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则
[1月][节气1“小寒”]
一、活动主题
学会养肾防寒
二、活动内容
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大寒,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注意锻炼、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忌: 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
[1月][节气1“大寒”]
一、活动主题
滋补抵寒
二、活动内容
饮食宜“滋补”: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
人们在经过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忌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推荐食疗:当归枸杞炖羊肉
功用:羊肉温热,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维生素(A、B)等,有补阴壮阳、补虚劳益气血的作用。桂圆补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当归枸杞炖羊肉可补阴壮阳,补益心脾。
二月
【节气1——立春】
一、活动主题
立春至,养生机
二、活动内容
立春过后,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是人们养生的最佳时机。养生即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春季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肝脏。肝属木,旺于春,肝藏血又主筋,故春季养生要特别注重肝俞、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这四个穴位的运用。肝俞在后背,用针灸或拔罐刺激它,可以有效地养肝柔肝,有助于肝气的升发疏泄;阳陵泉,能疏肝利胆解郁,还有濡养筋骨的作用,针灸不便者,按摩亦有效;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是三经交会通衢之处,针刺之效果佳,能很好地保养肝脾肾三脏,使气血充盈流畅,对健康养生极为有益;太冲,是肝经的原穴,是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有疏肝、平肝、柔肝、养肝和清利头目的作用,又能降血压,有似于中药白菊花的功效。而立春的饮食调补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宜辛甜,少酸苦。《黄帝内经》中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补就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草药如当归、柴胡、郁金、丹参等可煲汤时放入10克左右,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配乌鸡白凤丸减量服用2周对缓和春困效果好;可多吃温阳发散的食物,葱、姜、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春天可常吃多吃,菠菜在中药里亦有疏肝养血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以达保健养生的目的。
【节气2——雨水】
一、活动主题
雨水时节,关节易痛
二、活动内容
雨水时节,初雨将下,人们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膝关节痛较多,要特别注意保暖。而关节炎病人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冷热无常,湿气侵入会诱发相关致病因子,在受寒或着凉后,人的防御能力下降,这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甚至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以膝关节炎为例,中医将膝骨关节炎归属于“痹证”中“骨痹”、“筋痹”的范畴。《内经》有云“肝主筋,肾主骨”,说明膝骨关节炎发病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肝藏血,血养筋,故肝之合筋也。凡是能引起筋骨脉络不通,使气血痹阻不通的因素,皆可引起骨关节炎的发生。这时通过针灸刺激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痛阈,抑制痛觉中枢,而发挥镇痛效应。配合多种疗法,促进膝关节局部新陈代谢,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及扶正祛邪之功效。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经之合穴。委中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又是胃之下合穴,能强胃健脾,补益后天之本。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阴经在此交会,肝藏血,脾统血,肾主生殖发育,故三阴交穴能够健脾统血,疏肝藏血。委中为四总穴之一,主治一切腰腿部的疾患,可以利腰健行,足三里与三阴交相配,调和气血,补益正气,扶正祛邪,三穴合用,标本同治,治疗股膝疼痛效果。
三月
[三月][节气1“惊蛰”]
一、活动主题
三月春风刮来戾气
二、活动内容
“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正阳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但是3月份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反复,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大家应做好防范措施。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水痘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又称季节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养生关键:春养肝。春季应肝,如养生不当,可能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3月][节气2“春分”]
春分的“分”,是过了一半的意思。此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中医认为,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养生原则:“春夏养阳”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但处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地区的人还要注意保暖。
四月
[四月][节气1“清明”]
一、活动主题
打太极快乐踏青
二、活动内容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在节气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义。自古以来,这一天便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四月天气转暖,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开满枝头,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这时候花粉过敏的人们日子就比较难过了,应该加以预防。此季节还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等。所以应依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传染病是这一时期的关键。养生原则:以补肾、调节阴阳虚实为主。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四月][节气2“谷雨”]
一、活动主题
谷雨生百谷
二、活动内容
谷雨,有“谷雨生百谷”的意思。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饮食起居应倍加呵护。谷雨节气雨水偏多,天气潮湿,普通人易为这种天气烦闷,患有风湿骨病的人此时更要经受疼痛的煎熬。减轻疼痛发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避免久处湿地,如常接触水者,应加强防湿措施,如穿鞋、戴手套。女同志穿裙子应避免暴露膝关节。凡有关节疼痛或关节曾受过创伤或扭伤的人,要注意小心护理损伤处,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以防病症加重或复发。保持筋骨活动能力,不要坐得太久,不要长时间不动,应适当活动。如疼痛发作,应请医生治疗,针灸、推拿及服药均可采用。除了风湿骨痛,谷雨也是神经痛的好发时期。
五月
五月【节气1——立夏】
一、活动主题
立夏来临,小心肠胃
二、活动内容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立夏之后,气温高,湿度大,细菌容易繁殖,人们易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更要注意少吃生冷。常见的夏季高发胃肠疾病主要有:急性胃炎、急性腹泻以及胃肠型感冒。其中急性腹泻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食物中毒、旅行者腹泻即人们俗称的“水土不服”等。胃疼时我们可以取用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节气2——小满】
一、活动主题
小满来临,未病先防
二、活动内容
在小满这一节气前后,气温会显著升高。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将达到22℃。此时虽然已经入夏,但是冷空气仍然可能来临,即俗话说的“小满前后一场冻。”小满来临之后,强对流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如雷阵雨、冰雹等。小满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了帷幕。这个时候是各种邪气肆意侵袭人体的时候。所以“未病先防”是小满时节养生保健的主要原则。“未病先防”一直都是中医学践行的基本原则,而扶正祛邪正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提高了身体的免疫能力,那么病毒和细菌就很难侵犯人体。所以对会热病,应该做好预防工作。让生活规律起来,适当运动,避免工作得太晚、劳累过度或情绪紧张;在饮食方面,注意多喝温开水、少喝冷饮、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很多人开始吃冷饮等凉性食物,导致人们经常会拉肚子或者脾胃不及,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健脾胃,理气血。
六月
【节气1——芒种】
一、活动主题
芒种到来,注意祛湿
二、活动内容
在芒种过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雨量将会上升,而华南、东南季风带也会进入一年中的雨量高峰期。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日照减少,雨量增多,低温天气仍可能出现。虽然阴雨连绵的天气十分有利于夏播作物的生长,但对人的健康却是十分有害的。进入芒种节气,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加后,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湿热之下,人难免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所以在芒种节气要注意祛湿,这样才能以免疾病缠身。而薏米的祛湿健脾的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了,《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多吃薏仁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除了食疗,还可以通过针灸来除湿。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着。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节气2——夏至】
一、活动主题
夏至已至,谨防热伤风
二、活动内容
过了夏至,就意味着一年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即将来临,因此夏至时节如何养生保健非常重要。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以后就容易使身体受凉,从而发生感冒。热伤风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对于热伤风,病情较轻时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还可针灸合谷穴、曲池穴和鱼际穴,针灸这些穴位以后就可以达到治疗热伤风的效果,每次的针灸时间都要达到10-15分钟,一天只需要针灸一次,坚持针灸一两个星期左右就会好转。预防热伤风,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高温天,同时要根据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七月
【7月】【节气1“小暑”】
一、活动主题
小暑渐渐来临,防心力衰竭
二、活动内容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应警惕心力衰竭。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要想预防心力衰竭,平时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也要选择清淡少盐饮食,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控制水分的摄入,进食不可过饱;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7月】【节气2“大暑”】
一、活动主题
大暑至,养脾胃,防中暑
二、活动内容
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贴“伏帖”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这时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感到精力旺盛。
中暑也是大暑天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轻度中暑,多喝含盐的清凉饮料,若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服用解暑药;重症中暑患者,应抬到阴凉处边就地抢救边叫救护车立即送往医院。
八月
【八月】 【节气1“立秋】
一、活动主题
立秋来临,防暑除湿。
二、活动内容
立秋后虽然有些地方会刮起凉风,但因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应谨防“秋老虎”伤人。在饮食上要少吃葱、姜、蒜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选择散步、太极拳、爬山等项目进行运动,以解除“秋乏”;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以消暑敛汗、健脾开胃。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而伤肺。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 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
过。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
【八月】【节气2“处暑”】
一、活动主题
暑热结束,气温下降
二、活动内容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 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九月
【9月】【节气1“白露”】
一、活动主题
白露来临,预防秋燥,注意感冒
二、活动内容
白露作为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早晚温差大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白露应注意脚的保暖,鞋袜宜宽松、舒适、吸汗。
【9月】【节气2“秋风”】
一、活动主题
秋风至,防风寒,吃螃蟹
二、活动内容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也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运动宜选择轻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例如瑜伽;也可登高眺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一般而言,秋季人易于烦躁或悲愁,而悲忧最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滋补的时候。螃蟹清热解毒,秋季多吃螃蟹,有助于体内运化,调节阴阳平衡;但是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与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食用时需蘸取生姜、葱、醋等调味品,以祛寒杀菌。
十月
【10月】【节气1“寒露”】
一、活动主题
寒露临,防燥润肺
二、活动内容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露的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水果。秋分过后天气干燥,气温转凉,也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
【10月】【节气2“霜降”】
一、活动主题
霜降已至,注意保暖,劳逸结合,预防呼吸道疾病
二、活动内容
霜降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溃疡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注意自我保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粘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可以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等食物。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宜过度劳累,削弱机体的抵抗力。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此外,还需保证充足的睡眠。
十一月
【十一月】【节气1“立冬”】
一、活动主题
冬季将至,注意添衣
二、活动内容
立冬时气候寒冷,宜多食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御寒,可多食羊肉、牛肉、鸡肉、狗肉、虾、鹌鹑等食物,此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可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御寒效果较好。
此外,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故立冬时也宜常食。此外,立冬后还可多吃些坚果,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
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养阳气,使阳气潜藏,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十六段锦等,不适宜太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运动,避免大汗出而使阳气外泄。
【十一月】【节气2“小雪”】
一、活动主题
冬季来到,注意保暖
二、活动内容
小雪时节天气寒冷,寒为阴邪,容易损伤肾阳,故此时宜多食温补益肾食物,如羊肉、牛肉、腰果、栗子、山药等。小雪节气时心脑血管病多发,为了预防此类病的发生,可常食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避免血液黏稠,以保护心脑血管。除此之外,也可有针对性的服用一些膏方来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小雪时节降水量偏少,空气变得干燥。加之北方地区已经开始供暖,故室内空气会变得异常干燥,人易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干裂、鼻咽干燥等现象。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除了要多喝水外,还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摆放植物等方式缓解室内空气干燥。
十二月
【十二月】【节气1“大雪”】
一、活动主题
强冷空气,天气寒冷
二、活动内容
大雪时节养生应遵循《黄帝内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早睡可养人体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晚起可养阴气,待日出而起,可躲避严寒,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冬天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糖、脂肪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也宜常食羊肉、狗肉、鸡肉、虾仁、桂圆、大枣等食物,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宜。一些身体虚弱的人在食补的同时,也可以用补肾延年的药物进补,宜选择的中药有:紫河车、蛤蚧、杜仲、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枸杞子等,可和肉类一起做成药膳食用,也可将以上中药浸泡成药酒,在寒冷的大雪时节适度饮用,可滋补肾阳,温通血脉,促进血液运行,帮助人体抵御寒气。
【十二月】【节气2“冬至”】
一、活动主题
夜长昼短,温度持续降低
二、活动内容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除此之外,常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的吸收,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注意谷、肉、蔬、果合理搭配。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冬至时节可多食些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至时天气较冷,多数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坚果的油脂成分多,但都是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因此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冠心病等作用;坚果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等,并含有大量具有抗皱纹功效的维生素E,因此对防老抗癌都有显著帮助;坚果还有御寒作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并且应因人而异。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则】相关文章:
谷雨节气养生保健法则04-28
春季养生法则,请牢记?05-19
春季养生6个法则以及小常识03-15
草芝能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03-25
二十四节气小雪养生攻略04-21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来历及养生03-25
二十四节气白露养生小贴士05-22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养生01-03
草芝能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芒种养生03-25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九芒种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