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时间:2024-04-15 11:29:1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蒹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1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诗经·蒹葭》教案2

  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附板书设计:

  蒹葭

  四字句二二拍诗情画意

  ang韵整齐恋寻伤

  押韵i韵景物?人物?

  i韵白露为霜未晞未已道阻长跻右水中央坻沚想象

  音韵美

  叠词:苍苍痴痴守望不畏险阻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一唱三叹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反复吟咏

《诗经·蒹葭》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经》是哪几部?《诗经》分为哪几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分为哪几种?《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齐背《关雎》。

  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解题:《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齐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诗中难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示:结合注释,自读为主,有不懂之处可与同桌商讨。老师巡视指导。

  理清诗歌的时间脉络。边分析边板书。

  时间:白露:为霜未未已

  分析诗歌的结构,深入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与好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有一些关键字词不同,给人回环往复之感,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女生朗读诗歌)(出示页面)

  明确:忧郁惆怅迷茫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出示页面:

  一、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1、出示页面:《在水一方》歌词,老师现场演唱,学生有会唱此歌者请合唱。让学生体味歌词与所学诗歌有无相似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二)深入研读,理解诗歌意蕴

  1、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全体男生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挖掘体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出示页面:

  关于《蒹葭》内容的几种说法: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今人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4、背诵诗歌。

  三、拓展阅读

  1出示页面:上邪(yé)!

  我欲与君相知,长(cháng)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衰(cuī):衰减、断绝。陵(líng):山峰、山头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生朗读,理解其意。

  了解久远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话语。

  四、课堂练习:

  全班齐读课后练习三《诗经》中诗歌《木瓜》,指名解读诗意,教师点拨。(珍惜友情,不求回报。)

  五、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其他篇章蒹葭朗读,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你读过的诗歌,会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觉,那一定无比美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蒹葭》。

  课后记:教学真的是遗憾的艺术蒹葭朗读,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艺术,我只是想用自己的体会带着学生轻松学习。会唱的歌对学习有帮助我会唱给学生听,我想应该有一定的作用。不知道我把《上邪》作为拓展阅读是否多余,当这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誓言,那么朴素、那么彻底、那么真挚。《木瓜》结合课下注释很易理解,但对学生不失为友情的教育篇。也许我没有带学生挖掘很深刻的东西,但我只期让我的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喜爱。

【《诗经·蒹葭》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蒹葭》赏析12-01

《诗经·蒹葭》赏析05-19

蒹葭的教案03-07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02-21

蒹葭原文及赏析02-16

蒹葭原文及赏析10-18

蒹葭原文及赏析[荐]07-12

《诗经》教案11-10

诗经·采薇教案02-27

诗经相关文学常识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