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二章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语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学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的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自学提纲
(一)自主学习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4、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译原文
6、阅读课前导读,按照下面三类把内容划分类别: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课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之为“士”?
3.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二、拓展学习:
以下是《论语》精华选读,读读背背,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经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1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2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27.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惧的事情。
【资料附注:孔子的学生】
孔子的学生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说孔子学生有3000人,成绩优异者72人。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夸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
子贡,即端沐赐,以言语著称,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是树孔子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参,字子舆,孔子的继承人。
四、自学测评
1、孔子,名,字。(朝代)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学派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一部书,共有篇,是(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词语
不亦说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译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论语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00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
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
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on)学而不思则罔(w6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传(chu6n)不习乎
诲女(r已)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
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探究学习后五则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背诵课文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的教案 篇6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m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论语的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6)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8)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1)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9)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10)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11)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12)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二)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 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四、整理总结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的教案 篇8
一、试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针对《论语选读》的内容,只有在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提及《论语》(《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古诗文阅读第(三)大题(24小题)中,出现《论语选读》的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分值为4分(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体现文化味的特点,不出意外的话,《论语选读》一定会考到。试题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适应考试,分值大概6分(默写2分)。
2009年高考试卷上果然出现了论语题目——“子曰:不愤不启……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写题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升堂入室)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评价:略。)
从09年高考真题到10年参考试卷上的论语试题比较,大概可以得知,2010年论语题目会适当降低难度,这是个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
1、默写2分(8分、6选4,其中5题课内,1题课外。课内5题包括论语默写1题)
2、论语阅读4分(开放性评析题或探究题)
三、真题回顾(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四、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五、课堂例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六、答题策略
1、仔细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2、知章论题(来自哪篇课文,回忆主题)
3、谨慎答题(要有必要的分析)
4、过程探究(要能自圆其说)
七、《〈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八、巩固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孔子夫子B:叔孙武叔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1、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论语的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
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论语》六则原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10分)
1、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鲁国______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________家、________家、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关于_______________的`记录。《论语》属___ ______体散文,________家经典之一。
二、注音。(6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必有我师焉 不逾矩
三、解释画线的字。(1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5、六十而耳顺 耳顺:
6、七十而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
四、《〈论语〉六则》主要表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的主张 ,请连线指出。(6分)
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五十而知天命……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效果
五、默写题。(3分)
《<论语>六则》中“ , ”的教诲,与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张是一致的。
-->
论语的教案 篇10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的教案 篇11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恰似一座连接圣人与我们的心灵之桥,通过它,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孔圣人门下,聆听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诲,完成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从而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生命的大智慧。
|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①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①至于:达到。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先王的仁义之道了。”
【解读】
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
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
|二十五|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 gū):古代盛酒的器具。原是上圆下方,带棱角形状的。后来改成为圆形不带棱角的,因此孔子才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这句话是影射当时的很多事物都名不副实。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解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
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
I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④也;可欺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何为其然: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这样。③逝:去,往。④陷:陷入,陷进。⑤罔:愚弄。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中了。’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想办法去救人,但不能被陷于井中;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解读】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论语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四、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五、背诵
六、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
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本班学生多人参加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反过来又刺激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都会布置一个作文,并进行批改。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
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论语的教案 篇14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的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的教案02-11
《论语》教案(精选25篇)06-29
《论语》教案(15篇)02-28
《论语》教案15篇02-10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2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7
论语十二章教案15篇02-27
论语十二章教案(15篇)04-02
七年级《论语》教案09-06
论语的语录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