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 wèi ) 但能说之也 ( yuè ) 春玩其华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烛夜行 ( bǐng ) 譬诸逝水 ( pì )
【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 ) ②春玩其华。 (同“花” )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 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 ) 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 )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
【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
【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 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己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
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3研读课文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提问: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指导看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是怎样的心情?(高兴开心)
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它们的心情来。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评价。
2、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遇到什么困难了?自读课文,找出遇到的困难,划下来,多读几遍,并体会它们的'心情。(指名朗读,引导体会)板书:挖树坑,运肥料,运水浇树
3、有好办法解决吗?自读课文,找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朗读)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4、小树终于栽好啦!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谁的功劳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5、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力量大。
6、齐读课文。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初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能体会角色的心情,较为流畅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通过讨论,逐步明白了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要团结起来,共同出力的道理。
但是,我却感觉到,在指导朗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每一部的指导,都好像在往前赶。学生还没有读到位,就又赶到下一环节去了,所以在最后的齐读课文时,朗读总觉得差那么点。我想,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孩子再去演一演,让他们真正能够融进课文中,体会到从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山栽树,到遇到困难的着急难受,再通过想办法、同出力解决困难,最后得到栽树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学起来才更津津有味。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 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怎样查“无字词典”?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朗读成诵。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背诵〈三字经〉中的八句话,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阅读分析短文,通过讨论,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
4、学生读顺读熟,并背诵。
二、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
3、细读全文,思考短文后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2)、说说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读背”部分的句子。
2、短文后的两道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 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可喜欢认识生字了,是不是?我还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多认字的好方法,谁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呢?(指名回答)小朋友的方法真多。想不想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一认的第五课(板书课题,跟老师读课题)。
二、学习韵文
㈠整体感知,教给识字方法
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文中的16个生字图),小声数一数,这一课认一认里有几个生字?(16)这16个生字里有的我们可能已经认识了,有的还不认识,怎么办呢?(指名回答),那就让我们用先看图猜一猜,再读读拼音的方法来快速地认识它们吧。(学生自由学习)
好,现在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指名读),恩,你真会学习,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这个字的呢?(单独出示一个字,让学生拼一拼)。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再用多种形式练读)
㈡细读韵文
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牧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得非常快乐,看,他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唱歌呢!这天,他想:我都这么大了,也该出去走走,找个好师傅,习武练功学点本领了!这里有四种兵器,(出示刀、戈、弓、矢)他想:我挑选哪种兵器去练本领呢?小朋友,谁愿意来帮他挑一挑?(学生自由选择,并简单说明理由)(相机教学:矢就是箭。弓、矢必须搭配在一起使用,让学生做做拉弓射箭的动作;简单介绍戈以及图和戈字相像的地方,便于学生识记。)
你们还知道哪些兵器?
谁来读读这四个字?(多种形式练读)
刚才我们帮小牧童挑选了兵器,可是他想去的地方很远很远,他怎么去呢?(出示牛、马、车、舟)这是当时的四种交通工具,谁来帮他出出主意?(指名回答说说理由,相机教学,车,你还知道什么车?舟就是船,为什么帮他选舟?…)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交通工具,小朋友知道我们现在还有哪些交通工具?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图和字找朋友,图和字一致的就是一对好朋友,是好朋友的就站在一起。)
小朋友们学得真好!小牧童骑着牛,拿着弓、矢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可是他觉得牛走得太慢了,就换成了马,骑着马走了三天三夜,他觉得太累了,就坐着车来到了江边,看到一望无际的江面,他想,还是乘舟过江吧!这天,他来到了一个集市上,看到一个老爷爷的摊位上放着这些东西,你认识吗?(出示羽、角、齿、革)(指名回答,相机教学,革,包是用什么做成的?革就是经过加工的动物皮,所以我们常说皮革,皮革。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用皮革制成的?齿,从象牙引到齿。…谁有办法让大家记住牙齿的“齿”字?)
有谁知道为什么要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指名回答,他们都是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名称。)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小牧童继续往前走,他又看到一个胖大婶的摊位上放着这些物品(出示瓜、果、麦、豆),小牧童可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他爱吃的西瓜和很多水果。)
你还知道哪些瓜?图上的水果有哪些?你还吃过哪些水果?
图上还有两样物品小朋友认识吗?(指名回答,相机教学,麦,成熟以后可以磨成面粉,做成我们吃的.面条、馒头,还有小朋友爱吃的面包,蛋糕等等;豆,这是什么豆?你还知道有哪些豆?)
小朋友们懂得可真多,那你知道为什么胖大婶把这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卖呢?(因为它们都可以吃)对呀,它们不仅都可以吃,而且都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也就是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产品”,你还知道有哪些农产品?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小朋友读得真好,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棵苹果树,树上结了很多苹果,谁愿意来摘苹果啊?(通过摘苹果游戏,巩固前这个字)
三、总结
小牧童这一路上的收获可真大啊!他满怀信心的又继续上路了,后来,它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本领!我们小朋友的收获也真不少,不仅认识了16个生字,还知道了刀戈弓矢是古时候的兵器,牛马车舟是古时候的四种交通工具,羽角齿革都是动物身上的一部分,瓜果麦豆都是农产品。(学生看着图和老师一起小结。)
同学们,这些字都认识了吗?把图去掉会读吗?试一试
去掉拼音会读吗?老师把拼音去掉,自己练习读读。(出示16个去掉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小组读。抢答、齐读、拍手读。)
为什么我们一般读认一认的韵文时不能打乱了顺序读呢?因为顺着读能把韵文读得更有韵味,像读诗一样。下面,我们能不能像读诗一样读一读这课的韵文? (指名读、齐读)
老师要提高要求了,我指着哪个字你就读出哪个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两名同学比赛读,其余同学做评委)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6个生字,听了小牧童的故事,还做了几个小游戏,你们高兴吗?
四、作业
今天回家以后,大家把《认一认5》的韵文像读诗一样读给爸爸妈妈听,甚至背一背,好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雷雨教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