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语言和反讽语言的差别。
3.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体会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圆明园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音形义,疏通文本。
2.了解写作背景,感受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谴责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宝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示:给同学们展示五幅代表世界文明的古建筑图片。(出示课件1、2、3、4、5)
教师引导:大家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吗?(出示课件6、7)
这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圆明园建筑部分的照片。
教师低沉语调读下面的文字: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于是,雨果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出示课件8)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本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10)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献突出,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2)文本知识(出示课件11、12)
书信基本常识
书信的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②问候语。如“您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一行在署名的正下方写日期。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3)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4)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5)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6、17)
注意:“眼花缭乱”与“目不暇接”的区别,两个词相同点,都有“东西多,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出示课件18)
学生甲回答: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学生乙回答: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9)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出示课件20)
(学生阅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语句与词语)
学生1抢答:总评:“世界奇迹”。
学生2抢答: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费了巨大劳动;
④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学生3抢答: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生讨论。)
预设: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出示课件21)
(3)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指正: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出示课件22)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整体感知本文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以及对作者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铭记祖国的屈辱历史,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3)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出示课件24)
教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4—9段,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25)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甲回答:英国和法国。
学生乙回答: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出示课件26)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文,分析归纳并回答。
学生1抢答: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火。
学生2回答: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作者在揭示“两个强盗”所作所为时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词语,结合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27)
语句呈现1: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点拨:结合语境分析。)
预设: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教师补充: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出示课件28)
语句呈现2: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出示课件29)
(师生讨论分析。)
预设: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语句呈现3: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出示课件30)
(师生讨论分析。)
学生1回答:“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学生2回答:此句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3.再读第1段,找找哪些词语有反语的效果,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31)
(师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体面”一词表现出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脸。
学生2回答:“赞誉”是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2)
(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立场和态度: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学生回答:思想感情:表达了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最后一段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出示课件33)
(师生讨论分析。)
学生回答: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教师补充: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出示课件34)
预设:“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出示课件35)
学生回答: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教师补充: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出示课件36)
点拨:结合语境分析。
预设: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出示课件37)
(学生分析后回答。)
学生回答: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二)雨果是法国人,却高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难道他不爱国吗?他有怎样的立场和态度?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请结合具体句子来谈。(出示课件38、39)
(师生分析讨论。)
预设1:并不是不爱国。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坚持正义。他能将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预设2: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精辟的。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三)讨论:从中可以看出雨果具有怎样的品质?(出示课件40)
(同学间讨论后回答。)
预设:充分表现了雨果公正、人道、是非分明的品格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
四、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41)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2)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教师指正:一个曾经的伟大王朝,曾经的巨大帝国,到最后,连皇帝的花园都保护不了,任人践踏,蹂躏,这是何等的屈辱!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奋斗吧,同学们!为了神州大地明日的辉煌,我们要加倍努力!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出示课件43、44)
预设1:运用反语,讽刺有力。(出示课件43)
文中用反语来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人”等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作者把自己对他们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预设2:对比鲜明,爱憎分明。(出示课件44)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主旨。如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蛮讽刺得淋漓尽致。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6-49)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一文,积累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出示课件50、5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52-58)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59)
请你给雨果写一封信(参考话题)
1.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4.中国当年被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的中国有了哪些进步?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注重对作者强烈爱憎情感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 只有了解有“万园之园”之誉的圆明园当初是如何的美轮美奂,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彻心扉。因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借助圆明园景观的复原视频和纪录片,以及图片配乐播放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图,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本课还抓住学生的听觉,在感受圆明园之美时,由教师来朗读经典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自行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圆明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课还注重对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他们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相关历史事件距学生生活年代较远,课上补充不够充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较缺乏。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第9课《论教养》的重点字词音形义,为后面学习本文扫清障碍。
2.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教养应首先体现在哪里?
3.“优雅风度”和“有教养”之间有什么联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相关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03-06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02-26
《致女儿的信》教案15篇04-24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品15篇01-24
《大中国》教案09-05
致女儿的信教案02-23
《致女儿的信》_九年级语文教案05-10
《中国功夫》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