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1
戎昱出自《咏史·汉家青史上》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释】
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辅佐:辅助。
【参考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赏析:
《咏史》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和亲是最为拙劣的政策。颔联便单刀直人,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妇女身上。颈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用女色乞取国家安宁。尾联晓以史鉴,指出已成为千年白骨的主张和亲者,没有一个可称为辅佐国家之臣。这首诗诗意浅显直露,议论正直阔大,意气风发激昂,揭露了和亲政策的懦弱,愤激指责了朝廷的无能。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赏析二】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咏史八首·其六
魏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译文: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旁若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高贵的人虽然自以为贵,我看他却像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如千钧。
注释:
荆轲饮燕市,酒酣(hān)气益震。
荆轲:战国齐人,好读书击剑,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失败被杀。燕市:燕国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兴致正浓。震:威。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bàng)无人。
渐离:高渐离,燕人,善击筑。谓:以为。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在燕国时,和燕国的狗屠及会击筑的高渐离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在市中喝酒,酒喝得痛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哀歌相和,已而二人对泣,旁若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无壮士节:指刺秦王未成功。节,操守。与世殊伦:与社会上一般人不同。伦,辈。
高眄(miǎn)邈(miǎo)四海,豪右何足陈。
邈:小。四海:犹天下。豪右:世家大族。古时以右为上,所以称世家大族为右族。陈:陈述。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贵者:指豪右。自贵:自以为贵。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贱者,指荆轲。自贱:自以为贱。钧:量名,三十斤为一钧。这四句是说贵者像尘埃一样轻,贱者像千钧一样重。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六首。《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朝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咏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3
原文:
咏史八首·其四
魏晋:左思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译文: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达官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朱色的车轮在长街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从早到晚,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注释:
济济京城内,赫(hè)赫王侯居。
济济:形容人多。赫赫:显赫。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qú)。
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荫:遮蔽。四术:四通八达的道路。朱轮:红色车轮。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竟:整个。长衢:长街。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许史: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南邻击钟磬(qìng),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yú)。
寂寂:寂静。扬子:指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卿相:古代高级官名。舆:车。
寥(liáo)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寥寥:稀少。玄虚:玄妙而不可捉摸。扬雄仿周易作《太玄经》十卷;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拟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而作赋。作者取“玄虚”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nǐ)相如。
准:水准。宣尼:指孔子(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悠悠:长久、遥远。擅:超过。八区:八方,天下。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四首。《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朝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咏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4
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⑴南埭⑵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⑶何处有龙盘⑷?
【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⑵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⑶钟山:金陵紫金山。
⑷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赏析】
本首咏史诗咏叹了三国之后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三百年间的代谢。
首句为描写故都金陵如今的景色。“北湖”即南京玄武湖,“南埭”为鸡鸣埭,都是金陵旧时繁华喧闹之地,许多帝王曾于此游乐。往昔歌舞升平之地如今却是一片汪洋,令人兴叹。“水漫漫”还象征了三百年间的历史都随着这片汪洋流去的兴废沧桑,同时也点出那繁华的过去不过是一场虚无。
第二句用“降旗”与“百尺竿”为六朝的历史拉下了帷幕,还未道出它的兴,就已然见亡。“降旗”典故语出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本指东吴孙皓降晋,此处指六朝的耻辱亡国。但是“降旗”还不够表现诗人的`慨叹,又拉了“百尺竿”来助阵,把一片降旗的情景写得更细更真,其可耻可辱之状如在目前,让人感慨的同时不免心痛。
第三句中的“三百年”即是指六朝三百年的更迭兴废。诗人笔下,三百年就恍如一场白日梦。句中的“梦”字照应了前文的“水漫漫”,既是对六朝帝王荒淫昏庸的讽刺,也是对历史兴亡的浩叹。
张勃《吴录》中记载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金陵石头城因为有帝王之气而让诸葛亮感慨。建都于此的六朝早已经是一片汪洋,此时诗人反问:“钟山何处有盘龙”,即钟山哪里有龙的盘踞以看出天命王气?
诗人用反诘的语气否定了这种“王气”论。历史由人书写,历史的兴亡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为,六朝的更迭覆灭只不过其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自食其果罢了。这掷地有声的一问,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和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而肆无忌惮地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本诗对于历史的追问,步步推进,含蓄而明快。
【咏史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咏史原文及赏析03-22
咏史原文及赏析03-07
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19
咏史 / 和蕃原文及赏析03-21
《咏史 / 和蕃》原文及赏析04-03
咏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3
《咏史八首》原文赏析05-24
咏史二首原文及赏析03-24
咏史(一作和蕃)原文及赏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