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常识>《中医养生小常识

中医养生小常识

时间:2024-05-15 10:14:12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养生小常识

中医养生小常识1

  怎么做经络拍打养生法

中医养生小常识

  经络拍打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经络拍打法通过对身体做一些简单的拍打动作,从而达到通经活络、强筋壮骨、活动关节的效果,更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经络拍打法有效果吗?想要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我们该具体拍打哪些身体部位呢?

  拍打头颈部

  站立或坐在椅子上,双目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沉肩坠肘,然后举起双臂拍打头颈部。左手拍打左侧,右手拍打右侧。先从后颈部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向后拍打,直到后颈部。如此反复5~8次,心中默数数字,精神宁静,呼吸自然。

  拍打肩部

  站立或正坐于椅上,用左手拍打右肩,用右手拍打左肩,每侧拍打100次。可防治肩痛、肩酸、肩周炎及肺不张等。拍打双上肢 用左手拍打右上肢,用右手拍打左上肢。拍打时要周到,上肢的四周都拍遍,一般每侧拍打100~200次,可预防或缓解上肢肌肉发育不良、上肢麻木、肢端紫绀及半身不遂等。

  拍打胸背部

  冬天应脱掉棉衣。取站立姿势,全身自然放松,然后双手半握拳。先用左手拍打右胸,再用右手拍打左胸。先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左右胸各拍打200次,拍打完胸部再拍打背部。手仍半握拳,然后用左手伸到头后去拍打右背部,再用右手拍打左背部,每侧各拍打100次。胸背部有丰富的胸壁神经和脊神经,支配人体运动及心肺功能。拍打胸背可刺激胸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促使体内血液循环加快,通过神经传导,增强内分泌功能。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及肌肉发育不良。

  拍打腰腹部

  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后腰部左右转动。随着转腰动作,两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动时,带动左上肢及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时右手向右腰部拍打。如此左右反复进行,手掌或拳有意识地拍打腰部、腹部,每侧各拍打200次。

  拍打双下肢

  正坐在椅子上,先拍打左腿,左脚放在矮凳上,使整个下肢放松。用双手从上到下、从里向外,再从下到上、从外向里,由大腿到小腿进行拍打,然后再换拍右腿。一般各拍打200次。可防治老年性下肢麻木,增强新陈代谢,对偏瘫的肢体有一定治疗作用。拍打双上下肢和肩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紧张,使局部关节尤其是肩、肘、腕、指、膝等关节得到适度的放松。由拍打所产生的震动波和冲击波,可传导至肌肉的深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柔韧性,有利于肌肉劳损、颈椎病、关节炎的防治。

  进行拍打疗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拍打时全身要放松、自然,不要紧张,颈直胸挺,呼吸平稳,排除杂念。

  2.拍打时用力要适当。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宜过猛。有病变的关节肌肉处用力可稍大些,节奏可稍快些。拍打胸腹部时动作要稍轻,不要重拍重捶,防损伤内脏。

  3.拍打时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周到全面,不可东一下西一下地胡乱拍打。拍打最好安排在早晨起床后进行。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介绍的有关经络拍打养生法的介绍,我们对中医养生有了很好的了解。经络拍打养生法几乎没有副作用,并且它的功能很多哦,例如可以缓解工作一天的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效果,大家快来试一试呀。

中医养生小常识2

  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冬天季节比较特殊,而在这个季节是适合储存能量,强身健体的季节,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季节滋补身体,让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而通过了解一些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可以让效果更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冬季要食用一些温热松软的食物,而切记不要食用一些阴寒湿冷的食物,在这一方面身体上要多加注意。

  1.冬季养肾。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原动力,对人整个身体器官运作起着极大的作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天多吃苦味,少咸味,在冬季,肾脏的表现一般都偏往,如果在饮食上味道比较咸的话,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3.冬季进补: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冬季是储存能量非常重要的时节,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

  4.冬季老年人养生,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弱,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再接上冬天的季节异常,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温馨提示: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

  冬季养生有“六收”

  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有气喘或咳嗽,则是肺气不收不降的表现。肺气不收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气受到寒气逼迫就要上逆来抵抗,这时不能单纯收肺气,需要先发散外寒,常用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不降,这时一般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懒等不适,可以将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

  收神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只有半夏、高粱米两味药,可以各取20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收涎

  中医将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称作“涎”,它具有润泽口腔的作用,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内经》中说:“五脏化液……脾为涎”,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涎液能润泽口腔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想“收涎”需要先健脾,小儿流口水可用白术、茯苓、冰糖各10克,共研为末,放入瓷碗中,加水100毫升,入锅蒸30分钟,取药汁分3次服;成人流口水可用白术、益智仁、茯苓各10克水煎服,有健脾收湿之效。

  收汗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收精

  精如果不收,就可能表现为遗精、遗尿。为什么会这样?那时因为我们肾的收藏功能正在下降。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那就应该要考虑怎么去补肾固精了。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除此之外,还可艾灸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也可以起到固肾敛精的作用。

中医养生小常识3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適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小常识4

  1、冬季养生需要补肾

  节欲:冬与肾水相应。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关系着人的生命中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全过程。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关系人的大脑功能。冬日养生要顺应自然,最重要的是藏,即藏精。对肾精的保藏主要是节欲,减少房事,避免过度的房事。另外,适宜的气功导引法可以补肾藏精,不妨多多练习。

  2、冬季养生需要多晒太阳

  多晒太阳:冬日里阳气内敛,外在的阳气不旺。多晒太阳是调摄七情、克服不良情绪的自然疗法。太阳可以驱散阴霾,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心情自然会明亮起来,不良情绪随之消除。在冬天里寻求一种安静的精神状态,可以保精怡神。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明,多晒太阳可以促使钙质吸收,从而强壮骨质,也是藏精的不二法门。

  3、冬季养生需要坚持运动

  别拒冷空气,冬天不少人会终止健身活动。研究表明,空气和皮肤温度间的差异刺激,能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提高肌肉兴奋性与收缩能力;同时 有效改善内脏功能。经常从事户外体育锻炼,可增强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掌握科学方法,进行多种健身锻炼,同样收效良好。冬季可选择慢跑、跳健 身操、打太极拳、室内器械练习、冬泳等。

  冬季养生汤有哪些

  苹果蜜枣瘦肉汤

  作用: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润筋脉。适用于秋季天气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一般小儿秋天常食用,可润燥生津。

  用料:苹果1—2个,瘦肉100克,蜜枣4枚。

  做法:苹果去皮、心,切片。与瘦肉、蜜枣同放入锅里。加适量清水,煲1小时便可食用。

  白萝卜鱼泥

  作用:鱼类中含有大量的`锌和不胞和脂肪,萝卜除含有锌外,还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脂肪的吸收。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用料:鱼1块、擦碎的白萝卜2大匙、高汤适量。

  做法:鱼泥可以选用刺少的鳕鱼或草鱼中段,放入水中煮熟,剔去刺,碾成泥。鱼泥和碎萝卜一起放入锅内,再加入高汤一起煮成糊状。

  大骨冬瓜汤

  作用:大骨除含蛋白、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提供钙质。冬瓜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能消热解毒、利尿消肿,止渴除烦。

  用料:猪腿骨、冬瓜、葱、姜、枸杞。

  冬季养生食谱有哪些

  韭菜粥

  材料:韭菜、白米、猪肉少许。

  做法:首先,把白米粥煮熟,再加入适量切碎的韭菜以及少许猪肉,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功效:韭菜内含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铁等物质。

  鸡蓉豆花羹

  材料:鸡脯肉、料酒、盐、味精、湿淀粉、笋片、香菇片,虾仁、鱼片做法:先将鸡脯肉洗净、剔去粗筋,剁成极细的蓉泥,再将鸡蓉盛入碗内,加少许冷水、料酒、盐、味精、湿淀粉,用筷子搅拌均匀。接着,将鸡蛋清打入碗中,用筷子按同一方向搅拌成糊状,倒入鸡蓉碗中拌匀。将笋、香菇、鱼肉分别切片。然后,炒锅上火烧热,倒入高汤烧沸,放入笋片、香菇片,虾仁、鱼片和料酒、盐、味精烧沸后,撇去浮沫。在原锅,改用中火,鸡蓉糊慢慢拖放入汤水中,见凝聚并浮起,呈豆花形时,用漏勺捞出。最后,将汤水先出锅盛装在汤碗中,放入鸡蓉豆花,撒上火腿末即可。

  功效:适合孕妇和学龄前儿童进行营养不良调理和冬季养生。

中医养生小常识5

  1、养阴益气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秋冬时节,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选用温补中药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2、适度饮水

  在“饮食的金字塔”中,水处于最底层。也就是说,水是人体最基本所需,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秋季天气干燥,易使人产生燥气。而秋燥最爱攻击肺,所以当燥气上升时,咳嗽、哮喘腹泻、皮肤干燥等疾病首当其冲。此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水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此外,秋天易出现身体困乏,也就是俗称的“秋乏”。而科学地饮水也可以缓解秋乏症状。

  秋季应多喝开水、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尤其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时,要少量频饮,而不要一口气喝得太多。研究发现,此法既可使人体津液得以补偿,对内脏也没有损害。而一次大量饮水,反而会损伤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

  3、吃蜜少姜

  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姜是好东西,但是到了秋季还是少吃姜为好。过去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大概意思是秋天不吃姜,夜晚不吃姜。当然,这并不是说秋季就绝对一点也不吃,关键是不能“多食”和“夜间勿食”。

  4、及时添衣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尤其要加强头、背、腹、足等部位的御寒。人们应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消息,备好防寒服装,早晚穿好外套,并逐渐增添内衣,为使腹、背不受凉,最好内着一件毛背心,由于寒多从脚下起,同时还要穿好鞋袜。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时候,不少人可能会选择睡懒觉,但专家认为,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所谓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规律了。

  6、多晒太阳

  人体在补充充足的.阳光之后是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的,然而,当秋季来临的时候,阳光的照射便不再想夏天那样的强烈,雨天也会渐渐的增多,这个时候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就会一直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的分泌,会让人感觉到心情低落。

  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如果是在阴雨天,可以将屋内的照明设施打开,同样可以提高人的兴奋度。

  7、减辛增酸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湿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肺燥伤肝要吃酸: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因为许多酸性食物,如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

  8、静养心神

  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时节;但秋天也是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的季节。在此时节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又称“秋悲”。

  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9、调理脾胃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梨等食物。

  10、加强运动

  秋天人们可以参加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还能增强体质,增进机体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锻炼后胃液分泌加多,肠胃蠕动增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像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适合秋季的运动,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

中医养生小常识6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春季中医饮食养生知识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中医补阴药膳

  阴虚证多见于热病后期与多种慢性病,常见有肺、胃阴虚与肝、肾阴虚等证。肺胃阴虚较为轻浅,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波及肝肾,尤其损及肾阴。肾阴又是元阴之本,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滋养,濡润作用。当肾阴虚损到一定程度,又会阴损及阳。补阴药膳多以甘凉滋养阴液药物和滋补营养食物配伍。

  凡以滋养阴液,并能改善或消除阴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膳,谓之补阴药膳。

  中医补阴药膳:天门冬膏

  材料:鲜天门冬500克。

  作用:滋阴润燥,清金降火。

  做法:天冬洗净,去心皮,细捣,绞取汁澄清,以纱布滤去粗渣。将汁入砂锅文火熬至成膏。每服1~2匙,空腹以温黄酒调服。

  适用于肺燥、肺痿咳嗽,皮肤干燥皱裂。

  中医补阴药膳:百合龙眼粥

  材料:百合15克,龙眼15克,小米150克,红糖适量。

  作用:百合味甘,微苦性中,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用,内含秋水仙碱,有增加肺灌流量,抗组织胺性哮喘,止咳作用。龙眼味甘性温,有养心,补脾,安神,补气作用。小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退热。

  做法:百合,龙眼洗净,放入锅内先煮,后放小米,煮熟即成。

  本膳适用于咳喘,痰血,虚烦,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眠,心慌,健忘,神疲体倦,饮食无味,消化不良以及贫血者佐餐。

  中医补阴药膳:百冬灌藕

  材料:生百合60克,山药100克,天门冬60克,大枣50克,牛乳100克,蜂蜜200克,白茯苓60克,鲜藕5大挺。

  作用:百合润肺止咳,含蛋白质、植物油及微量秋水仙碱和多种生物碱,有增加肺灌流量、抗组织胺性哮喘与止咳作用;天门冬滋阴清热,清肺润燥,含天冬酰胺、p-谷甾醇、皂甙等,有镇咳祛痰作用;山药健脾益气,补肺、固肾、益精,含有皂甙、胆碱、淀粉、黏液质、糖蛋白、氨基酸、维生素E,有抗衰老、降血糖、强壮作用;茯苓健脾化痰;藕、蜂蜜滋养肺肾,止咳平喘。诸药食相配,有滋肾润肺之功效。

  做法:将百合、山药、天冬研烂,加蜂蜜再研磨极细,大枣煮熟去核做成枣泥,入茯苓粉,调入牛奶,令稀稠适中,灌入藕孔中令孔皆满,上屉蒸熟即成。

  适于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者佐餐。

中医养生小常识7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推拿来进行养生。这是因为推拿按摩经济简便,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为此受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欢迎。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推拿按摩上肢的四个穴位可以长寿哦。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然后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上肢与胸部和颈部相接,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上肢有很多穴位,有劳宫穴、内关穴、外关穴等等,其中有4大穴位是常用穴位,常按摩可疗疾、助长寿。

  劳宫穴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轻压掌心,中指与无名指两指间即是穴位。

  动作要领:将一只手握拳,然后用曲骨处叩击另一手的'劳宫16次,之后再换手叩16次。

  作用:清热泻火,开窍醒神,能除心烦,治心火过盛引起的口腔溃疡,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内关穴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关节,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在两条大筋之间。

  动作要领: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压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胀为度,左右各按1~2分钟。

  作用:可以起到宁心安神、疏肝降逆、调和脾胃、活血通络之功效。

  曲池穴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横纹头呈现凹陷处即是穴。

  动作要领: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两手交换按摩1~2分钟。

  作用:祛风解表,调理肠胃,疏利关节,能调理脏腑功能,泻火去热,是治疗上肢偏瘫的主要穴位。

  合谷穴

  取穴方法:拇、食指张开,使虎口拉紧,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前弯曲,拇指尖所指凹陷处即是穴位。

  动作要领:一手拇指张开,虎口拉开,另一手拇指按压穴位进行揉按,两手交换按压1~2分钟。

  作用:具有通经镇痛、解表清热、开窍醒神、熄风之功效。主治头面五官疾病,治牙痛有特效。

  中医提醒,按摩穴位时,要掌握力度,不可过轻或过重,过轻达不到理想中的疗效,过重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发生。

  推拿不当影响健康

  推拿是指医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通过不同的推拿手法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推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被广大医者所推崇,发挥着重要医疗作用。而且脚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功能,被视为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说推拿可以给你带来保健功效,但是如果你不遵守一个适当的原则或者选择一个比较正确的推拿方式,那么就有可能会威胁到你的健康,所以希望大家在推拿的时候都能够注重这些问。

  1、晕厥

  推拿时发生晕厥,主要可能是病人过于紧张、体质虚弱、疲劳或饥饿的情况下,因推拿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而引起。一旦病人出现晕厥,应立即停止推拿,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头部保持低位,经过休息后,一般就会自然恢复。如果病人严重晕厥,可采取掐人中、拿肩井、合谷、按涌泉等方法,促使其苏醒,也可配合针刺等方法。如属于低血糖引起的晕厥,可让受术者喝些糖水。

  2、破皮

  在使用擦法时,因操作不当有时可导致受术者皮肤破损,此时应做一些外科处理,且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不使用擦法时,不可硬性磨擦。

  3、皮下出血

  推拿一般不会出现皮下出血,若病人局部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能是由于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出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推拿,一般出血会自行停止,2—3天后,可在局部进行推拿,也可配合湿敷,使其逐渐消散。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关于中医养生中的推拿养生的一些常识的详细介绍,大家看完之后对于中医养生推拿应该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还有就是,推拿不当的话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为此建议广大的朋友,在进行推拿养生的时候,一定要请专业的人操作哦!

中医养生小常识8

  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旺盛,阴气也从夏至开始滋长。养生应要顺应自然,一方面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炎热的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轻音乐是一个调自的好方法,轻音乐能舒缓气息,使心里得到平静,让心脏得到休息。

  夏季,我们不忘皮肤的防晒,但后脑阳晒却被忽视了。后脑是全身阳气最盛的部位,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体内不断聚焦阳气,阳气过盛容易出现中暑症状。所以出门应做到后脑的防晒。

  夏季常会出现胃肠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疰夏”。因此夏季饮食应采用清淡食材,宜吃冬瓜、萝卜、黄瓜、黑木耳、苦瓜、淡水鱼、养生茶及有利于和胃养胃的食物。

  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食物和水容易被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污染;加上幼儿的肠胃功能比较虚弱,所以幼儿易患肠胃炎。尤其是幼儿如果过多吃冰激凌等冰凉食物,加上呆在空调房里时间比较长,容易使腹部受凉,使肠胃受寒而引发腹泻等肠胃疾病。家长们都知道,当孩子感冒、腹泻痊愈后,胃口就会一下子变差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吃了抗生素后,影响了正常菌群的生长,使维生素的合成减少,而引起消化功能下降。而一些中医方法则没有这方面的副作用。

  相比于西医,小儿推拿没有副作用,不会影响食欲,且可以调理脾胃功能,起到预防肠胃疾病的作用。中医认为由于幼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在夏季更容易出现肠胃问题。所以幼儿在夏季更需注重调理脾胃,家长可自己进行尝试小儿推拿保健方法:可以每日采用补脾法(旋推大拇指螺纹面,按压5~10分钟左右)、捏脊(5~10次)等方法进行调理脾胃。

  在预防上,饮食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夏季饮食宜清淡卫生,不要吃过冷、过烫的食物,以及大量的水果,更忌暴饮暴食。另外还需注意局部保暖:睡熟以后腹部要盖以薄被或毯子;空调的温度不能调的太低,并避免电风扇和空调出风口直接对着身体,特别是直接对着腹部。此外,为了让孩子消化功能恢复得快一点,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恢复肠道菌群的药,如妈咪爱、整肠生等。当然,以上的几种小儿推拿保健方法,也同样可以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中医养生小常识9

  1、早餐一定要吃好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关键的一餐,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4、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

  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

  每天两个水果

  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

  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

  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

  养生保健:中医教你如何养生

  现在的人看似很健康,其实大多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不过关注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养生的方法非常多,中医在调理、预防以及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也非常多,而且特别的是不同体质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带来大家一起了解。

  1、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估计是每个爱吃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了,但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五味调和、均匀的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吃饭的时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饱,也不要接触太多的寒凉类的食物。

  2、运动养生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运动不足或者劳累过度,都可能造成“劳伤”,使身体不能达到一个良好平衡状态,更别说强身健体了。

  3、静神养生

  中医提倡“以静制动”,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安心静气,可以使我们形成一种良好情绪,从而找到健康力量的关键。中医提倡“以静制动”,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安心静气。

  4、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网络系统,中医上通过刺激、按摩、针灸等方法来把各个穴位打通,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

中医养生小常识10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0、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1、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2、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3、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4、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5、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6、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7、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8、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29、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0、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中医养生小常识11

  梳头,是一件在普通不过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梳梳头的,女孩子更是,可能每天梳头的次数不止一次呢。其实,梳头在中医养生中也是一种养生方式,大家知道吗?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一些穴位,从而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究竟梳头养生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它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其实,自古以来,梳头就是一种养生保健方式,被历朝历代的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著名医生孙思邈非常注重养生,他就推崇梳发养生法,他长期坚持“发宜常梳,年过一百了却依然身强体壮,精神硬朗。还有,慈禧太后也非常推崇这个,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太监为她梳头按摩,据说到了花甲之年,秀发没有一丝白发,仍浓黑稠密。

  《养生论》中有“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之说。《黄帝内经》也有“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名言。在《养生方》中说到梳头,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发不落而生和“头不白的神奇效果。现代人头发早白、脱发现象日趋严重。其实,古人的梳头妙方是通过头部神经的反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对头皮及毛发的血氧供应,使头发乌黑光润。

  头部按摩时间最好是在早晨

  人体经络遍布全身上下,脏气的输养全靠循环功能起传导作用。头顶正中央的“百会穴就是结合各经络的穴位。头部按摩时间最好是在早晨,早上是阳气升发之时,以牛角梳、木梳、玉梳为好。每天早晚双手伸开,用手指指尖触及头皮,顺经络走向从前额正中开始,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顺序梳理,逐渐加快速度,动作缓慢而柔和。

  然后再梳理左右两侧至于头顶。梳齿与头部表面要倾斜一定角度,逆向顺着头形梳理,每分钟约20至30下,每次3至5分钟。如头痒或出现少量脱发,则可每次增加50下,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除疲劳,促进头发生长之疗效,以头皮有热、胀、麻感为佳。脑力劳动者和职业女性,常用梳子梳头数分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备感轻松舒适。

  中医这样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头为身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其实大家知道吗?我们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穴位数量可是高达50个。而梳头的话可以对头部这些穴位起到按摩的'作用,使得人体的头部的经络气血更加通畅,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器间的沟通,起到清心醒目,开窍宁神的作用。

  另外,梳头时梳齿与头发间频繁接触摩擦,可产生静电感应,对头皮末梢神经是一种良性刺激,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使老年人记忆力增强,延缓大脑衰老,改善头皮及颅内营养,对顽固性失眠症以及颈部酸痛有一定作用。头皮末梢神经是一种良性刺激,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使老年人记忆力增强,延缓大脑衰老,改善头皮及颅内营养,对顽固性失眠症以及颈部酸痛有一定作用。

  梳理头发既能清理头发灰尘、污垢、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的同时,还能改善头部皮肤新陈代谢和皮脂腺分泌,实在是妙不可言的健身之法。

  梳子养生的好处

  梳子梳背能促进血液循环

  梳子梳背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很多白领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久了就容易背痛,肌肉容易僵硬,血液循环不畅,尤其是背心窝,总觉得应该用什么硬物顶住,以痛治痛才觉得舒服。如果平常用梳背或梳柄常拍打背部或按摩背部,可以起到按摩背部、促进血液循环的养生作用。

  梳子梳颈可预防感冒、颈椎病

  我们人体颈部有一个大的椎穴,它位于经不得下端,如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如果您的突起骨不太明显的话,可以试着先活动一下脖子,不动的那个骨节就是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如果用梳背或梳柄经常按摩这个养生穴位,则可以起到预防感冒以及颈椎病等疾病的作用。

  小梳子大学问

  在忙碌的都市里,简单的头部保健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梳子开始。

  女性寿命比男性长跟梳头多有关

  梳头养生的说法在古今医学、养生、生活等各领域广为流传。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的主宰,也是五官和中枢神经之所在,被誉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掌管着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

  梳头的时候刺激头部经络和穴位,可以使头部毛孔张开,排泄邪气的同时疏通经络。隋朝名医巢元方早就提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养生保健书《清异录》说:“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

  近代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也发现女人比男人寿命长,与女人比男人梳头多有关。

  头部有50个穴位与全身器官有关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近50个穴位。

  经常梳头,可使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熄风的功效。通过梳齿与头发的频繁接触摩擦,还有明目祛风、消除头痛、稠密头发的作用。

  每天用木梳梳到头皮发热发麻为佳

  对于很多生活忙碌的人来说,梳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保健方法了。像我们以前用的木梳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具体方法为:由前额向后梳,用力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两分钟内梳一百次为一回,每天早晨梳2-5回,下午或傍晚也可再梳一次,以头皮有热、胀、麻感为佳。梳齿宜圆滑。其余闲暇时间亦可,切忌在饱食后梳理,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所用头梳宜取木质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

  根据自身体质和状况,有重点地梳理

  容易感冒的,可着重梳正面专门抵御风寒的膀胱经;经常头晕的,常梳督脉这条中间线,不仅能缓解头晕头痛,还会越梳越精神;胃肠不好的,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多次梳理,可缓解症状。

  身体健康从疏通头部经络开始,梳头则是疏经通络最直接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养成好的梳头习惯,长期坚持,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能远离疾病困扰,永葆健康和活力。

中医养生小常识12

  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杜仲茶

  杜仲性温,味甘微辛,能补肝肾、强筋骨,对肾虚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软弱无力、小儿肾虚两下肢麻痹以及妇女肾亏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者,最为适宜。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解释说:“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盖腰为肾之府,动摇不能,肾将惫矣。杜仲补其不足,益肾故也。”

  宜用白瓷盖碗杯或茶壶。每次3-5克,可根据个人口感喜好放量。如投茶3克,加水150-180毫升即可。水温一般85度左右即可。建议第一次以5秒,10秒,15秒以后逐渐时间接近加倍延长,刚开始接触的人出水稍微快点,然后每泡茶尽量沥干!

  蒲公英茶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促进消化、催乳、清血、强健肝脏、利尿,改善胆石、便秘、畏寒、青春痘、气喘。 可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植物体中含特有的`多种健康营养的活性成分,同时含有丰富微量元素。其钙含量为番石榴的2.2倍、刺梨的3.2倍,铁的含量为刺梨的4倍,更重要的是其中富含具有很强生理活性硒元素Se。除此,蒲公英是天然的利尿剂和助消化圣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不仅可以帮助预防缺铁引起的贫血症,而且它的大量钾成分还可以与钠一起共同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并使心率正常;因此,蒲公英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学价值。

  薏苡仁茶

  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之功,对平衡血压和血脂也有好处。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为薏苡仁脂、薏苡仁内酯等,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机会。

  取薏苡仁15克,绿茶3克。将薏苡仁捣碎,与绿茶共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温肾止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遗精早泄、阳痿不举、性欲低下、心烦失眠等症。

中医养生小常识13

  中医理论的应用

  在中医减肥理念是调理加瘦身,即内服外敷,双管齐下,而中医角度来分析,它会分为“寒底”或“热底”这两种属性。

  而不少女士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寒底”或“热底”,若然不慎误解自己的体质,对饮食宜忌一知半解,有机会会出现反效果。

  【寒底】

  特征:

  瘦削身形

  怕冷,手脚经常冰冷

  面色苍白

  喜热恶寒

  口淡乏味

  肥胖特征:

  下半身水肿,特别是腰间位置肥胖

  甚至少吃东西都容易发胖

  针灸减肥,名不虚传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刺一个疗程能减4至10公斤,有时针刺一次就可以减一斤左右,效果之好,令人不可接受。

  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门(双侧)、天枢、大横。

  辅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配穴:胃肠湿热型配:曲池、粱丘、内庭;

  脾虚湿热型:阴陵泉、水分、水道、脾俞;肝郁气滞证配肝俞、太冲、阳陵泉、三阴交。

  辨病取穴:

  1;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

  2、减肥三穴:胃肠湿热证加肥一穴中脘旁开一寸;

  气滞痰阻型加肥二穴肚脐旁开一寸;

  脾肾阳虚证加肥三穴关元旁开一寸;

  辨证取穴:

  有人总结1994-20xx年针灸减肥的文献发现:肥胖分型主要有六型,胃肠湿热型、脾虚湿阻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6型。其中,六型都取足三里、三阴交;4个证型都取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有三个证型都用到曲池、公孙、丰隆、支沟、肝俞。

  肥胖原因:

  “寒底”人士的新陈代谢比较慢,以中医来说,是属于脾虚和肾虚的

  从腰间开始发胖,严重者之腰以下部位容易水肿,特别是双脚

  水肿最主要原因是淋巴阻塞,其次是肾和脾的功能失调加上常食生冷食品,引致肥肿难分

  人体吸收了水份后,由肾过滤后排出,肾功能差,喝愈多水会愈胖

  脾的特性喜燥恶湿,若经常饮冰冻饮料,亦会令它受损

  治疗方法:

  少食寒凉的食物

  戒冻饮

  多吃蔬菜类及姜可驱走寒气

  多吃温热性的水果,如荔枝、龙眼、榴梿、椰子

  因肥胖而抑制胃口,导致身体缺乏能量,新陈代谢会变得更加慢

  可选择拔罐针灸治疗,若针对下半身的`通淋巴疗程,两至三个月可以减去十多磅。

  【热底】

  特征:

  强壮身体

  怕热

  面色红润

  ※喜寒恶热

  口干口气重

  肥胖特征:

  身体内积聚大量毒素,属于全身脂肪型肥胖,亦有胃腩人士

  肥胖原因:

  “热底”人士的食量比较多,愈食愈想吃而引致肥胖原因

  经常进食煎炸油腻食物,导致湿热积聚在脾胃而出现肥胖

  主要问题是来自胃部,因饮食不当引来的火气,俗称‘胃火“。

  治疗方法:

  抑制胃酸分泌,排清宿便和毒素,令胃酸分泌少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多吃寒凉性的水果,如西瓜、芒果、苹果、橙、香蕉

  可选择适当的针炙治疗五脏六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达至减肥效果。

中医养生小常识14

  感冒介绍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这里先讨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q…[详细]感冒的病因|感冒的症状|感冒的治疗|感冒的预防搜索:感冒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

  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责任编辑:实习董川霞)

中医养生小常识15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中医养生小常识】相关文章:

中医秋季养生小常识07-31

养生保健的中医小常识03-10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03-02

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03-04

关于养生的中医理论小常识03-11

中医冬季养生小常识 冬季必吃这些食物03-04

夏季养生小常识_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03-06

中医夏至养生06-20

秋分养生小常识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