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时间:2024-09-03 16:29: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哲学家死亡录》是(英)克里切利的著作,由王志超、黄超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据说这是“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所以拿来读了一遍。曾经有一位自杀者被救醒后,茫然地问一旁的护士:“天使,请告诉我,我这是到了天堂还是地狱?”护士很认真地回答:“现在还在三岔路口,也许你应该原路返回了。”理性之光照射到个体生命的尽头,都清晰地呈现一个不能重新来过的相同结局。“人生有限的事实揭露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很多真相”,但积极地人生中,“我们的确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这是我们心中的疑问”,也是哲学始终关注的中心命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哲学,就像一座壮观的神庙没有神像,徒有其表,空空荡荡,因为没有可尊敬可信仰的东西。”本书被认为是:“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有太多好玩的段子”,“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家,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著”……这些当然都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于哲学的重视起来。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比较特别的哲学史,而“历史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了一面镜子,既照出我们自己,也照射出我们的世界”,可以使人明白某些世界、人生的本质,从而不至于过份“一无反顾地奔向健忘、愚蠢地陶醉于占有金钱财物所带来的肤浅享受”,或者那么容易地被那些似是而非的简单实用主义好听口号所诱惑。比如自由平等的前提,必须明白存在环境、知识、体质等诸多差异,有利因素少者追求与人平等必须付出代价,他们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作者希望的是,“当我们观察这些人的死亡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也能看到一些不符合我们期望的遥远而疏离的东西,更能看到那些我们有所教益的东西”。

  伊壁鸠鲁是有名的病号,死于肾脏衰竭的极端痛苦,但是他说:“只要想起了我理性和研究成果,想起它们所带来的灵魂满足感,就足以抵消所有的病痛”。象克罗齐那样“我将在我的工作中死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被莎士比亚称作没人性的马基雅维利则分析说:“如果君主仁慈地地对待人民,人民就会支持他,就会大言不惭地说他们会为他冒生命危险。但是,这仅仅在于危险还比较遥远的时候。当君主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人民就会转而反对他。这就是为何君主必须利用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来进行政治控制的原因。”不过卢梭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却是:“一位诚实的人,一位好公民。”拉罗什富科的著名言论是:“死亡同太阳一样,让人无法正视。”他不回避说死亡的可怕,他说:“死亡能被接受,要么是靠死亡建立不朽的声望和身后名,要么是其人太蠢。”达尔文则认为墓地“如地球上最甜蜜的地方”,佛洛依德昏迷后醒来也说“死亡的感觉肯定是非常甜蜜的”,维特根斯坦说“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们不会活著体验死亡”,所以不必太关心。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就是拥有时间,“随者我们的死去,时间便结束了”,关键是要“从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意义来。”

  书中也没有忽视中国的哲人,他认为孔子重视服丧仪式,是因为“可以是生命的价值获得恰如其分的表达”,而墨子的“‘墨’是一些打上奴隶烙印的人的通用名字”,他们与孔子的看法必然大相径庭。庄子则认为“存在就是由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而限定的”,不过是符合了物质不灭定理,重新开始新的组合而已。生命充满了偶然性,只不过偶然性有被动和主动之分,偶然来到了世上,是被动的偶然,在特定的偶然中有所选择便是主动的偶然。

  英国哲学家弗雷泽说:“只有不断地检验假说,剔除错误,真理才最后明白了。归根结蒂,我们叫做真理的也不过是最有成效的假说而已。”宇宙有无数的未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立统一,所以哲学也就是无限的探求,重视哲学就是重视不断校正生命行进的方向。

【《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死亡说说04-25

《宝宝也是哲学家》读后感08-31

宣告死亡申请书05-13

《沉思录》读后感09-15

沉思录读后感05-28

工伤死亡赔偿协议06-10

品人录读后感11-08

传习录读后感10-10

《沉思录》读后感模板12-14

《传习录》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