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学创新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学创新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医学创新论文1
[摘要]为了给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抽取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调研目标、课程以及教学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KAQ因素形成因素集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式建立KAQ因素网络,进而利用对网络的调整和优化反馈KAQ设计与实施,从而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研究与实践思路。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KAQ;复杂网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医工结合的专业,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又需要掌握信息工程的技术,是一个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信息为医学服务的专业[1-2]。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身的交叉融合既给本专业带来了复杂性,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创新的优越性。在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复杂的专业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过程中,会给整个过程带来崭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包括创和新,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讲,专业本身是新的,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如果在新的专业上创造出新的成绩,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条件设计新的实践思路,创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意。人才培养最终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体现,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只有奠定了知识基础,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建立创新的根本条件。因此,本文以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对象,以知识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除了作为新上专业可能会遇到的发展弊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现状[1-3]。首先,不同于其他新上专业来源于相近学科,医学信息工程无论是医学还是电子信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虽然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的医学服务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本质上两个专业的培养思路是相差很大的。其次由于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无法确立,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较为零碎。再次,受制于新上专业的理论与基础条件,特别是短暂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容易受到相关专业或独立专业的引领和冲击。最后独立背景和师资也是无法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KAQ设计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个决策类课题,它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因此不可能完全通过定量的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价。但所有课题的主客观性指标借助数据会更有说明力,因此本设计首先通过数据建模确定研究方案。数据建模的优点既有数据支持,又有模型展示,模型既直观可视,又可通过模型的研究反馈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可实验的缺点[5]。数据基于KAQ进行采集,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因素全部通过调研获得,得到全部客观的KAQ因素数据。建模的方式借助复杂网络[5]。复杂网络是近年来研究各种实际系统复杂关系常用的创新工具之一,通过复杂网络,可以研究实际系统个体、局部和整体的特性,也可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网络建模分为两部,一是节点选取,二是连边设计。节点是指实际问题中能够代表独立意义的概念,如知识、能力和素质中的组成因素,也可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本身。连边是指节点之间的关系,既可是指相互关系也可以指单边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关系可生成不同的网络模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和目标,因此围绕专业培养中涉及的KAQ因素进行设计,就可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利用KAQ因素网络模型引导培养和实施就可以提供理论保障。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1-4],可以得到KAQ数据因素以及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现状和对KAQ设计的思路,借鉴王序坤等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在现有专业及学生培养的基础上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整个方案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方案设计共九步,第二部分为实践方案设计共四步。在理论方案中,第一从思想上重视创新教育,教师到学生在每一堂课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均穿插创新思想。第二对专业培养目标和目标导向中突出创新的具体引领。第三建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第五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教学基地、毕业设计以及分流培养的各种实践模式。第六强化第二课堂的各种创新渠道,通过课题、论文、竞赛、社团等实践创新培养途径。第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方式。第八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培训与引进,保障创新基础力量。第九建立完善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为人才创新提供人才、场地、经费和机构管理的保障机制。在实践方案中,围绕理论方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活动和创新实践的各种需求,第一全面调研涉及到的KAQ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环境、师资、课程、家庭以及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各种因素,因素的选取通过调研得到,得到一个KAQ因素集合。第二对调研的因素进行复杂网络建模,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多个角色开展的调研进行数据采集,建立网络模型,根据不同角色的KAQ因素取值确定KAQ网络模型。第三对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可根据研究需要对个体、模体、局部或整体甚至某个指标进行拓扑属性计算和分析。第四根据研究目标对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人才培养的各种创新实践方案。
四、方案实践效果
将设计的培养方案用于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从两届毕业生和现在校生来看,学生的统计在客观数据上表现出满意的结果。每届学生均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而且申请的年级越来越靠前;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创新大赛的奖励逐年增多,且年级也逐年靠前,参赛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每个学年在校学生均能发表论文和获得的专利授权。对毕业生,考研的人数增多,专业方向变宽,学校层次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的范围变广,就业质量无论是待遇、城市、企业影响力还是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KAQ因素入手,为具有复杂背景需求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颖,赵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xx(5):488-491.
[2]邹男男,曹锦丹.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生KAQ培养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1):116-117.
[3]张金池,聂斌,张兰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142-142.
[4]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5-7.
[5]张兰华.复杂网络建模的仿真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xx.
医学创新论文2
随着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水平医务工作者,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理念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学生看作是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者和研究者,和教师一样主动参与探索未知的事物或检验现有假设和解释,从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能够独立钻研的具备创新意识的人。因此,科研型教学(即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四川大学华西机能学实验室在长期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从整体观的角度通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摇篮。
1机能实验教学的特点
1.1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
医学机能实验学是基础医学的实验性课程,是以人体、整体动物以及离体器官、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机体各种生理活动及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机能及代谢变化规律,并涉及发病机制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实验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能获取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掌握一些医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因而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2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之路
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已成立了机能实验中心,完成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但各校情况不一致,有的就是单纯的将三门课实验放在了一个实验室,行课时依然分三个不同的内容独立进行。四川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实验室于1999年就开始了机能学教学改革的工作。经整合后的机能学实验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综合素质和能力无法提高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造成的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5]。
1.3机能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能实验的对象多为活体动物,且学生真正的医学实验是从机能实验开始的,很多学生因第一次接触害怕而不敢动手,不同原因和心理因素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实验室空间、仪器设备配置程度及完好率、教师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等等也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此外,不同专业实验内容的设置和小组人数的多少也较大的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2机能实验教学改革途径
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不同院校的自身情况不同,改革的程度和途径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水平高级医学人才,我们在现有的工作条件基础上,以支撑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为核心,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举措。
2.1继续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
从1999年开始,吸引相关专业的专家成立了机能学实验编写组,编写机能实验学教材,先后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为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机能实验学编写组成员负责实验的预试,从发展创新的角度对每个实验进行梳理,做到可行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统一。
2.2创新实验技术
受益于四川大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大环境,机能实验室每年都有新的实验技术得到学校的立项支持,并运用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比如家兔急性右心衰模型复制;中心静脉压测定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实验中以更简便的操作得到真实的数据;激光多普勒技术和微循环图像观测仪的在失血性休克实验中的联合运用使学生既能直观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又能得到灌注量的数据用于分析。以上新实验技术均已成功开展到实验教学中,获得学生良好评价。
2.3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实验预试实验制度,统一教案
长期以来,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实验室建立了实验预试制度,要求新教师必须全程参加培训。对于新开展的实验,所有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必须参加。每个实验的教案统一发给每位教师,教师再将自己的教学特点融入,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相对标准统一化,也体现出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此外,学校教务处组织有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二维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每学期中期和期末对每门课程进行两次评分,并反馈给学院及其任课老师。这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系统,有利于监督和激励教师做好实验教学工作[6]。
2.4加强小班化教学,控制实验小组人数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答疑和教师总结的模式[7]。为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我们将每个实验小组学生人数控制在3~4人,学生每次实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实验动物的准备也按照课程实际需要量的1.2倍进行配备,以防实验中各种意外造成动物死亡而迫使实验终止。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为以后创新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2.5改革机能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试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前我校实验中学机能学实验设置有4个层次。不同的专业选择层次不同,考核的方法不同。以机能实验Ⅰ层次为例,总学时为80学时,学分5学分。期末成绩有两大部分组成,实验成绩(80%)和理论笔试(20%)。实验成绩又由平时成绩(20%),虚拟实验(5%),实验设计(15%),实验操作(40%)等组成。进一步细化学生考核的内容,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考核的公平性,以此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6优化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空间布局,创建创新实践平台
1999年至今,实验室的'电脑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进行了三次大的升级和更换,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实验设计创新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根据实验方向和空间要求,我们20xx年创建开放性的实验创新基地,包含了心血管、病理模型复制、分子病理、动物行为学等实验平台,为学生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环境。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针对自身兴趣与特长,在相关文献检索中发现、选择医学科学问题,并自行拟定研究方案,自主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主动探索[5]。
2.7虚拟仿真医学实验系统的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将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与互联网结合,无需实验动物和实验仪器,利用计算机模拟医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是伴随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先进教学手段[9]。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医学实验系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实验室局域网阶段和互联网阶段。20xx年,我们成功建设了虚拟仿真医学实验系统,并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移动终端学习的可能。该系统覆盖了100多个机能实验仿真。由于模拟仿真实验无需实验动物,无需实验准备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效果,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教师而言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起到知识的预习、熟悉和强化的作用。该系统由基础知识、实验仪器、实验录像、模拟实验、实验考核等部分组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时间记录,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总结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符合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发展趋势,及时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达到了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改革同步推进、相互促进效果[10]。我们实验室经过十几年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成为校、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19年成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有众多院校的同行借助该平台汇聚成都相互交流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多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进入实验室创新平台并取得实验成果。我们在机能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较完备的机能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环境,显著提高医科相关专业大学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等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12]。
医学创新论文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专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调整。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所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人才为主气医学检验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多数时间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究,甚至有些课程因排课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2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技术和仪器的不断更新,医疗机构检验科及其他检验相关行业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大部分手工操作项目已逐步被各类高效自动化检验仪器所替代。高职医学检验教学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实践及操作技能培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一半以上。而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的需要,仍以传统的手工检验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训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专业学习“学而无用”,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专业岗位无法快速适应,竞争力弱。
1.3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即传统的一站式考核,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核无法进一步起到检查、激励和反馈学习的作用。同时,整体考核过程考多评少,缺少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评测,如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抗压及耐受能力等。
1.4专业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缺乏知识更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虽有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经历,但与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相比,其临床疾病诊断与医学检验能力不足气专业教师脱离临床时间过长,不熟悉本专业工作,无法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准确把握,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逐渐体现出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新的不足。
1.5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多数学生是在高考失利后无奈选择了职业类院校,希望在校期间学到一门专业技能,能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较弱,最终导致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体认知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缺少对职业素质、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了解。这种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育,让学生在面对医患关系、医疗责任等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和责任心不强。
1.6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去向仍然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包括各级医院、各级疾控中心和血站。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能力培养单一,导致学生就业主要分布于检验科。但随着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医学检验的专业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化链条,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如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医学研究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医疗器械研发和销售以及维护行业等,都需要大量具有医学检验背景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而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目前日渐成熟的医学检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制约着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
1.7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弱化,继续教育难度大
随着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衔接力度不断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目前,广东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开始实施“3+2”衔接模式,但通过对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二者出现大量重叠,这导致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强调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此外,高职教育重点突出实践技能,学生虽然操作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偏低,这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继续教育。
2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2.1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2.5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刃”职业教育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2.7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特点,兼顾继续教育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行业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让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学创新论文4
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个医务人员完成医学基础教育后,进入的一种终生的医学教育阶段,它贯穿医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如何使医务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断满足社会需要,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同时又能使每位医务人员不断吸取多方面营养,不断架构自己新知识与技术体系,实现其人生价值,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要使继续医学教育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等方面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
一、继续医学教育观念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应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新定位。要将培养观念从继承型向能力型、从单一技术型向跨学科复合型、从单纯技术型向提高人文素质型转变,培养融创新能力、医学技术、人文素质为一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务人员,是继续医学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强调历史知识遗产的继承,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传授,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掌握。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如果要不断推动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不单单是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传授及普遍规律的掌握,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地创新,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应建立大教育观,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更不能要求所学知识“专业对口”。医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门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不但能促进相互发展,而且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刺激产生知识的质变,从而导致新理论、新体系或新学科的诞生。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应改变单一技术的培养观念,注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充分说明,现代医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而医学也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同样,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科学中,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
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必将带来内容不断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观念的创新,决定了它的目标将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其教育内容应更加宽泛,不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着眼于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跟进医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术领域的要求外,医务人员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体现其人生价值。
一是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着眼于医学创新人才特性培养。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③重视医德教育。
二是学习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不同知识、思想、方法联结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和移植,可逐渐形成许多交叉新兴学科。因此,医学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要学习、介绍其它学科及相关科学知识,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三是提倡有选择性学习。选择性是指每位医务人员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时,对知识结构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及个体创新能力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学习者在建立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个人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现行传统的以系统的课堂集中学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而对学习者个人而言,信息时代新知识显现的特征,要求医务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新欲,只有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是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在校学习那么整齐划一。有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各异、教育层次不同等特点,应寻求多样的、高效的实施方法。教育技术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可靠手段和技术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不断增加,如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现实教材、网络教材等名目繁多的电子教材。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综合运用这些电子教材,可以活跃教学的情境,激励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在电教教材的应用上也很灵活,可以集体学习观看,也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研究,学习的场地可以任意选择。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使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二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继续医学教育方法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教师。而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教师不再起权威的知识源泉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起着信息编码、选择和发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和受教育者的接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创设环境和解惑的作用,不是完整地、系统地直接向受教育者传递教学信息的角色。受教育者除了从教师处获取信息外,还可通过书本、音像制品、网络等其他教育者(信息源)处获取信息,使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者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水平、爱好寻找所需的信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并且可以继续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相关信息。知识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教育者决定,而是应该由受教育者自己决定。
三是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开放式教育主要依托远程来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大系统、远距离、多媒体、开放性的特点。它与传统教育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这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条件,帮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扩展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远程开放学习模式;二是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搭建平台,给医学人才展露园地,还可开展学科间的互动,信息间的交流。同时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良好的环境。网络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学习。
医学创新论文5
【提要】药理学实验是医学生必修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对以往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学,改革实验教师队伍,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室;学生,医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12]。药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药理学实验技术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药理学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34]。本文分析了目前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的药理实验教学更侧重于验证理论知识,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及动手能力的培养[56]。通常由教师设计好实验并准备好实验动物、试剂及仪器设备等,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教师掌握实验内容和进度,配合理论教学,但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7]。因此,以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实验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前首先由教师给学生做科研基本知识的指导,包括查阅文献、科研选题、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研后自行选题,并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每组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最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再次查阅资料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计划,反复论证后实施,并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论文撰写及答辩等。教师综合个人的操作技能、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最终给出实验课成绩。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在做什么和怎样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89]。
2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CBL),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CBL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因此,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药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相比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多以教师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操作,缺乏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CBL教学模式引入临床病例的方法可以改进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1]。例如在“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及解救”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以临床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的病例为引导,对学生提出该如何解救的问题,在课前通知学生结合该病例及所学知识进行预习。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之后每组派选一位学生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汇报后全班学生可以补充、提问,每一位学生都可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论证,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药理学实验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新进展及新技术等融入教学中,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为题,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对药理学科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都大有益处。把药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也对药理学科的新进展及科研的基本思路有所了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12]。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促进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和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持续创造性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3]。
4改革实验教师队伍,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药理学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实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并教会学生如何及时获知最新科学动态,将新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作为药理学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将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此外,还应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教学事业发展迅速,许多既有良好理论知识又掌握着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可以将这部分人才充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另外,学校在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为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5小结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凤,徐尚福,聂晶,等.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J].基础医学教育,20xx,16(5):345347.
[2]姚继红,吕莉,高东雁,等.突出创新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xx,15(1):142144.
[3]栾海云,孙雪华,姜文国,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xx,35(6):8485.
[4]林熙,肖飞,朱林燕,等.转化医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6):2830.
[5]袁菊丽,刘东玲,王瑞琼.中医药类院校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xx,36(3):9798.
[6]喻泽兰,卢新华,曹喻灵,等.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施[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xx,18(3):5961.
[7]朱林燕,林熙,肖飞,等.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2):5152.
[8]尤婷婷,陈博,邹丽宜,等.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9):5556.
[9]骆新,陶义存,王烨,等.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xx,6(4):203205.
[10]孙陶利,许晓辉,卢新华,等.浅谈医学生在药理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xx,17(4):7071.
[11]周俊俊,姚继红.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药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xx,36(6B):8183.
[12]蒋毅萍,李琳.引入科研思维,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xx,19(7):516519.
[13]陈敏,张明升,王燕,等.基于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xx,17(1):5153.
医学创新论文6
摘要:基础医学创新思维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是实施国家培养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教学目标的一套教学方法体系。新教学体系以培养、拓展被教学者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目的,以传授非技术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被教学者的主体性与个性。新教学体系教学层次高于传统医学精英教学方法体系,但不排斥传统以培养医学精英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体系。将新教学体系与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衔接、系统化处理,有望把我国的基础医学教学水平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体系;非技术性知识;非结构性知识;基础医学
国家“十一五”计划把我国进入世界自主创新型国家例为一项计划任务,随着这项计划任务的推出,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也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创新人才首先应具有创新思维,课程模式改革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体现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情感的相互联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1]。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建构一套适合于拓展思维的教学体系,成为近年来教学研究机构探讨的中心议题。如何建构一套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教学体系,将学习者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是近年来一直探究的问题。下面本文就新教学体系的本质特征及内容构成等方面进行一一探究。
一、新教学体系的本质及特征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人才培养应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3]。新教学体系是为培养基础医学研究创新人才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教学体系。从本质上讲,新教学体系是一套为完成实施培养基础医学研究创新人才而产生的方法体系。作为一个新建构的教学方法体系,新教学体系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思维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是拓展思维,培养被教学者的创造能力。这一点是新教学体系与传统医学精英教学系统最本质的区别。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新教学体系在教学手段运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上都与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不同。虽然新教学体系是一套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体系,但新教学体系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是基于生物医学前沿研究发展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维,在范围上具有特定性。
2.高级知识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教学目的对象是认识、判断、分析能力,属于思想范畴,是一种非结构知识,从教学层面上讲要高于以传授结构性知识和技术知识为目的的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体系。这是新教学体系是一种思想范畴性教学,高于以传授结构性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教学体系,是一套高级知识传授教学体系。
3.非技术性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是一套非技术性教学体系。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体系重于传授知识与技术,以把学习者培养成技艺精湛的医学精英为教学目的',从教学类别上讲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体系属于以技术性教学为内容的教学体系,而新教学体系则是重于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培养被教学者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非技术性内容的教学体系。
4.非结构性知识为内容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是一套非结构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教学体系。结构性知识通常指的是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化专业知识,在专业性教学中由专业目录预先设置或框定。传统医学精英教学系统传授的基本上是这类知识,诸如分析、判断为内容的非结构性知识很少涉及。新教学体系与传统医学精英教学体系正好相反,着重于分析、判断等非结构性知识方面的传授与教学,不注重结构式知识的传授或只将结构性知识内容作为教学过程。
二、新教学体系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特点
新教学体系是为实施国家基础医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论体系,作为一套具备实际意义的方法论体系应具备两方面要件:第一是内容上的真实性,第二是形式上的可操作性。
1.新体系教学内容的特点。新体系教学内容真实性要求:(1)内容设定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真实性。
(2)内容设定与教学目的之间的真实性。前者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战略关系,要求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一致;后者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的战术关系,要求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目的实施过程中可行。新教学体系在内容设置上紧扣培养创新能力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建构起由国际生物医学研究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和生物医学研究前沿学者的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组成的一套创新思维理论教学系统,意图通过这套理论教学系统缩短目前存在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发展之间的距离,奠定被教学者思维创新基础,同时通过这套理论教学系统将一流学者认识、分析、判断、解决科学研究中所碰到实际问题的思维线路展示给被教学者,为被教学者提供更具实际操作意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真正从教学内容上确保创新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新教学体系教学上十分重视“情境”的建构,重视由“情境”扩散而产生的“联想”思维教学过程,将实验教学讨论及讨论后产生的新创意设定为教学追求目的,拓展学生联想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新体系教学形式的特点。新教学体系是以非技术性、非结构性知识为内容的思维教学体系,理论上属于“难构”体系,用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因此,在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只要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都将被吸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建构主义认识论是近年来西方较盛行的思想潮流,其教学思想观正对我国教学领域正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新教学体系认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主张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观。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发展被教学者的主体性,强调被教学者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情境”建构,注重思维联想过程的教学。从教学内容出发,多模式化运行。主体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多模式化运行等教学形式,是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整体框架下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教学体系作为一项以培养基础医学跨世纪创新人才为战略目标的方法论体系,其实践运行必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希望若干年后,有许多接受过这套教学体系教学的学生能由衷感慨当年这套教学体系给自己以后研究工作的展开带来的莫大益处,更期望从这套教学方法体系下能走出更多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医学创新论文7
一、课程安排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当中就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同时也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习课,它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科学研究总是将目光投向新问题与新领域,或是在追求新发展、新理论和新创造中不断进步。因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需促使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并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继之加以培养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
二、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并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以往的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依据实验指导按“方”抓“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辅助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很强,按部就班、不求甚解的依实验流程去做,并且学生往往会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的发挥相当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尝试从传统的生物学试验转向分子生物技术实验,从验证性的单个试验转向以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由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多层次实验内容所组成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为手段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4]。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某类疾病相关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将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该实验几乎涵盖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质粒DNA的转化与制备、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等。整个实验内容比较完整,前后衔接恰当,从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条块分割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了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对该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是环环相扣的,各部分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关联。由于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往往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满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试验转化为设计创造型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并学习课题设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逐步地理解所从事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与设想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而是能够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立体化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命的奥秘,阐述人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因而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采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在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而具体,从而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教学过程中无法安排的经典操作或前沿技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样,通过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验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互动。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意境,帮助学生得到示范性的知识。
3.启发式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因此在此间隙之中,教师可对学生前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开展引导性的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做PCR实验后,学生所得到的目的基因条带可能具有非特异性,其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回答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思考,再从实验整体操作过程考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引物设计、退火温度选择、样品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这一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同时在此时期,学生还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反应条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的.方式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有些是异想天开、并不可行的。但这种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既有实验手段的深入探讨,敢于挑战权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们新颖的思维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也有很强的冲击与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摆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从更多、更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三、实验报告以拓展创新能力为方向
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对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报告中我们不强调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学生实验结果的唯一标准性。而是要注重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讨论并分析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学会并掌握主动、独立、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注重创新能力为导向
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只允许我们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真正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则很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易造成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以主观题为主,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并且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只有通过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才能解答考题;实验考核占总评分的30%,通过平时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总结分析来考察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延伸知识,将学生从繁重的背记知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时间,以便去思考实验设计、整理思路并拓宽思维;需要综合思考的考题也能够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术门类,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创新性实验教学被公认为系一种“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学生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便能更多、更好地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
医学创新论文8
作者:刘毅敏 赵先英 肖湘 崔涛 陈超
【摘要】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医学化学; 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xx,1:12~14.
2 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xx,9:16~18.
3 李培利,吴敬文.美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高教研究与实践,20xx,1:62~65.
医学创新论文9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医科院校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检验专业以操作技术学习为核心,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通过以作者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经历为出发点,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关键词】医学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校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提早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检验更是一个注重技术训练的专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总结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经验与不足,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
学院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联系的中间者,学院既下达学校的各项政策给学生和老师,也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也能实时督促师生协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1学院建立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小组
由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申报和管理工作。
1.2落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每年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大一下学期积极申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1.3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
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2]。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目前,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工作中更容易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新技术或者新项目,两者互相补充。
1.4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指导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学院应及时宣传了解学生动态,对自选课题有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并组织向工作组汇报,对此类学生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课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对于指导教师的选题,项目负责人仍为在校大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思维和能力。
1.5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加强对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报,重点介绍项目实施所取得的进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既对项目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举全院之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6提供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楼和会议室等场地,应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3]。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鼓励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多,课余时间不够充裕,因此,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对于自然科学类项目来说,往往一个项目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出成果时间较慢。医学检验是四年制的专业,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为前3年,从大一下学期申报开始,共有2个暑假和寒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环节。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所带的20xx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为20xx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在20xx年暑假和寒假完成部分实验后,20xx年暑假即进入临床实习,后续实验及论文撰写均难以主动参与,按时完成。
2.2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创新创业训练获取成果的主要条件[4]。与学生一贯的课堂学习不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外专业内的研究进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成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课业成绩以外,对课本外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项目的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相对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来说,课程较为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3不仅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锻炼团队负责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团队的计划和组织,任务分配到项目时间的管理,都对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2.4提早接触实践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遇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大学生,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缺乏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和安排,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大学生应学会适时与学院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会寻找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把鼓励有科研项目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更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来精心指导学生[5]。
3.1指导教师应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教学任务完成
指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大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科研及社会项目的机会,并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在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指导教师应适时督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推进
无论是学生自主选题,还是指导教师选题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点拨思路,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所适从,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夭折。作者在指导20xx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安排所有同学学习文献,对项目意义和内容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项目的具体流程并知道如何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同学向其他领域师生请教,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3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挖掘适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的教学科研项目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要求时间不能拖延过长,项目不能太复杂深奥,大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对专业认识不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挖掘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4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尽管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围绕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仍需加强[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7]。医学检验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将给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xx-2-22)[20xx-12-20].
[2]李立明,何桂英,刘子建,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xx(3):84-86.
[3]李洁.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xx(15):104-105.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1(7):21-2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0(11):40-42.
[6]张勤,李立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xx,35(9):1281-1284.
[7]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3(5):163-166.
医学创新论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象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海口医院20xx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上完该课程考试时将问卷附于考卷后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学改革满意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式PBL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及6个具体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教学满意度包括所选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兴趣性,本课程的兴趣性和重要性,选用教材,授课方式,教师人数和学时数;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报告掌握所学内容的多少来反映。教学改革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学;使用教材更新为由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整体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增了“流行病学测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和“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4章,且该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实际案例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课讲授和案例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上课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4个学时增加到32个学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描述。
2结果
2.1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们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其中71人(84.5%)认为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就临床流行病学对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6方面能力具体来说,半数以上的学生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这6方面能力的帮助较大,尤其是对科研选题能力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98.8%的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该方面能力提高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这6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2.2授课内容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最难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5.4%)、临床决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认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9.5%)、临床试验(57.1%)和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54.8%);认为最感兴趣的三章依次为临床试验(56.0%)、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临床流行病学整门课程而言,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对该课程感兴趣并认为该课程重要。
2.3教材评价
对教材的满意度、实用性和难易度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满意,仅有1人(占1.2%)不满意;10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该教材实用,没有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实用,其中71人(84.5%)认为实用;80人(9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仅有2人(2.4%)反映该教材难。
2.4教学方法评价
63人(75.0%)认为目前临床流行病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好;70人(83.3%)认为应由多个老师承担;69人(82.1%)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门课程。83人(98.8%)对现行教学的总体印象好。
2.5学时数评价
36人(42.9%)认为目前上课总的学时数合适,47人(56.0%)认为应增学时数;58人(69.0%)认为每周上课次数应为2次;64人(76.2%)认为每周次上课学时数为2学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47.2万人[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0xx年至20xx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学时数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学手段,吸取国内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表明:《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分析问题、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选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还未找到合适的定量的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量表,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但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研科研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5]。目前《临床流行病学》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3.2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本课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综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管理”,“以小组讨论”的理念与形式,目前,PBL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即将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学习,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6-7]。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首创的。它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遍及多个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20年的历史[8]。本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综合两种方法,即在上课开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此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是科学的、可行的。
3.3授课的内容
本课程所授内容是流行病学系全体老师参考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内容通过集体讨论,同时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研究表明: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学生表现出对此门功课感兴趣,大部分同学认为掌握了该功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认为此课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说明《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选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书在继承第一版教材的优点上,又有所发展。该书在每章的开篇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重点突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硕士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以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本课程选用教材,不管是实用性还是满意度,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选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3.5学时数
虽然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学时数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本次调查结果仍然发现有56%的学生认为应当增加学时数,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该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科研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此次《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案例式PBL教学无论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还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是成功的。通过案例式PBL教学,大部分学生反映《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大的帮助,学生都对新的教学方法满意,并且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临床流行病学》绝大部分内容。因此,《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医学创新论文11
什么被称叫“创新”?“创新”不是编造数据,“创新”不是白日做梦的科学幻想。所谓“创新”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新认识。科学研究的动机首先在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或者说是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好奇心源于对未知的问题答案的探索,也就是常说的“科学难度”。所以文章发表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回答了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基本形式是科学假设或者假说。假说是有待检验的认识。科学研究就是对假说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过程。对假说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认识的升华。
因而,sci医学论文可以直截了当说“本文的目的是检验某个假说”。但是sci医学论文中常见的则是按照问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结果和意义写成的八股文的`形式。但无论如何,作者需要铭记在心,那就是科研工作是为了检验一种假设。这就是文章所有叙述的核心,贯穿于整个论文中。
常见的问题是做了大量分析以后,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明什么。撰写文章之前,整篇文章的框架和所要进行的研究及可能的结论已经了然于心。
医学创新论文12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医学创新论文1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社会服务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在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社会服务,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到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高等医学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改革,中国的医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单一公有制体系解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状态,私人医疗机构迅速扩张,许多原来的公有制服务机构分化转变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权、放开,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显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开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虽然医疗体系建设在特定范围内有其成效,但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xx]6号)颁发后,国家开始从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科医生培训、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及高校所在地区医疗发展需求,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服务等方面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准其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医学院校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在职卫生人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医学院校的职能,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2 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社会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内涵,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途径,从办学定位、人才培训、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专业领域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推动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学术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能更好服务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广泛为社会服务。在新医改形式下,医学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医学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实现教学与培训并举、教育与服务同行。
同时,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参与,将高校人文精神传递到社会,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过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得以体现和传播。通过社会服务,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并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可提升人民素养,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更加深化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长春医学高专的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多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以提高服务吉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教集团、成教部、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完成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服务于社区卫生工作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发挥其专业及人员优势,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于区域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缘于学校前瞻性设计,顺应了国家新型医疗体系的发展,也与教育部对高校医院发展前景设计相吻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设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国家级社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品牌;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在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等提供基地保障。这些都为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道路。
2 依托职教集团和成教部,扩大培训能力
20xx年,长春医学高专为区域卫生行业培训更多的`实用性基层医务工作者,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模拟教学医院,为各种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环境。作为吉林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近两年来完成吉林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总量达50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20xx年,民政部批准长春医学高专为“国家级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为“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培训基地”。为加强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交流,发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建立医学行业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基地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吉林省卫生行业乃至全国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3 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举办多期针对省内医疗单位的医护英语培训项目,培养国际化医护人才。同时扩展国际友好院校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巩固和加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大峡谷大学教师学生短期培训互换,落实相关医疗单位优秀护理人员海外培训等项目,为吉林省卫生行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医务人才,提升了学校教育对吉林省卫生行业发展的贡献力。
4 创新医学院校多渠道服务社会模式
20xx年,学校筹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养老机构,将康复、养老、基本医疗、学生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在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可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模式的开展,学校的办学层面更加立体化,同时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迅速增强。
参考文献:
[1]程军,共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
[2]张影,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1)
[3]姚红,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19)
[4]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5)
医学创新论文14
【提要】原创医疗器械及医学技术不足是我国在医疗卫生行业处于落后地位的主要原因。对于医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医学发展的要求;然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医学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造成医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该文通过简单分析我国医学生教育现状,提出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举措,谨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培养和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医学;创新思维;交叉学科;学生,医科
纵观医学发展史,每一项医学难题的破解,每一次重大科研成果的成功,每一项医疗器械的发明、改进,每一次医疗技术的改革,均离不开创新。创新不仅能够促进医学发展,还能够提高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位。目前,我国原创医疗器械、医学技术及医学创新不足,在医学的发展上处处受制于人。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1我国医学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有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是成为一个医生的基本条件,但是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那就仅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而不是能够解决医学上的疑难杂症、发明医学新技术的医学科学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都是空谈。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还可以发现理论的缺陷,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弥补不足或改进的方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前3年以理论学习为主,在接触临床课程后逐渐开始在医院见习、实习,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数量多,在见习、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很难在实践中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授理论课程中,尤其是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很多教师均会倾向性地把自己在临床实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少走弯路,但是该做法同时也带领学生走向一个误区,认为教师课堂上传授的一定是正确的,容易形成“唯师”式的盲从,不利于医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医学生只能是照搬教科书,不懂创新的知识型人才;而不是能够推动医学发展的、勇于创新的、解决医学疑难杂症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2落实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措施
2.1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
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智力等思维素材[1]。创新思维虽然注重“新”,但这种“新”并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基本知识之上,对其结构、理论、应用而产生的新的想法。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只能是一个“贫乏”、“空洞”的思维空间。而且有事实表明,知识的广博程度与创新的质量密切相关,积累的知识越多,创新的维度越广,创新的触发点就越多。医学是在大量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医学发展史,在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均具有高学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医学领域,只有具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创造新的高度。医学生教育往往是以培养临床医生为目标,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学习内容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相关,而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学习。交叉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易于突破定势思维。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综合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2]。目前,我国高度原创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是该学科的产物。该系统的发明来源于一位妇产科医生对于超声波终止宫内妊娠的构想,而该系统的产生则是临床医学、工程学及信息学的综合产物。同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用于理疗的“阿是治疗仪”和用于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海吉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能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还能顺应临床医生的需求进行创造或改进相关医疗器械。边缘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国原创医疗器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还有助于突破原有专业的限制,获得更高的研究成果。有数据表明,自1999~20xx年以来,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中约84.6%为非科班出身。同时,作为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大学如哈佛大学、康纳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先后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3]。由此可见,交叉学科的学习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
2.2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平衡发展、发散思维及聚合
思维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表现为“惟上惟书”式的盲从于权威,而这种情况在医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临床医学起初为经验性学科,医生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这种医学模式的引导下,极易出现“惟上惟书”式的盲从。而现在,医学模式已从经验医学转变为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4]。毫无疑问,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专家临床经验特别丰富,但是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应遵循证据而非经验。身为医学生,要学会在对知识的记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要以求真为目标,勇于怀疑,不“惟上惟书”,敢于批判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5]。在临床实践中,以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问题,就能打破条条框框的禁锢,挑战权威界定的标准,才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6]。聚合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利用已有的线索、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对这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针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延伸出很多鉴别诊断;而如何鉴别这些疾病并最终得出诊断则是聚合思维的过程,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一步步抽丝剥茧,最终得出确切的诊断。这是临床思维的2个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2个方面。对于每一项创新的成功均包含着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相互碰撞,在多次碰撞之后才有了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求真的思想,不“惟上惟书”,敢于挑战权威,突破定势思维,是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同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寻求思维的广度,以聚合思维为支持点,挖掘思维的深度[7]。仅依靠发散思维通常能探索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仅依赖聚合思维,就会导致眼界狭隘,往往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创新的一般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前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的连续阶段中常互为主次,并相辅相成,同为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8]。
2.3鼓励参加国际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的培养强调“专”,国际学术研究会议的发言人均为本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听取他们的研究报告,了解医学前沿进展,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同时还能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另外,医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家独特的思维优势,还可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其可以加强思维的训练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医学生来说,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方面可以开阔医学生的眼界、激发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大家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大家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学术风气。
2.4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导,即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而是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加以调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上课需要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制作幻灯片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交流,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还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教学模式,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9]。课堂上不应该仅限于对知识的学习,还应与同学一起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研究感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其完成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地监测,将测验和评价变成指导和监控教学实践过程的手段,杜绝考试以为导向的教学和学习策略[10]。
2.5培养团队意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其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领域去解决研究中的难题。例如,研究恶性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超声学、影像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共同探讨如何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前提下高效且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遭遇瓶颈时,不同学科考量的重点也不同,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良好的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创新型科研成果的诞生。总之,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的魄力,善于发现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的储备资源,其创新能力与我国未来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共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孝洋.论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的统一性[J].传承,20xx(22):84-85.
[2]常宇,张琪,高斌,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全方面培养模式———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88-89.
[3]谢沛铭.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长沙:中南大学,20xx.
[4]王艳,王欢,赵新利.循证医学教学探析[J].科技视界,20xx(36):171.
[5]张梅,印勇.批判性思维: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9):29-32.
[6]张同斌.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9(2):90-92.
[7]王传芸.《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3(1):75-78.
[8]王海艳,邵喜武,姜维复.发散思维培养的理论依托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xx,21(2):26-29.
[9]袁华,李玉梅.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J].才智,20xx(23):220-222.
[10]辛涛,李珍,姜宇,等.美国教育标准化改革现状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xx,32(6):69-75.
医学创新论文15
[摘要]基础医学实验课在研究生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课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不仅能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够解决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的严重问题。
[关键词]医学实验;创新思维;实验兴趣
创新思维(CreativeThinking)是以新颖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新颖性、独到性、创造性的特征。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基础医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和基础医学实验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学生随机抽取的300人调查结果显示,67.9%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2.8%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很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其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刻板的教学和知识的完整性,所以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教学中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2]。为此,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让学生自主的生动活泼开展实验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让学生逐渐的改变以前所形成的完全按照书本操作不加思考的错误观念[3],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实验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面对挫折或失败的困境中。基础医学实验是一项极其枯燥繁琐的工作,付出多、收获少是常态,一次次的失败更是难免。做过实验的人都有经历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犯同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一次失败后要弄清楚失败的真正原因,在未弄清楚失败原因的前提下,切忌盲目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考虑清热失败的原因后再做实验,做一次实验,要排除一个可能的因素。每次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都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同时要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卑感来源于不同户籍、是否经历过挫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就读学校及选择的专业等。自卑感会降低抵抗逆境的能力,从而影响逆境商数(衡量、预测一个人对抗并逆转不顺利境遇的内在潜力及综合爆发力的最新测度);同时逆境商数较低,抵抗困难的能力较低,也可能是源于自卑感[4]。为此,做好基础医学实验,要树立重视实验、热爱实验的思想,要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要有吃苦的精神、长期在实验室的准备、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屡败屡战的气魄。二是在实验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本科期间虽做过一些与理论课相关的基础实验,但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实验还是比较陌生,对实验工作并不太熟悉,对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环节还不适应,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用途还不甚了解,对药品、试剂的保管和注意事项还不太清楚,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甚至严重的事故。为此,必须在实验前做好实验的技能培训,使其了解实验器材的性能,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清楚实验用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制定解决的措施,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案的制度过程中。实验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题目、实验意义、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总结等。一个缺乏实验构思和实验方案的实验是难以到达预期实验目的的。实验方案的制定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性。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最终找到最佳实验方案,获得理想实验效果,体验科学发现的快乐[5]。四是在实验物品和辅助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实验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可以快速达到实验目标;若实验准备得不充分,实验时仪器不够,或是药品少,或是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一个繁琐而缜密探究的过程,需做大量思维工作,例如材料的选取、甄别、取舍等。实验材料要具备典型性、多样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包括常规实验辅助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的常用仪器、器皿等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组织标本制作等所需实验材料[6]。通过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既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实验过程中涉及实验数据的操作、收集、整理以及数据的'分析等,要对整个实验结果形成规范的记录。实验记录是实验条件、材料、目的、过程、结果及经验分析等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和影像资料等的综合体,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记载描述和还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7],是科研产出的基础和实验结果重现的重要技术资料,是科学发现的原始凭证,也是能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8]。实验记录使用不规范、记录内容不完整、字迹不清晰、缺乏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进行多渠道的实验记录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实验记录的规范性[9]。二是在区分实验因素的过程中。实验过程又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具备利用已有知识,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做一些必要的预实验,区分实验性因素和非实验性因素。实验性因素又有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之分。数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量的,如药物的剂量、药物作用的时间等;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动物实验结果受到其种类或品种特征、周围环境、认为制动等非实验性因素。影响动物实验的非实验性因素的范畴有三个:物理因素(隔离、拥挤、笼具、垫料、温度、适度、通风、照明、噪音、运输、饮料和饮水等);化学试剂和药品因素;微生物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因素控制不当,均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确性和可复制性[10]。三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导师不仅是你实验的指导老师,更是你人生中的生活导师,专业方向、课题设计、实验指导、论文撰写,甚至你的毕业去向及未来发展方向,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实验过程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通过导师指点或传授技巧,可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因此,与导师积极沟通尤为重要。但作为导师,工作事务较多,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学生需要主动和导师交流。学会和导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多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注重细节。
3实验结束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结果应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观察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是建立在研究过程中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捏造和窜改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实验结果大多要转化为学术论文,其转化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同时要求对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必须保留一段时间,一旦论文结果受到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每次实验后要对实验所感、所想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好的思路和做法,找出实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4参考文献
[1]徐琦璘,方定志.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浅析[J].医学教育探索,20xx.5(10):973.
[2]朴莲花,吕文伟,葛敬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吉林医学,20xx.38(9):1800.
[3]盛金海,王山青.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xx,2(10):98,103.
[4]王波,梅松丽.医学类大专生自卑感与逆商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J].吉林医学,20xx,37(11):2832.
[5]马兰萍,闫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反思[J].生物学通报,20xx,50(5):48.
[6]王迎伟.基础医学常规实验准备与操作技术[M].科学出版社,20xx:120.
[7]恽时锋,胡玉红.论非实验性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20xx,13(3):183.
[8]李依林,邵雪梅.浅谈医学实验记录规范化及其评价标准[J].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xx,28(6):468.
[9]王新娅,张迪,弭凤玲,等.某传染病科研院所医学实验记录存在的问题和规范化举措探讨[J].中国医刊,20xx,52(3):104.
[10]侯延斌,陈怡婷,谢鹏,等.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化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0(8):944.
【医学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创新的议论文11-21
技术创新论文11-05
创新与保守议论文01-25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03-03
医学毕业论文评语08-16
有关创新的作文素材 以创新为主题的议论文04-09
创新与保守议论文作文03-25
创新为主题的议论文03-25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5-20
医学创新创业计划书通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