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

时间:2024-05-23 11:21:22 人力综合知识 我要投稿

【精品】人力资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1

  摘要:由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出发,就独立学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适合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产生的独立学院,如今已经探索发展了17个年头.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更有别于民办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与否尤为关键和重要.

  1独立学院的特点与管理模式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公办大学内部学院、民办学校有着严格的区别,它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的资格.在管理体制上,独立学院采取民办机制,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产物,属于公益性事业.截至20xx年1月1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公有民办.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又与民办高校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也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它以学院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董事会决定设立人事处或者人力资源部,由其代表董事会执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有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目前,管理人员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代表学校行政的最高管理者院长、学校各部门责任人(如系主任或者处长等)、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来说,目前独立学院这三部分管理人员的来源为:(1)院长由退休的公办高校管理者担任;或者由公办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兼任);(2)副院长由公办高校派遣本校中层干部担任;或者由独立学院聘任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职业经理人担任;(3)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由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担任.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来源:(1)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返聘;(2)公办高校教师兼职;(3)公办高校聘请的兼职代课教师;(4)独立学院聘请的专职教师;(5)在校未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在国家政策支持、民众对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众多且升学困难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快速成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硬伤”.笔者以为,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和创新为突破口,也许能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希望.笔者实地调研了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等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对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照搬母体学校的管理理念.由于过度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以至于模仿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思路,而不具备独立学院应有的管理特色和办学特色,成了母体学校的“仿制品”,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和突破.很多独立学院的院长本来就是从公办学校退休或者兼职的,毋庸置疑在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公办院校管理套路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同时董事会对人力资源的忽视失去了其监督和指导的实际意义,由此造成的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管理机制不灵活.从对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机制体制不灵活,因深受“母体”高校影响,过于行政化,基础薄弱,理念落后,不注重培训开发.学院中层管理者或者聘用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法有效施展,随波逐流成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3)管理内容老套.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不外乎人员招聘、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人员调动等服务、协调和管理.管理方式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管理工作强调事而忽视人,忽视因人而开展工作,不注重人才储备.

  (4)体系不完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沿用母体学校的人事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仍然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印象进行评价和管理,评估体系简单粗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院运转效率.比如,有的`独立学院在考核教师时,只重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注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只关注工作的推进程度而不注重工作效率和个人的工作质量等,这种考核指标的设定,层次不清,标准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差,工作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工作认真与否无人监督管理.此外,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体系不科学等,影响到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5)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运用多种激励模式、方法、原则、制度和各项措施,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责任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和谐平衡.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缺少“事业编制”和“铁饭碗”对人才的吸引力,而灵活、弹性的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其魅力和魔力,对优秀人才采取公办院校做不到的奖励机制,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成就人”.

  3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独立学院的申请者为公办本科院校,而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正因为合作者的多样性,导致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问题,有着比一般公办和民办学院更多的复杂性.那么,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与学院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推动独立学院的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1)更新观念,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面对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之下,独立学院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各项管理的首要位置,摈弃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引进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教师第一”的思想,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格局,加大人才储备开发力度,处理好人力资源配置的诸多关系.

  (2)突破创新,健全管理机制.要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制.首先,突破用人制度,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聘用和流动机制,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科学配置;其次,突破分配制度,多劳多得,科学公平,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再次,突破考评机制,变简单的量化考评为注重质量的过程考评,绩效考评达到更好效果.第四,突破职称职务制度,打破终身制,人才竞争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良性循环.

  (3)教育培训,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我国高校普遍对教职工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重专业、轻技能,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剧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独立学院要建立科学的教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留学访问、学术研讨等方式,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改善师资结构.

  (4)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升值.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常规手段,通过多种激励模式、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质量,达到争创一流的目标.①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科学、灵活、自主的按劳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激励制度;②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人才动态管理,激活人才选拔聘用机制;③重视人才培养、使用与开发,重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计,为人才发展提供足够空间;④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待遇向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倾斜;⑤激励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出发点,既要遵循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激发职工潜能,助力学院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尽人意问题的存在束缚了其发展壮大,只有解决问题,建立健康、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贾瑞敏.关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才智,20xx,(36):25-25.

  [2]朱志德.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6):25-25.

  [3]李浇.浅议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信息,20xx,(32):645-645.

人力资源论文2

  1激励机制的作用

  1.1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员工就会处于安逸状态,缺乏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普遍认为即使不尽力工作,其应得的也不会少,而努力工作也争取不到更多报酬,多做事多干活难免会出差错思维是行动的主导,思维上没有为企业努力付出的念头,行动上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员工工作能力只能发挥20%左右,而在激励机制环境下,员工工作能力能够发挥RO%以上从事实数据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

  l.?有利于员工完善自我

  员工的自我完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因和外因双重的作用内因包括员工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工作定位、思维方式等,而外因主要是指员工在企业当中的工作氛围、工作条件等等按照哲学理论,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激励的同时对于部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懈怠的员工加以惩戒,有助于缔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和努力创新的氛围在激励机制的双重约束之下,使员工实现自我完善,对于提高整个企业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帮助

  1.3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宏观框架和目标,也需要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机制虽多是针对个人而言,但也能将激励机制的影响面扩散到周围其他人激励最大的作用在于创造和谐、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人人争先、你追我赶的局面,使企业的主流文化呈现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无形中将员工命运与企业前途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

  2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2.1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挖掘员工潜力是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急需重要的一环如果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到20%,这无疑将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巨大压力如能依靠激励机制将人的潜力发挥到RO%,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呈现巨大的人力资源效益,由此给企业经营与持续发展开创良好发展势态

  2.2员工需要是激励的基础

  目前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但一些企业的成效相对而言并不显著,原因在于激励措施并没有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为员工的根本利益上进行考虑和安排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和动机往往是由某种未满足的需求和目标来驱使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需求对于人是极其重要的;而需求也分为多层次,由首要的需求和次要白勺需求等组成

  2.3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需要正确的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员工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绩效评估是科学评价体系当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绩效评估体系之外,还需要针对激励手段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评估一切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达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目的科学评价体系的缺乏使得企业在运行激励机制过程当中产生不客观、不公正现象,由此带来负面影响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员工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就需要对于激励手段的评价不同阶段采取实事求是的做法来进行,用动态的激励来满足员工动态的需要,取得员工激励的最佳效果

  3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以人为本”是企业制定激励方法的指导思想,在运用企业激励方法手段时,要时刻注意方法手段的制定和谋划通过多年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看,企业激励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这其中包括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和谐的环境之下舒心地工作;若环境无法形成对员工心理、工作上的支持,员工的潜力就无法正常地发挥出来

  3.2根据员工自身特点以及性格取向安排恰当的岗位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优势技能,将优势技能完全发挥出来将极大地体现员工的价值,由此使员工能够保持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会被完全地调动出来如果员工工作岗位完全处于被动压抑状态,那么员工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积极性的.发挥就无从谈起s.s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目标感和挑战性

  没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无需努力便能获得目标的达成,不会使人产生积极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制定企业激励方法时,目标制定要具有挑战性,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努力创新,这样才能使激励达到预期效果,为员工制订符合员工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前途的工作是不会满意的,而企业领导者就需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采取一定的方法描述出来,将企业愿景和宏观发展目标讲述给每一个员工,根据企业愿景和目标引导员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在中长期的目标指引之下积极上进、勤奋工作;激励方法的选择要从中长期的目标着手

  3.5制订激励性的薪酬计划

  进入企业的员工工作目的之一在于获得劳动报酬,这与人的生存需要有着巨大的关联精神激励能带给员工良好的心态,但物质利益是每一个员工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劳动报酬的高低代表着员工价值的大小在员工待遇方面要拉开薪酬档次,鼓励相对落后者、勉励相对先进者,同时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报酬方面的福利项目补充形式,使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体现企业人文的关怀,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3.6股权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发起建立融资渠道呈现多样化态势,由此带动企业内在管理结构的变化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股权激励对企业员工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股权激励弥补了传统激励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将员工与企业命运捆绑在一起,达到激励员工、稳定员工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股权激励塑造员工主人翁意识,由此在潜意识当中对自己工作成绩大小分外关注,不仅能勤奋努力工作,而且能够参与到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之中,为企业经营发展发挥潜力、献计献策,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激励机制的内容

  4.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常常体现为工资、津贴、奖金等劳动报酬物质激励成败的关键在于薪酬的设计,合理公平的薪酬的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工作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设计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按照激励的要求合理设置两方面比例,将分配机制与员工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物质激励的效果

  4.2精神激励

  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中,物质是基础,意识对物质发展有促进作用针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而言,意识就是精神,而精神就是工作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甚至有些人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内容当中,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激励,着眼于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以及荣誉感和责任感

  采用激励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发要求,并不是强加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举动要对企业员工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将“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彻底的贯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地实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由此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实际展开的招聘工作中要灵活变通、运用。灵活选择适合企业招聘需要的招聘渠道,应对应聘人员给予尊重和关心,对落选的应聘人员也应该做到以礼待人,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所做出的绩效也应提出肯定与奖励,给予其晋升或提拔的机会。企业在选择招聘人员和组织招聘队伍时应考虑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而不能任意安排,因为招聘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招聘过程中都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招聘人员的诚恳、友好、的态度加上其专业的招聘技术更能使应聘人员增加其对企业的好感,使应聘成功率得到提升。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受到自身性格、情绪、偏好、工作能力、价值观的影响出现对应聘人员态度主观化,在实际招聘工作中的面试环节应设计一套完整的面试方案,包括面试时问、面试人员、面试问卷的设计安排。一套系统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体系更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人力资源论文3

  论文摘要: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薪酬管理是最困难的管理任务,笔者就是由此出发,明确酬薪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指出现今薪酬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力求建立更加完善的薪酬管理体制。 关健词:薪酬管理 考核体系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差别,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

  一、酬薪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 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达成吸引、保留、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创造—评价—分配”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企业薪酬管理的重点工作是薪酬体系的设计与维护。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决定了薪酬体系战略。企业的薪酬体系建设包含薪酬策略的选择、薪酬水平的设计、薪酬结构的设置、薪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二、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延伸,而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延伸。薪酬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知识,多数企业的薪酬管理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为 1、传统的薪酬体系只能提供薪酬.却不能起到奖励的作用 尽管薪酬体系在理论上可以奖励业绩的改善,事实却大不一样。由于价值的增加通常在受薪雇员中分配,其与业绩本身几乎没有关系。表现出众者与表现不佳者间仅有细微差别,奖励业绩的薪酬因此等同于总的增加值。这部分是因为大多数公司中业绩薪酬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奖励业绩改善,它也被用来调整总体薪酬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通货膨胀的增加。结果是潜在的价值增加中相当大的比例几乎必须被分配给所有雇员。 2、分配方式单一 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而言,包括高管人员、掌握关键技术的工程师及研发人员等。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激励主要依赖奖金和绩效工资,而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特别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不少企业也设计了一些措施,使人力资本参与分配,但比重很小或者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几乎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或只起到很小的作用。3、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不均衡 部不均衡表现为偏高或偏低,薪酬水平涉及的是一个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去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人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资源要素之一,其配置必然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人才向着价高的企业流动将成为普遍现象。

  三、寻求更加完善的薪酬管理体制 我们知道,任何管理体系都需要具备一定高度的战略性理念来指导和控制实践操作,就是通常所谓的原则或哲学。薪酬管理也不例外,它既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操作性较强、务实为主的部分,同时又和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等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密切

人力资源论文4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选拔和任用人才有莫大的裨益,企业管理者也一直在寻求更合理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期使企业更加强盛。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对人力资源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的管理。外部管理又分为分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管理和协调人力资源互相之间关系的管理,最终目的在于使所有的资源都达到最佳的性价比,使人力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内部要素的管理,主要在于对人力资源身心健康的管理,以及培养其为组织服务的意识,与人合作的意识,以期其能够为达成组织的目标服务。

  二、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又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和服务。

  2.1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旨在利用社区的各个单位部门,以及其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来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宁,保障社区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管理还涉及社区内大小事务的管理,协调人事关系的管理等。社区事务一般较为琐碎,并且关系的都是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并不涉及重大利益问题,且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

  2.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归根到底是一种公益服务,是社区为了居民生活发展,召集或者安排人力资源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的服务。其中包括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主要指给高龄老人提供晚年养生,休憩放松的娱乐服务,为老人疾病恢复提供的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或者幼龄儿童排忧解闷的爱心服务,以及对低龄儿童的管照服务,为心残疾的人提供的便利服务等。还有针对普通居民的便民服务,从百姓的衣食到住行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服务规划,还有帮助子女接受教育的服务和婚丧嫁娶的服务。至于社区发展方面,社区内还有专门针对企业,机构建设的服务,主要面向失业人群以及就业困难的人群,社区将会提供专门的就业指导培训,以期减少失业率,为社区的安定作出努力。社区的治安服务也不可小觑,稳定的治安环境是社区长足发展的`前提,因此这项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社区管理服务的要求

  社区的管理服务有三方面的要求,分别是精细化,有效化和常态化。首先,精细要求社区的管理服务要切实把握民生动态,让社区的服务管理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分工明确,事物无论大小都要有层次条理,解决问题力求公平公正,尽量以社区整体利益为先。有效化是社区办事权威性的体现,要求社区出台的规章制度必须行之有效,社区单位的管理也要能够服众,服务管理要做到有效,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认真听取民众意见,真心为民办实事。常态化要求的就是各项管理服务应当深入民心,并且真正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事无巨细,切实将居民的问题处理妥当。并且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政策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因为时过境迁就不了了之。要做到以上三点,还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兢兢业业,不拘泥于经验教条,于是灵活处理,随机应变。社区管理人员应当秉持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身作则,赏罚分明,将社区的管理服务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社区的运转也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调配,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深谙用人之道,使人才能够合理任用。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课题,只有真心为民办实事,一切为了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方能做好这个课题。

人力资源论文5

  对人力资源审计的认识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贡献已经远远大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形成、培植、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审计;基础性理论;问题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国家、社会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的使用及其会计核算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第二,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

  1950年马丁德尔在《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组织中管理能力的评价问题,并明确提出包括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业绩评价在内的10项评价标准。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产业会议委员会出版了《致高级管理层的人事管理审计与报告》。人事管理审计被定义为对决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实践的分析与评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得到强化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论与模型,诸如人力资源指数、人力资源计分卡等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还做成了软件投入使用。

  第三,人力资源审计的本质。

  人力资源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它本质上属于审计,也就符合审计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源审计是一种确保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的特殊控制机制。它表现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由委托人对偏离受托经济责任的行为发出纠偏指令,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采取措施纠正这行为,从而完成整个控制活动。

  第四,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

  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缺乏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单一职能论(即经济监督论)和三职能论(即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单一职能论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与人力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公允、合法、有效而进行的经济控制上。而经济鉴证是经济控制的形式,经济评价是经济控制的方法。

  第五,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

  主要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或财务报告中与人力资源有关信息的公允性,人力资源合法性审计的总目标是与人力资源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性。

  人力资源审计的具体目标:

  (1)公允性的具体审计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必须应用于人力资源审计过程中的每一类重要业务和账户余额,其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分别为:①合理性:全部人力资源核算是否合理,看有无重要错报。②真实性:资产负债表日,已记录的全部人力资源是否均存在。③完整性:现有人力资源是否均计入人力资源总额。④所有权:公司对所有人力资源是否均拥有所有权。⑤估价:账面人力资源数量与实有人力资源数量是否相符,用以估价人力资源的价格有无重大错误。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人力资源交易是否记录恰当期间。⑦准确性:人力资源项目的总计数与总账是否一致。⑧人力资源主要种类和估价基础是否已揭示。

  (2)合法性的具体目标。

  法性的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仍然可以定为合法性,但是应该根据具体人力资源有关法律、法规指明法律、法规的名称、内容。

  (3)效益性的具体目标。

  效益性的一般目标应该定为3E:经济性(Econom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或费用,与预计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相比较,是节约还是超支。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与实际所得相比,是否获利及获利的频率。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所得与预计所得相比的结果是否理想。

  第六,人力资源审计的意义。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贯穿于人力资源投入、运行和产出的整个过程之中,主要有:

  一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绩效进行审计,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人力资源上已经花费和将要花费的支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使用和开发等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为计算人力资源的报酬提供价值参考。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根据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决定人力资源的收益。

  三是从员工和直线主管那里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反馈,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时改进职能和角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

  四是通过绩效管理有利于协调部门关系和员工关系,打造出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二、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审计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资源管理审计还是停留于合规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尚未开展。从企业管理绩效来看,依然是习惯关注于对有形资产的`投入产出进行绩效评价,对人力资源这一无形资产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却关注不够,企业决策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均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纳入企业绩效管理之中

  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热衷于挖人才,节省开发成本,不愿在开发、提升员工素质方面投入资金,注重短期目标实现,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

  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1)理论定位缺乏可操作性;(2)审计实务缺乏推动力人力资源审计未能广泛开展,主要还是由于缺乏需求和动力,而缺乏需求和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足;(3)缺乏专业审计人员现阶段国内外并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审计人员资格认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虽然与人力资源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质量的资格认证可以保证获得者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素质。

  应该采取的对策有:政府早日开展并完善人力资源审计,从法规、准则的制定到实务上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有效规划和利用。审计人员应以已得到普遍认可的管理理论或模型,例如人力资源指数,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同业广为赞扬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的评价。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资格认证作为衡量人力资源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李雪,陈茂芬.人力资源基本问题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5).

  [2]郑炜,李静.开展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A].商业研究,20xx,3.

  [3]丁晖.人力资源审计与企业的发展[C].特钢技术,20xx,3.

  作者简介:

  洪飞翔(1991—),男,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20xx级会计学专业。

  张娜嘉(1991—),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20xx级会计学专业。

人力资源论文6

  摘要: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中的宝贵资源,是酒店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因素,对于酒店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服务行业的整体进步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酒店的生活依赖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酒店保持与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优质的服务,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载体,因此,在新的经营理念下,如何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市场经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现状;对策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以及潜力开发,通过这些管理方法使其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组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从而顺利实现酒店的经营管理目标。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不少酒店都具备了星级标准,在设备与设施上也更加接近于国际水准,但是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却与国际水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个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做好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酒店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引发酒店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酒店在用人上的灵活性、随意性以及开放性,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酒店的门槛较低,许多高校的毕业生中虽然有很多人会选择去酒店工作,但是仅仅将酒店看做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跳板,一旦时机到了就会舍酒店而去。人才的流失使得酒店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酒店的招聘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忙碌,致使酒店相关负责人顾不上对招聘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甄选,这对于员工素质原本就不算高的酒店来说无疑是权宜之计,不利于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员工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与接受教育是提升员工服务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酒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都开始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但从目前酒店业的培训状况来看,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比如在有些酒店中,有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对酒店的服务标准与流程还不够熟练和了解,因此有时在面对顾客提出的特殊要求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影响了酒店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1.3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更多地强调酒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个人魅力,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构建,使得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识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风险。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酒店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工作目标的实现,员工只是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或者工具,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与素质都必须满足工作的要求,对员工的考核以及员工工资的高低也都取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这样的模式只是一种片面的人事管理方法,容易忽视对员工潜能的运用与开发,所以说人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发展。

  2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

  酒店的招聘工作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酒店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结合酒店发展实际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以便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酒店领导者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立专业的人才招聘团队,根据酒店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招聘流程计划,为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酒店要彻底改变以往容易出现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要运用对外开放的招聘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外部社会人才的招聘,通过严格的命题考试、面试以及岗前考核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到酒店这个大家庭中来,不断地壮大酒店人力资源队伍,为酒店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再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重用具备专业职业技能以及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推荐其到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中去,并且要特别注重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服务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来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素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为员工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让新进来的员工都能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2.2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完善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首先,酒店应当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员工的个人学习与技能提升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通过员工工作手册内容的补充、设立文化墙和读书角、提供学习经费保障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酒店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注重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便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员工工作需求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借助于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员工外出深造等,让酒店员工在具体的培训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素养;再次,要注重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酒店要引导员工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员工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安排其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基层得到必要锻炼后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考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员是否应该到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中去,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员工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2.3重视酒店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重视与加强酒店的文化建设,不论是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对酒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酒店文化建设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要提倡民主文化,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沟通和交流。酒店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于酒店内部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定期将酒店发展概况、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最新进展、优秀员工表彰、顾客忠诚度调查情况等内容展示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酒店的实际发展概况;同时,要开辟专供酒店员工和顾客表达意见与建议的平台,鼓励他们针对酒店的实际经营现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参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民主文化真正地发挥作用。二是要构建服务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酒店员工看作酒店的内部顾客,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决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实施和制定,通过加强与员工交流、采纳员工良好意见、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等形式,让员工在被服务中感受到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督促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与水平,实现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总之,酒店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酒店管理者应当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注员工与酒店的双赢发展,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酒店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使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丽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探讨[M].商业文化.20xx(08).

  [2]李光琼.如何完善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N].企业导报.20xx(07).

  [3]李洁.酒店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01).

人力资源论文7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1.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18世纪下半期,英国产业革命前夕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n·Smith),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理论。实践证实,对技术进步、节约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的增值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个阶段处于资本主义初期,企业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严厉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工人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达不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可以说这个阶段,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2. 科学管理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所谓“古典管理理论”,泰勒、弗兰克、莉莉安吉尔·不莱斯和亨利·甘特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设计工作。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Frederick·W·Taylor),他创立了被后人称为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因此泰勒被成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企业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主张一切管理都应当而且尽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实行各方面的标准化,不凭经验办事。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这一时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控制和提高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怎样设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以便高效的利用人力,从本质上讲还是把人作为一种劳动力,只是劳动效率比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更高。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看待,使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激励效果。

  3. 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管理理论中仅仅把金钱视作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生产率的因素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证实,后来的一些学者就关注到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上来,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学派和组织行为科学学派。

  科学管理理论是侧重于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方面,人际关系学者则把管理的注意力带到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方面来。这种管理思想的.产生是美国人梅奥(Eltor · Mayo)进行了近十年的霍桑试验的结果。霍桑试验证明,员工的生产率不仅受到生产方式设计和员工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建立在过于简单的员工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组织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

  这个阶段,可以说把人和普通的工具等物质资源进行了区别对待,意识到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因为过于强调人的行为特性,和实践有些脱离,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4.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1954年,当代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 ·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进入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在此阶段,主要是系统权变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代表人物是巴纳德(C·I·Barnard);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代表人物有摩尔斯(Morse·J·J)。

  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近年来大量统计数据显示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投入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两者的比例关系几乎达到4:1,这说明人力资源的收益率远远超过其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而且包括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参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制定,更重要的是保证人力资源对未来战略发展目标实现需求的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人比企业其它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所以,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方法和制度方面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人力资源的演进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可以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加以借鉴:

  1. 对人的认识。西方的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对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显示出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深刻认识。在企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里,一直也把人视为其中的生产要素,这种思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最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发展生产的作用,当时的生产只需要人力劳动,所以才有把人视作“会说话的工具”的观点,为了节约劳动成本企业主会让较少的人承担较多的工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再把人视为生产要素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了,人凌驾于生产要素的一面被挖掘出来,认为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生产有重大影响,从而把人和企业生产要素分离开来;现代的企业则把人视为企业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发展的过程正是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人越来越重视。

  2. 对人的管理。早期的企业管理中,人被视为生产资料时,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苛刻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人努力工作,违反规章制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20世纪20年代时的行为科学阶段,认识到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约束工人,不是理想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他们提出给工人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到了现代管理阶段,已不把工人工作仅仅视为为了获取报酬满足其生活需要,更注重工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但不是偏向于某一方面,而是把工人放入企业系统中综合考虑。对于管理模式则采用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不偏重于某种管理模式,可以取长补短,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

  3. 对人的开发。可以说早期的企业管理中,只注重对人力的利用,诚然早期的企业技术含量小,需要的就是工人出卖劳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工厂主只要能获得较多利润即可,他们关注的是如何降低成本,使有限的工人能产出更多的产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阶段开始,则强调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工作流程和作业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以标准来规范个人的操作和对工人的管理,为了达到标准化的目标,必须对工人进行培训来规范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始注重对员工进行培养了;现代的西方的企业,比较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培训、奖励、提高,以保证企业发展的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得以输送。

  那么如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作改进呢?下面的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1.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我国人口众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却相对较少,我国的人口素质也就相应的差,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是个巨大的瓶颈,也直接造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重视全民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满足当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还任重而道远。

  2.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难讲那个更先进,可以说各个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背景和条件,也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工作动机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模式上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管理模式或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模式。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应是达到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绩效达到最大。

  3. 对人员进行可持续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主要是培养工人的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人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家庭、管理制度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培训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创造条件使人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提供职工发展机会,让职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感觉到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可以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大大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小结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人力资源的企业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国家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我们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以期发挥人力资源的真正效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力资源论文8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电力工程的整体运行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电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途径探讨

  无论是哪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行业内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大,想要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就要重视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强绩效的管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的效率,笔者以自身对地理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了解,对提升途径进行了介绍[1]。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

  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绩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相关职工的具体收入情况,当管理工作与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挂钩的时候,往往可以对员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之后,电力企业各个部门要对其进行目标的分配以及执行,每个员工也可以制定出自己的工作指标。从某种程度来说,对员工实行绩效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就是为激发企业职工潜在的战斗力,无论是对员工自身,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可以使员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自检当中取得进步,从而使员工自身的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今后有更好的工作表现,从而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2]。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不够重视

  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对职工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还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思考以及建设上,并没有将其辅助实际,这也就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再加上有一些电力企业的制度设定并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发展的要求,也使相关职工的工作激情锐减。考核工作缺乏公正性,这是现阶段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3]。

  (二)管理制度的落后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很多电力企业在实际运行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制度以及方案,这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了。也有一部分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案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借鉴前人的经验,并没有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案设计,这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应用效果。

  (三)绩效考核工作在实际展开的时候缺乏公正性

  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只有保证绩效考核工作公正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绩效管理,否则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毫无意义。现阶段,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缺乏绩效考核的公开性以及公正性,这也是导致企业很难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某个部门打人情牌的情况,这会使员工产生抵触的情绪,使员工消极工作,由于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表现较好的员工没有受到奖励,这会使其丧失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企业当中的优秀员工一定会大量的流失,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堪忧。

  (四)管理层人员缺乏沟通

  对于管理层人员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企业的管理层之间缺乏沟通,那么这种效应会一级一级的传下去,最终导致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在工作展开的时候很难统一,同时也使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当实际到任务交叉的时候,很难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

  三、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

  (一)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员工,都应该对绩效管理工作有较为清醒、全面的了解以及认知,这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导人员应该将效能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绩效管理工作的精准程度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收益以及员工工作的热情[4]。

  (二)完善管理体系

  想要切实的提高电力企业业绩管理的效率,就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对现阶段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把握。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绩效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有效长期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完成,这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耐心。

  (三)建立起较为客观的绩效指标

  想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要建立起客观的绩效指标,以此作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管理中应该根据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技术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标准的规划以及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

  (四)加强沟通

  在实际工作展开的时候,企业各部门之间要积极的进行有效沟通,有很多任务是一个部门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同时还要拉近管理人员与职工之间的距离,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下属员工进行交流,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以及情绪上的变化,管理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注意说话的分寸,有些员工可能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全.电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xx,11(1):136-137

  [2]孟驰.关于电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探讨[J]企业文化(中旬刊),20xx,17(4):212

  [3]刘波.宁波JC公司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xx[4]杜佳.北京亦庄供电公司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xx

人力资源论文9

  人力资源管理在各行各业都是被管理者重视的一项内容,它涉及到了很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在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也能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保证。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结合了中国的管理特色,使用了相对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对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还对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人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一、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行业对人员的要求较高,劳动量也较为大。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企业在使用机械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机械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为的操作,机械化在市场程度不断提高,人员工作多余的现象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下面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企业中人力资源过剩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解决群众工作就业问题,在企业安排了大量的员工,企业的工作性质也是需要有大量的员工共同完成产能计划,现如今,企业大量使用机械化生产,诸如计算机智能化控制与生产的结合,这就会是机器取代人的作用,企业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很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必要的任务。但是企业的相关体制中有规定,无故不得裁撤员工,使得员工数量不但没有减下来,有的企业甚至出现大量超员的现象。在日常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企业机构种类的繁多,落实工作安排不迅速,效率低下,其中窝工的现象及其严重,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富余,企业在员工工资中也显得捉襟见肘。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在改革体制之前,企业招聘人员的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员工的要求相对也比较低,一般是没有重大疾病的都可以作为职工进人企业。但是这样的制度带来了一点很大的弊端,就是学历没有要求就会限制企业长远发展,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在相近行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招收的是开采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的`偏低,做的工作大多是重体力劳动,必然导致企业大量缺乏高技术人才和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有的已经缺乏到不能维持正常安全生产的地步。

  二、企业人力资源策划。

  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策划必须从优化的角度来谈,对于人力资源策划可以从激励制度进行人手,该制度要符合企业的特殊性。当前我国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生产的效率和安全,企业只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和留住关键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实施激励制度时,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影响员工身心健康的设置建设。

  企业在人力管理中必须树立合理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的指引,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将企业的文化深深植人每个企业员工的脑海里,形成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从需要做什么到想做什么的转变。企业文化控制是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管理单位的企业文化就在在良好的氛围中保证开采的安全和工作的和谐,遇到施工难度加大的时候,企业对施工管理中就要涉及到企业文化控制,合理的调配相关的人员也是企业安全控制的重要一环。

  三、提升策划模式的方法。

  在企业战略的层面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对于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方面加强管理,适当的开展体育锻炼,它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约束性措施。通过和工作性质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员工参加到了企业组织的体育运动中来,使得员工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观,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身心健康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加上近些年,电视和广播媒体大力宣传健康的重要性,诸如广播体操、羽毛球等运动在员工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这样提高了员工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加强了对体育活动目的的了解,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加之运动的娱乐性,使得员工通过感兴趣,到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大大降低了因繁忙的工作引发出的一系列不必要的疾病发生的概率。此外,在开展了体育运动后,员工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上又了更大的选择,降低了来自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人力资源策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实施策划方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愿望。满足员工的愿望,既可以激励员工,又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创造性地工作。一旦授权,就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感。

  激励企业内部竞争。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和团队竞争,激发员工向上的激情,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还必须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规范竞争。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奖优罚劣。明责授权,大胆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只是明确了职责,规定了任务要求还不够,还必须对员工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其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考核其能力发挥状况,是否存在潜力未发挥或能力不足考核其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在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奖优罚劣的激励政策。对积极主动很好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物质的或精神的,以鼓励其继续努力。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的资质,就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下一定的功夫,把完善和激励人员工作性质安排的任务作为企业的重点项目来完成,不断的补充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企业的内部经常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教育。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还要特别开设对口的技术课程,用理论指挥实践工作,不断从企业战略管理层的角度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策划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1(2):88-90.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xx.2(14):22_24.

  [3]陈燕敏。浅议激励员工积极性[fJl.科技资讯,20xx.2(3): 46-49.

人力资源论文10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

  所说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资源。[1]自然人力资源所说的是一些并未接受常规教育的劳动人员。人力资本资源所说的则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操守等在劳动力上的体现:一是国有企业顶级人力资源的缺失。现如今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各方面的进步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非常匮乏,单单这一方面就严重限制了国有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使得高科技企业的框架难以完全成型,从而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二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匮乏。首先是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教育程度不高的现象在国人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据不完全统计,[2]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高学历的员工仅为总数的百分之五,所以教育程度对企业的影响还是不可忽略的。其次,新经济时代即现代人所描述的知识的时代,技术新陈代谢的周期在不断的被缩短,知识也在不断地被获取与学习,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投资不断地被削减,所以这才出现了整体素质较低的现象。若是仅仅从国有企业来看,很多刚刚崛起的产业高素质人才较少,经验略显不足,这才拉低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三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社会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内人才流动量不停扩大,而且国有企业所需的人才与现如今教育体系下的'高学历人才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便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而国有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两方面尴尬的情况。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体现其自身价值,这才出现了人才浪费的社会现象。

  二、现如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社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因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当,导致各方面措施和解决方法的不合理,政策行使也不能完全落实到位,而且,同时推行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国有企业内的员工产生了消极态度。[3]第二,国有企业员工学识、经验的缺乏。现在的国有企业为了让刚刚入职的员工能够快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能做的只是让新员工在入职后参加企业内部简单的入职培训,在正式入驻工作岗位后就很难抽空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这样便让员工素质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提升,从而阻碍了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进步。

  三、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对策

  第一,运用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理念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新经济时代也是知识发展的时代,它可以无限发掘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能,使人与人之间增加知识与创新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员工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素质修养的形成。与此同时,最好形成一个完美的框架体系,通过国有企业的内部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便于每个员工沟通交流他们的技术与经验。第二,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方法一味地追求制度的控制和约束,虽以纪律严明著称,但现在看来这样的管理方法只是遵循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要求,完全无视下属的想法,这样也会使企业员工产生消极态度,从而限制员工自身发展。所以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员工成为每个岗位上的主人翁,给他们创造出“家”一般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企业员工的潜力。

人力资源论文11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

  (一)企业战略因素

  实施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目标尚未完成而要实施的步骤,称之为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所制定出来的长期发展目标以及未完成这一长期目标所要实施的步骤。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综合定位等均是企业战略的因素。为了能够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立即作出相关的调整和改变。为了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以及经济效益,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稳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仅在企业内部的契合力高,更要在整体上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维持一样。所以企业战略这一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当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亦有利于企业战略有效的实施。

  (二)企业所有权因素

  企业的所有权是相同的时候,企业管理模式的环境随之而相同,否则,企业管理模式的环境随着企业所有权的不同而不同。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十分高,员工虽然在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获取较好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但是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经常被传统的管理理念限制;非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外部化的认识管理模式,其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企业的人事管理的.实践深受企业不同的制度的影响,企业依照所有权的不同而选择与其相应的人事管理模式,且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性管理。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模式会受到企业所有权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规模因素

  企业的规模由企业注册资金额和企业员工人数决定的。企业注册资金额小,企业员工少,企业规模随之而小。企业内部的构成是很简单的,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有相应的欠缺;企业注册资金额大,企业员工多,企业规模随之而大,在企业发展中将会不断吸纳大量资金和招聘大量员工,企业内部构成亦随之而复杂化,企业得依靠系统化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管理。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谁,企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时候,其规模要较大,企业更好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内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企业规模因素。

  (四)企业文化因素

  制度理论学派的学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随着企业文化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内容包括对道德理论的强调和对“以人为本”以及“中庸之道”观点的强调,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一,人的道德性视为人的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志;第二,由家长制衍生而来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观念;第三,“中庸之道”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第四,与西方的文化相比,中国从古至今一直追求者“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美国已经是具有完善的经济市场的西方国家,推崇人治不是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而是法治,其重视个人主义、鼓励个人奋斗,注重定量与科学的分析,因此,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征是技术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等。由于人在某个程度上也可视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文化。

  (五)企业生命周期因素

  无论是自然生物系统或社会活动都必须经历发展这一阶段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会随之而改变。例如,企业在创业举办的起步阶段,很有奋发向上的气概,由于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十分有限,能够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因素是人才,在这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招聘人才,但是由于企业资金十分有限,管理范围也不广泛,因此企业不会设立专门管理人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培训、计划、分配等)常常不能正常展开,这体现出较强灵活性、随意性和非系统性。企业在起步阶段将经济实力日益积累,到达成长阶段的时候,企业的经济实力日益丰厚,在市场上的地位也随之而提高的,企业招聘员工的数量也会逐渐增加,为了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程序制度化和正规化,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展开,在这个成长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是设立且完善多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企业生命周期。

  二、结语

  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而本文对五个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期望能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人力资源论文12

  【摘要】用现代而又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整合、激励、调整和控制等一系列行为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基层政府部门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找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旨在优化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职能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基层政府;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一、内涵及特点

  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地区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地区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人力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指每个基层政府部门,依法对本部门内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使用、开发与管理的活动和过程。其管理除拥有与其他资源管理的共性外,还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公共性、法制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政府承担大量的具体事务,强化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政府效率的提高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基层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制约着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1、理念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基层行政人员因循保守,停滞于利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已经发生变化了的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使得行政效率低下。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习惯于将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以工作、职位为核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这些都是我国基层政府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表现。

  2、培训教育机制不足

  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和实施者。我国的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决定了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仍然要不断学习和培训。现行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培训上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对基层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缺乏育人观念;二是投入不足,培训财政投入远远不够;三是培训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基层人员参加培训机会、次数少;四是措施不力,各级人事部门没有对基层人员的培训与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培养的方式、内容落后,重点不突出,培训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培训的评估及考核工作也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真正确保培训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晋升和薪酬挂钩。

  三、优化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理念

  基层人员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就是要打破旧思想、旧传统,鼓励每一位行政人员确立自己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塑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行为理念。而要形成这样一个理念,必须要求我们的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创造高尚、优质的公共服务精神;二是要有超越自我的目标。基层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催人上进的环境,让行政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

  2、完善培训机制

  要开展基层人力资源更新知识培训教育,结合各个地方基层的特点,突出基层人力资源的岗位能力,才能将基层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抓出成效。一是要增强基层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倡“按需培训”,突出基层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探索建立培训项目自我申报制度。按专业特点制定单位的整体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工作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由学员自我申报培训项目,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实行归口分类培训;三是要创新培训方式。各培训机构要以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为核心,把其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培训方式,从而积极探索和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

  3、建立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增强基层政府内部活力、激发人员潜力以及提高政府整体效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政府为了激发基层队伍内部同样存在“经营”的概念。为了激发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采取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奖励先进。无形中对甘于平庸者构成鞭策;第二,合理授权、权责对等的`原则。适当的授权,有利于承担更多的相应的责任,也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三;适度竞争,公平晋升。

  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要严格把关,进一步做好录用、引进、培训、开发工作,同时拓宽基层人员的选拔渠道,改变现行的单一通过统一考试进入该领域的局面。多元化的人力来源有利于满足基层政府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同时,按个人特点安排合理的职位,做到人尽其职、职适其人。另外,也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多方面支持、鼓励基层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获取最真实、最原始的资料,提高基层政府的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基层政府部门是国家绝大部分政策的最终执行载体,由于是面对面地和群众做工作,其工作的效率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政府,但不可否认的是,基层政府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却由来已久,错综复杂。基层政府如果能够真正地转变旧有人事管理观念,系统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保证理论的科学实质,规范地制定具体内容,严格周密地进行实施,就能更好地提高执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人力资源是基层政府的内在动力,优化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基层政府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国伟. 浅析我国基层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J]. 经营管理者, 20xx(01).

  [2] 张晓敏. 我国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xx(19).

  [3] 沈廷华. 福建乡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华章, 20xx(21).

  [4] 马 辉, 杨永慧.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xx(20).

  [5] 廖 予. 乡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 中外企业家, 20xx(20).

  [6] 刘灿龄. 论我国乡镇人员管理机制的完善[J]. 商情: 科学教育家, 20xx(07).

人力资源论文1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对现阶段企业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问题;对策;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仔细观察我国的企业,就会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偏低,在调查的有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地位一般或比较低的比例非常大,比重非常高。二是企业的领导者对其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企业重视程度的两项关键指标中,一般或不重视的比重都达到一半以上,可以想象其情况会如何。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有效整合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高效的运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参谋与服务部门,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企业老总和其他高层领导对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其它部门的全力配合与协作,否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将很难开展。

  2.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或贡献不大。这里所说的作用或贡献,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一般或不明显的比重占到一半。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特别是那些辅助服务的部门,如果其对企业的作用或贡献不大,一方面很难得到企业其他部门及其员工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企业老总的重视,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

  3.企业领导者对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企业老总对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领导者主要重视的是企业的招聘工作,而对留住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很低,使企业的优秀人才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二是企业的领导者最感头痛的问题恰好主要是如何留住人才,其他方面比重相对比较低。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只是重视招聘员工而不重视如何留住员工,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边在不断的招聘:另一边在不断的流失,人力资源部门主要的精力是在忙于招聘了。

  4.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不到位,遇到很.大的阻力。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不是很到位,遇到的阻力很大。一是绩效管理急需进行改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绩效管理推行困难,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绩效管理更是如此。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评是给员工发放奖金、培训和晋升的依据,同时绩效管理也是改善员工绩效、帮助员工提升和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活动。如果企业绩效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绩效考评上,绩效管理不到位,那么最终的结果员工不满意,部门主管也不满意,所有的人员都不满意,甚至还会导致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出现。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上面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问题很可能隐藏得更深,没有显露出来,或者是因目前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行,使得其它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或还没有被认识到。但这些问题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要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因此,中小企业管理高层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很好地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因而企业特别看重如何对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把人看作只是完成其最终产品的一个载体。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上升为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因此,企业老总和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对人的重视从口头上转向思想和行动上,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升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求层次,企业通过在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及创造力。

  2.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作用。作为辅助服务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或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企业老总和管理高层要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权利,同时给予其足够的资源。其实企业的任何部门都一样,如果没有得到老总和高层的重视,资源有限、权利有限,其部门是很难发挥它的作用的,其贡献肯定是比较小的。二是要其他部门,特别那些是直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也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做的一切工作,无论是人员的招聘还是绩效考评和开发培训,都不是只针对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而是针对企业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如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做的工作得不到其他部门主管和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其工作将无法开展下去,其效果当然也会很差,自然对企业的作用或贡献也会很小。

  3.进一步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许多企业老总抱怨企业员工素质低,不关心企业,员工忠诚度低:有的企业领导者总是感慨人才招不进来,即使招来了也留不住,过不了一、二年又会离开。因而,不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就是忙于招聘,这样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给企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不少企业领导者把其归结于企业小而满足不了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工作条件差等诸多客观原因,其实并非如此,从根本上看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只会用人,不知道如何去激励人,以至于留不住人才,今天的员工不再是纯粹的追求经济的人,而是社会人。松下公司对于如何激励员工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松下公司首先提出“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公司,兼作电器产品”的经营理念,然后通过培育独特的“精神价值”、“依据目标的教育”、“让员工拥有梦想”和养成“独特的松下作风”来引导、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员工。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员工自身在企业得到了发展,就会对企业有感情,就会更加努力去回报企业,这样企业才能发展,从而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4.变革绩效管理模式。绩效管理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与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因为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评结果往往作为员工晋升、奖金发放甚至下岗的依据,如果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如存在不公平合理的地方,将会引发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很大的矛盾,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都不满意,甚至有可能使企业走向倒闭,因而很多企业一到绩效考评时间,各级部门领导和员工都心惊胆战。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绩效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绩效考评模式,第一,考评标准不合理,没有针对不同的部门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要素与考评标准:第二,考评方法与方式不合理,如不适合强制分布法或末尾淘汰制的部门或单位却在大力推行这些考评方法:第三,考评层次或角度过于单一,很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自我考评和上级主管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或不公平:第四,企业整个绩效管理内容只局限于绩效考评这一项内容,只注重考评结果,不注重帮助员工发现问题和改进提升。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进行绩效管理变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法和标准,深化绩效管理内容,通过绩效管理最终达到激励员工,帮助员工发展提升的目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可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实际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国家、组织、个人来加以理解。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即国家和个人来谈人力资源管理,而是从中观层面,即针对企业组织来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因此,更为关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纲领,纲举才能目张。第二,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第三,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属下工作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第四。对一个普通员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企业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念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中、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这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由此看来,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范式关注的已不再是招聘到对组织来说是“成熟”的人,而是极具创新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经验和专业要求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意识。在这种变化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也应有所变化,应由原来的侧重于招聘到什么样的人转向到如何对招聘到的人进行激励以发挥其创新的潜能。

  现代企业把人力资源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来加以研究和开发,足以说明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非常重要。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制定公司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及加强人事情报信息体系建设。在人事考核方面,人事考核的目的是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人事考核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应逐步建立健全的人事考核体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人们必须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企业的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人力资源论文14

  【内容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也突几而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会计至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计量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的概述,分析了目前人力资源计量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应该针对不同类的人力资源采纳不同计量模型。

  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人力资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是会计的一个新领域,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是在"人力资本中心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并没有像其他会计那样,一经出现便迅速推而广之,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原因是不便计量。尽管如此,但人们并未停止对它的探索,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因此,会计的过程在于计量。而会计计量又主要是通过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以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物品或事项的本质或本质联系,然后通过一定的再现体(比如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来再现客体(比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本质或本质联系。所以会计计量对于会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人力资源划归资产的范围的不同理解,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在计量人力资产的方法上出现两种典型代表: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二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下面对这两个分支分别加以介绍。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以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为基础逐期累计计量人力资产的成本价值,同时将人力资产成本价值按照人力资源的使用期间进行的摊销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记录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人力资产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或带来的损失。

  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招工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等;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的支出。(2)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3)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

  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的,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说来,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尽管人力资源技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可,但是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总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产的经济价值,将人力资产进入企业后对其投资的各种支出作为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对该人力资产预期价值的高估或低估,可以作为企业的预期收益或损失处理。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有多种具体的计量方法。本文就这些方法作简单的介绍。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2。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由于人力资源素质的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调整后的工资报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其中的效率系数取决于在设定期间内以某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3。未来收益折现法。 这是一种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提供未来收益,因此将企业各期未来收益折现,然后按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企业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4。非购入商誉法。 该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部分予以资本化作为商誉的价值,然后再乘以人力资源投资额占企业技资额的`比率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合约的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重要,使得一度沉寂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再度呈现。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困难重重。

  (一)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观念。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怎么能与物一样论质论价。人的价值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人们会与招聘单位主管对自己的工薪讨价还价,不再羞于启齿,希望在这之前的教育等技资能够尽快地补偿回来。企业也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双方无须羞羞答答。实质上,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人只是人力资源这项资产的载体,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对它进行计量,非但不是对人的侮辱,而恰恰是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

  为了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拥有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和技术高超的生产工人。为了得到这些高素质人才,企业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采用合理的计量方法,使人力资源的核算成为现实,而不是简单地予以费用化。

  (二)目前的计量方法都带有片面性,其计算结果都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以非购入商誉法为例。这种方法是一种将企业的超额利润按照资本化的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它不仅没有计算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而且剩余价值也只计算了一部分。因为企业的正常利润同其超额利润一样也含有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此外,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当某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原理。

  (三)人力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益不直接表现为实物的增加,而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只有当这些人力资源质量存量投入到生产中,才能间接看到它们为企业创造了多少效益。这就使得在方法上难以精确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四)单纯的人力资源投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企业的效益是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综合的结果。因此,很难把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的价值准确分开。

  (五)人力资源的载体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的变化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人的。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

  三、计量模式设想

  个人禀赋的差异使人力资本具有非同质性,根据一般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的不对称分布,可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型人力资本,即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另一类是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即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为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即在不确定性市场中,能够构建新生产函数的人力资本)。

  对两类不同质的人力资源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

  (一)生产型人力资源的计量

  由于生产型人力资源就其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看,这些人力资源一般是趋同的。一般认为,对于生产型的人力资源,其能力和努力程度一般置于一种基本可观测的状态,大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公开的信息,因此激励约束对此类人力资源所有者而言基本上是不必要的,所以只需要简单地根据其产出进行奖惩即可。此外,古典经济学原理指出,生产型(尤其一般型)人力资源市场趋同于完全竞争市场,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均衡状态——以固定工资的贴现值来体现,为此,企业获得生产型人力资源时,可进行如下会计确认和计量:

  借:人力资产——v

  贷:人力资本——v

  v的核算采用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

  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的计量依据是标准工作年限内以工薪报酬反映的职工即期创利能力。即将职工在标准工作年限内按当前工薪水平计算的工薪报酬资本化,并以之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其前提是企业必须制定一个标准工作年限(如20年),以适应于所有的职工。

  标准工作年限n年、平均工资为w的职工价值的贴现,具体计算为a=∑w/(1+r)t,(t∈[1,n])。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①工薪报酬能够反映职工的创利能力。一个开放、健全的市场具有自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双向选择,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平衡,从而使职工的工薪报酬与其创利能力相关。

  ②应以职工的标准工作年限而不是剩余工作年限的工薪报酬的资本化

  数额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只有以统一的标准工作年限进行计量,才能保证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反映职工的即期创利能力,并可将其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③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应逐期调整。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又必须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逐期进行调整。因为随着工作经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物价的上涨,薪水平必然提高,所以需要按期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调整。

  ④人力资产不需要摊销或计提折旧。由于一定年限内职工的劳动能力一

  般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且,人力资产不像非流动实物资产那样需要在其报废时付出货币资金进行重置,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只须冲销人力资本即可。

  (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的计量

  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在企业内部处于多重代理链的中心环节,对于他们不能实行固定工资制,而应该进行激励,即让这些人力资源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在固定的年薪之外还应该分享企业的超额利润。

  鉴于此,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充分体现经营管理者才能这一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的实际价值。否则将不足以实现激励作用。鉴于声誉模型的作用和管理当局的偏好,本文采取了欧洲看跌期权(option)模型来估计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的价值。此模型要求企业内部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赋予其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考虑到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自身声誉效应的作用和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假设企业家人力资源任职的期间为t(大于5年),则在t期间其价值①为

  v=pn

  p=s[n(dl)—1]+xe—rt [1—n(d2)]

  d1=[ln(s/x)+(r+a2/2)t]/atl/2

  d2=dl—at1/2

  s:股票现价 x:期权执行

  价格r:无风险利率a:股票价格的波动率n:公司股份总数t: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期n(x):标准正态分布标量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即这个变量小于x的概率)

  具体会计核算如下:

  借:人力资产——v

  贷:人力资本——v

  年未,按照管理当局分享的税后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利润

  另外,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所无法表现的,而且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个人、组织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也非货币计量所能确定的。因而,人力资源会计除了运用精确的货币计量外,还可以运用非货币的模糊方法。对此,已有许多会计学者进行了研究。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这种计量在会计报告中的表现为:除了在报表中进行定量反映外,还要在文字说明中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协会:《人力资源会计专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约翰赫尔:《期权、期货、衍生证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杜兴强、李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载《会计研究》,20xx年第6期。

  4、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张磊、陈伟:《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载《财会月刊》,1999年第8期。6。吕元香:《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载《财会月月刊》,20xx年第2期。

  7、李鸿雁:《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可行性的思考》,载《中华会计函授》,1999年第9期。

  ①按照李忠民博士(1999)的看法,高层经理类人力资源价值的估计类似于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理论本文也参考了约翰赫尔:《期权、期货、衍生证券》,北a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人力资源论文15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受到重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优势。但是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今后应该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作用

  人力资源统计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种类,结构以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个体信息和总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个体信息受教育情况,工作情况和薪酬情况的分析整理成人力资源总体信息,这样可以对整个人力资源的性别,年龄,学历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情况。人力资源统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人力资源统计具有不同的指标,将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以数量的形式反映出来。人力资源统计的数量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数量和工作状况,能够充分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同时人力资源统计中的结构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分配情况和利用情况,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其质量指标主要是反映出人力资源功能的发挥。指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二)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决策需要综合分析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数量,这涉及到众多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统计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做了十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数据分析,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水平。

  (三)有助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统计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将人力资源个体的信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总体的人力资源情况。人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人力资源统计进行的。通过人力资源统计可以更好地发现人力资源利用中的不足,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和合理分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人力资源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统计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统计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导致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力资源统计工作重视不足。人力资源工作在当前的企业中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一些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统计的认识并不十分全面,未能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仍然是根据岗位的多少或者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和专业等等。这种缺乏人力资源统计的人力资源决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未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潜力,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决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水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人力资源统计体系指标不健全。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工作经历等等,这些指标的分析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全面的统计,当前统计中缺少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统计。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的统计相对复杂,产出统计中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统计,这需要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提升空间和测算,但是这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统计难度比较大。

  (三)人力资源统计数据存在不真实现象。人力资源统计的真实性是确保人力资源决策的关键,但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统计中存在一定的不真实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决策。人力资源统计主要是收集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存在一定的不真实现象,这是导致人力资源统计不真实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失误或者是审核不严格同样也会出现统计结果不真实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有待于加强。人力资源统计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细琐的数据中发现问题,研究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前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主要是分析人力资源的结构,为人力资源决策和人力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忽视了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统计中并未将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也未能根据未来企业的发展变化预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人力资源统计的改进建议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数量逐渐增加,加强人力资源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水平,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企业需要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力资源统计是企业人员分配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依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工作,认识到人力资源统计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统计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数据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分配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提高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是一项比较细致和繁琐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统计知识,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分析能力。在企业员工日益增加的现状下,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加。作为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统计分析能力,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外作为工作人员在面临着巨大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同时还需要增加一些相关分析,提高统计分析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企业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统计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训,增加工作人员的统计分析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确保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准确性的前提,但是由于统计工作中存在一些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数据不真实,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今后人力资源统计工作中首先需要确保所收集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仔细地审核和分析,减少数据不真实的现象。其次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数据分析中出现失误。另外在数据统计中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工作人员造成的失误,同时也可以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但是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统计分析,确保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人力资源统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找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管理中加以改进。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统计工作都忽视了这一点,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质量。在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中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发现人力资源的今后发展趋势,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人力资源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人力资源统计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统计调查系统,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是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统计有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根据人力资源的数据分析,合理分配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利用效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2-28

人力资源论文05-23

人力资源论文15篇03-15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02-28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5-16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论文11-24

人力资源论文15篇(精品)05-23

人力资源简历03-24

人力资源的简历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