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常识>《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4-02 14:29:48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

  1.引言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能熟练利用合理的表达方案进行绘制机械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传统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毕业生机械制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形式已很难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改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众多大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本科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设置、助学、考核着手,探索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机械制图教学现状

  2.1学生素质差异大,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就机械类大方向来说,不同的专业学生入学成绩也存在差异,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因而,教师若按同一标准组织教学,存在一定困难。相比五年前,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也逐步下降。很多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单纯地追求考试过关,而不潜心研究知识体系,学习缺乏钻研精神。总体来说,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以前毕业生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

  2.2教师教学活动单一,易缺乏科研经验

  目前,许多高校机械制图教学是由专门的制图教研室进行,任课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制图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也只是局限于制图教学研究、教材教案编写和课件试题库开发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缺少实际设计研究经验。此外,随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的提高,大量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直接参与制图教学,这些人缺乏实际专业应用经验,从事教学后也不能有很好的机会在机械学科方向上开展实际设计开发研究,知识构成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不断退化。教师本身教学的单一性使得高校制图教学更偏重于图形投影知识,而不能有效地同机械类学科特点结合在一起。

  2.3多媒体教学节奏快,课堂讲解难以深入

  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平台化”的本科通识教研模式,许多高校对机械制图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大幅缩减了制图课程的学时。此外,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多,一些高校制图课程都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众多,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板书和挂图等。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掌握制图理论知识,各高校基本摒弃“挂图+模型+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代替传统的挂图,利用丰富的动态直观图像创造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每张幻灯片停留时间较短,授课时省略了边绘图边讲解的过程,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一节课结束,学生只知道几个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根本不懂如何绘制投影图。

  2.4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脱节,教学实效性弱化

  由于学时的减少,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关画法几何的内容大量减少。而画法几何是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最后再回到屏幕的逻辑思维方法。减少对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训练,则会减弱学生对空间物体表象的感性认识,削弱学生空间构造能力的发展,最终影响学生基本制图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制图教学一般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轴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其中,组合体和机件表达方法部分内容较多,重在培养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的内容没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总体来说,机械制图教学内容过于偏重机件的详细画法,即侧重培养学生“画”和“读”技能,而与机械行业具体实践关联性差,使得整个教学与培养机械人才的大方向产生了些许偏离。

  2.5课程开设孤立化,学生缺乏相关基础

  大多高校在大一开设机械制图课程,此时学生还未进行机械专业的入门课程学习,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没参加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对一些常见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等实际应用知识缺乏初步认识,从而导致机械制图的整个教学过程难以同产品设计开发、实际应用环节有机整合,削弱了机械制图课程同后续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关联性。等到毕业设计时,学生的'绘图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案绘制正确的投影图,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也十分随意。孤立地开设机械制图课程,人为切断该课程同整个机械学科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基本没有体现真正的实效性,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制图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改革思路

  3.1教学体系系统化

  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性和基础性非常强,讲授的知识面宽并且设计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形成良好的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学习系统。应当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需突出实用性,并有效融合机械相关知识。

  将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于培养设计制图能力,而非单纯的制图技能。在机械制图课程开设之前,可进行金工实习以及机械基础知识入门学习;利用机械制图课程设计,初步将机械制图训练过程与机械设计联系到一起,体现设计制图的思想。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指定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形成以设计—工艺—绘图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体系,将制图课程的学习深化到后续课程之中,使学生的制图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3.2教学设置实用化

  以遵循国标规定为前提,进行绘图表达方案讲解,加强设计制图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手工绘图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从如下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1)改善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实用性

  打破教研室限制,不设置专门的机械制图教研室,改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课教师直接担任机械制图课程。利用专业课教师丰富的实际课题研究经验,避免了制图教学过程的单一性。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研究成果、经验和成功开发案例引入制图教学,从而实现制图教学同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使得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真正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读图绘图训练,从而更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改善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适当采用绘图软件增加授课效果。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进行实际绘图,逐步细致讲解绘图过程。由于受教室场地、光线、学生人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黑板作图只能对教室前几排的学生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黑板作图耗时费力,影响教学进程。这时,教师可利用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模拟完成黑板教学,既可保证图形的清晰性,又加快了绘图速度。通过对某些局部的放大显示,保证了图形的良好可读性。此外,可利用三维软件现场建模,及时帮助学生构造形体的空间形状,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注重理论学习的创造性培养

  延长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时间,将单纯的零件测绘实践改为“测绘+设计”的模式。首先,给出某种产品的部分零件实物,让学生完成零件的测绘;然后,根据测绘数据、依据具体设计装配要求,自主设计个别主要零件;最后,绘制完成整个产品图纸。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既训练了学生对卡钳、游标卡尺、量角规等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简单零件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设计制图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交出成套手绘草图、AUTOCAD电子图稿和全套打印图纸。经过课程设计,学生通过零件的测绘、设计,可熟悉产品出图的全过程,并加强了自身徒手绘图、计算绘图能力。

  3.3助学形式网络化

  开发网上助学系统,开展网上学习、测试和答疑。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接受远程教学,更好的吸收知识。可利用校园网络优势,研制开发网上助学系统,系统设置学习模块、测试模块、答疑模块。学习模块主要提供教师上课所用的课件和教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配备了相应的例题解析;此外,该模块还链接其他高校制图精品课程网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机械类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训练测试模块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测试习题。系统开辟教师在线答疑专栏,学生通过网上留言或发邮件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同时师生间也可通过BBS论坛交流学习信息。学生可利用该系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选定相应难度的试题,利用系统的二维绘图功能完成解题过程。系统自动对学生输入的答案做出判断,给出学生成绩,并提供正确答案以供参考。助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生动、直观、形象、和交互的特点,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根据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学习、人机交互的良好教学机制。助学系统的主体框架如下:

  图1助学系统框架

  3.4测试方法的人性化

  制图考试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书面测试,而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分段考试,机械制图成绩构成如下:

  制图基础考试(40%)+课程设计(30%)+软件知识考试(15%)+平时成绩(15%)=机械制图总成绩(100%)

  (1)对于制图基础部分的内容涉及得都是基础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读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是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评学生的掌握程度。当然,可采用标准化考试模式,即采用考试选题系统,直接让学生上机考试。该部分考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

  (2)设计制图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绘制机械零件图纸及装配图纸的能力。由于该部分内容跟专业结合较紧密,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该部分可通过“测绘+设计”课程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整个机械零件图纸绘制过程,既考核了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并考核了学生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该部分以图纸形式提交给教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AUTOCAD软件的考核部分可借鉴AUTODESK公司工程师培训要求,采用试题库的形式进行。

  考试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每个学生的试题均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题型各不相同。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AUTOCAD软件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考评则在课程设计中进行。

  (4)此外,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多个因素,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该部分占学生总成绩比重的15%。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在试点班级进行了改革尝试。结果表明,该班级的学生机械制图素质较其他班级有很大的提高。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反馈信息来看,试点班级的学生设计图纸的可读性高,错误率低。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过程,需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成效,文章提出的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对其他高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2

  关键词:机械制图;技工院校;教学策略

  机械制图课程既是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机械制图的实践课程,通过机械制图课程,能够教授学生如何看图、识图、校正图纸,以及培养学生的平面识图和三维立体看图的能力。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会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客观反映现阶段技工学校学习问题,并结合当下实情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机械制图专业教学现存问题

  (一)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正处于传统模式向新教学模式转化的过程当中,在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当中并没有凸显学生的主题地位,机械制图的课比较枯燥且有难度,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主要以教材为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则是教师课堂的跟随者。

  (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

  技工院校学生的底子薄、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不牢固,因此学生很容易因为课程的枯燥和难度大而产生厌学、弃学的问题。机械制图课程要求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强调学以致用和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转变学习态度,更加打牢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过分注重学习成绩

  目前机械制图的课程成绩考核依旧采用纸质考试,考试的内容也主要围绕着机械制图的专业知识、概念和技能,忽视了机械制图这一课程的实践性的本质,也过分的以成绩界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和教学水平的好坏。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和概念掌握的很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问题百出。技工院校更应注重培养有实际运用能力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优质生”。过分化的重视学习成绩也为学生日常学习带来了误导和偏差。

  (四)学生的实践经验薄弱,实习机会不够充足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机械制图课程要求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进行实践认图、试图、画图。机械制图课程学习当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实习安排不够充足,教师的课下作业也是以偏概全,紧靠几道题目的练习是到不到机械制图灵活运用和深入学习的目的。缺乏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会缺乏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机械制图专业教学的对应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参与度。教师在机械制图课堂之初可以向大家介绍机械制图在在未来学习过程中的课程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机械制图是他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及时提问和请教,及时解决困惑和疑问。其次,在机械制图的课堂中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互动与问答环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可以结合班级同学的特点和实情,对于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反复推敲,借助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器具吸引学生的关注度,降低学习过程和学习环节的难度。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同时结合动态试图便于大家的理解和学习,既能够保证课堂的参与度也能够提升在学习过程的认知。

  (二)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知识,能够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之中,这就要求机械制图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机械制图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试图、能够手工绘图。在机械制图课堂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基础识图后,快速画出草图并掌握计算机制图。一味的停留在识图阶段,单靠老师的讲授凸显不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授课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快速绘图以及计算机制图,保证学生作为课堂能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技工院校机械制图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视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才能够在机械制图的课程中达到游刃有余的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一些绘图技巧、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将以往的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归纳学习方法,通过自身对于机械制图知识的归集,夯实基础,提升学习能力。

  (四)提供实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

  再好的理论知识终归是要有效的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学习和联系能够强化理论知识也能丰富自己的实习经验。在机械制图的课程中学校以及授课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合理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程学习之余学校以及教学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厂区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的学习了解工作流程以及了解机械制图在整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课程结束后既要有相关的基础知识考试、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考试,同时也要增加车间实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和深入工厂之中能够加强机械绘图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为日后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技工院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改革过程中,作为机械制图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结合学校教学实情,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将繁琐、抽象的知识体系化,在教学的环节与实际相连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益英.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xx.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3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原课程体系分析

  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具体做法

  3.1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4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专业高考中主要专业学科之一,但笔者所在的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安排在高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当学生在高三再次接触该课程时,已经一年多没有接触该课程了,很多学生基本上又得从零开始。学生能否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围绕浙江省单招单考机械专业中机械制图考试大纲进行有效复习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机械制图教学发现,尽管高一已经进行了1年的制图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制图水平参差不齐,与高考的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复习方案的实施

  依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整个高三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每个复习阶段的时间不同,但都有明确的任务。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耗时最长,达到4个月之久,这么长的时间,旨在夯实学生的制图基础,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在本阶段,学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犹如指南针,指错了方向,学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笔者觉得,第一轮复习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考验,倒不如说是对老师这个引路人的考验。为此,第一轮复习之前,老师先必须做三件事。其一,研究考试大纲,在浙江省机械专业的单招单考中,机械专业总分150分,其中机械制图占60分,机械基础60分,零件测量30分。机械制图占的比重为40%。相比较其他两门记忆型的专业课,机械制图的得分率较低。通过研究考纲,教师知道哪些知识点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哪些知识点考得多,哪些知识点考得少,不同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达到的层次也不一样。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师可告知学生,制图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其二,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高职考的历年真题是对考试大纲具体的诠释。哪个知识点用什么题型考,占多少分值,历年真题都是标准化的试题,分析近3年的试题,这些问题就一目了然。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点需要分配复习时间,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学情分析,摸清学生基础。学生原有的制图水平参差不齐,制图的薄弱环节也因人而异。再加上老师不一定是从高一开始带起,所以对学生原有的掌握情况不甚了解。高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旨在扎实知识基础,但有的老师不会按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复习,而是走马观花地匆匆把知识点过一遍。这样既浪费时间,复习效果又不佳,学生对该重点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中的难点很难突破,从而会逐渐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提高复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需要对学生原先的掌握情况略知一二,了解他们已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什么学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更有效地安排复习计划,精心准备复习内容,设计学生习题复习,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另外,教师必须告知学生,机械制图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第一轮是第二轮的基础,如果第一轮复习不认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轮、第三轮根本不明白,从而引起学生对第一轮复习的重视。其四,精心设计学生习题。切忌盲目采用题海战术。高三复习资料比较多,教师必须正确选择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学完全部资料,而应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最好自己精选题目认真制卷,卷子上要同时分布基础题、拔高题和拓展延伸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差异进行分层次练习,以便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培优。如截交线与相贯线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以方形与圆柱为主,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题中由浅入深,从简单形体入手,由一个方向一个平面切割到几个平面组合、多方向切割,再过渡到组合体的切割,进行分层次练习。对相贯线的考查,主要是圆柱、球、长方体的形体相贯,由外表面相贯到内表面的相贯。老师教授学生应由单独的相贯与截交线练习,过渡到这两种情况的'组合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做法。制图的题目很多,千变万化,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做题目,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未必能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另外,作业最好面批,既省时间,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第一轮复习最忌讳拿难题让学生练习,对于制图学习差的学生,如果这样做,就相当于把学生拒之于高职考试之外。总而言之,第一轮复习教师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同时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按照老师指引的方向,认真对待复习,为第二轮复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为期2个月的时间,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第二轮复习,教师研究真题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第一轮研究真题,旨在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便于第一轮复习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方案。而第二轮复习则完全不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练真题,让学生把握高职考的命题脉络。对每一种题型,教师做到精讲做题方法,学生做到精练。每一道真题,教师都要要求每位学生强化练习,每题必会。笔者依据近4年的每年高职考真题的题型,对每一种题型进行总结,精讲每一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以专项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强化练习。下面是笔者根据历年真题总结的9个专项练习,每个专项练习耗时约1周,共需2个月完成。如果教师在上述过程中严格把关,学生基本上在第二轮复习结束之后,从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高职考的要求,对高职考的每一种题型都很熟,每一种题型的做题方法都已经了如指掌。

  3.第三轮复习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5

  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②好处: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足:不能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④力臂图:

  (2)动滑轮

  ①定义:轴和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②好处:省一半力;不足: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④力臂图:

  (3)滑轮组

  ①定义: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机械。

  ②好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③公式:竖直放置:F=1/n(G物+G动轮)水平放置:F=f/n S=nh

  V绳=nV物(n /绳子的股数F /水平拉力f /摩擦阻力S /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h /物体移动的高度V /速度)

  ④绳子段数的判断:以直接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为标准

  ⑤绕绳法:a、定绳子段数:n≥G/F b、定个数:动、定滑轮个数;

  c、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绕起、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绕起;

  d、绕绳子时要顺绕,且每个滑轮只穿一次绳子,不能重复。

  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的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好处:可省力、可省距离、可改变力的方向。

  (2)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力臂作图方法:①找支点;

  ②找力的作用线;

  ③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力臂为0)

  (4)杠杆平衡条件公式:F1L1 = F2L2应用(最省力,力臂最长)

  (5)分类

  省力杠杆:L1﹥L2 F1﹤F2不足:费距离

  费力杠杆:L1﹤L2 F1>F2好处:省距离

  等臂杠杆:L1= L2 F1= F2不省力、不省距离

  轮轴

  ①定义:由轮和轴组成、绕同一个轴线转动。实质:变形杠杆。

  ②特点:动力作用在轴上省力,动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③公式:F1 =F2r/R(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力就是作用在轴上的`力的几分之一)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完成某个任务,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做的功;

  (2)一般计算公式:W有用= Gh;

  2、额外功:(1)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公式:W额外=fs;

  3、总功:(1)定义: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和叫总功;

  (2)公式:W总=W有用+W额外;FS=Gh+fs

  4、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W有用/W总;

  (3)理解:

  a、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的,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b减小额外功在总功占的比例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它是衡量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

  d、同一机械机械效率可能不同。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6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制体验式教学高效课堂

  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遵循规律和准则,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等能力的重要任务。能否学好这一门课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其他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的学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将来的专业水平。学习机械制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但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为机械制图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教师上课时常常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外,还应增强自身素质,理论联系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机械制图。

  一、设计教学任务和实践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课堂的“建造师”。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提高主动性,进行自主体验式学习。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和教学过程,多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不同的任务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与实践结合相对甚少,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内容多以平面二维为主,无法表现丰富多彩的立体、三维空间动态对象的效果,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概念,这对于基础较差、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又进一步打击了他们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针对机械制图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应与生产企业联系,让学生到工厂实习体验,了解零件生产加工常识,使学生对图形形成感性认识;或让学生作为实习生进厂体验工作,亲自动手参与生产操作。这样能让学生感悟到机械制图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训的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前期理论学得好,实训做得扎实,就能很快地适应相应的生产岗位,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课除要教给学生绘图规定、图示原理、绘图方法及图样的表达和识读外,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除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仍然要重视板书绘图的作用。

  教师每演示一幅图,也就是多锻炼一次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演示次数越多,学生观摩锻炼的次数也就越多。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制图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读、绘图的基本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读、绘图的规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思实物的过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否则要想学好制图课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效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是首要的问题。

  三、加强绘图练习

  要学好机械制图这门课,多练习绘图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把任务练习题分为基础练习题和拓展延伸题两种,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学生知识吸收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最终提高全班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积极性,形成良性有序的竞争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

  总之,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制图教材的潜力,不断去发现、总结规律,还要读懂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观上想学;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还要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让学生达到“理论学习基本完善,具有初步动手能力”的水平,实现高效课堂,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7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教学内容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xx)30-0097-0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围绕船舶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热、机、电、管理论基础,掌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电工电子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是高等工科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等近非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知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在形式上浓缩了原有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材料基础以及材料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材料加工(成型技术以及切削加工以及特种加工)、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材料及其处理、制造工艺的选择关系等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参考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材料性质”部分主要给学生提供材料性能和材料学的基础知识,为产品选材、零件改性、材料成形和产品制造提供材料基础知识。“材料加工”部分包含材料热处理、材料成型以及机械制造工艺。材料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盒冷却的手段,获得不同组织和性能的加工工艺,主要介绍了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的作用,了解材料的适用性。材料成型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产品或毛坯的外形制造技术,了解产品制造首先是对外形的制造,材料成形是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造技术,理解各种成形工艺在产品制造中具有多样性、可替换性和选择性,材料成形的技术基础与材料和选材部分密切相关。机械制造工艺部分主要介绍毛坯的切削加工与精加工技术以及特种加工与先进制造技术,该部分与材料成形和毛坯生产部分紧密衔接,是产品获得所需几何尺寸和精度的重要生产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在产品制造中同样具有多样性、可替换性和选择性。“零件性能”部分是总括性的内容,包含材料选择、加工方法选择以及零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方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学内容分散、知识点难以前后联系的问题。《机械制造与材料基础》,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多,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梳理三大模K之间的联系,归纳整理材料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工艺方案评价的递进关系,进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授课教师的工作重点。据此,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汇总,我们初步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关系图。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8

  数控专业也可以称之为计算机数控技术,其主要以计算机来实现数字成像控制的技术,机械制图是数控专业的一种基础课程,其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的机械制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对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为了使提高机制制图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对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深入分析。

  一、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

  机械制图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对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对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数控专业需要技术人员通过图纸来进行编程加工,这对学生的机械制图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本专业需要培养出德、智、体、美的全面应用型人才,以此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假如学生无法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的知识,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数控方面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工作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另外,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不足所导致,再加上学生在学习中时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当前社会市场上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数控机床的操作、维修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机械制图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探讨

  从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机械图课的质量。因此,为了使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下面就对机械制图课的教学展开深入探讨。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较广,其中包括基本概念、看图,等等。而且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需要应用较多的图纸,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十分有必要。应当将识图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此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者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生动形象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模型与挂图等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时教师则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的为学生演示立体平面的转换等内容,使学生更直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且涉及的知识较多。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还在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学习多种方法,在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软件将重点知识详细讲解。在讲解机械制图中的标注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采用教育技术讲授具体的使用方法与案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3.注重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知识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计算机绘图作为重点内容之,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绘图技能。不仅要详细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还应当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图课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对提升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有着很大提升。因此,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知识的讲解。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方法,并努力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以此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9

  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产类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各职业院校加强对大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总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革新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之间没有得到很好对接,学科之间没有深入交叉融合,教学成果难以让人满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后实践活动安排、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进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

  一、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路

  当前各职业院校日常的专业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组成。两个体系间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点难以融会贯通,取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根据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理论或实践教学中可以某一创新产品的研究制造过程为主线,推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在产学研教学中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通过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教学实践计划,包括教学实践方法和教学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或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及材料选择。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机械设计中,自身的设计能力及专业知识也不断强化和巩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

  二、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过程

  首先要了解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教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将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各软件知识,学生参与具体机械产品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二,根据机械设计要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Inventor、AutoCAD 、Pro/e、3DS MAX、Word等产品设计软件。

  第三,教师带领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反复进行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机械产品图像模型。

  第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依据设计出来的'产品图像模型,使用机械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出机械产品实物,并达到产品设计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跟踪对比试验,评价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教学培训改革方案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职业学院师生可以紧密与附近企业合作,不断深入企业进行共同技术攻关;师生还可以产品设计科研项目申报或参加全国大学生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或省内产品创新设计为契机,不断探索研究。总的来讲,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为主题,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将产、研与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机械设计中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二是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科技产品制作,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0

  关键词:创新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研究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基础课极其重要,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机械制图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识读有关的机械图样。但考虑到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参加技术革新与改造的需要,他们又应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因此,我们将“识图为主,识图与绘图相结合”,以培养识图能力为中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制图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该课程教学难度大,难点是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机械零件表达方法的正确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打破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现一体化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进行创新性教学。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做三合一的新型教学方法。即将传授知识与能力提高并重,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灵活,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以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要采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下面,笔者结合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创新性教学

  方法。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备好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兴趣、需求和个性特征;二是备教法,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目的的要求,确定教材的组织形式,课程的类型、课程的展开方式和进程以及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备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其中,教学内容是核心部分,是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首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小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机械制图中“视图”的讲解可分为以下几个知识点:一是视图的概念及分类;二是画视图前准备工作;三是为看图和画图方便,表达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形状的机件,视图分哪几类;四是何时何地画何种视图;五是每一种视图的画法。

  教案做到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学生易掌握,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迈出创新性教学的第一步。

  二、课堂上采用“四段式”的创新教学方法

  1.第一阶段新课导入,用时约8分钟

  教师采用大脑风暴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录像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如讲螺栓连接的画法时,我们可以先找到现实生活中螺栓连接的实例,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如何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螺栓连接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2.第二阶段为重点内容讲授,用时约25分钟

  这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关键阶段。如螺栓连接这节,教师先提问,若要完成螺栓连接需要哪些零件?继而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习螺栓、螺母和垫圈的画法,引出3个子任务。在学习螺栓的画法时,教师出示螺栓模型,让学生观察螺栓由几部分组成,如何正确表达,哪些运用以前知识可以解决。在学习螺母画法时笔者采用对比讲解法,通过录像给出内螺纹的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螺母和螺栓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螺母是内螺纹而螺栓是外螺纹,内外螺纹的牙顶和牙底正好相反,因此大小径的画法也相反。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外螺纹的.规定画法,笔者编制了两线口诀:

  表示螺纹两条线,用手来摸可分辨;

  摸得到画粗实线,摸不到画细实线。

  笔者通过对比讲解和两线口诀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垫圈的画法,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就能够画出。学生在基本掌握螺栓、螺母和垫圈的画法后,教师先通过动画演示螺栓连接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螺栓连接图的画法,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螺栓连接图的画法,对细节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着重强调。本节课将主要任务分解为3个子任务,由易到难,逐个击破,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第三阶段为总结练习阶段,约7分钟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我们采用不同形式总结教学内容,指出重点难点所在,理顺学生头脑中的零散知识点,让学生知识结构化,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进而转化为能力。在练习题布置时,我们分层次布置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检查教学的效果。教师及时检查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第四阶段为任务拓展阶段,约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重点知识加以引申,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如学完螺栓连接,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螺纹连接?他们的连接与螺栓连接有什么不同?

  以上四段式授课一段接一段,衔接紧凑,其中预习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直观演示和重点讲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而总结练习是知识浓缩、能力提高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以教促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性教学。

  三、创新性教学的新路――现代化的教学

  手段

  1.多媒体教学经常化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2.语言表达准确化

  教师只有做到吐字清楚、表达简明扼要,才能通俗易懂、准确生动,才能把概念本质核心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易接受,便于记忆。

  3.讲授过程轻松化

  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感到厌烦并且疲倦,而且也缺乏思维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到上课严肃,又要感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这样学生思维情绪放松,学习气氛高涨,使学生轻松而又紧张地学习。

  4.知识记忆重点化

  教师通过对当堂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提炼出重点知识,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以及怎样应用。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1

  1.前言

  食品机械[1]-[4]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食品机械的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工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食品机械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在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工程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机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使这门课程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基础课之一“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的总学时只有60学时,这门关键的基础课其实包含两门课程:“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各自仅为30学时,这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还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学生在修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很长时间没有涉及过与这门课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很多看图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都忘到九霄云外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这门课时觉得很吃力,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章节都学得不扎实。因此,教师开始讲授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要简单复习一下机械制图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占用了食品机械的部分教学和学习的部分课时。

  2.2学时压缩严重,学时数太少。

  过去,食品机械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的学时是60学时,课程结束以后还有40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食品机械课程设计”。因此,这门课的总学时是100学时。对于有机械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这门课至少需要54个学时。但是,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差,一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很不适应,等到适应这门课的时候,课程基本上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等到这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才刚刚有点“感觉”。因此,对于严重压缩了学时的《食品机械》,想在短短的48学时内就学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2.3课程顺序安排混乱。

  学习食品机械这门专业课,需要先学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食品工程原理[5]、食品工艺学等[6]。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三门课几乎同时进行,由于“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的课时中都经常出现的矛盾是:这两门课的很多内容甚至在“食品机械”课程快结束时学生才接触到。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甚至安排在这三门课之后。这样一来,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很吃力,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学生好像在听天书,老师和学生都很苦恼,老师认为学生“太笨”,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水平太低。

  2.4感性认识少,实践环节脱节。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开了很多课程,这样一来,多种专业课的课时受到严重压缩,连原来工科学生的`三周必修的实践课“生产实习”都变成了形式,而且这门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原因如下:现在的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这些专业课结束后的学期末,或者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一两周,基本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3.对策

  为了提高食品机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针对目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3.1适当增加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时量。

  应该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要求提高一些,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在通过多次物体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的对照后,对该课程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完全掌握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在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食品机械”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不至于连机械的平面图都看不懂。

  3.2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课时量。

  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机械制图”这门课,首先要适当增加“机械制图”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就能把这门基础课掌握好,从而有利于对“食品机械”的学习。由于食品机械的内容较多,因此还需要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量。

  3.3合理调整专业课的顺序。

  学习“食品机械”课程,学生首先修过“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食品机械时,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楚的认识。因此,课程设置顺序严重倒置。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先修完“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两门课后,在这之间穿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再进行“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

  3.4增加实践环节。

  由于专业和课程大调整,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实践教学课时也明显降低。不仅仅实践的科目减少,现有保存的实践科目的实际学时数也严重缩水,具体表现在:认识实习取消,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安排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实际实习时间也不足10天。生产实习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认识实习”3周中总共只有不到10天的实习机会,而且在这短短的10天中,每天也只是利用一半的时间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看一看”。在看的时候,由于工厂讲解人员讲解和操作速度较快,加上学生很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凑”到讲解老师跟前,既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又看不清生产线和具体工序和设备。因此,应该恢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且使之更具体化、实际化和有效化。

  3.5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图的直观感受中,增强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食品机械”这门课教和学的效果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希望学校能够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教和学都处于艰难的境地,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2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将影响正确理解零件的设计意图和按零件图加工出符合技术要求零件的能力,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如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机械制图》课的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和应用能力,是每一名《机械制图》课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在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要想上好课,须先做好老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特别是机械专业各科,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互相牵制。《机械制图》课在其中更是与其它课程在知识理论上互相穿插连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深造诣教师之道,且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时刻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不断吸取本专业新信息,学习新技术,以来充实提高自己,防止知识老化。对于《机械制图》教师,则要求既要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机械专业的各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及时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教案;才能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来看教材;才能对于教材的前提下,做到每准备一份教案,都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有发现任何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从而备出既合理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课工作中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部分。要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做出结论的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提出问题自然明确,联系生产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例如在“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根据“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步骤”这一教学重点和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和步骤及读图方法的具体应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看图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明这无疑是重点;指出难点:分析图框,说明每一封闭的线框都表示一个独立的表面;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形式的视图的特点,再举出应用示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提炼讲课内容,拓宽授课方法,力求简明准确,便于记忆

  鉴于机械制图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归纳法、类比法及逆向思维分析形体,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深化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组合体投影的教学中,我选用组合体的组成形式为思维线索,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分析他们是采用叠加、截线还是两者兼用的综合形式组合的,它们的连接方法是相贴、相切还是相交、若是相贴,要分清是否平直;若是相切,则切点何在;若是相交,其交点、交线又有何特性。由此归纳出将复杂性体分解成简单形体乃至点、线、面来投影作图或读图的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类比法,分析该组合体的各组成基本体、组成面、线、点有何异同,对形体结构有何影响,从而分清结构要素的主次功用。在运用平行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点线面投影的基本知识解决读图问题时,我向学生介绍逆向思维法,即在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出局部的形体结构,画出轴侧草图,再用轴测图对照试图分析机构要素,以求真正读懂图样。这样做,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促使思维方法达到了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精讲多练和直观教学

  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空间想象,主要是依靠实体零件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从实体零件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实体零件,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规律。还可选择一些类似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慢慢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也可以从教学的某些结论出发,先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再以实体零件的形式加以验证。

  备课过程中,对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怎样结合讲解,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等等,教师都应该经过周密的考虑。注重精讲,就是要讲得少,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若做到此点,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的提炼所讲内容,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如在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时,根据一个图框一般是零件上一个面的投影的道理,把零件的视图分解为几个图框,利用投影关系对应找出每一图框的其余投影,抓出形状特征视图看懂各部分的形状,这也就是分析过程。然后再结合位置特征视图,把各部分组合起来,想象出该零件的形状,这就是综合的过程。

  五、合理的选择习题,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保证足够的课外作业外,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内练习。课内练习的习题必须精心挑选,尽量与讲课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题目要有针对性,使之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有利于讨论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的错误等。题目还要有思考性,使之有利于训练思维方法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那些一看就懂思考性差作图量大的习题则不宜选用。还可把习题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显示的需要。这不仅可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机械制图》课作为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必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具有编写教案又能离开教案讲授的本领,课堂上才能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才能做到表达标准简洁、清晰明快;才能讲授清楚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看图与绘图的方法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3

  1.机构的结构分析

  理解零件、构件、运动副及运动链、机构、机械、机器的概念,了解机构引入运动副之后运动所受到的约束。能够正确绘制简单机构的运动简图;熟练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能识别机构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掌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

  2.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

  对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杆组法有所了解;掌握速度瞬心概念及平面机构速度分析的瞬心法。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及运动特点;熟练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包括整转副存在条件、急回特性与极位夹角、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位置),熟练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常用设计方法,重点是图解法,如:a)实现连杆位置的运动设计;b)两连架杆对应位置;c)已知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及附加条件。

  3.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和应用;掌握从动件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冲击现象;掌握凸轮轮廓设计的反转法原理,熟练掌握尖底(或滚子)接触直动(或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设计的几何法;掌握凸轮机构偏距圆,凸轮基圆、推程运动角、回程运动角、理论轮廓与实际轮廓,从动件行程及机构压力角等概念,并能在图中标出;掌握基圆半径与压力角的定性影响关系;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参数的确定原则与方法,引起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以及避免运动失真的措施。

  4.齿轮机构

  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及其性质;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掌握啮合线、啮合角、节圆、标准齿轮、标准安装与标准中心距等概念;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加工原理、根切与变位、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切制特点以及变位齿轮的尺寸变化;深入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定传动比传动、中心距可分性)及正确啮合条件、无侧隙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重合度)和运动设计应满足的条件;掌握齿轮传动的类型与特点。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基本参数及当量齿轮的概念。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关系,正确啮合条件;掌握蜗杆、蜗轮转向与轮齿旋向之间的关系;了解直齿圆锥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理解圆锥齿轮当量齿数的概念、基本参数所在位置、正确啮合条件。

  5.轮系

  熟练掌握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及主、从动轮转向关系的确定。

  6.机械运动机构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适用场合。

  7.机械系统动力学

  掌握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等效原则;理解机械运转的平均速度和不均匀系数的概念、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熟练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8.机械的平衡

  掌握静平衡、动平衡概念及刚性回转件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条件与平衡设计计算方法。

  9.机械的效率

  理解运动副中的摩擦分析、机械效率的计算;深入理解机械自锁的概念,机械自锁性判别和自锁条件的建立。

  10.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

  了解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内容。掌握执行机构型式设计的原理。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时代的鲜明主题,创业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工科基础,高等工程教育则为创业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如何将这个工程教育界的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并本土化服务于我国的工程教育,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潘柏松等提出的S-CDIO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是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参与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工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吴鸣等提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DIO培养模式,认为工程能力是工科毕业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工程教育从内容组织、培养方式、实施过程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借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以上的研究成果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加速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但是,纵观以上的研究成果,只就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提出相应的框架、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鲜有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过程有机结合的本土化CDIO培养模式,因此,在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具体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笔者在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和实施过程后,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传授过程深度融合,提出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对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教学的嵌合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团队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的全新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涵盖17种不同的主要能力,在执行操作层面细分为更具体的73种不同的技能。国外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证明: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4个层面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的工科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大都供职于大型的跨国公司。

  2.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CDIO项目教学体系。以“厚基础,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更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赋予它新的内涵与特色,图1(见下页)表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有效嵌合。

  由图1可知:机械领域产品开发的四个环节(模糊前端、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产品销售)与CDIO工程教育的四个阶段(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作阶段)不谋而合。这样,在机械本科专业的教学中,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1.良好的工程能力培养。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项目”、“微项目”实施,学生的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培育满足现代社会和现代工程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符合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情境式”、“体验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的环境。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微项目”的形式学习机械领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改变了传统以“记忆、考试、拿证”为目的的工程理论知识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使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符合哲学领域的认识实践观。

  3.“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需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微项目”为抓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每门课程的特点,设置若干个糅合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项目”、“微项目”。课程的学习,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微项目”来再现、巩固课程知识,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过去从实践中抽象而获得的知识、理论重新回到工程实践中,指导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知识。

  二、M-CDIO项目教学体系在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实施过程

  机械系统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和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能够独立地完成机械系统构思、设计、制造和运作的基本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美价廉的机械产品。如果将机械系统功能、结构的完整呈现看作是一个大“项目”,则系统中的子系统功能、结构的呈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微项目”。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对“项目”、“微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完成,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

  1.“目”总体方案原理设计。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机械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获得完成该功能的技术系统,确定总体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布局设计,形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图和结构布局图,同时编写总体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基础。

  2.“微项目”方案原理设计。根据图的机械系统组成,设计实现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方案原理,确定实现各个功能的具体机构,形成机构原理图,编写“微项目”方案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比如原动机采用电动机还是内燃机,传动系统、执行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机构来实现,是集中驱动还是分散驱动等。“微项目”的功能原理与结构设计服务于“项目”的总体功能,受“项目”的总体结构布局约束。

  3.“项目”、“微项目”的工程图设计。根据前面二步形成的图纸和设计报告,对“项目”、“微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和结构设计,最终得到“项目”、“微项目”的总装配图、子装配图和零件图及设计技术说明书等资料。

  4.“项目”、“微项目”制造工艺、工装设计。根据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以及相应的工装夹具。形成“项目”、“微项目”完整的制造工艺过程,并编写制造工艺规程及技术文件,比如绘制工序图,制定工序卡,确定切削参数等。最终得到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机械产品。

  5.“项目”、“微项目”过程管理与运作。由于团队的.分工和协作,上述过程离不开“项目”、“微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运作。过程管理与运作可以使“项目”、“微项目”按顺序、有步骤、有目的地齐头并进,而不至于出现“短腿”现象,缩短“项目”、“微项目”进程。同时,过程管理与运作还与机械产品后期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有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组织、沟通、交流与协作能力息息相关。

  上述过程中,第一、二步为“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C阶段,即构思阶段;第三步为“项目”的图纸结构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D阶段,即设计阶段;第四步为“项目”的生产制造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I阶段,即实施阶段;第五步为“项目”的营销与售后服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O阶段,即运作阶段。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项目”、“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学生不仅在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而且熟悉了“项目”、“微项目”的操作流程,模拟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了解和融入企业,寻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机械本科专业实施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成效

  自我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以来,机械学院在教学上始终坚持CDIO工程教育模式,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色的M-CDIO项目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学生补考率、参加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上。机械专业自从实施了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都是学生补考率很高的科目,近4年来学生补考率逐年下降,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逐年增加,获奖质量也得到改善,20xx年部级获奖为0,20xx年获得0的突破,到20xx年获得部级奖项7项,省级获奖也在逐年增加,20xx年达到52项,历年最高;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不仅从20xx年的86.6%上升到20xx年的95.6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效相当可观。

  四、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M-CDIO项目教学体系是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不仅系统地解决了学生重知识学习,而轻知识运用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做“项目”、“微项目”对知识认识深化,进而固化为学生的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和应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的案例。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15

  连接

  1. 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大径(公称直径)、小径、中径、螺距、导程、螺纹升角、牙型角、牙侧角。

  2. 牙侧角越大,自锁性越好,效率越低。

  3. 把牙型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米制螺纹称为普通螺纹,以大径为公称直径。同一公称直径可以有多种螺距的螺纹,其中螺距最大的称为粗牙螺纹,其余都称为细牙螺纹。公称直径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自锁性能好,但不耐磨、易滑扣。

  4. M24:粗牙普通螺纹,公称直径24,螺距3;M24×1.5:细牙普通螺纹,公称直径24,螺距1.5。

  5. 螺纹连接的防松:摩擦防松、机械防松、铆冲粘合防松。对顶螺母属于摩擦放松。

  6. 螺栓的主要失效形式:1)螺栓杆拉断;2)螺纹的压溃和剪断;3)经常装拆时会因磨损而发生滑扣现象。

  7. 螺栓螺纹部分的强度条件。螺栓的总拉伸荷载为:工作荷载和残余预紧力。

  8. 计算压油缸上的螺栓连接和螺栓的分布圆直径。

  齿轮传动

  1. 按照工作条件,齿轮传动可分为闭式传动和开式传动。

  2. 轮齿的失效形式主要有:齿轮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齿面塑性变形。在一般闭式齿轮传动中,齿轮的主要是小型齿面解除疲劳点蚀和轮齿弯曲疲劳折断。齿根部分靠近节线处最易发生点蚀,故常取节点处的接触应力为计算依据。一般仅有一对齿啮合,即荷载由一对齿承担。对于开式齿轮,主要的失效形式有:齿面点蚀和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破坏。

  3. 热处理:钢在固体状态下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不同的冷却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得到所需性能。退火:放在空气中缓慢降温。正火:空气中对流冷却。淬火:放在水中或油中冷却。

  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其各力的方向:圆周力及其方向,径向力及其方向 。

  5. 齿面接触应力的验算公式。两轮的`接触应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两轮的许用应力不同,因为两轮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不同,计算中取两轮中较小者。

  6. 设计圆柱齿轮时设计准则:1)对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为齿面点蚀,按齿面接触强度进行设计,按齿根的弯曲强度进行校核;2)对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为轮齿弯曲疲劳强度破坏,按齿根的弯曲强度进行设计,按齿面的接触强度进行校核;3)对开式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为齿面磨损和轮齿弯曲疲劳强度破坏,按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进行设计,将计算的模数适当修正。

  7.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各分力的方向如下:圆周力的方向在主动轮上与运动方向相反,在从动轮上与运动方向相同;径向力的方向对两轮都是指向各自的轴心;轴向力的方向可由齿轮的工作面受压来决定。

  8. 螺旋角增大,重合度增大,使传动平稳。

  带传动

  1. 带传动的优点是:1)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传动;2)带具有很好的挠性,可缓和冲击,吸收振动;3)过载时,带与带轮间出现打滑,打滑虽使运动失效,但可防止损坏其它零件;4)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带传动的缺点是:1)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2)需要张紧装置;3)由于带的滑动,不能保证固定不变的传动比;4)带的寿命较短;5)传动效率较低。

  2. 若带所需传递的圆周力超过带与轮面键的极限摩擦力总和时,带与带轮将发生显著的相对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打滑。由于材料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滑动称为弹性滑动。弹性滑动和打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打滑是指由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应当避免。弹性滑动是由紧、松边拉力差引起的,只要传递圆周力,出现紧边和松边,就一定会发生弹性滑动,所以弹性滑动是不可避免的。

  3. 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

  4. 运转过程中,带经受变应力,最大应力发生在紧边与小轮的接触处。最大应力=紧边与松边拉力产生的拉应力+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弯曲应力。

  5. 带在带轮上打滑和带发生疲劳损坏是带的主要失效形式。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保证带不打滑及具有一定的疲劳寿命。

  6. 中心距不能过小的原因:中心距过小,带变短,带上应力变化次数增多,疲劳破坏加强。V带两侧面的夹角小于40度,原因:V带在带轮上弯曲时,由于界面变形使其家教变小。小轮直径不能过小的原因:只经过小,则带的弯曲应力变大,而导致带的寿命减短。

  轴

  1. 根据转矩性质而定的折合系数:对不变的转矩,其等于0.3;当转矩脉动变化时,其等于0.6;对于频繁正反转的轴,其为1.

  2. 轴的结构设计改错题。

  滚动轴承

  1. 滚动轴承一般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

  2. 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和性能特点:1)3:圆锥滚子轴承 能同时承受较大的径向荷载和轴向荷载,一般成对使用。2)5:推力球轴承,只承受轴向荷载。3)6:深沟球轴承4)7:角接触球轴承。

  3. 滚动轴承代号的排列顺序:类型代号+宽度系列代号(可省略)+直径系类代号+内径尺寸系列代号+内部结构代号+公差等级代号,其中,内径尺寸系列代号乘以5得到内径尺寸。

  4. 基本额定寿命:一组同一型号的轴承在同一条件下运转,其可靠度为90﹪时,能达到或超过的寿命为基本额定寿命。

  5. 求轴承允许的最大径向荷载。

【机械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02-23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2-23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03-11

初中数学知识点之基础知识点总结03-11

语文基础知识点02-16

语文基础知识点11-27

公共基础备考知识点02-20

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02-1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03-21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