接下来,母亲的自杀让玛丽雅姆被接回了父亲的豪宅。却又被继母们火速安排了一场婚嫁,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姆。刚开始的时候,玛丽雅姆还是感觉有点满足的,特别是她得知自己怀孕了之后。她曾经想过,如果母亲还活着,“看到满足和美丽终究并非无法获取的东西。就算对她们这样的人而言。”她会怎么想呢?

  然而,在玛丽雅姆连续7次的流产之后,丈夫对待玛丽雅姆的态度就全部变了。玛丽雅姆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正如母亲娜娜所说的:“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所有的罪责都变成是她自己的了。

  她想得更多的是母亲曾经告诉她的:“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她得“要容忍他和她说话的这种语气,承受他的指责、嘲弄和辱骂,忍受他把她当做一只家猫似的、视若无睹地从她身边走过,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经过了四年的婚姻生活之后,玛丽雅姆清楚地看到一个心存恐惧的女人的忍耐度有多么大。玛丽雅姆是一个心怀恐惧的女人。她害怕他反复无常的心情和暴烈的脾气,她也害怕他的专横,甚至平时买点油盐酱醋也会惹他发火,一次又一次地招来他的耳光和拳打脚踢,而过后,他有时候会说着脏话道歉,有时候则不会。”

  玛丽雅姆跌进了和母亲一样的生活旋涡里,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可怕?仿佛再也没有尽头似的。

  我原以为马丽雅姆小时候的执拗,不甘心会帮助她脱离被给予的.人生,没想到结了婚后的十几年中,她已经依赖拉希德千依百顺,丝毫没有反抗。接着来了一个比她当年更小的莱拉。两人因为莱拉所生的女儿而亲密了起来。受过一些教育的莱拉对马丽雅姆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两人合谋着要逃离拉希德,虽然失败,但毕竟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是玛丽雅姆人生进步的一个标志,才有可能发生后面的情节。

  虽然我不够满意故事结局,但作为一个阿富汗社会的旁观者,没办法体会阿富汗妇女的种种无奈的被局限的人生。因此也就认为也许这才是玛丽雅姆比较合理的结束了。

  我希望莱拉和塔里克的孩子是个女孩,并且取名为“玛丽雅姆”(晚香玉,是一种很可爱的花朵)。

《灿烂千阳》读后感2

  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胡赛尼的小说里总是充满泪水和辛酸,却又饱含善意和希望。故事不同,但是他的笔下,最高贵的始终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不管遭遇的是炮火还是贫困,都始终守护着心底的善良。

  反倒是那些看似体面的富人,自私又狭隘。富贵,富贵,其实富的未必贵。因为高贵不是以金子来衡量的,而是看一颗心的光芒。

  曾经,小女孩玛丽亚姆最最想见的人是扎里勒。每天,她的事情就是三件:在他没来看她的时候等待她,在他来了的时候爱慕他,在他走了之后回味并重新等待。

  可是有一天,她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时候跑去找他,才明白一切落空了。她那么相信他、盼望他,原来都不值得。"我总是不停地想着你,我常常祈祷你长命百岁,我不知道我是你的耻辱。"为了自己的利益,她被他像个包袱一样甩掉,像瘟疫一样地躲避。

  原来,他给她的那些关心和问候都是虚假的、廉价的。就像假花,就算做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好看,但是没有香气。一切都怪她自己想太多了。客车越驶越远,她没有回头去看他逐渐向后退去的身影,也没有回头去看他消失在阵阵尾气和灰尘之中。

  后来的很多年后,当扎里勒发现自己再也遇不到一颗那样纯真无瑕的心灵,发现原来这份感情是那么罕有和宝贵时,怎么弥补也晚了。

  他说"希望你会再一次敲响我的家门,给我一个机会做那些多年前就该做的事:为你开门,迎接你,把你抱在怀里。"他想实现当年她说过,要和他一起看《木偶奇遇记》的心愿。可是,他们已在伤心、战乱和岁月中失散。

  扎里勒最终忏悔了,并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张影碟、一份财富。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她要的不是影碟,而是和他一起坐在影院、亲密无间的好时光。她要的不是钱财,而是他毫不犹豫敞开的怀抱。

  那个电影《木偶奇遇记》里,撒谎的匹诺曹鼻子变长了,受到了惩罚。扎里勒也一样,因为曾经的欺骗和逃避,付出了沉重的懊悔和代价。

  故事中,不管是富裕的扎里勒,还是强壮的拉希德,始终没有他们看上去那么强大。他们的心是自私和懦弱的,所以才用强有力的外表伪装自己。

  真正强大的是少了一条腿的.埃里克。当埃里克深爱的女孩莱拉已经衰老沧桑、面目全非时,他依然遵守当年的约定,来到她的身边。对她呵护备至,甚至对她和别人的孩子也视如己出。他用尽一切热情,温暖并缝补她破碎和冰冻了的心。莱拉和埃里克半夜醒来,手仍然紧紧地握在一起,"握得指节发白,就像儿童紧张得抓紧气球的绳子一样".

  扎里勒和埃里克的强烈反差告诉我们:一个不在乎你的人,爱自己胜过爱你的人,就算你冲破险阻走到他的面前、把沉甸甸的心意捧出来送给他,他也会背过身去;而一个真心在乎你的人,就算你有一天变得又老又丑,就算你早就放弃了寻找他,根本没打算去麻烦他,他也会穿越千山万水找到你,用他炽热的手掌捧起你、呵护你那颗千疮百孔了的心。

  实现了梦想的莱拉,没有忘记好姐妹玛丽亚姆的梦想。姐妹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彼此理解的感情,反倒比变质了的亲情和同床共枕实则冰冷自私的丈夫,更加深厚和温暖。

  读《灿烂千阳》,总让我不知不觉地想起《追风筝的人》。胡赛尼是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不用华丽的辞藻,只用满腔真情讲述。总能让你含着泪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心碎不已,泪流不止,却又于绝望中发现人性中隐藏的光芒和美好。

  就像故事中那些坚强善良的生命一样,纵使有1000滴泪珠不断洒落,但那晶莹中会反射出1000个太阳,那是希望之光、真诚之光、善良之光。

《灿烂千阳》读后感3

  我是先看完《追风筝的人》再看《灿烂千阳》的,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 (读后感 ) 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品质。而现在,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知道,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必须做的。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能照亮这片苦难的土地?能温暖这些冰冷彻骨的心?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都逐渐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难之后,这些被我们遗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无法想象的苦难的时空,只能让我们记住两个字——感恩。

  关于不可宽怒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哎是真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耳畔萦绕着安果曼的诗句: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鸣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读后感4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关于书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我更愿意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结:20xx年一个阴冷的11月,25岁的阿富汗女诗人娜迪娅?安朱曼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暗花》,她的成功惹来夫家上下一片恼怒,他们认为女人出版有关爱与美的诗集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娜迪娅的丈夫对她进行殴打,并砍了她的头,导致血液大量喷溅而出,惨死在赫拉特的家中。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因为我知道安朱曼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

  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

  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

  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读后感5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动听的书名深深吸引,眼前仿佛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壮观画面。然而,深读后我发现,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壮观,甚至说不上壮美,只有一种寒到骨髓的痛。

  小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女性视角,还是两个女主人公的视角,来描写阿富汗家国政局动荡背景下女性由来已久的低下地位,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不由得屡屡为之动容。小说时间跨度三十年,记录了阿富汗陈旧制度封闭环境下妇女地位的严重不合理以及通过这些女性的苦难与救赎在绝望之中微弱地照亮了几许希望之光的故事。让人最为痛心的一段是无麻药剖腹产,而且此处作者的叙述手法更是凸显了女性人权的丧失,被动手术的对象本人连第一知情权都没有,医生当面都不直说只是意会丈夫,完全不把女人当人看待!即使这样,只要能做手术把孩子生下来,女主人公也欣然接受。是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度才能忍受得了清醒状态下手术刀刃刺穿肚皮划下长长的切口完成分娩?这与地狱有何区别?不知道阿富汗妇女是不是世界上最深受苦难的女性,也许凡遗留落后制度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女性人权的牺牲。你敢说即使在我们身边,那些“罪过都是女人造成的”腐朽落后潜意识不存在吗?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和所有的失落。

  还好有这样的作家,可以让我看到我所不了解的世界,也让我倍加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通过这些文字,也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让人扼腕的`事实。也许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文字的力量却真的是无法言说的。

  《灿烂千阳》是个很动人的故事。阿富汗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但读起来,这些人物好像就在眼前。玛丽雅姆、莱拉,这些女孩成长为女人,都富有高贵善良的品质,扎根在她们心里的,虽然只是平凡的生活,但她们却熠熠生辉。尤其是玛丽雅姆走向死亡部分的描写,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圣母——正如书名所说,“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让充满伤痕的心灵永远有一丝温暖。

  绝望与希望纠缠,爱与恨的碰撞,失去的与得到的,堕落的与升华的,胡塞尼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因为其叙述中透出的悲悯情怀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铺陈了阿富汗所有的贫穷、苦难、无知、残暴和专横以后,以一个生命的瞬间爆发与终结震撼人心,以许多温情的细节来消弭和修补人心的裂缝,濒死的绝望旁闪耀的灵魂之光正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诞生成一个民族不灭的希望。

  读完合上书页时,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使人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是玛丽雅姆对莱拉、阿兹莎的爱,是莱拉对少年爱人塔里克的坚持与信仰,是他们在巴基斯坦安顿下来却又毅然决定回到阿富汗,只因那里注定是他们一生的根源?或者,是因为故事的结尾,莱拉抚摸着腹中的婴孩,默默唤她为“玛丽雅姆”?我闭上双眼,努力地在脑海中想象她们的脸庞——阿富汗妇女坚毅而又写满沧桑和屈辱的脸庞,她们藏在布卡后面卑微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很想知道,不幸的人,她们的生活把她们带到这里,又将去向何方?无法逃避的战争,无法改变的过去,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关于“爱”的信仰,是永恒的力量之源。至于途中所遇的那些看似不可跨越的困难,在接受过无数次阳光雨露的恩惠后,忽然发现,它们都是多么的不足挂齿!

《灿烂千阳》读后感6

  因《追风筝的人》了解了卡勒德。胡赛尼,了解了一点点那个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阿富汗,基于此开始读《灿烂千阳》。

  这是一部阿富汗民族的血泪史。“每一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苦难,”胡赛尼写道。30年的战乱,国王被推翻,政变之后是新的政变,苏联人的入侵,然后又是塔得班,一幕一幕历史现实让人触目惊心。《灿烂千阳》中的两位主人公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玛利雅姆,这个哈拉米(私生子),似乎就为经历命运的捉弄和苦难而来。

  7岁那年为去寻找父亲回家看到是母亲的身体挂在了树上,15岁又被父亲当作包袱一样嫁给了喀布尔的中年鞋匠拉希德。而另一个主人公莱拉虽然度过了完整而幸福的少女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在战火中失去双亲,被拉希德救回了家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在阿富汗,女性只有一种功用:生养!而玛利雅姆没有生育能力,可想而知她将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男人拉希德是收容者,更是家庭中的统治者和施暴者,在这样的家庭中,不管是亲情还有爱情那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所以,18年来,玛利雅姆所承受的只有冷落、侮辱和殴打。她遵从着母亲的教导——身为女性,特别是一个哈拉米,只有忍受。当少女莱拉来到了这个家,玛利雅姆除了苦难之外又多一层恐惧:自己被驱逐出门!所以她一直仇视着这个小姑娘。但是有着反抗精神的莱拉绝无此意,时时心怀歉疚地护着她。这两个心底都潜藏着悲苦与忍耐的女人就这样生活着,直到一次莱拉以自己的身体救下棍棒中的玛利雅姆,仇恨就此化解。

  随后几年的生活是玛利雅姆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在莱拉和她的孩子身上,她懂得了爱,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美好,有人牵挂的.甜蜜。娜娜(她妈妈)说,像她这样的哈拉米,是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的!不,现在,莱拉和阿兹莎已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玛利雅姆望着窗外的雪花纷纷飘下,两朵新的花朵始料不及地在她的生命中生长出来,她仿佛听到了真主的恩典。

  哈拉米注定是苦难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好像不能单单从一个人的生与死再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为了救莱拉,玛利雅姆基最后一次没有再忍让,她打破了阿富汗传统家庭伦理,她第一次做了自己的主人!她把铁锹对准了拉希德的头部砸了下去,她承担了所有罪行……最终,她让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

  在执行枪决的最后时刻,她闭上双眼,心中充满了安宁,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合拉米,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一个付出爱也得到爱的女人,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玛利雅姆心底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在莱拉眼中,玛利雅姆就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流水的冲刷,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玷污,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是拉希德永远也无法将之摧毁的。

  多年以后,莱拉每次与孩子们诵读经文面向西方(玛利雅姆墓地的方向)时,她知道玛利雅姆无时无刻不在自己心中,她发出了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是的,玛利雅姆有,莱拉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有。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xx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上市仅一周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被很多评论家赞誉为“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这次胡塞尼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小说情节设计巧妙,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运用纯熟,除了一如既往对战争的控诉,还有为妇女权利的呐喊,标志着胡塞尼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灿烂千阳》读后感】相关文章:

灿烂千阳读后感07-26

《灿烂千阳》读后感09-30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07-25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08-05

《灿烂千阳》读后感7篇07-12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07-04

灿烂千阳读后感(集合15篇)09-09

灿烂千阳读后感(合集15篇)05-09

灿烂千阳读后感(通用15篇)09-20

灿烂千阳读后感汇编15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