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中秋节>《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的故事

时间:2024-05-19 17:23:18 中秋节 我要投稿

【热门】关于中秋节的故事12篇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1

  诗歌

【热门】关于中秋节的故事12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对月寓怀

  曹雪芹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译文:月亮每到十五这天就圆了,它把清光洒到玉栏上,天上的明月一出来,世间的百姓都会仰头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故事

  故事一: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故事二:吴刚伐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三:玉兔捣药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故事四:玄宗游月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五:貂蝉拜月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故事六:嫦娥飞月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2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3

  《无盐丑女》诞生于战国时期。据说,丑女孩年轻时曾无盐拜月。当她长大后,她带着高尚的道德进入了皇宫,但她却不受宠爱。有一年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齐宣王正在无盐拜月。当他偶然看到没有盐的月亮时,他认为她非常美丽和优雅,所以他封她为王后。中秋节在这里拜月。月亮中间的.嫦娥以其美丽而闻名。因此,当一个女孩祈求月亮时,她愿意“长得像嫦娥,脸像明月”。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4

  屈原简介: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

  屈原为什么被放逐: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

  端午为阴历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汨罗江畔的居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在第一时间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补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饱了的鱼蛟等江中动物放过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成为重要节日,直到今天。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5

  故事一:

  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故事二:

  兔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故事三:

  月亮为什么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没想到刚走进月亮,虹桥“喀啦”一声断落了。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呵,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米粉洒向人间啊!”

  故事四: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起义军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故事五:

  月饼的传说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备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故事六: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七:

  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故事八: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九: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6

  中秋节,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个团圆的节日,但在这天我家常常不能团圆,就像今天,只有我和妈妈。

  直到在写博时我才想到中秋节,急忙到窗户旁,我想看看月亮。这似乎成了每年中秋节的一项任务,就像明知道春节联欢晚会不好看,可我却偏偏要看,最后只好无奈的叹息一声:“真没意思!”

  今年的月亮骄傲的很,迟迟不肯漏脸。难道今年真的看不到月亮了?我望望窗外,一切那样静谧,只有几家亮着灯。哦,人们都睡了。我看看躺在床上熟睡的妈妈,心中默默的'感叹到,还好有你在。我想到了几年前的一个中秋,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妈妈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中秋节了,我怎么也想不通妈妈还要去。我哭着说:“你在去就不要回来了!”妈妈失望的走了。我整整难过了一天,直到爸爸给我写了一封信,那封信早已不知去向,但我记得写的很感人,爸爸讲了妈妈的不易,让我理解她。那次我哭的更厉害,这件事就像一个烙印在我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来愈大。

  望着迟迟不出的月亮,我想到了小学时。其实我很怕过中秋的,因为这个时候老师总是让写有关中秋的日记,哎,每年的中秋不都一样吗?不是又要写“常峨奔月”,“吴刚砍树”,实在不行就写合家团圆共度中秋吧。我每到这时就会咬着笔杆子,脱着下巴,想啊想,月亮出来很久了,可我还是什么都没写出来。我记得二年级时,爸爸看我什么都写不出来,只好让我睡了,第二天很早爬起来,由爸爸口述,我写,终于交了作业。我还记得老师还把那篇日记当范文读给了全班同学。那时我还和妹妹一个班,当然我们的日记都是爸爸口述的(我都写不出来,妹妹自然也写不出来啊!),我很奇怪老师怎么没发现我们的日记雷同呢?后来那篇日记被我保存的很好,每年中秋节我都会把那篇“万能日记”搬出来救救急,直到老师终于发现我们大了,终于不用写有关中秋一类的作文了,我才把它赠予了上小学的妹妹,对了她还有个弟弟,我想是用的上的。

  中秋节是个相思的节日,从小到大,我们学过有关中秋的诗句都是酸酸的,就比如“每逢佳节必思亲”,这是很经典的。我也会长大,会离开父母,那时的中秋又会怎样呢?

  中秋节的故事讲完了。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7

  什么节日吃月饼?中秋节,没错。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传说,有个人叫后羿,做了许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赞扬。西王母给后羿长生不老丹后,后羿让他的妻子嫦娥保护仙丹,有一天后羿去打猎,他的妻子正在做家务,一帮强盗发现后羿不在家,就趁机威胁嫦娥让她把仙丹交出来。嫦娥见情况不好,她就把两颗仙丹吃到嘴里,飞到了月亮上面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羿非常想念他的`妻子,使用面做成像月亮一样的食物,希望妻子能下来和他一起吃月饼。

  在中秋节那天,我和家人去美丽的新蕾公园的河边来观赏月亮,抬头仰视,我看见月亮像洁白的玉盘,那么园那么亮,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月亮发出的光芒是那么柔和、那么柔美。奶奶指着月亮说:“那黑色的地方是挂花树,嫦娥和小白兔正在磨药,吴刚正在砍树。”我想在凡间的后羿肯定想他的妻子。那金灿灿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我想起一句古诗:“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月亮倒映在水上,风吹了起来,使水面荡起波纹,使月亮更加美丽。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此时我非常想念在外地的爸爸,祝他节日快乐。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8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好日子,那么在中秋节那天,大家又发生了什么新鲜的故事呢?接下来,我来给大家看看我中秋节的故事吧。

  昨天是中秋节,我和姥姥、姥爷去龙潭湖看灯会。那里的灯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看得我眼花缭乱。

  刚一进门,我眼前一亮,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挂满红灯笼的走廊。这是一个以双凤柱的'形式组成长廊开头,一对对柱子间悬挂着一个个红红的大灯笼,让人感觉到红红火火的气氛,走在其中,犹如走在一片红火的海洋中。我们一路走,看到了“嫦娥奔月”、“双龙戏珠”“百鸟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锦绣新区—魅力东城”……

  最令我难忘的是“精彩世博”那一组灯。这组灯是由一个“中国馆”和五个可爱的“海宝”组成。中间的“海宝”向我们微笑,它在莲花灯上不停地来回转,向周围的人展现出胜利的手势。左边的两个“海宝”一个拿着寿桃,一个手持灯笼;右边的两个“海宝”一个抱着大鲤鱼,一个守着“东方明珠”。它们带着中国各类吉祥元素把祝福带给人们,把“中国馆”烘托得美仑美奂。

  我抬头一看,美丽的月亮就在“中国馆”的上方,月亮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旁边还伴着一个小星星。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中秋灯会。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9

  在现在已知的故事中,嫦娥奔月之后,成为广寒宫仙子,其在东汉时期,关于嫦娥的传说,人们是有其他猜测的。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嫦娥偷了不死药奔月;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加上了一段,说嫦娥食药得仙,奔入月中,成了“月精”;东汉张衡则在《灵宪》中继续完善故事细节,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到了唐代,徐坚在《初学记》中打了总结,说嫦娥的结局是“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后来,随着玉兔传说的`带来,后来,人们觉得蟾蜍形象总不能看作是美的代表,它与月神的柔和、娴静、典雅也不相容,月宫蟾蜍和月神的自然形象发生感情上的冲突,于是以玉兔替代蟾蜍的想法油然而生,久而久之,玉兔就成了广寒仙子、月里嫦娥的再生形象。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10

  嫦娥是古代神话人物,射日的后羿之妻。相传在远古时代,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导致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非常强大,他同情苦难的人民。他一口气击落九个以上的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于百姓。因此,后羿受到了百姓的敬爱,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传授技艺和打猎外,终日陪在妻子身边。人们都羡慕这对才貌双全的恩爱夫妻。许多有志之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不择手段的彭猛也混了进来。有一天,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求教。他正好遇到路过的太后,便向太后要了一包仙丹。据说服下此药可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丢下妻子,便暂时将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被恶人彭猛看到,想偷药自己成仙。后羿舍不得丢下妻子,暂时将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被恶人彭猛看到,想偷药自己成仙。后羿舍不得丢下妻子,暂时将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被恶人彭猛看到,想偷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当后羿率弟子外出打猎时,居心叵测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下。后羿带着弟子离开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自知敌不过逄蒙,关键时刻当机立断,转身打开宝盒,取出长生不老药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户,飞上了天空。嫦娥牵挂丈夫,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傍晚,后羿回到家中,宫女们哭诉着白天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欲杀恶人,逄蒙却早早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它明亮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向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追不上。后羿无奈,思念妻子,便安排人在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了一张香炉桌,桌上放着她最喜欢吃的.果脯和新鲜水果,并在月宫为眷恋他的嫦娥举行祭奠。人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香案,祈求善良的嫦娥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11

  唐玄宗神游月宫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里还有一个颇为浪漫唯美的故事唐玄宗神游月宫’。

  开元初年,一次中秋佳节,唐玄宗与众大臣一起赏月,饮桂花酒,吃月饼,兴致非常好。唐玄宗望着天上那轮又大又明亮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忍不住浮想联翩,心想:“如果我能到美丽的月宫里游玩一趟该多好啊。”

  玄宗对旁边的国师说:“朕早就听说广寒宫的景色美不胜收,真想亲眼见识见识,您能做法带朕去月宫走走吗?”国师说:“这有何难。”只见他折了一根桂树枝,往空中抛去,树枝立刻变成了一座银光闪闪的大桥,直通云霄。

  国师和玄宗一起踏上银桥,往天上走去,大约走了几十里,眼前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空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国师说:“陛下,这就是月宫了。”此时,一阵悠扬的乐曲声传来,数百名仙女身穿素衣,轻舒广袖,在月宫的大厅里翩翩起舞。她们舞姿曼妙,真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整个大厅有五色祥云缭绕,阵阵异香扑鼻。那音乐声悠悠扬扬,百转千回,听得唐玄宗如醉如痴。唐玄宗对音乐很感兴趣,听过得好听的'曲子不少,可是还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美妙的乐曲呢。这曲子每一个音都那么和谐悦耳,浑然天成。哪怕是师旷在世,伯牙复出也弹不出那么完美的乐曲。

  唐玄宗问身边的国师:“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啊?”国师回答:“叫做《霓裳羽衣曲》”。唐玄宗仔仔细细地听着曲子,一边听一边默默地把曲谱记在心里。一曲终了,唐玄宗觉得余音绕梁,他和国师一起从桥上往回走。等他们到了地面,银桥消失不见了。这段神游月宫的经历让唐玄宗犹如做了一场美梦,一直沉浸在仙境的美好中,流连忘返。

  唐玄宗想让自己能随时都看到月宫中那样奇幻唯美的景象。于是他根据自己记下来的曲谱,再加上一些创作,写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让梨园弟子们演奏,宫女们伴舞,杨贵妃领舞。每次演出的时候,宫女们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杨贵妃在中间犹如天女下凡,仿佛在月宫里看到了景象又重现了,唐玄宗经常看的如痴如醉。

  从此,霓裳羽衣曲成了唐朝最有名的大型宫廷乐舞。唐玄宗年老了以后,不理朝政,成天沉迷于奢侈享乐,歌舞升平。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霓裳羽衣曲》竟然成了亡国的靡靡之音,这些是后话。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12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小故事 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04-14

中秋节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4-14

中秋节故事04-22

中秋节的故事12-01

民俗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民俗故事04-13

中秋节嫦娥的故事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04-13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06-13

中秋节的由来故事01-29

[实用]中秋节的故事01-28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