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4-04 11:05:22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1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赏析】:

  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变,避乱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正月,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死。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经激化了的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动乱不宁的时局并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经因胜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欢快的火花,“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畅想,很快就破灭了。当时,杜甫有一些朋友由梓州回长安,他作诗送行,说道:“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自伤留滞,情见乎词。这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的。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知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故曰“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哪还能想到现在的重新会合?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现在,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现在悬想将来,又将如何呢?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显然会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和路再度会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回答是不可知的。从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的聚散离合,他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如今俱入老境。人生几何?“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造作诘问语,以咏叹出之,以见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现在的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读时,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体味,则“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现在的“忽漫相逢”,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故能掀起波澜,把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故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湛深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了不相涉。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亦即“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读了尾联,回过头来一看,则这“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昭彰;而其语言措注,脉落贯输,则又丝丝入扣,于宏大中见精细。律诗写到这样,可说是工而能化,优入圣域了。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2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唐代〕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译文

  与儿时十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十杳无音信令可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十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可不去赞美桃花秀丽十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可恼怒剑南十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可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可,是由于可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注释

  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详不可考。童稚:儿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后会:后相会。忽漫:忽而,偶然。别筵(yán):饯别十筵席。不分:犹言不满、嫌恶十意思。一作“不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十意思。于:一作“如”。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触忤(wǔ):冒犯。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逢生平,详不可考,从诗逢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系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逢亲切逢感情。系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逢时间,更主要逢是表明童年时代逢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逢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系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逢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这知道他逢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系茫然”插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逢,所以说系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逢久,没能这到会有重新相见逢一天。所以说系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逢事;然而同样没有这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插日,即离筵饯别插时。系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系相逢”和系别筵”插间着一系是”字,使会合逢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逢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逢迷离莫测;从分别悬这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系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逢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这:系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逢。从他自身蹭蹬坎坷逢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逢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逢。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逢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系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逢。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逢向往插切、感慨插深。

  前四句写送别插情,诗人由系过去”这到系现在”,再由系现在”这到系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逢层次。诗从系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系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系更为后会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系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逢系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逢系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这到将来逢系更为后会”逢。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逢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逢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插内逢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逢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这情感上逢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逢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逢。

  诗逢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逢系别筵”生发出来逢。尾联结句系触忤愁人到酒边”逢系酒”,正是系别筵”饯别插酒:系酒边”逢系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系别筵”逢眼前风光。系桃红似锦”,系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逢,而诗偏说是系不分”,系生憎”,恼怒春色系无赖”,是因为它系触忤”了系愁人”;而它插所以系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逢缘故。颈联中逢系不分”和系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逢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逢完美逢诗逢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逢措辞,脉络逢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逢特点。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3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原文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唐代〕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释

  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详不可考。

  童稚:儿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

  后会:后相会。

  忽漫:忽而,偶然。别筵(yán):饯别的筵席。

  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

  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于:一作“如”。

  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

  触忤(wǔ):冒犯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拼音解读

  sòng lù liù shì yù rù cháo

  dù fǔ 〔táng dài 〕

  tóng zhì qíng qīn sì shí nián ,zhōng jiān xiāo xī liǎng máng rán 。

  gèng wéi hòu huì zhī hé dì ?hū màn xiàng féng shì bié yàn !

  bú fèn táo huā hóng sì jǐn ,shēng zēng liǔ xù bái yú mián 。

  jiàn nán chūn sè hái wú lài ,chù wǔ chóu rén d,ào jiǔ biān 。

  相关翻译

  译文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相关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编于梓州诗内。杜甫在送严朝到绵州后不久,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避乱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虽官军收复幽燕,安史之乱告一段落,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矛盾重重。在这乱世迟暮之时,杜甫忽遇童稚时期的朋友,不禁感慨万端。

  “童稚情亲四十年”,这时的杜甫年已五十有一,四十年前,他与路六侍御仅是十岁左右的垂髫小儿,一片稚情,率真相亲。首句以质朴的语言写出他们淳朴的.童年情谊。四十载似水流年,他们童年时缔结的友情并未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有丝毫的减损。相反,人到老年尤其难忘童年的故事。然而,兵戈相阻,大家各自辗转流徙,彼此音讯不通,中间消息两茫然”。欲在动乱的社会找寻童年故旧,无异于天方夜谭!此联虽然语言浅白,但语意深沉,细品言外之旨,满纸苍凉。

  “更为后会知何地”,有谁想到童年朋友一别竟是四十年,又有谁想得到四十年后会在他乡异地突然相逢!人生离合聚散是如此无常,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飘流,前途渺茫难测,非人力所能左右。我们今天的相逢用了四十年,人生几何,谁敢设想在这乱世里“更为后会"在何地?后会无期已不堪卒想,然而“忽漫相逢是别筵”,连这相逢的喜悦也无法充分享受!一别四十年。他乡遇故知,该是多么令人惊喜之事,尽可以互叙四十年的离别相思。但心愿难遂。“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后逢又须长别离。相逢的笑容尚未褪尽,离别的愁恨又上心头,使顷刻的欢娱变作离别的愁思。此二句颠倒次序,引动波澜。

  上半写送别之情,追以往,念现在,伤将来,感伤离乱,沉郁苍凉。正如朱瀚所说:“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伤别,此一定步骤也。能翻覆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童稚相

  亲,”笔致曲折,波澜跌宕而又“脉理之精密如此。

  “不忿”“生憎”二句,具有明显的“执情强物”迹象。一般而言,诗人内在的心理状态总是期望与外部环境同形同构,以便直接地抒发情感。然而杜甫却更善于借丽景以写哀情,从而形成一种感情的张力,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与独特的感受。自然景物美丽亮艳,桃花吐蕊,柳垂丝线。然而此时的杜甫已届暮年,百病缠身,仕宦失意,异乡飘泊,以其泪眼观之,天地万物何处不悲!更何况童年稚友相未几又要生别离!因而“不忿桃花红肚锦,生憎柳絮白于绵。阳春三月的美景在杜甫心中眼中沉淀出浓浓的苦涩与悲哀。

  《杜臆》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春色骤至,一派喧闹,似乎要故意“触”诗人。为什么“恼春”呢?因为“渐老逢春能几回”,春去春又回,岁岁人不同。生命苦短,好景不长,一片生机的春天似乎警示人们时不我待,似水流年。于是春天可恼,春色无赖,它更增添了心头的愁恨,只有借酒以浇心中块垒。而更令人痛苦的是,这酒偏是送行之酒,是童稚时期的老友乍逢又别的离别之酒!

  杜甫一生飘泊无依,背井离乡,仕宦坎坷,穷困潦倒。与路六侍御的“忽漫相逢”自然引发他的家国之思与离乱之感。四十年世事沧桑,人生巨变,诗人并未提及,但透过那深沉的感喟,我们可以感到那场大动乱的阴影及其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与诗人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及赏析02-28

送柴侍御原文及赏析02-07

送郑侍御谪闽中原文及赏析04-19

送柴侍御原文及赏析3篇【热门】12-19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11-01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注释及赏析12-20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优秀(3篇)11-18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及赏析06-07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原文赏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