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09:09:0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把握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强大感官冲击作用;

  2、尝试运用因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或用多媒体投影出)生命二字.

  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的感想

  2、导言: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并且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两万多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如此短暂的人生旅途,我们该如何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呢?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

  让我们听听中国文坛女作家冰心是怎样诠释生命的。

  基本问题 : 一、生命是什么

  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基本问题 : 一、生命是什么

  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二)整体感知

  1、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也可随录音一起读

  (多媒体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方法指导:听读要求:抓重点段、关键句、重点词;总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第一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三)、精读赏析

  * 内容赏析

  1、学生质疑:在个人阅读基础上将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将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上交教师共同研讨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指导解答,将学生遗漏问题补充

  3.小组研讨交流后,教师点拨明确: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生命是什么涉及到生命本质的科学定义,作者说不敢是非常严谨求实的,而生命像什么是一种艺术的表述,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将生命的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画,通俗易懂地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悟解,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或哪几个生命历程?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

  朗读课文,分析一江春水部分:

  多媒体图片展示配文章片段:学生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从对一江春水的描绘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朗读课文,分析一棵小树部分:

  多媒体图片展示配文章片段:学生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蓬勃生长、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3)、文中在两处作比喻的层次最后都有也许有一天,也不敢信来生!有何作用?

  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4)、最能表达课文主旨的是哪几句? (学生小议)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

  (5)课文最后一层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指导总结)

  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一层总述是在前面情景交融、形象描绘的基础上,升华到哲理层面上的点明深化主旨,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历程的基本规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

  (6)、作者对生命有什么感悟?(指导总结)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全文表达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感情。

  (7)总结归纳文章主题:(指导归纳)

  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妙语欣赏(师生共议)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采摘创意(师生共议)

  作为一篇散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学生研讨归纳)

  1. 选择合适的载体: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两幅画面始终的是作者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由衷的礼赞。

  3. 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堂活动

  (感悟启发,学以致用,通过对散文的赏析,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师: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 对你今后人生有哪些启发呢?

  1、敞开心扉: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家中经济陷入困境;面临中考我们有很多压力;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面对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你身边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中他们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

  (3)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互赠名言:将你课外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赠送给同学;

  3、名家生命感言(多媒体)

  (五)课外延伸

  (六)教师寄语: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能在你的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附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生命长河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人生之树

  揭示生命的本质、生命规律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豁达乐观

语文教案 篇2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识字1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学习两个偏旁。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能把词同图中事物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7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发现天气有什么变化吗?看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从这些变化中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2、咱们北方的秋天与南方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看图(幻灯)

  1、老师以散文的形式介绍水乡的金秋,并指导学生看图:

  金秋的水乡烟波袅袅,荷塘边芦苇摇动,荷塘里菱角和莲藕成熟了,一片丰收的景象;夕阳下,一条条归舟中飘来阵阵渔歌;枫叶红了,月亮爬上了半空,月光中小镇亮起了万家灯火。

  2、学生读词串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物。

  三、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1、 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 用铅笔划出本课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3、 反馈指导

  (1)齐读生字卡。

  (2)指名读生字卡。

  (3)出示词卡进行认读,并相机指导读音。

  4、再读课文词串。

  四、书写指导:

  1、 在词卡中找出要学的生字。

  2、 分别找出左右结构的字“烟、归、歌、灯”

  (1)指名说出在“田”字格中占格的位置。

  (2)讲解新部首“火”、“欠”的书写方法,学生书空。

  (3)在书中描红。

  3、 教师指导书写。

  4、 讲评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看拼音读生字卡。

  2、 不加拼音读生字卡。

  3、 指名读词卡。

  二、指导朗读

  1、把这些词放在一起怎么读呢?拿起书先读第一行。

  (1) 这是什么地方的什么季节?在半空中看到了什么?(烟波)

  (2) 这一行就是一幅画,想想自己读读。

  (3) 指名读,你喜欢金秋的水乡吗?请你读读。

  (4) 指导读,边读边在脑子中过电影,想象着画来读,每一个词就是一幅画,把它

  们边起来想,你会觉得很美,教师范读。

  (5) 指名读。

  2、水乡的金秋美丽吗?还有哪美丽呢?自读第二行。

  (1)第二行写的是哪美丽?(荷塘)。荷塘里有什么?看一下图,认识菱角、荷花、荷叶、莲蓬、藕。

  (2)自己边读边想象第一行一样读一读。

  (3)指名读。

  (4)齐读。

  3、放眼远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行。

  (1)他看到了什么?(夕阳)这是什么时候?(傍晚)他们满载而归,心情一定很高兴,就唱起了“渔歌”。

  (2)多么高兴呀!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把它们读出来吧!自由读。

  (3)指名读。

  (4)分组读。

  4、第四行写的是什么时间,应当怎样读呢?指名读。

  (1) 学生互读互评。

  (2) 分组读,大家评议。

  (3) 齐读

  5、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6、指点押韵:读的真好听,看看最后一个字,除了“歌”外,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所以读起来悦耳。

  7、教师配乐范读:我是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了,你们愿和我比一比吗?读得好的我给他也配乐。

  8、指名读。

  9、全体起立,会背的背,不会背的读。

  三、书写生字。

  1、 还有哪几个生字没有学?它们是什么结构?

  2、 观察字形,在田字格中占格位置,并书空。

  3、 重点讲独体字“夕”的写法: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撇短,横撇稍长。

  4、 在书中描红。

  5、 讲评结束。

  课后小结:

  识字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一个新部首,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2、 了解国庆大典欢乐的场面。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幻灯、录像、图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到过我们的首都北京吗?你们看到国庆大典的场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观看录像

  你们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2就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2、 划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 反馈指导。

  (1)认读生字卡片。

  (2)认读词卡。

  (3)读字卡并组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 自读课文。

  (2) 分组读课文,重在正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

  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自行准备。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作者简介:

  提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明确: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三) 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 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①放录音,学生听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②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

  ③ 学习第一段

  1、 抽读第一段,正音。

  2 、全体朗读一遍。

  3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4、提问:“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5、 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全班齐读 ④ 学习第二段

  1 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 教师引导。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明确: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提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⑤学习第三段:

  1 抽读第三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 教师引导。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明确:“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1、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2、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3、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⑦学习第四段

  1、 抽读第一段,正音。

  2、提问: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对。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财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后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⑧学习最后一段:

  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⑨ 课文总结:

  本赋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五)阅读迁移: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作业: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

  我们家乡有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看课件说说景区的名字。(南雁荡山、北雁荡山、敖江南几、温州楠溪江、温州中山公园、金乡海口、文成铜铃山、泰顺原始森林、瑞安玉海楼、洞头的海霞女子民兵营……)

  家乡的一山一水总关情。比如小河、小溪、小山、小岭等。你想讲讲哪座山,哪条河呢?

  家乡的大街小巷一定是咱们生活和休闲的好地方。你想讲讲哪条街道呢?

  你也可以介绍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化。

  你知道哪些在你看来很有特点,很吸引你的地方景物?如果有人请你当导游,你最想介绍哪一处呢?

  二、明确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打算从几个方面介绍,怎么介绍?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

  2.口头填空:我介绍的是(),那里()。我打算从()、()、()、()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要用()的顺序把它们串联起来。

  3.指名学生说说填空,老师引导。注意倾听,构思。

  4、指名个别上台介绍。要求: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介绍。

  1.小组互相介绍,提问,解答。

  2.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

  四、全班交流。

  1.学生介绍时,其他人点评或提问。学生介绍后,其他同学可以点评。点评从几个方面进行:是否按照填空的几个方面来讲。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连贯,特点是否讲清楚,段落是否有序。

  2.评出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具吸引力的风景奖。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自己向父母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要求:

  1.语言完整、通顺、尽量做到生动。

  2.讲得有一定顺序。

  3.重点段落要讲具体,讲明白。

  教学过程(第2.3课时)

  习作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洋溢着我们的自豪和对家乡深深的爱。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你打算怎样介绍呢?

  生:要把家乡介绍得吸引人。

  生:要充满感情,让别人也喜欢我们的家乡。

  生:还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让他们印象深刻。

  二、指导写法

  那怎样才能把景物介绍得吸引人呢?老师有几个小小的秘诀。

  1.寻找景物的特点。

  (1)先想一想准备介绍哪些景物。

  学生互相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校园里的奇形怪状的树,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说说你要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完成表格。

  什么地方什么景物景物特点

  (把介绍的目标锁定。为以后的作文做好提纲。)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出示例句:

  (1)读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妙处。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你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象看到了水的美丽。

  生:句子写得很美,把我吸引住了。

  生:他们都写进自己的想象。

  师:是啊,想象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其实你也能做到。咱们来试一试。师:是啊,想象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其实你也能做到。咱们来试一试。

  (2)小片段仿写:出示一棵大树的照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大树写具体。

  (在具体的一项事物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3)评议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写法。

  三、学生写作

  掌握了这么多的本领,我们能写好我们的家乡。我们先

  网

  想好写哪几处景物,再想一想景物的特点,然后展开想象把景物写具体写清楚。别忘了还要取个好题目呢!

  四、交流评议。

  1.学生上台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在交流中渗透按一定的顺序写,有条理地表达。

  2.同学们,在交流中大家一定又有一些新的想法了,现在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第三个秘诀,那就是多修改。一会儿就请大家互相来修改修改作文。我们要颁发“火眼金睛奖”。课件演示孙悟空翻着筋斗云颁发“火眼金睛奖”。

  3.在修改以后颁发“火眼金睛奖”。

  4.学生誊写习作,请大家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文才奖、和进步奖。

  (用评奖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在快乐进取的氛围中学习。)

  五、板书设计

  我的家乡

  寻找景物的特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过程(第4课时)

  修改习作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教学过程(第5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多少、东西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