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激情引趣,步入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我分析字的意思,认识“诵”。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言字旁。“拿”,人要用手“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的方法认识“既”字。
生:“原”字我不会,我问了我的好朋友王书羽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2.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3.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的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先自言自语地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生:老师,你读的第一自然段我喜欢。因为你把那时候上课的情况读出来了。
生:老师,你读的第二、三自然段我喜欢。给人感觉孙中山提问时,真叫人害怕。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互相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字典上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照以前那样背课文了。
生: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小黑板)
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
地背诵、地背诵、地背诵。(结合“语文天地”的活动,积累词语。)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下面开“小小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出示写有句子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得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6)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师指导抓重点词语读文。学生练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先尝试地读,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通过感悟,再读,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为学生以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朗读去理解课文指明方向。]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5.通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起来。)
生1:那时候,老师为什么不讲解呢?
生2:因为老师很懒。
生3:不是,老师可能认为,讲了他们也不明白。
生4:因为,老师想看谁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5:孙中山上学时是几岁?……
师:现在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进行自评,也请其他同学对别人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我今天能够起来提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生:我认为某某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得好。
师:刚才,站起来提问、回答问题、评价的同学都是“孙中山”式不懂就问的人,而且你们也能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值得表扬。还有些问题老师暂时不回答,老师想在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找答案好吗?
[点评:此刻,师生将评价作为了重点。有水平的问题得到了肯定,水平不高的问题师生从精神上也给予了认可。因为善问是要逐步才能形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
2.小组内分析易错的字。
3.班内交流易错的字。
生:“良”不能少了上面的点。
生:“孙”左边的“提”不能写成“横”。
4.描红。
5.同桌交换书写本写字。
[点评: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也有一种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因此在别人的本子上书写会更努力、更用心,写出的字也就可能更好,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他们会努力写出好字并能熟记字形。]
六、课外拓展。
1.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做了铺垫。]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语文教案 篇3
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会标注问题”这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沛的实践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
2.根据文章的描写较为疏淡,语言较为平直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生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身的预习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很多,为了教学时不喧宾夺主,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在不超越一分钟的时间里,用喜欢的方式介绍孔子。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小组画了画,介绍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话,并进行解释;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生平。正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教学时,没有必要把孔子说得神乎其神,也没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说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过多的分析批判,因为学生将会在后续学习中不时加深对孔子的认识。”所以我做了以上设计,提供一个锻炼平台给学生。学生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发言,要查阅资料,要确定介绍的主题,然后整理资料,要和别的小组沟通,以便准备的内容不“撞车”,还要以集体的智慧训练小组发言人。这样有趣的、充溢智慧的、锻炼能力的课外作业,学生是兴致勃勃地去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过渡:你们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有什么收获?
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醒学生注意读好预习时新认识的字。
3.识字检测: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在小组中互考认字表的字,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字组成词语练习说话;开火车;小老师说识字(解决读音、字形难点);完成学习卡的第一、二题:“拼拼音,再连线。”“找一找,把读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号圈出来。”(认字能力培养方面,从第七册开始,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外完成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互动的平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过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生问题,在无法马上解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感知用符号、线段标注问题或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文字标注问题的方法。
3.边默读边圈点自身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每人看5名同学的批注,互相学习如何批注问题,再以8人组为单位推选出做得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
5.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相机引导解决。
7.引导反思:在以上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标注问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在此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别,进行了梯度推进,先让学生读第一段,进行批注后,和时发现已经学会用问号或横线旁写文字的学生,请他们上来用投影仪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还有困难,鼓励其先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后再开始。)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考虑: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边圈点。
(此环节,教师要巡查学生的课本,务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在有关的语句旁写文字,引导学生简要地记下自身的考虑。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实在不会,就走到他的身旁,鼓励他走出座位,不出声,悄悄地去看三个同学怎么做,再回到座位做自身的。)
3.组织学生交流自身探究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a.个人读、小组竞赛读、齐读有关的语句,用联系上文的方法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b.引导同桌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读孔子与子夏对话,联系下文了解孔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听了孔子的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子夏明白了老师教育他什么?
5.小组讨论:孔子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找一找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7.教师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比方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身学习;比起他人,每个人都必定有缺乏,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说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时学习”的道理,我们也受到了启发,相信这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环节,教师以问题引发探究,学生在交流阅读所得时学会合作,在合作释疑中领会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渗透学习态度的教育。本课的生字不多,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贯彻北师大版教材随文识字的原则,结合拼音识字,在读中相机巩固生字词“富裕、选择、谨慎、谦虚”。)
(五)自读摘录,深化感悟
1.读课文,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身喜欢的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把自身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身对它的理解。
3.拓展考虑: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阅读中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个性化的积累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再次对“万世之师”――孔子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六)创设情景,逾越文本
1.对比以下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孔子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