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时间:2024-04-12 14:14:56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1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去听听盲人的心声。(配乐播放flash《盲人》和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

  生:我希望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我希望有一双重见天日的眼睛,去看望我的父亲和母亲。

  师:你是个孝子。

  生:我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永生的眼睛。(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和配有爱心图案的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以本组第一篇文章《触摸春天》的盲童为引子,联系中国的盲人现状,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数百万可怜的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联系了旧知识,自然地由文本内容向现实生活过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睛,感动了孩子的心灵,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和阅读的氛围。加上角色式地闭眼体验,又近距离地走近盲人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渴望化为自己的感受,画面、心灵相互转化,体验自然真切。最后在盲人的渴望中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水到渠成,一下子又从现实生活的世界拉回了文本的故事。)

  师: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早读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许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突如其来 笼罩 呵护 不由自主 孤零零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捐赠 酷爱 屡屡获奖重见光明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遵从遗愿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领悟

  师:读词,一,读准字音。来,一组读一列,比赛一下,看哪一组读得准确、大声?(三组学生分别读三列词语,一组比一组读得准确、大声)

  师:读词,第二步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老师示范读突如其来、笼罩、呵护、不由自主,充分应用体态语言和语气变化,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生:(学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和表情暗示,让学生尽量想象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体态语言和不同语气表现出词语的含义。)

  师:读词,三,要记住难点的笔画。请同学们看“酷”和“遵”哪一笔容易出错?

  生齐:不要少了一横。

  师:再看“突”、“零”、“获”和“热”,要注意什么?

  生齐:不要少了一点。

  师:提笔,把六个加点的字各写一遍,注意刚才提到的难点笔画。(学生写六个难点字,写快的同学再把这些词几遍)

  师:好,最后老师考考你们有没有记住这些成语?(老师念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屡屡获奖、重见天日、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夺眶而出等成语的前两个字,学生不看书说出后面两个字)

  (点评: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但许多观摩课中,老师往往出现或舍弃不理、或讲解过多、或机械操练、或只讲不练等,尤其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许老师恰好针对这些弊病,总结应用了学词的三步骤:一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尤其对于词语的朗读,不是简单读准字音,而是在体会意思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和语气把词汇读活,读出感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富有有效。)

  师:好。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主要讲了琳达和他的爸爸,还有温迪。爸爸答应警察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给了盲人。

  师:还有谁?一起说。

  生齐:温迪。她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书): 妈妈——捐赠眼睛角膜

  爸爸——捐赠眼睛角膜

  温迪——也要捐赠眼睛角膜

  (点评:阅读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即围绕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抓住哪几个环节。许老师在这点上,思路非常清晰,线索简洁自然:围绕三个人捐赠眼睛角膜展开三个环节的教学,一分钟完成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快速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睛角膜?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一家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他们三代人是如何对话的?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再现当年的对话场景。(挑选了一个“警察”,一个“琳达”,一个“温迪”)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语气,再想象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警察、琳达和爸爸的对话情节。)

  师: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出来了,琳达在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发生的变化大吗?(大)从小时候,对爸爸要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出去,她感到非常的……

  生:惊讶。

  生:痛苦。

  生:很生气。

  生:坚决不同意。

  师:你说,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齐:不能!

  师: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哪位同学读出伤心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声音低沉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不满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非常焦急、生气的样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不理解的琳达。(老师引读,领着学生“不理解”地齐读)

  (点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许老师正是利用了角色体验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打动人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假如人死掉了,眼睛还可以用吗?

  师:眼睛角膜取出来以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给盲人进行角膜移植。

  师:假如你们是琳达,你们会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会一直哭,对爸爸很生气。因为妈妈很爱我,我不想让妈妈没有了眼睛角膜,痛苦地离去。

  师:让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完整。你是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生:我不同意,因为妈妈很爱我。如果把妈妈的眼睛角膜取出来了,那这样妈妈在九泉之下就没有眼睛了。

  生:我同意。因为就算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也同意把她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

  师:你们说,妈妈爱琳达吗?

  生齐:爱!

  师:琳达爱妈妈吗?

  生齐:爱!

  师: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

  (点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必须做出许多抉择。“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老师的假设又给了孩子一次角色体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关于生命和爱的思索与抉择。孩子有说同意的,有说不同意的,但是都是为了爱——对妈妈的爱,对盲人的爱。在这里,老师也没有评判选择的正误,而是机智地将两种意见融到了一个主题上——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这不仅是对文章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亲情和爱的教育?)

  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琳达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

  生:无比的骄傲。

  师: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舍己为人,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别人。

  生:我觉得爸爸很关心别人,因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立刻帮助他们。他看到盲人失去光明,自愿为他们奉献自己的角膜。

  师:你们说,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是不是最珍贵的?(对)还有比身体的一部分更珍贵的吗?(没有)你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是不是最大的奉献?(是)爸爸的做法有意义吗?

  生齐:有!因为他让盲人重见了光明。

  (点评: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好。)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点评:父亲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马儿成了他心愿的焦点。许老师借助插图的观察和女生的模读,意在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让父亲的心愿显得真切可感。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从男生的朗读开始,情绪渐渐高涨,到全班的齐读,将父亲无比自豪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老师的朗读导引和不同朗读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动着学生的情感和语气一步步生成、浓烈。)

  三、温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师:我们都为琳达的父亲感到自豪。同学们,琳达的妈妈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师:除了眼睛角膜,他们是否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同桌分角色对话。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屏幕出现合作学习单)

  合作学习

  1、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当温迪,女生当琳达,角色对话。)

  男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女生:“这令你骄傲吗?”

  男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请看第二题,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他们还看不见……

  生:看不见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掌声)

  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见美丽的景色,也看不见父母慈祥的面容。(掌声)

  生:看不见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不见装满知识的书本,也看不见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掌声)

  生:看不见美丽的春光,看不见缤纷的彩虹,也看不见父亲笑得灿烂的面孔。(掌声)

  生:看不见祖国发达的样子,看不见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不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

  师:我们学过,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齐:桂林的山。

  生:看不见清香袅袅的早晨,看不见夜深人静晚上,也看不见现在发达的世界。(掌声)

  师:看不见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见同学们游戏的样子。(掌声)

  师:好!看讨论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一种爱心。

  生:还留下了一颗善良又朴实的心。

  生:留下了一种引发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质。

  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这是多么美好的奉献的品质。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点评:开展合作学习,绝非形式主义的贴标签,绝非学习方式的简单调节。合作一定要有价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空壳的摆设,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从许老师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必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训练。第一题角色对话,非合作不可,通过对话再现人物的言行,体验人物的心理,当然不可或缺。第二题想象盲人看不见什么,这是对温迪心理世界的补充拓展,也是孩子对盲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第三题的讨论更是引导着学生直达父亲的心灵深处,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有了充分的讨论,才不至于只看到父亲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善良的品质。正是由于许老师多样化、细致化的合作设计,使学生读得透,议得深,说得到位,从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回答。)

  师:我们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故事说到这,你们是否知道温迪有没有实现她的美好心愿?(有)许老师昨天查阅了一篇文章,这是琳达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今天,我不得不把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结局告诉你们。(《爱的奉献》音乐响起)在这篇文章里,琳达写到……

  (屏幕出现琳达的文章,连同温迪的课文插图。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地讲述温迪车祸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眼圈湿润了,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永生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师: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结尾。(学生在《爱的奉献》的音乐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感到,如果每个人失去生命以后,能把眼睛角膜献给盲人,那么以后我们中国就不会有500万盲人,而是只剩下500个,50个,10个,1个,甚至没有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献出角膜,我们中国一定会一个盲人都没有的。

  师:许老师问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齐:13亿。

  师:如果每个人都献,够不够?

  生齐:够!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会在每个失明者的心中永存,你将永远地保留在人间。(《爱的人间》音乐响起)

  师:我想,它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你的心中。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让沉浸在黑暗中的盲人重见了光明,你让沉浸在痛苦中的盲人把悲伤永远地忘掉。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点燃了奉献的火焰,你激奋了我们美丽的心灵。(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把光明送给了失明者,你把善良带给了失明者。(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你照亮了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如果全世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那多么美好啊!(掌声)

  (点评: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所有的听课者都动容了,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他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爱的人间》。(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旋律轻唱《爱的人间》第二段,并再次观看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生:“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师生深情的合唱,把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

  师: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下课!

  (点评:课上到这,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的音乐《爱的奉献》、《爱的人间》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跟着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红花和绿草,还有小鸽子一起飞向美好的人间。那一刻,从孩子们凝然的眼神中,从他们深情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心底涌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感动。)

  总评:无疑,这是一堂充满爱的感动的语文课。许老师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深刻解读和有效落实,为孩子的思想情感渗透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丰实的舞台。更值得欣赏和借鉴的是,许老师总是善于根据各种内容、各种情境,针对性地穿插使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调乏味,更是巧妙地突破了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最动人心魂还是许老师为文章补充的一系列“生命”画面——从盲人的数据,到盲人的生活,到温迪的车祸,到爱的歌唱,有信息,有故事,有声像,多种资源合理搭配,适时应用,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个由“爱”组成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2

  教师:《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学生:轮读课文。

  教师: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学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体会到他们有着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体会到小姑娘对器官捐献有了正确认识。)

  学生: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体会到这种品质已植根于后人心中,并世代相传。)

  学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我体会到妈妈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很支持。)

  教师: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学生: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教师: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学生: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文中人物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并发誓自己将来死后也要向他们一样,捐献自己身上的某一器管。

  不足之处:读的机会还是不够多,在找问题的时候,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相关文章: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5-11

《永生的眼睛》教案03-03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05-17

《永生的眼睛》教案15篇(优选)02-26

永生的眼睛教案集锦8篇08-15

永生的眼睛教案锦集6篇08-10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案02-23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03-01

在大海中永生教案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