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案

时间:2024-04-22 08:08:1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文化》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教案

  《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文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巴尔扎克、贝多芬、梵高等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人物及其作品,初步掌握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物及他们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人物及其作品的同时,能积极同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逐步形成自己关于人物及其作品的见解主张,言而有据,推论的当。

  2.感知世界近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理解其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等人的理性觉醒”的表现,认识伟大文学艺术作品正是由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变化发展的矛盾,真实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才成为真正的传世经典,为后世人所铭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活动设计1: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谈一谈,你所了解的近代文化。(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作品或贡献,亦可以是近代文化产生的背景等。)”

  【设计意图】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初步感受学生对近代文化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角度看,使他们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建构所学知识,激发其想象的空间,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知(对话近代文化大师)

  活动设计2:“认识大师——让他的作品说话”

  (1)出示视频——《英雄交响曲》及其乐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初衷是什么?

  ②《英雄交响曲》能成为交响曲中的“英雄”,原因何在?

  ③《英雄交响曲》在告诉我们,真实的贝多芬应该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及思考回答问题,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尤其是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所在;二是让学生从贝多芬的音乐特点思考贝多芬的性格特点;三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结合个人经历来分析个人作品。

  (2)出示文字材料《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并提出问题:

  ①根据文字材料,谈谈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②从这个文学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资产阶级的何种特点?

  ③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这种人物及他们的作为持一种什么态度?

  文字1 ——“葛朗台经营着一百英亩的葡萄园,在收成好的年份,可以产七八百桶葡萄酒。他拥有十三个农场、一座老修道院,为了节约,他把修道院的窗户和拱门都用墙堵死了,这是保护这些东西的一个方法。他还有一百二十七英亩草场,那里有一七九三年种下的三千棵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最后,就是他住的那所宅子了。

  这是他的'可见财产,至于他的其他资产,……所有人都相信葛朗台先生有个秘密宝库,一个藏满了金路易的密室,晚上他会在密室里瞧着大堆的金子,那高兴劲儿真是难以形容。贪婪的人们都认为此事证据确凿,因为他们看到这个老头的眼睛里似乎都闪着黄色金属的色彩。

  一个习惯于从资本中赚取巨额利润的人,其目光就像浪荡子、赌徒或阿谀奉承者一样,有着某些难以名状的习惯——鬼鬼祟祟、贪婪、行色神秘,这一切从来都逃不过同道人的眼睛。(葛朗台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文字2——有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首饰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了。他看到首饰盒上的金子,眼睛里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首饰盒扑去,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他把首饰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子把金子挖下来。欧也妮急了,她声称如果父亲敢碰盒上的金子,她便用这把刀子自杀。父女争执起来。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

  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 ……

  葛朗台虽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的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已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蜡烛是全家合用一支,还得买最便宜的,白糖早就落价了,可永远当做奢侈品看待……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上述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理解巴尔扎克创作这一文学形象的初衷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出示梵高的画作(《吃土豆的人》《太阳和云彩下的麦田》《有乌鸦的麦田上》《业务的咖啡馆》及《向日葵》)及其生平简历,并提出问题:试结合梵高的作品和生平,分析梵高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画作,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让学生借助梵高的绘画,反思梵高的性格,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下一步教师讲述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活动设计3:“理解大师——用历史来解读大师”

  出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问题“社会现象与文化创作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近代历史的发展的特点:

  生产方式的转折:两次工业革命前后转折

  政治转折: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并走向完善(革命、改革)

  经济转折:从分裂走向统一,资本逐渐成为联系全球的纽带

  思想转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到启蒙运动人对自我反思的深入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形成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即社会现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一定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三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世界近代史的认识,对近代历史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提炼升华

  活动设计4:

  提出问题“试根据本课内容,反思概括近代文化的整体特点。”

  【设计意图】一是从整体上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起到一种知识小结的作用;二是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艺术的感性升华到理论的抽象概括;三是让学生明白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真实反映这种生活,人对生活的真实经历及其情感历程往往是激发创作的最佳动力。

  (四)拓展补充

  活动设计5:

  幻灯片展示部分近代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及画家,并进行全课总结。

  全课总结 :近代文化诞生与工业革命前后人类历史发生转折巨变的历史时期,正因为此时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从而为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提供了素材,也为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社会,揭示人性奠定了坚实的时代基础。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首作曲、一幅画、一本书,它留给我们的更是人类心灵的自我觉醒,以及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近代文化是灿烂的,更是伟大的。

  【设计意图】

  一是介绍更多的著名的人物让学生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二是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亚里士多德的成长历程,“柏拉图学院的头脑”,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方面的成就。(三段论和中庸之道)。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吕克昂学院。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理解唯物论和唯心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同一性,中庸思想。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西方古希腊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掌握文化的多样性。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与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字材料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形成,认识古代思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态度及全新的人才观。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柏拉图的思想,那么在柏拉图之后希腊有出现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并且是和柏拉图有着师徒关系的,并且一些名人评价说: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这位人物是谁呢?

  这节课,我们主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经历:

  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出生御医家庭——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再次离开雅典——逝世

  这样,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北方小驹——学院灵魂——博学家的转变

  1、家庭出身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敬重的御医,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时的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作总结的时代,这种背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岁,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园学习。

  2、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探索真知的精神

  柏拉图61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来到了学园。在柏拉图学园进修的二十年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他的许多观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有教养、有阅历的人的流行见解。他并不盲从,正如柏拉图所说:“亚里士多德士学园的头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时,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亚氏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这句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亚氏之后近两千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了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给思想家作了一个注脚:思考,是一个思想家的名片、通行证和墓志铭,也是思想家存在的唯一方式。

  他有一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同学们学习。

  回归课文:学生举例子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继承与突破

  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放弃现实幸福

  ②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③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举例“母鸡”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母鸡”,而后才有母鸡。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批评在柏拉图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至于柏拉图经常善意地称他为“小驹”,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小驹吃足了奶就会乱踢它的母亲。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善开拓的精神,使亚里士多德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3、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博学家)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①、哲学: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所谓“中道”,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这一点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4、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

  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收到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与其我感谢神灵赐予我此子,还不如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这样,亚里士多德荣幸地当上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继承马其顿王位并建立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为师期间,他一方面耐心教育亚历山大王子,终于造就了这位雄才伟略的旷世君主;另一方面,他利用优越的条件,继续研究哲学和各类科学,使他在学术与思想上进一步发展。

  5、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学园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而此时这位国王的老师并没有留在国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那里讲学。吕克昂学园虽然不像现在的学校那样正规,没有考试,不制定教学大纲,但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倾囊相授,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他口才很好,讲课时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在吕克昂学园里,老师和学生经常漫步于花园亭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师生相得,其乐融融,令人羡慕。喜欢一边讲学一边散步,非常随便,有一种潇洒飘逸、逍遥自在之感,因此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6、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公元前323年,远征国外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暴死。消息传到雅典,雅典反马其顿情绪立刻高涨。作为马其顿人和亚历山大老师双重身份的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民族冲突的风口浪尖。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亚里士多德,亚氏的处境,比七十六年前的苏格拉底更加危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无所畏惧,从容赴死是潇洒的;有所珍惜,吝爱生命,有时弥足珍贵。

  亚里士多德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死亡,他挥泪离开了雅典,离开了他精心经营的吕克昂学园。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子,只要有逃生的机会,绝对不会甘心死于一帮异族的蠢货之手。

  但这次政治事件,毕竟给了亚里士多德以致命的打击,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第二年,亚氏病逝,终年62岁。有人说他死于胃病,也有人说他饮鸩自杀。

  7、前322年,逝世

  二、亚氏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我们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呢?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五、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非常坎坷,但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思考。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尊师而不盲从,他为了真理而用于争辩,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他对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令人惊叹,有人称他为“学者中的大师”,有人称他为“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他的深邃的思想,他的探索真理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课后反思]

  对比、比较是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孔子与亚里斯多德,让学生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伟人的成长之路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使得学生能有所借鉴。

  《文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

  2、掌握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2、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

  2、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北京紫禁城

  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

  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教材的导入内容,设置到嘉峪关旅游的情景,然后补充:“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像法。讲紫禁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录像或照片,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3、讲解法。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传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等内容。

  4、实物展示法。讲解长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录像或照片,向学生展示秦汉长城和明长城的实物形象。应通过对明长城的城壕、烽燧、敌台、城堡、关隘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明长城是冷兵器时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认识。

  5、讨论法。对于三部科学巨著及其作者,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能从中得到什么。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影像制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嘉峪关

  (放关于嘉峪关的录像,最后定格在上图位置)

  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称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到:“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什么伟大的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据国外的有关报道,人类在卫星上所拍的照片中,能清晰可见的人造景观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长城不愧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明代是我国修长城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始至16世纪共200年的时间,明长城才基本建成。其工程量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若将其所用砖、石、土方等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城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关于明长城的具体情况,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文化》教案 篇5

  新年的气息,在每一条大街小巷上依旧流淌。如今的年,是否还一样?

  变呀,变……

  为新年做准备中,换新是必要的。

  还记得小时,换新总是全家人出动。我拿块抹布,dajie提个拖把,母亲拎个水桶,父亲带个簸箕,奶奶拽个扫帚,纷纷进入战斗之中。

  看那角落,是几百年都不曾打扫的。慢慢地钻进去,递进清洁液,“哧”一声喷洒而上,抹布一抹,干干净净,像是闪着亮光。看那玻璃,又是一个战斗场所。端来椅子,缓缓地站上去,目不转睛地一次又一次擦着,用指甲一次又一次地揩着,用报纸一次又一次地拭着,直到锃亮锃亮,一尘不染。

  当每个人都找到一处地方去清洗时,挥动着胳膊,都不愿停下,直到灯火亮起,家家飘出缕缕清香。

  变呀,变……

  一个电话,叫来几位阿姨,抱着水桶,戴着不合手的手套,来。她们开始换新,开始代替原来我们的位置。坐在房间里,听着她们不停地聊着天,即使轻松,却觉得心上一点儿也不那么愉悦,那种原有的欢乐。难道,金钱真的会代替这些年味,这些原有的传统?

  楼道,空荡荡的;手中,空荡荡的;心里。也是空荡荡的。我感到莫名的空虚。

  大人们真的没有感觉到,这并不是自己的放松,而是一种遗忘。真的要到春节也被韩国抢走才真知道传统是什么吗?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阿姨说,她们已经连续四十多天帮别人家里换新。我心里“咯噔”一声,是有什么东西要没吧。四十多家人的遗忘,遗忘年,遗忘传统,遗忘回忆……

  年味,变。

  【学习目标】——导

  1、了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

  3、理解文化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作用

  【导读流程】

  一、了解感知

  预习《创新设计》第一课第一框探究,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

  二、基础梳理——思、展

  速读课本内容P4-8,完成以下自学问题,并在课本上用双色笔做好记录,背诵重点

  1.哪些活动属于文化现象?(举例)

  2.如何理解文化?

  3.如何认识文化的力量?

  三、合作探究——议、展、评

  探究一

  (一)想一想: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2.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二)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举办奥运会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4.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清】——日日清

  1.下节课课堂上完成状元之路思想政治必修三“课时作业”部分;

  2.课后完成创新设计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三“分层训练”部分。

  高二政治复习指导

  (1)复习的要求及方法

  第一,课后回忆。

  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象过电影一样。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第二,及时复习。

  同学们在学完一定教学内容后,有目的地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再者,政治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接着能力、提高觉悟为教学任务的学科,不能搞突击复习,应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切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第三,循环复习。

  这是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

  比如,多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

  再比如,学了第一节,及时复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第四,综合归类。

  综合,是在认识让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同学们按照一定标准,把基本概念、原理归类,集中复习。

  这样分类集中复习,不但记忆牢固,而且明确其所属,便于应用。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结论,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理性结论的掌握。

  第五,概括提炼。

  同学们应该在单元或学科结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确定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就是系统地复习、巩固知识,应用理论并使其系统化、深刻化的'复习过程。

  (2)运用记忆技巧。

  第一,分层次记忆。

  对基本概念,按其定义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概念的定义都是其本质的含义,十分严谨。一般都有种。种限定,即用一定的定语来界定,每—定语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如“物质”的定义包含这样三层意思,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别指出了物质概念的”物质性”、“可知性”、“特性”。让学生按这三层意思依次记忆。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包含四层意思,即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样按层次依次记忆,既能全面深刻理解这一概念的实质性内容,又便于准确记忆。

  第二,联想比较记忆。

  高中政治课所学知识中,不同的事物,性质根本相反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很多。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哲学中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观点等。这里只要记住一个事物,就能迅速准确地联想出与此相对应的其它事物,并与之进行比较。

  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只要记住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就能联想并对照出形而上学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

  第三,把握关键词记忆。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能抓住重点和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如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只要记住“前提”、“物质基础”“直接特点”这几个关键词,有了这个提纲,就打下了记忆的基础,就能较好地记住三个原因。

  又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几点内容,主要记住“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这四点,好多问题都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就较准确全面了。把握关键词语也就把书本越读越薄,越读越精。

  第四,直观记忆。

  主要利用图表、图示、图解等直观手段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来。这样使学生便于理解,容易记忆。如将股票和债券,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列成图表进行对照比较。

  在对照比较、彼此衬托中,强化了我们对此知识的记忆。

  第五,多功能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把耳、眼、心、手、口各器管都利用起来,做到耳听、眼看、心记、手写、口念,比单纯的眼看或耳听记忆印象深刻得多,效果要好得多。据教育心理学测试,前者可以比后者提高6倍效果。

  《文化》教案 篇6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多媒体展示图片)

  今天,让我们从牛顿开始一起走进《近代科学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xx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多媒体呈现威斯敏特教堂中的.牛顿墓和达尔文幕图片,从引导学生说出达尔文的主要贡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

  (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欣赏《命运交响曲》)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xx年,是贝多芬应法国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xx年xx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

  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

  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文化》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意义。

  2.知道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课前预习】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6-87页“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填写下列表格:

  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体例记载内容

  《资治通鉴》

  《史记》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7-88页“意境悠远的`宋词”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朝代代表作作品风格(流派)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3、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9-90页“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__________。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请同学们罗列出要点)

  1.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你的疑点、难点:

  《文化》教案 篇8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答案:c

  [例2]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文化》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用课件展示三个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为自读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上反复思考,要求学生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三、多媒体设计

  教者使用一完整的CAI课件,教学过程贯穿其中,融动画、文字、图画、音乐为一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构成了如行云流水般美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件片头。课件片头是一幅美丽的动画文件: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衬在繁星满天的背景下,随着眼睛的光芒放射出具有立体效果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七个字,伴着轻柔的音乐,一尊“思想者”的雕塑在界面上缓缓旋转,开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教学。

  1.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

  教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学生:“想到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学生:“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教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先展示一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再变为四幅胡同、四合院图片,使学生对此有直观感觉,利于学生把握胡同特点。

  教师:“我们研究胡同是为了研究胡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本课的胡同文化。”

  由一北京胡同的图片动态展示由远至近的标题“胡同文化”。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布置三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①理清思想;②概括要点;③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10分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最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此答案突出用关键词概括课文这一知识目标,便于学生梳理记忆。

  ①理清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胡同衰落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朴素幽默典雅(京味)

  接着提问题及要求:

  ①如何评价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让学生就后三段“胡同的'衰落”提出问题。

  3.迁移练习

  为强化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能力,引导其课外阅读《长城》一课,课件先展示几幅长城图片,从各个角度来体现长城的壮美景象。

  节选鲍昌的《长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①由学生填充十处生动精彩的词语;

  ②用关键词概括历史的长城的特点;

  ③用关键词概括现实的长城的特点;

  ④比较阅读《胡同文化》与《长城》。

  4.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教师:“我们走出了北京胡同,又登上了长城,让我们去感受21世纪的北京”。

  利用课件展示影音文件,伴京腔京味的音乐、看着影片中北京城美丽的景色,学生仿佛倘佯在北京城内。

  《文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文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思想文化》教案03-05

茶文化教案11-10

《莲文化的魅力》教案07-24

胡同文化教案07-12

文化传承教案12-29

《胡同文化》教案03-21

传统文化教案11-09

《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02-22

胡同文化教案09-11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