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时间:2024-05-17 09:13: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蜗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xx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略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3

  教目:

  1、能用各种官直接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水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辨别物体特征

  3、认识水

  4、解物质三种见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良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同形状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我都能见物体面我研究物体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

  (1)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别注入烧杯用眼、鼻、舌辨别颜色、气味味道

  (2)每杯液体背放置支白色粉笔让观察透明程度

  (3)讨论:水物体

  (4)归纳:水种色、味、透明液体

  2、实验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观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让观察自文具盒、橡皮、课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状容器观察水没固定形状没定体积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4

  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两杯冷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件出示一包奶茶。

  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

  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

  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

  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

  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

  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4.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棒。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

  (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

  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拓展

  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

  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

  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

  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提问,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夜间的巡警

  一、引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存款现在有多少了。今天就让我们来从中选出一些问题来解决吧!

  今天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

  生:我从问题银行中提取了一个问题:晚上,动物是否都安静的睡觉呢?

  生:有些动物白天睡懒觉,晚上干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二、夜间的巡警

  打开课本37页,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然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全班为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阅读课文,分配角色,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

  说说你在刚才活动中的感受,在这些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动物夜间通行证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哪些上夜班的动物?关于它们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把我们的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二、观察与讨论

  这些动物是怎样上夜班的?

  它们上夜班都在做什么?

  小组内整理一下我们所知道的,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汇报交流。

  三、动物夜间通行证

  有些动物是上夜班的,给他们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吧,否则猫头鹰警官会抓他们的!

  在办证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关于这种动物的那些资料?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老师这有一张蟾蜍的夜间通行证,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小组选择一种上夜班的动物,为它们办一张通行证吧!

  全班展示交流。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5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流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流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流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

  观察蚂蚁流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学习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

  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

  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液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水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

  (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

  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既复习了固体相关知识,又明确液体的概念。]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

  (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

  (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

  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

  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设计意图: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事物是复杂的,因此认识事物需要用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不同的液体,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对这几种液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对液体的黏稠度和流动性有了认识。]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

  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

  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动脑过程。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思维在前,行动在后。

  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学生设计研究方案。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

  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谁跑得最快。

  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9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热爱小动物,乐于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猫和兔的相同点,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吃奶长大。

  4、能认识多种常见的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兔的生活习性的图片,活兔或兔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有目的的观察兔的生活习性,收集有关兔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兔的身体特点。

  教师出示观察材料,兔或兔的挂图。

  二、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板书到黑板上。

  三、比较猫和兔的异同,揭示哺乳动物的概念。

  1、将兔的特点和前面一课观察过的猫比较,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到课本上。

  2、研讨、汇报。

  3、教师小结。

  像兔和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长毛,胎生,小动物吃它妈妈的奶长大,叫做哺乳动物。

  四、运用概念判断,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指出课本中的这些小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你能说说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研究鸟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从它们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别的动物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将这些方面特点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选定一种动物,继续研究它的生活习必性,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养小动物的认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解开一些迷惑,收获一些知识,发现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你们觉得他们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没有?有哪些你们还弄不明白的地方没有?

  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

  1、学生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全记在黑板上。

  2、整理问题:当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剩下的问题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确定研究方法。

  学生选中问题后,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确定好他们的探究方法。

  四、课后探究。

  五、记录探究结果。

  六、汇报探究结果。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在本课中学生要对水、洗洁精、油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加深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液体的流动的快慢速度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过的物体表面的状况、液体自身的黏度等。本课的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滴流板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体多少一致、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本节课只有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在滴流板上比赛三种液体流动得快慢,得出结论,内容比较简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液体流动速度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学好这节课的基础。还有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还不规范,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都要注意培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液体都是会流动的,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对比实验进行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赛。

  难点:设计一个控制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实验。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是教学目标达成比较好,科学概念的建立比较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液体流动有快有慢”、“液体流动快慢是受液体黏度不同影响的”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也基本掌握了“黏度”这个科学词汇。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和科学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仅参与比较充分,思维也得以有序地发展。

  二是在追求试验方法多样性的同时还兼顾科学竞赛的公平性。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保持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相同。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我在课前游戏中就渗透了公平竞赛的思想,所以这堂课在讨论实验公平性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师生共同的互动,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

  但是在本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首先是在学生使用滴管时,教师的指导还没到位。有几组学生在滴同样多液体时,滴上一滴他们把握不好,出现了比赛的不公平,导致实验出现误差。还有就是提供学生材料时。为了公平,让学生在玻璃片上进行竞赛,有一组学生没听仔细,他们还是在塑料尺上来进行实验的,教师应该强调更清楚点,对学生的关注更全面点。

  2.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当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比赛更公平、公正?其实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个问题上去,问学生:比赛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会更有目地些。

  3.教师的语言不够干脆,显得比较啰嗦。每当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想法后,我总喜欢去重复学生的话,这不仅让费时间,还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努力去改掉这个坏习惯,教学时语言要简练些。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4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生说出记录)“想再去看一看吗?”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2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24

中班上册科学教案01-08

大班上册科学活动教案详案《有趣的复制》03-06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2-1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范文04-07

三年级上册教案11-05

科学上册教学总结04-25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