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1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
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xx年的今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品三国》读后感2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品三国》读后感3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
吴国风云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赤壁江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号角擂鼓鸣,半入江风半入云。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潮涨江腾连环船,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火船为盖卿?万里连船齐攻魏,千帐曹营防更慌。东风挡火传捷报,公瑾抚掌须眉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蜀国风云孔明
先生为酬三顾初出茅庐,一把羽扇直捣黄龙:要统天下,先取荆州。不畏强敌,火烧新野,然:置之死地而后生。谈笑之中,唇枪已战群儒;抚掌之际,空城计惑敌无数;羽扇轻摇,草船破浪借万箭;衣襟飘飞,高台之上唤东风。你虞尔诈,攀比不了先生足智多谋,精兵百万,更奈何不了先生羽扇踯躅。"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是先生唯一的遗憾。自您归去,孔明灯永照巴蜀大地。
魏国风云曹操
三国之雄,首推曹操。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吕布,工不如满宠…但何超过这三国第一人?是枭雄?他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是奸臣?请缨持刀刺杀董卓,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谨慎?"人为鸡肋,我为食客"被下属参透,下令诛之。是糊涂?活擒关羽,却以礼相待,卒之,其却过五关斩六将。…千古功过任后人评说。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但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
《品三国》读后感4
《品三国》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三国》读后感5
易中天老师曾经引发一种现象,在娱乐界被相声演员大量模仿,他的抑扬顿挫的带湖北口音的声调极富喜感,更有易老师的幽默,那种猝不及防脑洞大开。
于是买了他很多书,只是囤着,不及细看,当然,借口也很多。只是最近阅读完《重新发现秦始皇》后,灵光闪现,带着李开元先生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仔细阅读《品三国》应该会有更深的感受。
果不其然,此次阅读让我心生欢喜。
因为我深知“如果…”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中是没有答案的。也因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书时,很惊诧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惋惜刘备的英雄气短,憧憬赵子龙的我长坂坡七进七出,为京剧折子戏的我《失空斩》叹息,疑问《赤壁怀古》里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为什么不是卧龙先生。为什么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什么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发而定天下,而刘备不能?为什么三国归晋?董卓为什么被外戚何进邀请进京?宦官集团什么组成十常侍团伙?刘备为什么会有猇亭之战而诸葛亮不制止?关羽为什么会去占襄樊而走麦城?曹操为什么杀孔融、杨修?荀彧、崔炎为什么会死?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所有这些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我该如何还原历史?
所幸,《品三国》的作者易中天,他用了几个维度一一剖析,在历史解读的最大可能性,最佳解读方式下,解了我的惑。为了不剧透,只列举一个分析维度。
易老师在“品”三国的过程中,将这段历史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观察,相当于如《探索频道》的野外摄影师把镜头从“一斑”拉到“全豹”的位置,又从“全豹”的线索,从多角度多镜头观察“全豹”的活动范围与它的生态链。
比如,易老师把秦皇朝的短命归结于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邦国制、贵族制和封建制三位一体,通过武力变革到帝国制、郡县制和官僚制的三位一体,这样的巨变,曾经的贵族、封建受益者、与黔首寒门等长期形成的社会生态是需要几代人去适应的,去消化;所以秦始皇的统一没有经过一代(这是主要外因);于是刘邦在全面照抄秦王朝的官僚体制、税赋法律时,加了一个封建制,但重蹈分封的“七国”之乱(有趣的西晋也有八王之乱”,于是又改为郡县制(消灭贵族、王族的世袭罔替),经过东西汉的300多年治理,培养出另一个垄断阶级“士族”,如四世三公消费袁绍、袁术。而刘备、孙权、曹操都是军阀,但诸葛亮在蜀中用的是“虚君实相”的法制,所以蜀国在诸葛亮治理下最像政府,士族除非有才能,否则不被重用,这像不像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啊?曹操也采纳法治,但他对士族是消灭,曹丕狡猾,称帝后与士族妥协,但一样被司马懿的`士族给取代了,而孙权一开始就融合士族,所以三国的东吴是最后一个被晋给灭了。
通常说知古而鉴今,是因为在历史的回顾中总结出兴旺衰亡的规律以警示后人,从三国,而二晋,而南北朝,所有的纷乱都有脉络可寻,就是皇族、寒门、士族、军阀、庶族、贵族,或单挑、或各自组合,根据自己的利益而成为立场,因立场而成为一种主张,因主张而夺天下。到了隋朝统一,英明神武的隋炀帝再次改革,将官僚制插入一道横杆“科举制”,再次捅了马蜂窝,于是被唐李渊取代,有时候,我更倾向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也是有非常明确的治国主张才发起的。联想他著名的金句:“民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能说出这样断论的帝王,才会让魏征编撰出千古奇书《群书治要》。
《品三国》读后感6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xx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品三国》读后感7
早就听说过《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如何如何地好,于是把书借来,偶尔翻翻几页。没料想书中曹孙刘三家的斗争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地,《品三国》成为我的床头读物,每天晚上仔细地翻上几页,仿佛三国战场历历在目。
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曹操、刘备、孙权有了自己的战略,于是每踏出一步都有根有据,风险降低了,心里自然踏实。最后到了落实处,还需人才才给力。不难发现,魏蜀吴三方阵营均人才济济:
魏国方面,荀彧,贾诩,程昱,张辽;蜀国方面,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吴国方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方阵营的对抗不相伯仲。事实上,人才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扭转局势的作用,赤壁之战,蜀国吴国危在旦夕,周瑜、鲁肃、诸葛亮力挽狂澜,最终才能够化险为夷;另一方面,蜀国后期的衰亡,也正是因为人才匮乏导致的。
21世纪最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才能,优秀的领导者越来越成为企业长久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集中讲述了三国各路英雄建立政权的才能与智慧,推荐大家阅读。
《品三国》读后感8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品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三国读后感07-03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08-29
《品三国》读后感4篇10-22
《品三国》读后感 12篇08-26
《品三国》读后感11篇09-21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8-11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9-13
品人录读后感11-08
《三国》读后感10-14
三国读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