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3 07:54:3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了解知识点:学习色彩的一般知识,认识冷暖色调的基本特征。

  创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对夏日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讨论与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夏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二 重、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色调表现夏日的特点。

  难点:抓住对夏日景色的感觉,创造性地表现夏日。

  三 课前准备

  课件、绘画用具、纸。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二)感官体验

  A 听—— 课件播放“蝉、青蛙、蟋蟀、海浪、雷”声。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联想。(夏天来了…)

  B师:你眼中的夏日是什么样的?(气候、植物、动物等变化)

  生:很热、叶子很茂盛、小昆虫很活跃…

  (三)探究学习

  A 揭题——缤纷夏日

  B 课件出示红、黄、蓝、绿四色

  问:你会选哪种颜色表现“夏日”?理由呢?

  生:红色。因为夏天的太阳特别热。绿色。因为夏天的植物特别茂盛…

  师小结。

  C 课件出示学生作品(红色、蓝色)

  讨论画面的内容和所用的色彩,认识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基本特征。

  D 欣赏画家和小朋友的作品

  简单讲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创作训练

  提出创作建议:●突出“夏日”的主题,可以适当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夏日的感受。

  ●选择能表达你对夏日情感的'色调。

  ●画面内容饱满,作画大胆。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有创意的。

  (五) 评价

  开放式评价:多方参与,教师和学生都来评评;多元标准,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评价,尽量找出每张作品的闪光点。(时间机动)

  (六) 拓展、延伸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追求的好奇心。动物避暑法——来了解世界各地动物的避暑解热绝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4.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当主持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谈话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电视台的主持人,你们现在都可以作为一位主持人来采访一名嘉宾。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呢?

  2交流讨论:

  (1)大家可以作为主持人邀请一位嘉宾。

  (2)主持人可以和嘉宾交流一下你想交流的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组合创设情境。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评出“最佳主持人”。

  习作 一个快乐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是个快乐的人。

  2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这是一个快乐的人。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全方位了解这个人: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一个快乐的人”

  2、同学们生活中你知道的一个快乐的人是谁呢?

  3、快乐的人包括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很多人都是的,并且还包括我们自己。

  二知道具体描述

  1、这个快乐人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她很快乐,介绍一件最能表现出她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也一起快乐。

  2、指明学生讲一个快乐的人的一件事情。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件事情有何感想?

  4、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人呢?

  5、小组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写出最能体现人物“快乐”的事例。

  2、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

  3、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句子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信念和热切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自己执着坚定信念和热切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有心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7

语文雷雨教案07-12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