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1 07:58:5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感受秋天的美丽,能通过抽象的文字去感悟美好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

  感悟秋天的美好,收集词语的习惯。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集中识字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工具书(成语词典、新华字典)、一幅秋景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培养收集词语的兴趣。

  4、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努力使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去感悟美好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读生字,能熟练地认读课文词语。

  2、教学难点:

  培养学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与读字看画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色多美啊!请大家听。

  (播放录音。)

  一、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屏幕展示两张秋景的图片。

  三、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择喜欢读的词语,看一看,想一想,猜猜是什么意思?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好伙伴交流一下。

  4、优秀生范读,教师指导,全班跟读,自我反馈。

  四、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请字典帮忙,找一找关于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收集词语,办一个词库。

  五、在写中巩固识字

  把今天学的自己认识的生字在作业本上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课文。

  2、认识课文12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感受秋天的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教学难点:

  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文成诵

  1、会读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遍课文,会背课文的小朋友可以潇洒地背一遍课文。

  2、互相读一读,背一背,比一比谁更能干。

  3、互相抽测背,一生背一句,被抽测的.小朋友接下去背。

  二、积累词语,自主识字

  1、能背课文中词语的小朋友自己还可以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你所知道的词语。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白纸,自己想出一个积累词语的方法。

  (编字谜、成语接龙、查字典积累词语……)

  3、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4、评出最佳创作成就奖。

  三、读文感受秋天

  1、一起读课文。

  2、小组内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秋天。

  3、小组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老师范写各个生字。

  2、请各小组分析各个生字。

  (包括结构、字音、笔顺等。)

  3、小组长汇报组内有分歧的地方。

  4、逐个解决分歧。可以试着写一写。

  5、书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语文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导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内容写具体。

  突破措施: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小组交流: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一、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二、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读一读提供的'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读习作例文。

  3.互相发言,把别人的看法做记录。

  4.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三、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生例文,小组交流:

  1.一名同学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相互说说例文中的优、缺点。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小组内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6话题讨论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洗碗》,了解小作者是怎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洗碗的整个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1教案设计

  2、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看单幅图作文的要领:除了善于观察,还要适当展开想象。

  3、能仿照例文的方法看单幅图《浇花》,想象浇花的过程,先说一说,再写一段话。要写清时间,地点和浇花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顺序,连贯讲述。

  难点:想象经过。

  三、教学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四幅。

  2、指导学生参加浇花活动。

  四、拟定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启发学生交流“当好小帮手,爱做家务事”的情况。

  二、学文明法:

  1、指导看图,口述图意。

  什么时间?/sjbwz/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2、指名读例文。(边读边点评)

  第1句:收拾碗筷,做好准备。

  第2句:洗碗的顺序。

  第3句:小芳认真的洗碗,洗的.很干净。

  第4句:洗好后收拾好碗筷。

  3、小结;这篇短文具体写了小芳是怎样洗碗的,内容具体。

  4、自由读“习作要点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小芳洗碗这件事写清楚的?

  5、引导归纳:小作者看图时,看清楚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做什么?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整个过程,把观察和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就比较具体,生动了。

  6、指名表演在家里做事的经过。

  7、表演后学生说说。

  8、指名读作业要求。

  9、指导看四幅图,说说图意。

  10、小结:小朋友在做些事时,也有一个过程,只不过书上没有全部画出来,在写作文时,我们要加进去。

  三、快速成文:

  1、任选一幅图,自由练说。(师生点评)

  2、同位互相说。

  3、投影出示:

语文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点拨)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一)、说一说

  《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文章,同学们,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拉一把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思考: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4)小组成员四人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语气和感情。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中悟情,情中悟理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板书:天鹅。在你的心目中,天鹅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板书:天鹅的故事)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天鹅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会对天

  鹅有另外一番深刻的认识。它绝不仅仅是美丽的.、纯洁的、高贵的象征。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1~3自然段。

  六、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腾”字。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

  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复习课文内容。

  2、引读第3自然段。

  3、通过谈话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引入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二、学习天鹅破冰的段落。

  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品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

  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1)用手演示老天鹅扑打在冰面上。

  (2)学习“腾”字、理解“腾空而起”

  (3)理解“重重地扑打”、“像石头似的”

  4、学生演示

  5、体会老天鹅的品质。

  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第6自然段

  1、引读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体会破冰场面的壮观。

  4、齐读第5、6、7句话。

  5、品读“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

  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理解比喻句

  (2)理解“劳动号子”

  (3)指导朗读

  6、体会天鹅们的品质。

  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边读边想象:它们会干什么?

  2、句式训练:结束工作后,天鹅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3、体会天鹅们的心情,并指导朗读:克噜——克哩——克哩。

  4、小结

  三、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默读第8自然段。

  2、讨论核心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离开了湖?后来为什么把枪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

  过它?这两个“挂”说明了什么?

  3、出示老师写出的答案并教育学生要终生读书。

  四、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条理的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完成小练笔:描写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全文

  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三、完成小练笔:描写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10-30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