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会认“具”等11个生字。
②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②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①出示第一幅插图,引导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学生说话)
②随机教学四个生字三个新词:“玩具”“柜台”“售货员”。
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带红领巾的男孩。导入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鱼”和“海螺”里的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②开火车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a.注意后鼻音的字“芒”“兵”“抢”和前鼻音的字“咱”“品”。
b.出示词语:玩具、柜台、售货员、光芒、药品、咱们、抢着说、富裕。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字议识记“裕”的字形,并给“富裕”找个反义词,其他生字和词语让学生在读文中多次复现来巩固)
③说说你在哪里遇到过这些生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①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课文中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把它们放在课文句子中会读了吗?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把课文每一句话读正确,读流利。
②引导合作读书。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③开火车指名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困难处,师生互相帮助。
④相互交流。说说:你觉得小兵是个怎样的孩子?
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①朗读感悟第8-13段。
a.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到你最受感动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学生读文)
b.指名朗读,并引导全班学生读好下面的句子。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
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体会“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指的.是哪些东西)
c.分角色读好8-13段。(老师扮作妈妈或售货员阿姨)
②朗读感悟第1-7段。
a.过渡:课文中的这位朋友什么也不让妈妈给他买,是不是他不喜欢玩具?是不是他不喜欢穿好看的衣服?
b.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感悟小兵喜欢玩具的心情。
出示句子: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
采用多种形式读好这段话,并理解“目不转睛”。
看着课文插图,说说小兵喜欢玩具汽车的心情。(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分角色朗读第1-7段。
③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a.指名朗读。
b.交流:读了这两段,你想说什么?
默读课文,升华情感
①请同学们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老师参与总结:是啊!愿大家都学会关爱父母,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课后作业
①把小兵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②平时做孝敬父母的事。
语文教案 篇2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4
这首诗写的是给 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全诗大部分采用象征性的语言,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从田野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一种浓浓的爱国之情洋溢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能借助画现,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
4、感受语言美,体会诗歌描写的情景,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读,背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录音带。
2、课前预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入:
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庆“十一”的。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板书课题《欢庆》认识“庆”字。
(创设情竞,激发情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国庆的热烈场面)
二、初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小组同学互助学习,识记生字,读通句子。(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感受诗的韵律)
三、识字
1、指名一句一句读课文,教师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师生相机纠正字单音。强调:“庆是”后鼻音;“帜”是翘知音;“奏”是平舌音;“曲”在课文中读第三声。
1、种形式巩固识字。如:我读你猜,扩词读句子等。
四、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说出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其中的“旗”字,其他字让学生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得不好写的字,教师再范写。
五、品读理解课文
读好前四句诗句
1、学生个别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词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洁白的鸽子,欢乐的乐曲,学生读词语。
2、课件演示:金以的田野,火红的枫林,蓝天上飞翔的白鸽,波涛汹涌的大海。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各自的感受。
2、看图再读诗句,展开想像,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教师范读。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师生评议)
读好后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像;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国庆的?
2、课件演示少年儿童欢度国庆的场面。体会他们欢乐的心情。
3、学生齐读,教师示范,学生再读。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5、配乐良读,学生欣赏,评议。
背诵
1、把课文内容去掉一部分你还能读吗?
( )献上( )果实,( )举起( )。( )飞着( )。( )奏起(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 ),十月一日——( )。
2、 看画面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愿望)
扩展
1、给 课文内容配一幅图片一幅插图。
2、把诗句配上曲子唱一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懂得桌椅来之不易,初步培养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对话、椅子、现在、旁边、生气、爱护、木料、容易、工夫”等10个词语的意思。
3、学会看图用“爱护”写一句话。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段中桌子说的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大家都知道桌椅不会说话,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桌子椅子却说起话来了。
出示课题:9桌椅的对话说话和对话有什么不同?(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
课文中是谁和谁在谈话?学习“椅”,备实物区别凳子和椅子,说说“椅”为什么是木字旁。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1、桌子椅子为什么事情说起话来?
2、它们说了些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
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想想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形,再想想它在句子中的意思。
2、小组交流用什么办法来记住生字。(引导学生用熟字来帮助识记生字。)
3、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叹(tan)坏(huai) 疼(teng)
重点分析字形:接、腿、旁、弟
4、指名试读课文。(分段读)
5、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一天早晨,丁丁来到教室门口,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
2、看插图1:这时丁丁感到怎么样?谁能看着图说说丁丁这时的样子。他心里怎么想?
谁能连起来说说丁丁这时的样子和想法?
3、谁来读读这段课文,把丁丁感到奇怪的语气读出来。
4、看图说说丁丁坐的是怎样一张椅子,难怪这张椅子要叹气了,它是怎么嘛气的,谁来试试。
5、齐读第一段。
五、巩固字词。
六、书写指导。
椅、接、腿、护:左窄右宽
第:重点指导“弓”的位置。
七、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看图,朗读课文,理解2——6段课文,懂得桌椅来之不易。
3、学习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板书生字“第”说说有几笔,“腿”说说是什么结构,为什么用月字旁。
3、一天早晨,丁丁来到教室门口,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齐读第三段。
出示句子,读一读,第3句跟1、2两句比较,省去了什么,为什么要省去?其它还有什么也起了变化?(第1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齐读合并后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2——4段。
1、椅子为什么要叹气呢?出示句子,怎样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桌椅为什么事而说起话来?
3、丁丁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4、桌椅对丁丁的行为满意吗,你从图上哪儿看出来?
5、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桌椅的对话?(批评、埋怨)
6、分角色朗读2——4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段。
1、旁边的桌椅听了后怎弱,齐读第五段。
2、旁边的桌椅为什么都很生气?(引导学生看插图1,连起来说说桌椅被丁丁损坏的样子。)
他们怎样说?自由读一张桌子说的话,思考:这张桌子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3、他们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小主人的?一位学生读第1句,理解“这样”指什么?这些小朋友为什么都很爱护桌椅?齐读第2句。
4、看插图2,谁能看着四幅图说说工人叔叔做成桌椅怎样的不容易?
(1)工人叔叔在森林里锯树。
(2)把木头运到工厂,工人叔叔把圆木锯成木料。
(3)工人叔叔用木料做成一张张桌子。
(4)工人阿姨把桌椅漆得油亮。
工人叔叔从锯大树到做成桌椅,要花很多时间,书上用了哪一个词?(工夫)
5、朗读指导。(用赞美和夸奖的语气)
6、一张桌子说了两句话,第1句夸奖了小主人很爱护桌椅。第2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爱护桌椅,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自由准备;个别试背;齐背)
四、学习第六段。
1、听了桌椅的对话,丁丁怎么样?齐读最后一段。
2、丁丁为什么低下头,脸也红了?
3、丁丁以后会怎样做?
4、你认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损坏桌椅是不对的,但能改正还是个好孩子。)
5、朗读全文。
6、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总结全文,懂得要爱护桌椅,培养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听写词语。
2、口头组词。
护:爱护、保护、护士、
坏:破坏、损坏、坏蛋、坏事
料:木料、材料、颜料、资料、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4、进一步理解词义。
对话:怎样叫对话?课文中是谁和谁在对话?
工夫:这道题我花很多工夫才想出来。喧里的'工夫指什么?你能用工夫说一句话吗?
二、分段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1、齐读第一段,读出奇怪的语气。
2、读桌椅的对话,读出批评、埋怨的语气。
3、读旁边的桌椅的话,读出夸奖、赞扬的语气。
4、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丁丁知错的语气。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熟练背诵一张桌子说的话。
五、总结全文,指导行为。
1、说说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做才是爱护桌椅呢?你是怎样对待桌椅的?
3、我们不仅要爱护课桌椅,还应该爱护哪些公物,怎样爱护?
4、指导用爱护写一句话。
5、课堂作业6,看图说说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六、课外作业。
做一做:给桌椅洗个脸。
比一比:谁的桌椅保护得好,定期进行评比,给做得好的小朋友戴小红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