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0 17:50:1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

  遇事沉着有主张

  教学反思:

  教学中,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不显繁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往往容易失衡。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2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师: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那么你们了解到了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庭“字。)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司马光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道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时,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读,互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韵律,再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课件出示2)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自由朗读,简单交流句子的意思。

  3、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5、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6、(课件出示3)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4)

  sī tínɡ dēnɡ diē zhònɡ qì chí jiē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

  去掉拼音读,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课件出示6、7)

  (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2)戏:玩耍。

  (3)于:在。

  (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

  (5)一儿:有个小孩。

  (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9)众:别的孩子们。

  (10)皆:都。

  (11)弃去:跑到外面。

  (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

  (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

  (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

  (15)水迸:水流了出来。

  (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8)

  (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

  后院里玩耍。)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7、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8、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9)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指名朗读,自由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3、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10)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板书: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司庭登跌众弃持

  1、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跌持”为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写的左窄右宽。“登、弃”是上下结构,“庭”是半包围结构。

  2、师指导写字

  “庭”半包围结构,注意“广”作偏旁时,要写得宽大一些,横、撇要长一些。

  “登”,上边部分“癶”旁,不要写错,看清笔画,下面的“豆”穿插进去,要写紧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出示文言文句段,把学生不知不觉得带到学习文言文中来。】

  【设计意图:从字词句到文言文的朗读,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文言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注释尝试理解,不懂的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探究和自学的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红色的字的展示,教会学生学会补白,领会学习古诗文的正确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

  1.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四、《司马光砸缸》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入选声乐作品大奖。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xx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xx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链接资料】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

  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看拼音写生字。

  sī tínɡ dēnɡ diē qì chí

  马光家山倒放支

  2。比一比,再组词。

  群()挺()跌()持()众()

  裙()庭()铁()待()从()

  阅读能力大提升

  3。重点段落品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思维创新大拓展

  4。除了司马光,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小时候的故事?

  参考答案

  1。司庭登跌弃持

  2。一群挺拔跌倒坚持众人

  裙子庭院铁锅等待从前

  3。(1)司马光是个机智聪明,遇事冷静镇定的孩子。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一句可以看出来。

  (2)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4。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骆宾王七岁咏鹅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这篇小文言文很简短,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词与现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读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但由于本文的文体特点,还是要以朗读读为主。在理解词意上练习边读边想。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跃”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释等方法了解古文的意思。

  4、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初识文言文。

  我们在以前积累过一些句子,下面老师说前半句,同学们说后半句。

  师:有志者……学生接:事竟成。

  师:人之初……学生:性本善

  师:玉不琢……学生:不成器。

  师:人不学……学生:不知义

  二、揭示课题,认识复姓。

  1、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司”。说说书写司字时要注意什么?笔顺:先外后里,先写横折钩,再写横,横起笔要略往外一点。最后写口。教师犯些

  3、认识复姓“司马”。

  (课件出示百家姓节选)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像这样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你听过哪些有这样姓氏的名字。(学生说)

  4、介绍司马光,复姓司马,名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它最有名的著作是《资治通鉴》。

  5、(出示图片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学生简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说一说读古文的感受。

  指导多音字“没”(mo)的读音。指导用“没”组词,“沉没、淹没”,体会“足跌没水中”在这里的意思。

  指点:文言文中没有轻声,“儿”读二声。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齐读句子。

  说一说“儿”在句中的意思,小孩子。(板书:群儿一儿)

  2、学生自读,体验文言文的节奏与意韵。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逻辑停顿。)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

  方法提示: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4、齐读课文。

  四、研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看注释、查字典等)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呢?我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读课文。

  1、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于水中。”

  (1)、默读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可以先把句中每个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教师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是“庭院”。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

  (3)指名读。齐读。

  小结:刚才理解这句话,你都了哪些方法?

  2、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一儿“足跌没于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第二句话。

  众,指的是谁?边板书“众”,边指导书写。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板书:弃)指导书写“弃”。

  (2)、司马光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用手拿,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3)、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下文和图片,理解“迸”的意思。

  (4)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预设:机智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善于动脑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朗读全文。

  文章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篇课文。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在节奏和停顿的把握上会更准确,更能体会到文言文的意韵。)

  五、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游戏:两个同学分别讲这个故事,一个用白话文,一个用文言文。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2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背诵的技巧——熟读成诵。

  1、齐读,试背。

  2、指名读或背。

  3、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课文。

  二、感受司马光。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交流。

  2、提供拓展资料《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边读边思考,你对司马光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这样的司马光着实令人敬佩,让我们通过表演再来重现当时的情景,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和机智。

  三、角色表演。

  建议小组分工:一人旁白,一人饰演司马光,一人饰演落水者,其他小组成员为群儿。

  1、小组试演,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展示。

  3、评价。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指导书写“庭、登、跌、持”。

  1、说一说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5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准备

  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学会新词。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走进故事(用时:5分钟)

  1.师(出示课件)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2.板书课题。

  3.师介绍古文的特点。 1.学生看图后回答。

  2.齐读课题。

  3.了解古文的特点。 1.简要说说文言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试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2.师出示生字,指导学生学习新字。

  3.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节。

  2.小组内利用识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3.练习朗读,注意句中的停顿,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0分钟)

  1.读课文,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

  (2)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指导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学生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相应的句子,词。

  2.学生相互交流。

  3.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提示理解句子。

  4.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庭:__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用时:5分钟)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检查背诵课文。

  3.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1.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3.讲故事。 4.看拼音,写词语。

  dēnɡshāndiēdǎo

  ()()

  tínɡyuànfànɡqì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但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文字也比较简单,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再把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勇敢的特点。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司马光》教学片段

  ◆情境渲染,引导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师: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个孩子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课件出示句子)“瓮”是指什么?“足跌没水中”又怎么理解?

  生:“瓮”是指大缸。

  生:“足跌没水中”意思是孩子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师:理解得很好,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这样危急的情况,该怎么读。

  (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众皆弃去。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其他孩子全都跑了。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朝大水缸击去,大水缸被打破了。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司马光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并表演出来……

  赏析:老师借助课件和文中的注释,引导学生弄明白发生的事情,以及司马光和其他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孩子们想象司马光的想法和做法,表演给大家看时,同学们更是活跃,而且表演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很有个性。说明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预设: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五、咬文嚼字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课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讲明白了。我们一起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

  1.逐字逐句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预设: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没入水中。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3.再读课文,说一说小组讨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预设:文言文精炼简短、概括力强。体会文言文的语序有所不同。例如:

  “群儿戏于庭”这句话我们的翻译是:“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并不像课文中的语序一样直接翻译为“一群儿童玩耍在庭院里”。

  六、走近人物

  1.危急时刻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读这句话,说一说:大家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了解作者用众人来衬托司马光的衬托手法。

  2.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对朋友不离不弃,遇事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七、能说会道

  1.如果你在现场,可能会怎么做?

  2.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交流。

  3.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伙伴,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据说那个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此人在宋史上没有记载,或许一生之中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他成年之后,对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却铭记于心,后来上官尚光移居到他地,特意在其住所之内,建造了一座庭院来感念司马光儿时的救命之恩,并且建立碑文来铭记这段史实。后来人们都叫这座亭子为“感恩亭”。

  八、学写汉字

  课文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么好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因为它被载入了史册,让我们认真写字,以后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来表现故事吧!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认真写。

  强调执笔姿势和书写规范:

  执笔:三指执笔,指实掌虚,用笔灵活。

  书写目标:规范、端正、整洁。

  1.出示生字:跌、登、庭、司、持、弃、众。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登”的上部的笔顺要注意。

  4.学生临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成员比一比,看谁的坐姿最正确,书法最漂亮,写得最快。

  5.背诵课文,用生字填空。

  群儿戏于____,一儿____瓮,足____没水中。____皆____去,光____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九、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神童故事有很多,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预设:曹冲称象的故事、王戎识李的故事等。

  十、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司马光》”,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司马光》教案03-01

《司马光》教案01-21

《司马光》的教案03-01

司马光 教案02-13

司马光教案02-1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0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三年级教案《司马光》06-20

上册三年级语文教案01-18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