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6 09:24:2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1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苹果:(14+4)÷2桔子:(14+4)÷2苹果:14÷2 +4÷2

  =18÷2 =10÷2 =7+2

  =9(只) =5(只) =9(只)

  桔子:9-4=5(只)苹果:5+4=9(只)桔子:7-2=5(只)

  或14-9=5(只)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

  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

  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3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4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一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

  (2)教师评价:表扬会应用公用边的原理、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好吗?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5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习,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测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因为存在测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过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

  ①量一量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6

  活动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并发现排序的规律。

  2、能够自创、合作创设另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

  活动准备:

  1、各色图形卡片若干(幼儿操作用),16张长条白色卡纸(上面画有曲直不同的线)展示板一张。

  2、音乐(军民大生产)、课件

  3、五彩塑料夹若干、硬纸卡圆形4块、地垫若干

  活动流程:

  一、初步感知有规律排序(激趣)

  1、自身感知:

  (1)敲小鼓(XX)孩子拍手转圈、跺脚进入→“刚才小手小脚是怎么做游戏的”?发现规律→小结:原来这是按规律延续的舞蹈动作。

  (2)“小手小脚能跳舞,胳膊有没有这个本领呢?我们来试试看”(尝试)“根据孩子的表现宝宝能不能排成一排有规律的把这两个动作做出来呢→(展现)”真厉害!老师奖励你“。

  (3)“你看,小手、小脚、胳膊都能有规律地来游戏,我们可不可以学小猫和小狗的叫声来进行有规律地声音排序呢”先和同伴商量一下怎么排?现在小猫和小狗一边叫一边做回小凳子。

  小结:刚才小朋友做的游戏,都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延续下去的,这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2、拓展感知:

  “现在老师请你做小小侦查员,四下侦查一下活动室里有没有按规律排序的东西?我给你1分钟的`时间,可以边走边找,但是要注意轻声慢步不要影响到别人。(找→坐回→叙述→认同)有规律排序的物体真的在我们活动室有好多啊!

  现在你再回忆一下,在家里、在路上、在广场和公园里有没有按规律排序的地方?(想象、回忆→课件:生活中有规律排序的场景)

  小结:有规律排序的物品真是无处不在啊,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方便!

  二、操作感知有规律排序,引导幼儿探索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刚才小朋友做了小侦查员和小小观察员,我不知道你的建筑能力怎么样”?文盛家园又新盖了一栋50号楼,就在我们幼儿园的楼后边,物业管理处把设计小花园的任务给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我们先设计图纸,设计好了送给他验收,你有信心完成吗”?

  “好,现在我们先进行一个小任务,用各种颜色的“石头”设计花园的围墙,围墙必须是按规律排序的,争取设计的和别人不一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最好的建筑师”(设计→师观察发现→展示点评,突出:按形状不同排列、按物体量的差异的特定规律排列、按不同形状物体数量递增规律排列等排序特征)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进行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验证操作:合作感知多种规律排序的有趣方法。

  1、“有了漂亮的花园围墙,我们进行下一个“大工程”铺两条长长的路,铺的路不仅要美观而且要通往花园的各个地方。

  (1)现在请自己找8个好朋友一组。

  (2)1分钟商量好设计方案。

  (3)到材料处领好“大理石地面砖”开始铺路。

  2、巡视发现有意识引导→评价(孩子叙述地面砖的排列规律)

  结束活动:“工程设计完成我们来庆祝一下吧:敲小鼓随节奏做拍手跺脚各种动作,现在,我用相机吧咱们的设计图拍下来,给物业管理处送过去,他们肯定会很满意。同时我也要把设计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发过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宝宝有多厉害!走吧!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

  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学生谈收获。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8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变化方向相反;

  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题。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11

  教学自标:

  一、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二、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适合年级:幼小衔接、一年级

  孩子们有一定学习的基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表现自己。

  能独立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钟表、整点。教学难点:理解表针之间的时间关系,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数学谜语开头: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

  二、观察活动,出示钟表。

  1、出示圆形时钟,让同学们观察钟面。

  老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老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老师:比比看,钟表上的指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最短最粗的这根指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的指针我们叫它分针,最细最长的我们叫它秒针。(加深巩固)

  2、熟悉时针和分针

  (1)老师:小朋友听过“龟免赛跑”的故事吗?(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教具拨钟表,引导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通过趣味教学对比,接合成语龟兔赛跑的故事)。

  (2)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

  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同学们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观察后说出是几点。(1时、3时等)

  2、教师操作,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

  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2)教师再次操作,让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钟表、整点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分组游戏。

  (1)第一组:趣味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同学们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站着的同学们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同学们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结合日常生活中生活作息对比,加强同学们更好的认识钟表)

  (2)第二组:按要求拨钟。

  两名同学们一组,一名同学们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同学们用学具时钟拨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趣味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同学们相互检查是否正确,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五、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1、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学们认识了钟表,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了。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记住了吗?

【趣味数学教案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趣味的数学教案02-25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4-03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接龙》10-20

幼儿园趣味数学教案12-12

趣味数学教学总结05-09

趣味语文教学反思05-24

小学趣味教学计划01-13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