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人力综合知识>《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时间:2024-05-23 09:08:22 人力综合知识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汇编15篇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汇编15篇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

  一、当前分局人力资源使用的现状及问题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个分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是在我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1999年成立后,根据监管工作需要,于XX年相继成立。每个分局承担3个至4个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任务。每个分局核定人员编制为7人,目前三个分局已经基本满编。其人员基本通过调入和考入两个途径进入分局工作,其中考入人员占65%,学习法律、医药、食品等专业的占75%。在人员的安排上,基本是按需调入,按考定位,定向安置具体工作,根据其调入和考入的职位安排具体工作,如按照药品、医疗器械监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法制、办公室等方面进行工作分工。日常工作运转上,分局局长负总责,其他人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对于某一阶段的集中工作,如市场检查,则由分局局长、具体负责药械市场的人员牵头,其他人员配合,组成若干个检查组实施检查等。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符合常规工作需要,对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我局成立初期,对于促使人员尽快的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开展工作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监管工作步入常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不是十分符合分局的实际工作需要,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限制了整体监管工作水平的提高。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看似每一方面工作都有人负责,但是,由于每项工作的内容、任务量不同,特别是分局是跨区监管,造成了每个人的工作量悬殊很大,工作绩效失衡。如药品的监管工作量较大,有时要求时限很紧,由几个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去做,显然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由其他人员配合去做,由于其不具体负责此方面的工作,不熟悉业务,也很难要求其负责任的、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势必影响监管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某人长期负责某一项工作,受其个人业务水平、思想惰性、思维惯性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2、为“执法难”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在分局,药械的监管最能体现权力,此项工作长期由某人负责,受人情、关系等的影响,就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执法难”的问题。

  3、不利于干部的全面发展和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这种单一的分工负责制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一是会造成工作人员只对所负责的某一方面的业务深入钻研,而对其他的业务不去学习,形成了干部业务能力的单一性和对学习的惰性,而对所负责的业务也因为限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相对与其他同志的业务优越性而限制了业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由于分局每个人的职责、业务、任务不同,个体之间缺乏可比性,很难进行工作的评价,不利于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可能造成干部只学习本职业务,业务知识相对单一,不利于实施工作岗位间的交流,虽然保持了短期工作的相对稳定,但是不利于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对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和培养的建议

  根据分局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现状及监管工作的实际,现对合理使用和配置分局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整体的效能,提出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1、应采取“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线”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目前分局普遍采用的传统的、常规式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即每一方面工作都确定由某个人负责,如药品监管由某某负责,具体要负责掌握分局辖区内药品监管的全面情况,协助分局长负责全辖区的药品监管的指导,负责对各责任区药品监管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如此。“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对分局的辖区按照某一依据划分成若干监管责任区域,根据人员情况,合理配置,以两人为一组,落实监管责任区。任务是具体负责监管辖区的药品、医疗器械、食品、野生药材资源等全部工作,要做到全面掌握责任区的情况,对责任区的全面工作负责,接受分局的检查和评价,接受分管“线”的人员的业务指导。这种“线面结合式”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优越性在于:一是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到人。“线”上的工作有人负责,“面”上的工作也有人管,每一方面的工作和每一责任区的工作任务、责任都落实到了人,任务均衡得到分解,责任最大限度的得到明晰。二是有利于促进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线面结合式”的工作配置,要求每名干部即要熟练的掌握分管的“线”上的工作,又要懂得责任区的药品、食品、器械、野生药材等全面的工作,从而促使干部要深学、精学、博学业务,有利于在实践中了解、培养和发现干部。三是有利于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评。采用“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于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内容都大致相当,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制定某种考评细则,建立起考评的长效机制,用机制激励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有利于解决“执法难”的问题。“线面结合式”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于实现了“权力”的分解,责任的明晰,一定程度的'约束了执法人员不敢执关系法、人情法。同时,这种配置方式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责任辖区间的交流,可以在分局内部进行责任辖区间的交叉检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执法难”的问题。五是有利于相对解决辖区间空间距离带来的交通、经费问题。除了必须的集中检查之外,日常监督检查可以由责任区人员采取乘坐火车、公共汽车,个人购置电动车、摩托车等方式到达辖区,并可全天的工作。避免一件“事”出一次车,跑一圈等造成的过路费、油脂燃料等的浪费,有效解决工作效率不高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等。

  2、应在分局内建立干部的长效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当前,在分局普遍缺乏一种考核激励机制,干部对工作的投入精力往往凭领导或上级的督促和个人的责任心,这种机制往往缺乏长效性,很不稳定,也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用机制激励干部自觉的积极开展工作,用机制改变那种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被动应付工作和主动积极工作一个样的状况。应建立一种什么考核激励机制?我个人认为建立干部的日常考评机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对干部的考评就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干部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量值与价值评判的过程。对干部进行工作的考评是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公平、公开、公正的干部考评机制有利于形成工作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和工作氛围,有利于激励干部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反映和反馈实际工作效果,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和改进工作。具体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建立一个考评标准和实施方案。这是做好考评工作的基础。可以根据分局全年工作任务和每个人的具体职责,将分局全年的主要工作进行分解、量化,确定完成时限,完成质量、权重分值等等。二是要进行科学、有效、合理、公正的考评。组织实施考评是整个考评的关键。可以采取集中考评、(即每年两次组织分局全体人员,依据考评标准,对每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评价)群众评价(即采取画票、打分等形式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领导点评(即上级相关部门和分局领导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人的工作作出最后的评价。三是要兑现考评结果。这是整个考评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的根本所在。根据考评结果对每个人的工作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后,依据考评方案对工作好的给予奖励,并作为晋级、提职等的主要依据,对工作不力的必须给予相应的警示、警戒等。

  3、应立足长远,对分局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事业培养和积甸人才。

  对干部进行培训是一种对人的投资,其概念是对干部传授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这里所说的培训和教育是指对干部的在岗培训。做好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决策者站在食品药品监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重视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分局干部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谋求发展、把握未来的基本能力和人生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适应发展变化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二是要克服资金不足等因素,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有计划的组织干部走出去,参加必要的培训和学习,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经验;三是要眼睛向内,采取请进来等有效的方法,加强内部的学习和交流,苦练内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提高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

  相关推荐: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与管理调研报告某县国税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国税系统整合人力资源的调研报告粮油集团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调研报告大学生对人力资源市场知晓期许状况调研报告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人力资源管理调研报告大型国有企业中深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研究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2

  通过调研发现集团人力资源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听取了各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由于集团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单纯的营业额规划,从而导致集团总部和各子公司也都没有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出现诸多短视行为。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系统不完善,统计意识和知识相对较薄弱,导致集团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可参考的数据分析及规划基础。各下属公司在每年递交给集团的组织架构变更和人力资源需求表(岗位及编制)都没有清晰的、科学的依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想象性。我们要考虑本集团的人力资源状况及集团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集团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与集团发展战略都缺乏或者不匹配时,不但使集团很难随着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而且现有员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等也得不到发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难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明确集团发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二)缺乏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和选拔体系

  虽然集团有内部竞争上岗的机制,也经过了多次操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如判定是否需要竞争上岗岗位的标准和依据,竞岗人的任职资格依据,评分项目内容等等。本来竞争上岗是个很有效的激励与选拔手段,但由于上述的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员工的情绪不高,各公司的看法大多数偏于中性。不透明,没有详细的晋升机制标准,因此不能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择优录取。在就是缺乏特殊人才或者优秀引进的相关政策,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的岗位说明书、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各公司普遍反映制约集团和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缺乏,单靠内部培养很难弥补不足。选拔人才时忽略了运用人力资源工具对人才的测评。

  (三)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和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各下属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从事人力资源岗位工作的员工,整体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水平绝多数达不到标准要求,有的公司甚至和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子公司都是希望集团总部能多多下基层指导工作,能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实际工作中同样也是只能看或者等集团总部的文件出台来指引他们。由于人力资源工作在集团整体工作中的定位问题,导致大部分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从事人力资源岗位工作的员工不是很清楚人力资源工作的职责,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度和关注度不强。希望集团针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群体给予有针对性的、多课程、多课时、多方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希望集团总部切实的做好规划,指导,监督的工作。

  (四)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集团的考核,现阶段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是做了中间的一个环节,而且在基层员工的考评上,目标模糊不清晰,主观判断因素居多,考核有流于形式的趋向。本来考核及考核的结果运用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措施,但我们的现状是,考核结果运用和其他模块或机制关联的不是很密切。使集团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集团中发挥更大的.潜能。而配套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健全,使集团很难留住人才,也造成了集团的人才损失。激励机制单一、不完备也导致了上述原因的产生。晋升通道单一,缺乏长效激励。

  (五)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体系有待细化和完善

  集团总的培训成本位于同规模企业的前列。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不但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对集团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这些方面集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缺乏培训效果及反馈方面的资料收集,缺乏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培养集团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课程设计和分梯队,分层次,分课题的建设上还需要细化,开发多形式的培训渠道,改善现在相对单一的培训形式,总的来说就是建立本集团的阶梯式培训体系。

  二.造成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集团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那套人事管理模式和复制了其他公司一些管理模式。这一模式近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事部门的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在强调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与集团发展战略相脱节、缺乏一整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一)集团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分工不完善

  1、公司的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尚未分离

  目前,xx集团是由董事长兼任总裁,董事会也进行了大量的管理行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尚未分离。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代理人问题”,即:董事会如何选择、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公司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公司治理关注的是“向何处去”的问题;

  股东、董事是公司治理的行为发起者;

  公司管理是管理人员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行动,公司管理是在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迈向目标,公司管理关注的是“如何到达”的问题;

  经理人是公司管理的行为发起者;目前翔顺集团的公司治理、管理尚未分清,易造成战略、经营上的混乱。

  公司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员工人数由少变多,行业由单一到跨多行业,在组织架构上以不能满足集团的经营管理,需要优化和完善职能部门的管控建设。在实际运作中管理行为不规范、信息沟通不顺畅、监管不到位等,是集团对子公司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其中“战略管控型”又分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我集团目前在处于“操作管控型”向“战略实施型”转型的过程中。

  2、集团职能部门职责权限不清晰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特别是集团总部和各子公司的职能管控线之间,责权利不统一,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职责和执行都不落实的现象。建议集团按职能管控线划分,也就是按专业划分,并明确各职能部门(集团与各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职责和权限。

  (二)集团高层经营管理者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模糊;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人事工作管理思想,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和规划的意愿;虽有观念和意识,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实行。这和集团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及关于人力资源工作的职责权限不清晰所造成的。

  (三)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用人机制的管理。晋升通道较单一、狭窄,考核结果和培训效果与用人机制的密切度不强。近年来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竞争上岗机制,但在评分项目的细节和标准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及倾斜性措施。我们要以“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为目标来开展人力资源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内部培养提升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人力资源政策。

  (四)对人员的培训开发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培训人员往往理论性太强,不能很好地与管理实际相融合。现阶段,集团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是培训、交流、外派学习,方式单一,模式呆板。以培训为例,各类培训班通常依循讲授、讨论的链条式运作模式,缺乏必要的实战锻炼,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缺乏心理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培训者与被训者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单纯为了培训而培训,导致了培训收效甚微。

  (五)安于现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适时地提升企业文化,没有完善和加强企业文化的宣导工作。把集团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知识员工的能力与潜力。

  (六)人力资源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

  2、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

  3、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

  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当前国税系统队伍现状,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人员结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我市国税系统受传统观念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人员结构日益老化,专业性人才相对匮乏,如此带来的连锁不良反应成为制约税收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按照征管现代化的要求,审视目前队伍现状,如何向更深层次挖掘人力资源,培养一批“潜力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国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实践和出路作肤浅的探讨。

  一、必须正确认识到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在诸多资源中处于第一重要位置,是一个组织或团队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管理,是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意义所在。窦自铁局长在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力资源是国税事业的第一要素。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队伍,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根本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科技兴税,现代化征管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使人力资源成为事业发展的“香饽饽”,只有尊重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必须正视目前队伍的现状

  (1)人力资源趋于老龄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人员数量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以县国税局为例,1995年成立伊始,核定在职人员总数为48人,到1999年底增长为67人,增幅39.6%。1999年到底增长在职人员为74人,增幅10.4%。二是年龄结构呈两头低中间高趋势。以底人员年龄结构对比,在职干部74人,其中50岁以上11人,占14.9%,40—50岁38人,占51.4%,30—40岁17人,占22.9%,30岁以下8人,占10.8%,全局平均年龄42岁,据此推算,五年、十年以后,系统退休人员增加,而受编制、经费等因素影响,新增人员数量有限,年龄结构将进一步趋于不合理。

  (2)人浮于事与人员不足并存。通俗的话说就是:拿钱的人多,能干活的人少。以我局为例,全局在职人员除去年龄偏大、病休,实习人员外,实际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仅占人员总量的70%。机关8个股室,1人一个股室的2个,2人一个股室的3个。1人兼两职或多职的12人。在历年来征管体制改革、机构整合中,部分单位无法选配到足够的人员充实岗位,明显的感觉到可用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据调查,这种现象并非一个单位的特例,这在全市许多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国税部门自机构分设建局以来,人力资源输入主要来之三个渠道。一是从财税学校及各类专科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部队转业的转业干部和复员军人;三是后国家定向招录的国家公务员。从以上人员来看,只有一少部分财税学校专科毕业,而一大部分“门外汉”仅是后期通过电大、函授、脱产轮训、不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取得了专科及以上学历,但事实上其专业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基层单位反映,一方面单位里持有上述文凭的人员占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找出在写作、计算机操作、法律应用、大型企业管理方面比较突出的专业人才非常困难。截止到底,我局财税、财经学院毕业专科人员为11名,仅占总人数的14.9%。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结构仍处于“低谷”状态。

  (4)优化配置缺乏活力。一是基层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近年来随着征管体制的不断改革,税收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和繁重,基层征管难度加大。但近年来,许多县市,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后勤部门人员多于一线征管人员,造成人力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局面。二是税源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一些基层税源管理派出机构,年税收任务几百万元,管理人员3-5人,税收成本过大,纳税人办税不方便。这种情况应该是在多数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

  (5)竞争激励机制尚需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升人力资源整体使用效能的最佳途径。就当前国税系统而言,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但国税系统领导职数及非领导职数少,科级领导干部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受职数的限制,许多表现好、能力强的干部缺乏晋升和提高待遇的机会,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干部异地交流不畅。实践证明,实行轮岗制度是一项极其有效和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处级、科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大,但一般干部基本上不流动,往往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干几十年,干部的工作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第三是,目前国税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大改革力度,普遍推行了竞争上岗。但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论资排辈、走关系、吃老本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

  三、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人力资源的几点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和培训,具体包括精神、知识、技能、创造力等方面,针对国税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保持年龄结构的优化和新生力量的补充

  一是中层干部的开发与管理。要根据人员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强化对35-45岁之间中青年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因为他们的思想、工作阅历和经验仍然是这个时期的“顶梁柱”;二是拓宽新生人力资源的渠道。要改进人才引进方式,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在系统编制、经费允许范围内通过公务员招考、聘用等方式尽可能多录用高素质年轻人才,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国税系统,保证新生力量得到持续稳定的补充。

  (二)岗位技能培训要重点从学历培训向技能和实践操作转变

  教育和培训的目的是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和岗位技能。近年来,我市国税系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培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作为在职人员,普及知识和文化、提高学历之后,培训重点应转向技能和操作的培训,否则“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不可避免的大量存在。要适时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重点转向技能和操作培训,今年市局提出“坐下来、走出去、请进门”的教育培训思路,结合省局组织的业务选拔考试,进一步扩大业务骨干队伍,搞好各类人才库储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我局出台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先后有14名干部报考了全国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资格考试,带动了全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能

  要坚持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为主导,在激励的导向、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措施和力度等方面突出效率原则。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使激励措施能真正调动积极性、激活创造力,促进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氛围的形成。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重视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民主推荐中大多数人不同意的一般不得列为考察对象;要积极探索实行干部任期制度,明确规定领导干部连续任职及担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的年限。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干部异地交流、上挂下派等制度。对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交流的同时,有计划的对一般干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人员交流轮换,使干部从长期在一地工作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开阔干部视野,丰富干部工作经验。

  (四)稳步探讨税源分类管理和机构整合的新路子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税收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提出的新的挑战。结合本单位税源管理机构设置和辖区税源分布情况,遵循依法、稳妥、效能、规范,有利于税收工作开展的原则,通过基层调研、走访纳税人等渠道,总结和分析现有征管模式的不足之处,重点解决征管质量不高,纳税服务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重的实际问题。一是引入能本管理理念。结合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机制,根据每个税务人员的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将其分配到能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实现人本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二是优化业务重组。打破机关与基层的界限,本着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对内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权制约的原则,重组征管组织机构。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形成一种新型组织机构,使管理组织设置简单、管理程序简化、信息传递更加流畅。三是纳税服务更具高效。将受理咨询的涉税事宜和征收职能推向前台,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简化管理环节,减少管理层次和审批级次,解决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达到优质服务与提高机关效率的“双赢”效果。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4

  一、市场建设概况

  (一)市场硬件建设。目前,市场办公面积约xxx平方米,其产权归xxxx区就业局所有。办公区域内划分接待区、招聘区和信息发布区,配置大型电子显示屏,可容纳xxx人左右进场求职。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去年,我区积极向中央、省市争资争项,通过努力,获得了中央和省级投资xxx万元。根据项目实施计划,目前已进入了招投标环节,预计将在7月份能破土动工,明年初将投入使用,届时,人力资源市场办公服务面积可达xxx平方米。

  (二)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目前,市场从业人员实有xx人,其中:占编xx人、聘用xx人,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xx人。经费来源:一是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占编人员数核算人头经费和工作经费,聘用人员按每人每年xx万元标准核算;二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市场日常运作经费;三是争取省市支持,解决经费不足。

  (三)服务功能及服务成效。主要负责全区劳动力和人才提供服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与招募、职业技能培训、代管人事档案等项工作。从新组建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网络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促进就业作用和地位明显增强,为xxx区乃至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了供求信息qq群招聘服务平台,实现各种用工信息、求职信息实时交换;二是架设了市场专用的互联网求职招聘网站,开通了网络招聘服务;三是在每周五定期举办招聘会的基础上,坚持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积极组织急需用人的单位深入乡镇开展赶场招聘、现场招聘等服务活动。近3年来,共收集就业岗位xxxxx个;发布供求信息xxx条;开展招聘服务进校园xx次、进乡村xx次;组织各种类型招聘会173场;为xxxx名城乡劳动者提供了职业指导服务;为xxxxx名求职者提供了就业推荐服务,其中帮助了xxxx名求职者实现了就业,介绍成功率达xx%。

  二、市场监管情况

  一是建立了空岗报告制度,每月开展一次跟踪回访,及时动态掌握用人单位招募录用率,以及求职人员就业成功率;二是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用人单位招聘、求职者应聘等各项工作流程图,健全市场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供求信息分析制度,每季度按行业、岗位分析供求状况;四是安装了劳动保障系统专网,及时将供求信息导入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测。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区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初具雏形,保障机制健全,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需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市场地理位置偏僻、面积狭小,工作经费不足,用人单位对空岗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民间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市、区之间共享资源未整合,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工作正常开展。对此,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一是以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将民间中介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拓宽资源共享渠道;二是打破市、区间自我封锁格局,加强县区间合作交流,畅通网络资源;三是鉴于取消申报职介补贴政策,应制定出台市场经费保障供给规范性文件,填补经费不足;四是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招募人员申报备案制度,切实解决急招、盲招、骗招等问题,从而有力维护劳动者有序就业、有效就业。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5

  1 概述

  描述产生调研工作的原因和时机及调研概况

  由于中国ABC公司K/3项目包括统计分析,集团财务,集团HR三个部分,并且应用范围覆盖全国集团公司下属29个公司、68家三级子公司,71家三级分公司。为了对整个中国AB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准确把握ABC公司在HR方面的详细需求,为进一步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特组织本次调研。这次调研将实行统计分析,集团财务,集团HR三个小组同时调研,每个小组都由总部产品经理和北京分公司项目经理共同组成,同时中国ABC公司方面也抽调专人组成对应的三个小组配合调研工作。

  2 调研计划

  2.1 调研目的

  详细描述调研工作希望达到的目标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调研项目的客户基础管理、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对信息处理的'主要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分析、提供解决方案建议供项目经理参考,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 特别说明:本调研报告内容仅对客户现状及应用进行描述,用于产品需求分析,为产品规划或项目实施准备资料,对项目实施没有约束力。

  2.2 调研范围

  简要描述针对该项目范围选取的调研范围

  由于该项目涉及中国ABC公司集团实业公司下属29个分公司、68家三级子公司,71家三级分公司包括在岗职工、离退人员、内退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共计73467人,项目牵涉范围广,而项目时间又相对紧迫,因此采用对ABC公司总部以及最具典型业务的三家公司进行详细调研,其余则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

  2.3 调研方式

  会议、资料收集、现场交流、讯问等调研过程中所采取的调研方式

  详细调研包括会议,资料收集,现场交流,讨论,电话询问等方式。

  问卷调研则由双方共同制定调研问卷,下发所有分支机构进行认真填写,统一收集后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必要的电话沟通。

  2.4 调研工作计划

  预计什么时间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6

  为加快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及时、准确掌握区内企业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20xx年6月1日至6月15日,新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规模和新建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未来三年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6份,回收162份,其中有效样本151份。

  一、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151家调查企业现有员工27849人,总数偏小,主要是一方面由于样本覆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51%调查企业是刚起步新兴产业企业,多数企业尚处在筹建或新建期,员工人数还在扩招中。

  (一)行业分布

  151家调查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员工数9071人,占比33%;绿色化工企业员工数5004人,占比18%;新能源企业员工数3659人,占比13%;新材料企业员工数1291人,占比7%,这与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吻合。

  (二)年龄结构

  151家调查企业中,员工年龄30岁以下的10025人,占总人数的36%,31-40岁的11436人,占总人数的41%,41-50岁的4734人,占总人数的17%,51岁以上的1654人,占总人数的6%,现有人员的年轻化是新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学历层次

  151家调查企业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人员总量的2%;本科学历有4144人,占人员总量的15.0%;专科生有7869人,占人员总量的28%;中专生9937万人,占36%。

  (四)员工来源

  151家调查企业中,镇江市区人口13311人,占企业现有员工48%,主要集中在丁卯片区企业和退二进三搬迁企业,如大东纸业市区人口达到90%以上。大港本地人口8384人,占企业现有人员30%,主要集中在原有大港的民营企业中,如东方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本地人口达到86%;丹阳、扬中人口1949人,占企业现有人员7%,主要集中在丹阳、扬中的搬迁企业中,如江苏正丹化学有限公司丹阳人口达到90%;而其它外来人口4205人,只占现有员工的15%,主要集中在外省市搬迁企业,如东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外省市人员占比达到75%以上。

  (五)企业性质

  151家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现有员工12532人,占比45%;外商企业现有员工8076人,占比29%;港澳台企业现有员工2228人,占8%;而国有性质企业现有员工5012人,只占18%,民营企业的和谐务工环境日益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员就业。

  (六)员工住宿

  151家调查企业中,65家企业提供员工住宿,占比43%;66家企业暂无法提供住宿需要员工自行解决,占比44%;20家企业提供班车接送员工,占比13%。

  二、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有73.3%的被调查企业具有明确的人力资源引进规划。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其中9%为高层次才,15%为高校毕业生,30%为技术工人,46%为一线员工。预计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工种有普工、焊工、电工、车工、叉车工和设备维修工等。

  (一)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重加大。未来3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3580人,占需求总量的54.3%,与现有人才情况相比,提高了将近30%。有一半以上的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现有状况提升了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达到832人,是现有的5.8倍,本科生的需求达到2922人,是现有状况的2.3倍。

  (二)制造业仍是一线人员需求的重点领域。151调查企业中,未来3年制造业人力资源需求7547人,占需求总数的 59.9%,其中普通一线员工需求5569人,比现有状况提高了45%。

  (三)新兴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成为新的热点。未来3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员需求6655人,占需求总数的52.8%,与现有人员情况相比提高了80%。有48.5%以上岗位需求是普通人员,比现有状况提升了61%。

  (四)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旺盛。未来3年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人员需求数9636人,占到了需求总数的79.3%,45%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人员需求年龄趋于年轻化。151家调查企业中,20-30岁人员需求6006人,占需求总数的49.42%,其中有4130人需求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占60%以上。30-45岁以上需求5028人,其中有3156人需求分布在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中,占55.1%。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三年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稳步增长。随着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需求人员12593人,总体增长45.2%。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580人,增长30%。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1053人,增长35%;新能源企业需求1001人,增长33%;新材料企业需求862人,增长31%;其他行业企业需求664人,增长28%。

  (二)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不合理。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如战略规划、技术负责人、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等;结构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少经营、金融、法律、外贸、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战略不明晰;薪酬不具竞争优势、工作氛围欠佳,不能为相关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难以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需求方式发生转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调查显示: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于管理人员6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5.5个百分点,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55.6%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调查显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引进难流失快。虽然近年来我区企业数量倍增,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区内大部分企业仍为中小型企业。知名度和实力都不占优势,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引进难与流失快的'困境。不少企业反映,许多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人才、特殊工种的高级技工以及一些先进设备的维护人员,大都要从外地引进,难度非常大,而花费心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时常面临被挖走的风险。

  四、滞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高。区内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均未列入工作考核范围,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在人力资源的引进和教育培训、人才的管理和成长平台搭建、人才的人文关怀和薪酬体系的构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如在培训方面,未将之作为提升业绩的基础,培训机制空白。部分企业缺乏人才储备与培养意识,没有把目光放远,引进高层次、高技术管理方面人才,也没有对现有人才进行挖掘和培养。

  (二)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由于企业规模小,培训场所、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难以保证,培训内容多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为了避免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部分用人单位为减少人员成本,仍继续招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就业上岗。这种重一般使用,轻挖掘、培养人才,专业人才依靠外部引进的人力计划,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打击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才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员配置不足,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高。二是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层次不高。目前新区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数量相对太少,服务形式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现有的公开登记的机构中既缺少私营的猎头公司,也缺少中外合资性质的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就服务形式而言,最多的是提供人才信息,提供档案保管等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猎头、管理、咨询等业务开展较少。

  (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在具体政策执行时遇到了障碍或困难。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享受薪酬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没有相应补贴,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现有人才政策申报流程繁琐,资金落实周期太长。

  五、相关建议

  面对企业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新区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

  (一)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发布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全面了解掌握我区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建立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及时跟踪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和流动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并及时将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传递给企业;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了解掌握我区招商引资动态以及企业发展变化状况,积极主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引进、管理、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四)加快构筑新区高技能人才高地。高技能人才在加快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依然是一个薄弱的群体,在抓好一般劳动力培训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好载体。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区企业与本地职业培训机构的对接,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为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畅通渠道。

  (五)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人才总是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要围绕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新区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电信、交通以及入学就医等条件,进一步营造人文氛围,真正把新区建成适合各类人才聚居的新型城区。要积极筹建人才公寓、蓝领公寓,通过政府补贴、优惠价供应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购买。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7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

  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劳动力市场就是指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的机构。

  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由以下几类就业机构构成:

  (1).各级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2).各类民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3).各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所;

  (4).各类民办的职业介绍所;

  (5).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供需交流会;

  (6).社区劳动服务部门;

  (7).专门的职业介绍网站;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最近20xx年之中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基本确立,职工自主择业空间的扩大;《劳动法》的颁布以及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等等。这些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并没有完成,劳动市场功能的发挥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转变严重影响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0年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据统计,我国每年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总量超过8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增就业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优势,又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将会使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丧失,并维持一个相对更长的时期。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般来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已经确定,但两种体制并行依然存在,适应企业的完全市场化的体系,在国有企业由于垄断的存在,进入很难,退出也很不自由。但大多数是通过劳动力和市场来实现就业的。

  (2).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目前来看依然是供过于求。

  (3).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以市场为导向。

  (4).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5).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

  (6).劳动力市场法规、执法监督体系初形成,有基本的劳动法和各种条例法律。

  但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劳动力市场存在自身的局限性,A.竞争不充分B.就业机会不均等C.寻找工作的代价偏高,地区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D.信息不对称

  (2).劳动力流动存在障碍。A.身份界限(户籍等)B.市场分割。市场有一级、二级,外部、内部市场的差别。

  (3).社会保障的限制,归根到底也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A.国有同私有的社会保障参与程度和方式上的差异,让劳动力难以流通B.社会保障以省为一级单位管理,难以转移C.社保的水平层次在不同行业、地区间差别很大。

  (4).市场的工资调节机制还未发育成熟,垄断行业高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

  (5).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原因在于目前,由于受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何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1).观念管制

  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一是社会主义允不允许失业,。同时工人失业,再就业缺乏必要保障,一旦下岗,对失业者本人和家庭有着切身利益的影响。因此,观念上必然产生强烈抵触,即使是经济转型中正常的失业。同时有地方政府的撑腰,人们养成了走关系,等分配,要饭碗的成习,许多素质低下,知识技能更新滞后的劳动力"赖岗",而真正的人才却得不到任用。二是,劳动者是否还是“主人翁”,质疑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必须是当家作主,而对于下岗转行则视为受压迫,剥削。三是,谋职于非国有部门,是否意味受剥削许多在旧社会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家长,他们往往强烈阻挠子女进入国有经济就业。

  (2).体制管制

  在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诸因索中,体制管制影响最大。

  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举例而言,北京,上海,香港等都市有着户口准人就业的限制,西部比东部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劳动力市场处于城乡,地区及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

  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国有企业长期受行政管制,重投人,轻技改,企业吸纳了许多低层次劳动力.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低层次劳动力供给,而适应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技术,管理人才则供给不足.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资源中大专以上的劳动者仅占%,高中程度的占%,初中及以下的占%.还有相当部分劳动力是文盲。

  第三,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性就业机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跨地区就业的比重要相当小;毕业生就业仍处于由国家安置就业向通过市场,实行竞争就业的过渡阶段;在人才的分配上也主要是面向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国有小企业难以获得人才。此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尚未有效形成,工资分配制度处于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并存的阶段,企业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工资分配仍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价值和供求关系。

  (二)、推动就业市场化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1)诚如中国历史上各种变革,应该始于现念的转变。

  观念不更新,改革难以进展。放开各种管制,应从转变观念人手,引导企业,劳动者,社会向市场观念转变,培养新型就业择业观念。同时,目前不合理的行业收人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富余人员的就业观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一些垄断性部门的高额收人,树立公平分配的机制和氛围。

  (2)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革就业及相关体制。

  必须逐步废除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劳动力就业的所有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巨大差别等政策和制度,因为这些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自由转移,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导致过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格局和狭小的就业空间。同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所有制,部门乃至城乡界限,建立劳动者能进能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鼓励企业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实现用工市场化。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信息扩展渠道,保证信息的对称流畅和准确。

  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还受到较大的地区,行业的限制,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信心性信息网络;还停留在职业介绍的层次上,不能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政府需要投人资金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把就业服务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4)规范就业指导,重视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

  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各国对劳动力质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劳动力在数量上虽然供过于求,但却缺少大量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近些年教育投资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人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3%左右徘徊,与全世界平均(%),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相比都相差甚远。教育投资不仅数额小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人,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实现从学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全方位提高未来的劳动者素质。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掘市场潜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如果第三产业经济保持%的增长速度每年可以净增加10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在我国还大有潜力可挖,它将为我国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老年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吸收社会就业。

  (6)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开辟劳动力就业的国外市场。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x%,但是目前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左右,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出口潜力很大。我们以此积极鼓励我国劳动力大量出口,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就业指导,降低国内劳动参与率,扩大国外劳动参与率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流动,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从而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当然中国劳动力市场同中国的经济一样还有许多问题,这是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关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调控的深入,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会更加完善。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8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完全步入市场经济国际化时代。面对外资银行以其高薪、出国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等竞争优势来与国有银行进行人才争夺,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比外资银行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采用全球经营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复合型人才不足较为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总量过大,但人才结构却不合理。一是管理人员比重过大,业务人员却日益紧缺;缺乏骨干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银行的高素质人才大都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层次,基层机构的员工素质则普遍不高,这种不合理的员工结构降低了银行内部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加大了新业务、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难度。三是大部分员工的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强,仅熟悉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等业务。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营销业务,还懂证券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

  2、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是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物质激励力度较小内容单一,且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工资、奖金的物质激励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其他激励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缺乏优秀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激励。二是工资薪酬体系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对内缺乏公平性与激励性,对外缺乏竞争性。三是考核晋升机制方面流于形式。员工考核评价不能为人才的合理晋升、正确提拔提供必要的依据。

  3、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尚待健全

  员工教育培训的计划缺乏步骤性、层次性和预见性,且投入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年人均培训费在500元~600元左右,而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员工年人均培训费用都超过万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给员工提供的培训内容大多较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员工素质和潜能的开发培训,特别是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每年投入与产出比不高,低层次重复培训仍然挤占了本来就十分微薄的培训经费;培训评估反馈系统不完善,考核标准弱化,缺乏培训激励机制等;培训与使用也有脱节现象,员工受训后无用武之地。

  4、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各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分析制度,对不同类别、不同职级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未作明确的界定,使绩效考评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绩效考核部门往往与绩效实施部门相互脱节,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这样便使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打了折扣,也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考核角度单一。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对员工的考评标准使用统一的“德、能、勤、绩”这一类抽象、模糊的指标,难以量化和具体评价,使绩效考评缺乏可衡量性与可操作性。三是绩效考评多流于形式。各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既缺乏公开的交流与反馈,又未将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工资分配、培训与开发、岗位轮换等结合起来,考核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二、金融全球化下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引入市场机制并加强员工的选拔和配置

  一是改革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机制,引进市场配置机制,把组织选拔和市场配置两种方法相结合运用;取消银行经营者行政级别,实现银行家职业的市场化。

  二是通过科学的职位分析和评估,优化职位设置,对职位进行分析,明确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形成新的职位体系,彻底改变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内部调整职位时,按照职位等级选拔人员,凡等级晋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测评,择优录用,大力推行领导岗位竞聘制和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制,改论资排辈为以能力及业绩论高低,在用人上形成公平竞争基础。

  三是商业银行应结合银行再造,突出主导业务、盈利业务的战略配置员工,形成“客户中心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格局。大力提高资产类员工在业务人员中的比例,精简效益低下的营业网点,压缩现有庞大的柜员队伍,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不断充实扩大银行外勤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积极稳妥而又有效地实施裁减和分流富余人员。

  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从海外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国际金融与法律的高层次金融专才,尤其是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办跨国经营业务所需求的优秀人才。

  2、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收入分配和职位要求、岗位技能相结合,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实行差别收入,逐步探索实现优效优酬、特岗特酬,逐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功能,推进人才价格市场机制的形成。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把职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固定工资按岗位确定,绩效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实行客户经理等级酬薪制度,按能力、贡献对客户经理划分不同等级,不同级别予以不同等级,调动客户经理拓展市场客户的积极性。

  二是多渠道解决员工晋升问题。首先,在全行推行行员等级制,把全行员工分成若干等,每等设若干级,员工按其职务、职称条件套入相应等级,以后新招员工纳入相应等级。第二,每年根据员工考核结果决定其晋级与否,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薪酬。管理职务应通过劳动力市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试、聘任管理,通过经常化的评聘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务的激励作用。第四,对主要业务部门或岗位推行客户经理

  职务、交易员职务等等多种业务职务,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四是完善福利制度改革。尽快实施福利货币化,节约成本费用,变暗补为明补,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补充养老保障、补充医疗保障、住房津贴,并以建立个人账户的形式计发,以鼓励员工长期服务。另外,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根据员工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推行菜单式的选择性福利,让员工在规定的标准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充分发挥福利的激励作用。

  3、加快专业人力资源的培训

  金融的全球化使银行业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增值,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国外银行都很重视员工培训。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总裁说:“企业的实力一定要让人才队伍超前于事业发展,才能更快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并得以发展。”员工培训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人才竞争,主要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的争夺。因而培训的首要工作就是从长远规划,培养新型的信贷业务以及国际结算等人才,满足业务同步发展的需要。培训的重点应由单一的业务技能培训转换为业务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提高员工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银行的企业文化。采取多样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

  4、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

  在职位等级体制的基础上,以岗位责任和任务目标为核心研究制定规范合理、调整灵活、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工作岗位的员工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和完善考核工作管理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各级员工的德才表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实绩,为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准确的依据。在绩效管理模式选择上,要吸纳经济增加值考评模式(eva)、平衡计分卡(bsc 、关键绩效指标(kpi)、目标管理(mbo)和3><60度评估等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以平衡计分卡覆盖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管理框架,以经济增加值为绩效考评的核心指标,以目标管理模式为组织保证,对难以量化的工作任务辅以360度评估的绩效管理体系。员工绩效的考核结果,要与其绩效奖金挂钩,同时与员工个人潜力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可实施职位调整、加强培训、监督改进、强制退出等考核结果运用措施。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结果运用,促使员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同时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银行整体绩效进步。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9

  一、何为“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另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人。其中,餐饮服务业、制鞋、食品加工、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通操作工最为缺乏。春运的返程潮正在继续,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内地的“用工荒”也在继续,今年的农民工回流出现了人数减少和速度放缓的情况。

  在南京,国内第三大劳务市场的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提供了近两万个就业岗位,但在春节开市后一周,仅有1 000多农民工上岗,用工缺口超过90%。在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人才大厦、浦东人才市场、八万人体育场春节后同时举行了四场规模较大的招聘会,不少企业通过加薪15%吸引应征者,然而企业却发现“工人更难招了”。在武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张张印有招聘信息和求职提醒的《春风卡》发放给车站候车的农民工。在武昌火车站发放的《春风卡》提示,2月9日至3月11日,武汉将举办117场免费招聘会,8 000多家企业将提供24万个就业岗位。春节后,各地区上演了愈来愈烈的“用工荒”。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用工需求的不断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用工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当劳动力供需矛盾达到一定限度时,将会出现“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在需求曲线AD1向AD2移动的过程中,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随着AD2右移至 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E,即刘易斯拐点。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农民工劳动力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企业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于是出现“民工荒”现象。

  图1刘易斯拐点

  二、“用工荒”原因分析

  1.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经济,使得中国经济形势稳步回升,企业生产订单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快速增大,当用工需求大于农民工的供给,企业用工短缺的矛盾逐渐凸显。

  2.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难以为继。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加入WTO以来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市场。然而,在中国各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出口结构非常类似,都是生产廉价、简单的中低档产品,并且规模出口,激烈的竞争加上低附加值的特点,让这种高度可替代的产品到了国外,价格被打压地越来越低。此类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国际市场又是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削减价格以达到保证出口的目的。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幅度有限,只能通过减少农民工工资来从整体上减少生产成本,这就使得许多小企业只能提供微薄的工资给农民工,来维持微利生存。然而,现在“80、90后”的农民工逐渐成为打工主体,由于受到相对先进的教育,他们的择业观点、思想观念以及对生活程度的要求水平,已经不再像“60、70后”的农民工那样,“只要求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对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水平的追求已经截然不同。有限的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不再满足于流水线上的普工,而是更加注重今后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如果企业家提高工资薪酬,对新时代的农民工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企业并没有这么做,究其原因,是企业已经没有提高农民工工资的支付能力了。

  3.社会保障的缺位以及地区间工资水平差距的缩小。劳工具有高流动性的特征,严格的户籍壁垒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民工无法享受其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诸如他们在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证。此外,中西部农民工到东部、南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工作,每年回家探亲都面临较高的交通运输等费用,这些,也无疑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农民工的支出。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给当地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中西部与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在同等条件下或者稍微偏低一点的条件下,很多农民工放弃了背井离乡,选择在离家乡相对比较近的城市工作。

  4.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大,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同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不断增加,这使得农民工外出打工所花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而所获得的收益却由于投入力度加大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很多人选择在家务农,而非外出打工。

  三、措施及建议

  1.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提高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既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能调动农民工积极性,改善其自身素质,为农民工自身的深造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作为无固定工作和稳定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民,最担忧的是自己老了由谁来供养的问题,社会上出现的农民工退休后无保障和看病难的现象,着实让一些农民工处于矛盾之中。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应得的权利。因此,高待遇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吸引大量农民走出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防止用工荒的'频繁发生。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现在国内存在两种情况,一边是不少企业主招不到工人,工厂无法开工。另一边却是工人工作极其难找。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前粗放型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制造业,使用较为廉价的工人和低端的技术。“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促使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改变粗放经营,逐步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用工素质,减少用工数量,促进传统的仅依靠数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减少了用工的总体需求,又可以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同时,政府需进一步引导广大就业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广大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管齐下,统筹规划,解决“用工荒” 与“就业难”并存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

  3.加大职业培养力度,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培训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认真制定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组建职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就业培训计划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并且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从而调动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并且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创立有特色的自己的品牌,培养新型人才,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集团化培训。

  四、总结

  “用工荒”是个危险信号,它的频繁出现,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中西部地区开始与东部地区激烈争抢农民工,使得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不同规模企业用工缺口不同,小企业用工缺口最大,行业用工缺口差异明显。很多时候,并非市场上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而是民工对自身价值的待价而沽,劳动报酬过低,生活成本太高,到大城市打工对很多农民工来说失去了以往的诱惑力。然而,“用工荒”并不可怕,它的出现,使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待遇,改善用工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0

  一、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湖南省xx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xx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xx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

  二、调研实施情况

  xx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xx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xx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

  三、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xx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

  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

  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2、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

  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3、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

  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4、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

  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5、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6、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

  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1

  相比欧美企业,国内企业尤其发展迅猛的深圳企业,其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了解HR演变阶段、看清HR生存现状和自己企业的HR职能目前位于何处、将去往何处,对深圳人力资源从业者和深圳企业主而言,更具借鉴意义。

  由深圳市人力资源专家组完成,面向深圳地区所在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展开调研,从不同维度真实呈现20xx年深圳市人力资源群体生存现状。

  深圳市HR从业者男女比例悬殊,女HR占比高达84%,是男HR的5倍多,具压倒性优势;但随着职位越高男性占比越高,总监职位男HR占比达60%,女HR总监级仅40%。随着职位的进阶,女HR比例逐渐递减,被男HR占据。因为男HR具备向高素质发展的优势,果断理性、高抗压性、逻辑思维和宏观思维习惯、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男HRD搭配女HRM,或男HRM搭配女HR主管、专员,各有优势又彼此互补。

  活跃在深圳市人力资源职场的HR以90后居多,其次是80后,00后已开始在职场崭露头角;年龄层与职位高低整体呈正比分布:70后经理级以上占比73%、80后经理级以上占比48%;90后、00后遍布专员、助理职位,均超过50%;90后中开始出现经理、总监职位,但主要还是掌握在70后和80后手中。

  大部分HR积累和沉淀期为3年,3年期限90%HR脱离了助理岗,晋升专员以上职位。很大程度上,从业年限长短意味着相关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所以对大多数HR而言是如数据显示的“阶梯晋升”。

  HR主要分布在南山、龙岗、宝安、福田四大区域的企业,占比均15%以上,排第五的是龙华14%,而南山区占比25%,远高于其他区域;其中盐田和坪山区的HR参与热情低下,均为1%,也不排除这两大区域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围绕选、育、留、用,主要划分为六大模块或八大模块,但实际上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划分不同的细分模块,远不止八个模块。

  本次参调HR分布11个细分模块;全模块招聘岗占比26%,与占比17%排第二的员工关系相差9%,其次是14%的薪酬福利、13%的绩效管理、12%的培训开发,其余模块占比份额较少,均没有超过10%;招聘仍旧是最为核心的模块,哪怕是规模很小的企业,其人力资源岗位至少配备1名招聘。

  跳槽是职场热门话题,HR也不例外。调研数据显示,有跳槽意向的HR为50.7%;3年之内从未跳槽过的HR不到30%。

  在公司负责人才选、用、育、留的深圳HR,自身的稳定性却普遍极差,超一半比例的HR表示有跳槽意向。HR考虑跳槽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薪酬偏低、岗位晋升受限、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另外,调研数据中仅有49%的HR表示看好人力资源行业,持中立态度和不看好的HR比例超过50%。不看好行业和公司前景的情况与高离职率的原因吻合。

  从职位晋升所需时间平均值来看,每晋升一级,所需跨度的年限相应增多:总监(3.1年)>经理(2.9年)>主管(2.4年)>专员(1.6年)>助理。晋升的职位越高,时间跨度越长。频繁跳槽在助理和专员阶段影响较小,而一旦在主管以上级别,频繁跳槽会对升迁造成一定影响。

  数千名HR中,49%的HR表示看好,对人力资源的未来充满希望;33%的HR表示不置可否,对目前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持中立态度;而表示不看好观点的HR则占18%,透露出并不希望长期从事HR工作的心理动态;从助理到总监,看好行业的比例呈增长态势,总监级高达70%、经理级达68%,而不看好行业的比例,则从助理到总监呈回落态势,总监级仅10%;职位越高的HR越坚定自身所处行业的前景,也可能因为越坚定行业前景,个人职业发展得越好、得以晋升,两者互为因果。

  HR的平均薪酬也反应深圳区域的经济状况。深圳各区HR薪酬在6000~9999区间比例最多,均是各区域占比最高的区间;热门区域薪酬依然排名靠前,薪酬收入10000~14999 、 15000~20000、 20000以上,这3个万元以上区间排名前三的都是南山、福田、罗湖;万元以下占比前三区域为坪山89%、盐田87%、光明和宝安均为77%。

  对HR来说,刚入门的前几年可能一直在从事社保、考勤、入离职等比较基础事务性的工作,不仅薪资涨幅低,也难以获得晋升,很多HR就此陷入瓶颈。但是瓶颈期也是突破期,一旦把握机会突破天花板到管理层,在各方面就会有明显的优势。深圳HR薪酬收入多寡与从业年限、职位高低强相关,而男HR担任高职位的比例远高于女HR,在收入上具有极大优势。

  行业是决定薪酬的关键要素之一。HR薪酬过万占比最高的是互联网和金融,均为47%;近几年互联网兴起,大势所趋处在风口,扎根深圳的互联网企业不惜重金聘请各行人才,HR位列其中;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竞争优势同样明显,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需求越来越大。

  参调规模企业采用的绩效考核方式高度集中在KPI,占比35%~63%不等;50人以下规模企业无绩效考核高达35%,1000人企业无绩效考核也有4%;一定程度上表明任何规模企业对KPI都较为认可,也都存在不采取任何考核方式考核员工绩效的企业;OKR日渐流行,除了50人以下企业采用占比4%,其他规模企业都超过10%;而BSC平衡计分法、关键事件法、 360考核、PBC比例较少,适用性不强或在实际应用中不受企业青睐。

  各行业企业数字化发展,在起步阶段:企业内部开始使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比如CRM、 ERP相关的管理软件。参调的所有行业企业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占比从43%到67%不等,尤其硬件、教育、软件、互联网行业,占比超过60%;进阶阶段:企业已经开始有专业的数字化人才,来跟进或推进自身数字化进程。处于进阶阶段的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最高的是贸易37%、电商36%;发展阶段:企业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数字化团队,能够根据业务和客户导向的目标指导战略和运营。行业分布除了工程建筑33%、硬件7%,其余行业占比均为10%+;成熟阶段:企业运营过程中效率提升显著,企业内部形成数据驱动文化,企业决策由数据驱动。参调的所有行业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占比均未超过10%,最高比例是互联网行业9%,其次为制造业8%

  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方面:人事管理20%、KPI绩效考核12%、招聘管理12%、合同管理9%,使用人群主要为人力资源、法务、销售;调研数据显示,除了“其他”项,参调企业填写数字化应用场景仅12个;不难发现,数字化对多数企业而言,仍是新鲜事物,没有得以广泛普及,应用场景也仅局限在某几个模块。

  实现数字化转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任重道远。不管是从规模维度还是从行业维度分析,均约一半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企业甚少。即使是已走向数字化的企业,应用场景使用也仅局限某几个模块,并没有全面推行。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2

  专家指出,中国医药市场远未饱和,但竞争业已开始。目前,中国每年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只是美国人的1/130,当一般发达国家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达到20xx美元、美国人均突破4000美元的时候,中国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只有31美元。但在另一方面,国内医疗用品的销售量持续增加,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每年将以12%的速度增长。20xx年的中国医药,面对的将是一个蓬勃发展和惨烈竞争共存的局面。这是值得每一个医药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 关键人物 。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 小账本 ,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医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医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打点 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 重要性 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 刺探军情 ,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3

  引言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兴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战略型产业就要以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来审视,以战略性的思维来思考、谋划这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有关文件和人才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体现了党中央的重视,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审视和把握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充分地把人口的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正是我们开发人力资源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从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等等各个环节来采取措施,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人力资源服务。要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这属于基本,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充分就业的需求,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那么就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一种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壮大整体发展实力。

  1、对高新区(新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基本介绍

  高新区(新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于xxxx年xx月,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配套建设许多设施,发布用工企业的招聘信息,对求职人员进行职业介绍和职业匹配,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一个求职的平台。

  1.1面向的群体

  大部分xx外求职人员,自发进xx,多是以老乡传帮带的形式组成;小部分xx内各地州及本市求职人员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也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

  1.2对求职人员主体的调查

  xx外求职人员多以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地为主,年龄集中在35岁-45岁,文化程度偏低,属于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为家里人数多,压力大,土地很少,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所以外出打工。xx内各地州外县求职人员状况类似,年龄呈现下降,因为不用远离家乡,所以来到xx求职。小部分求职人员呈现低龄化,因为家里孩子多,上不起学校,迫于生活的压力,早早外出打工。

  调查小结:xx内外求职人员求职意向迫切,因为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合适的求职场所和求职平台。

  1.2对求职人员现工作状况的调查

  因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xx的经济建设,许多的招商引资项目的上马,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例如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混凝土工、木工、瓦工等。大多数施工工地都会管理食宿,能够解决住、食的问题,许多求职者拥有类似的工作经验,希望找到类似的工作,所以多以集中在马路上等待。

  我对市场内一名求职者的访问:

  为什么远离家乡来打工?因为xx的工地多,能挣上钱。很简单的回答,却引人深思。

  调查小结:求职者不愿意去工厂、企业等用工单位的原因、一是没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条件,二是因为年龄与文化程度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施工工地操作相对简单、工资待遇高,解决了住、食的问题能在短时间获得更多的钱。

  1.3对求职者现收入的调查

  大多数施工现场都是以记工的形式计算劳动所得,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待遇多在150-300元之间,每月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总体看来收入偏高。但也有少数拖欠工资的'情况,大多数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少数人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遭受损失。

  我随机问答了一名求职者,是否对现收入状况满足。回答是,希望找到一个长期的工地去工作,能感到年底最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到xx来挣钱,竞争也比较大,况且有个工地就能有地方住了,要是能多一些老板来找人就更好了。

  调查小结:高报酬的施工工地因为能解决住、食,待遇高,吸引众多求职者争相前往,因人员竞争大,许多求职者未能如愿,所以部分人员愿意等待,虽然收入不稳定,但能更灵活和自由,不受太多的约束,有所保障。不愿去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主要原因还是收入较低。

  1.4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开展

  人力资源服务从开始的职业介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等业务起步,逐渐拓展增加法律法规的介绍、劳动用工的备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监管日渐完善,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配合政府管理、维护秩序、发展新型业态、开展交流合作的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人力资源市场免费为用工的企业及单位提供登记信息和招聘启示的信息发布,为求职者提供椅子、电视、开水房、卫生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力求创造一个完善的求职平台。并先后举办了4场现场招聘会,例如:“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等。圆满举办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达成工作合作意向三千余人次,解决了部分求职者的工作需求。

  2.人力资源市场内外及周边环境安全问题

  人力资源市场创办1年时间里,流动人口每天xxxx-xxxx人,聚集在市场大厅内、院内、马路上居多,因为流动人数众多,而且大多数求职者随身携带工作用具,例如锯子、瓦刀、榔头等一些金属制品,造成人少管理人多,难度较大。自xxxx年xx月以来,已发生多次打架、斗殴、聚众滋事等不良事件,最终因制止管理及时,并未造成太大损失,但影响恶劣,上级领导高度重视。

  2.1针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安全问题对应措施

  对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严防危险易燃易爆物品;对人员进行开包检查,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

  2.2开展“集中整治”的活动

  自xxxx年年初起,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调努力下,开展了“集中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的行动,组织包括交警、公安、执法局、街道办事处、治安联防大队和人力资源市场本身的人员,对人力资源市场内部及周边道路上的人员及车辆进行整治,前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后又加入了民兵组织,使得局面有所好转。在交警和各单位的协同管控下,违章乱停靠车辆明显减少,交通状况保持良好,并在亚欧博览会期间对道路交通进行合理管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对乱扔垃圾的人员、随意穿越马路的人员、随意坐卧的人员、路边的小摊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了管制,与原先相比,状况已大为改善。

  3.对人力资源服务的讨论与建议

  3.1在现阶段下,人力资源市场占地面积小,无法满足日常大流动人口的需求、用工单位车辆的停靠、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议扩大面积,能直面道路,扩大影响力与吸引力,力求满足更多的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的需求。

  3.2增加管理人员,以便能够及时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将影响降到最低,力保人力资源市场的和谐与稳定。

  3.3增加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停车场、餐饮、住宿和职业培训班的建设,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为能解决更多的求职者的需求。

  3.4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更多的求职者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5继续开展集中整治等相关工作,为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工作有序开展而奋斗。

  4.劳务市场农民工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农民工一直是我国社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对象,近年来,政府一直出台各项措施以保证农民工的根本利益,虽然有所改观,但许多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和城乡土地制度都是缺陷。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也突出,调查显示,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生活来源。

  许多农民工来到xx市xx路劳务市场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来到后靠城里的亲戚、朋友或老乡介绍找工作,实在找不到的就只能在劳务市场等待碰运气,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愈发迅速,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着我国的数亿需要就业人员,如何处理促进双方的达成就业的意向成为一个难题,如何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加完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国有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街都市工业园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酒店人力资源调查报告20xx年国税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调研报告水电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人力资源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4

  从定义上来讲盘活人力资源就是指:从效能角度出发,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开发和利用,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那么,如何盘活基层国税人力资源呢?现结合xxx县国税现状提出以下看法。

  一、基本现状

  (一)高年龄低级别。我县国税在职人员155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35岁以上的145人,占在职人员%,队伍老化,征管力量渐渐断层,现已成为我县国税不可回避的现状。全县国税副主任科员以上的职务级别率仅为%,正科级1人,主任科员4人,副主任科员5人,副科级以5人,这些级别的人63%的是即将退休的老干部,37%的是县领导班子。

  (二)高文凭低素质。随着干部学历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干部的文凭由低到高取得了明显的“量”的变化,截止目前,我县国税系统大专以上学历有151人,占在职人员的%.但在“质”上,整体文化程度呈较低状态,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一是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税收执法能力普遍偏低,部分干部不仅对简单的文材料拿不下来,税收业务也不够精通,工作不能独挡一面;二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不高,懂得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微乎其微,少数干部仍然不会操作微机;三是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呈“两张皮”,有的干部谈起书本知识头头是道,工作战果不佳;四是具备财会知识的人员较少,多数干部不敢进企业,原因是不懂账,谈账“色变”。

  (三)高标准低激情。可以说,我县国税无论是《工作制度》还是《廉政制度》,无论是《工作要点》还是《考核办法》,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标准较高,充分体现了国税领导班子对工作的定位,但在高标准的背后却存在一些低激情表现。一是工作质效不高,在履行工作职责上往往是点到、走到、说到为止,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较浓;二是部分干部工作没有紧迫感,主动性差,属于分内的工作,领导不催不做,有的中层领导干部,平时对本股室的工作不闻不问,工作进展怎么样?心里是一塌糊涂;三是少数干部因工作态度消极、纪律涣散、行动滞缓、大局意识差,导致工作衔接断档。

  二、存在问题

  (一)人员管理措施不硬。

  1.约束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一个与公务员法和廉政制度相匹配的干部管理制度,使有岗不想上、有责不愿履的行为得不到约束,“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进取心。

  2.勾通机制缺位。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税务一线的干部是各项工作的践者,哪项工作怎么搞?哪个岗位用多少人?用什么样的人?他们最有发言权。而实际中,却缺乏这种勾通机制与干部进行思想勾通、集思广益,未从心灵上去挖掘干部内驱力,去听取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3.人岗配置不科学。人员配置尚未根据岗位的工作量大小确定,而是根据股(室)确定人数,部分行政股(室)按岗位工作职责,其工作量一般由1或2个人就可完成,而在人员编制上达3人以上,如此以来,不仅存在一定的闲置人员,还出现了“有人不用,用不顺手借人用”的怪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

  4.轮岗力度不大。因方方面面的原因,多年来,全县国税岗位人员交流面近30%,有的同志长期呆在特定岗位上,成了“包岗”干部,如此以来,呈现出个人依赖岗位、岗位依赖个人,从事业务工作的综合能力差,从事行政工作的不懂业务,长期管个体的管不了企业,长期管企业的还是管企业,业务能力差的得不到提高,工作能力强的知识得不到拓宽的局面。

  (二)素质管理效果不达。

  其一,培训方式单一,有些知识从书本中可以学到,有些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到,这就需要一个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相互补充、周济才能达到一定培训效果,目前,我县国税的培训方式局限在两点上,一是考前培训,二是上级指示派员培训。忽视了岗前培训、跟班培训和回炉培训等方式。 其二,培训理念片面,不是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切入,把培训对象分为县局和基层两部分,把培训内容分为行政和业务两大块分别进行培训。这种做啥培训啥,不做啥不培训啥的理念,结果呈现出:行政部门不懂得税收专用术语、不敢表达,业务部门政治理论水平低、不敢说话的局面。 其三,重形式轻实效,一是为了应对上级举办的能手、岗位等各项考试,采取拔尖的方法进行专训,没有把以考促学提升到提高全员素质的高度;二是重过程,轻实质,缺乏“回头看”理念,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尚未对干部进行评估;三是师资机制不到位,主要是没有组建自己的师资队伍,每次培训都是临时确定辅导人员,因备课等准备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三)激情管理动力不足。目前,基层国税干部工作激情滑坡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治待遇不足。《公务员法》明确领导职务层次,从乡科级副职至国家级正职共10个级别。非领导职务,从办事员到巡视员共8个级别。而我局90%干部工作了几十年还停留在“科员”级别上。纵向看,国税机关是国家垂直单位,晋级权限在上级,上级国税机关工作人员起点高,工作一两年就可晋升为副科级或副主任科员级,而基层人员起点低,无论怎样地敬业,还是一个风尘小吏。横向看,基层行政单位的晋级权限在县政府,工龄十几年的行政干部基本都是乡科级副职以上的级别。同为公务员,同在一线工作,基层国税却没有同样政治待遇,结果导致了基层国税干部“壮志未酬心先死”。

  另一方面,经济待遇不足。谁都知道,有的基层国税干部削尖脑袋往经济发达的地区跳转或内退下海,原因是基层国税的经济待遇不能满足眼前的生活需要。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国税机关,核拨的人头经经费标准较低,减去车辆费、房屋维修费、办公费等合理的费用后,仅能维持干部的基本工资,拿什么来激励干部。看看身边的物价涨幅,两年前,我县房产每平米售价700元,现在每平方涨到2400元,干部不吃不喝每月工资只能购到平米的房产,还要养家糊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有一个适当的经济待遇,基层国税人员会工作不安心吗?

  三、盘活措施

  (一)更新理念,盘活脑筋。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淮南柑橘,淮北苦枳”,我们常以此形容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尽管人员老化是当前基层国税人力资源的现状,但这些人员的工作阅历长,工作经验丰富,努力创造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他们的激情,发挥他们的潜能;

  2.树立“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理念。首先,领导者要从精神上解除负担,克制消极态度,让思想上的压力变为动力,带好基层国税这支队伍。其次,从公务员的角度做好干部政治思想工作,领导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促进他们工作,不可能处处代替他们工作,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公仆意识,使他们从灵深处觉悟到自己的税收天职。其三,建立健全办实事机制,积极向上级争取晋级指标,让干部在政治待遇上有盼头,工作有劲头。同时,积极向上建议,缩小发达与落后地区经济待遇差别,实行“城乡统筹、无差别”的经济待遇,让基层人员感受到“跳转”的非必要性,使基层一线真正的成为税收建功立业的主战场和重要舞台;

  3.树立“权变”用人理念。所权变管理就是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根据环境不同,不断变换用人措施。基层国税工作要面对四大群体,一是纳税人,二是上级机关,三是当地政府,四是各平行职能部门。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群体选人用人,特别是在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条件和素质要有针对性。稽查部门和税源管理部门必须选拔业务素质高,懂得财会,执法能力强,廉政建设过硬的干部领队;办税服务部门必须选拔服务态度好,微机操作熟练,懂得业务操作流程,会审核纳税申报表的`干部领队;各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当选拔较高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敬业精神强的干部领队。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群体环境变化和能力变化,及时调整中层领导干部。

  (二)定期评估,盘活知识。其一,建立素质评估机制,定期结合学习内容和干部的工作成果进行“对等”分析,评估干部的业务知识与实践效率的差距,对业务不够牢固,工作效率低的人员,通过“回炉”的方式进行再培训。其二,找准途径,完善人才管理。在人才问题上,最紧缺的是专业对路人才,现实中,基层税务队伍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懂得财会知识的干部,而在进口上,招聘税务公务员尚未设置专业对口的条件。对此,根据基层国税人力资源现状,通过“稳住现有的、引进急需的、培养顶尖的、发掘潜在的、补充后续的”的方式,开展素质人才目标管理。其三,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一是科学灵活地确定培训时间,开展岗前培训,为干部开展工作打好坚实的业务基础;二是对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及时组织干部进行即时培训,确保新政策得到及时落实;三是实行“不分科”培训,不分行政和业务部门,实行全员参训,提高综合素质;四是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通过挖掘内部人才,分类选拔业务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的干部,作为培训辅导人员;五是实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从“高人引路”、“名师指点”切入,通过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以考促学的方法,培养出群峰连绵、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三)动态管理,盘活岗位。第一,因事设岗。由于各项工作性质不同,业务量大小不同,因此,在岗位设置上,从追求工作效能切入,根据工作性质确定工作职责,根据工作职责的多少和业务量的大小确定岗位,做好一岗多事的文章,重点是要均衡岗位的工作量,确保人人有事做、事够做、做得完、能做好,让干部感到不同的岗位,是相同的工作量。禁忌一事一岗、因人设岗,避免出现无事做或做事无激情的现象。第二,因岗用人。因岗用人并不是每一岗位一对一的安排对路人才,提倡大胆用人、人人都能用的意识,“一根木棒,用来打人它就是凶器,用来抬石头它就是工具,放在加工厂里它就是材料”,关键是看怎么用?同时,要注重优化组合,同一岗位使用各种类型、不同层次业务水平的人才,做到人岗相济,提升干部综合业务能力。禁忌随意采取“竞争上岗”,不是定编减员时期,最好不用此方法,否则,会造成不稳定局面。第三,定期轮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轮岗也是一样,一方面,在廉政建设上,可以遏制不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干部个体能力差异,及时调整岗位,提高工作效率。

  (四)机制激励,盘活激情。

  激励,不仅是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一剂良方,也是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要措施。

  1.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专门考核机构,根据各岗位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实行“百分制”计分方法考核干部的能级和绩效。能级激励,禁忌事前进行,如果年初主观的确定一类人员能级为高等,另一类人员能级为低等,将导致低能级的因心里不平衡消极怠工,把工作推积到高能级人员的身上,会出现“等、靠、停”的工作局面。

  2.建立稳健的奖励制度。奖励不同于考核,考核是将绩效工资或工作性奖金与工作效率挂钩,按照比例分配,多劳多得,人人都有,相当于企业的计件工资形式;奖励是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工作业绩或突出事迹的人员或集体给予一定荣誉及物质利益的鼓励。基层国税奖励制度,应在坚持“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基础上,可设立“四方面”的奖励,即:先进个人奖,先进单位奖,突出贡献奖,业务能手奖。同时,在奖励制度上要有严格的评选程序,防止“三方面”的倾向,一是在评选方式上防止“轮流坐庄”的倾向;二是在选人用人上防止第一印象优先,爱屋及乌或“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倾向;三是防止领导“一言堂”,不屑制度,随意设奖的倾向。

  3.建立有效的惩处制度。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一幢房子

  如果窗户破了没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一旦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觉羞愧的去抛。毋庸置疑,如果因忽视一个细小的问题而造成的无序状态,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暗示或纵容,从而影响整个大局。对此,鉴于目前基层国税影响工作激情的因素,以《公务员法》明确的“惩戒”内容为依据,结合基层国税现状,制定出《基层国税机关工作纪律惩处制度》,通过公示、通报、本位约束和按照公务员法处理等方式,遏制消极工作纪律和不良的工作行为。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5

  最近,哈市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完成了“哈埠人力资源状况调研”,100名进入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哈尔滨市人才市场,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的求职者,分别就基本情况、工资收入、就业情况等31项调查内容,进行有效调查问卷后,显示出哈埠人找工作的求职结构发生了新变化。(12月4日《哈尔滨日报》)

  从调查结果看,哈埠人才市场呈现三种态势:一是,年轻人成为求职主体;二是,女性外出求职在上升,男性更青睐技术工种;三是,求职者心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工资、培训、劳动合同方面。上述现象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用工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对学历、技术专长要求逐渐提高,而求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技能也随之不断提高,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然而,一些求职者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同步。

  此外,从另一组调查数据表明,一些大学生青睐工作环境较好、收入比较稳定的“白领”岗位,导致人满为患,供求比例1:80,严重失调,出现求职“过剩”现象;另一个求职矛盾是,“蓝领”岗位供大于求,岗位和求职人数比例竟然达到50:1。巨大的反差说明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仍热衷于传统的“白领”行业,从侧面折射出一些毕业生就业理念陈旧保守、怕苦怕累,求稳定、追求高回报;而“蓝领”岗位由于服务行业用工不规范,工资价位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造成岗位供求反差拉大。

  近年来,哈尔滨市官方及民间的一些培训机构增多,求职者通过多种形式接受岗前技术培训,使持证待岗的求职者大量增加,求职者技能、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面对“用人荒”,用人单位也在不断改变思路,比如在招聘简章中消除了户籍、性别、年龄、身体等方面的不合理要求,加大了求职者的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的透明度,然而,用工单位用工不规范以及在劳动合同上布设的霸王条款、押金条款等“合同陷阱”,给求职者带来心理上的担忧,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100名问卷调查”只是目前新形势下就业的一个缩影。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袭击,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解决就业难?树立正确“就业观”?笔者认为,首先,根据这个市场晴雨表,大学生求职者应多方吸取知识技能,积累经验,转变就业和择业思路,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理念,比如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女性求职者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更新知识技能,认清形势,调整自己,确立多渠道就业的新意识和竞争观念。其次,劳动部门也应千方百计拓展就业门路,提供就业培训和足够的就业岗位,政府需要对此现象加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用工部门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多管齐下,从根本上化解就业难题。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05-18

人力资源调研分析报告01-09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热门】05-23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5篇【精】05-18

【推荐】人力资源调研报告15篇05-19

调研报告05-16

保密调研报告_保密调研报告模板09-30

大调研大走访调研报告01-08

网络调研报告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