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6 12:39:1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语文教案 篇3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请你们欣赏美景。你们期待吗?(配乐图片展示)美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同样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五花山。揭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

  (二)引入五花山

  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

  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叫五花山?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颜色?用“——”划出表示色彩的词。指名回答(金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找出这些颜色所含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 只有松柏不怕 联想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 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此时此刻你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美不胜收)请全体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在熟读的基础上,课件欣赏秋天的五花山。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一场雪过后,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欣赏家乡美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赞美家乡。

  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课后反思:

  我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完成。基本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还有点遗憾是: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话练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尽量地多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要爱护鸟类,知道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第一图上画的是什么?(笼子里面关了一只小鸟)(一个小朋友在旁边看

  2.让学生观察第二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把小鸟放了)(小朋友放了小鸟,他非常高兴)

  3.板书:放小鸟。(学生朗读)

  4.小朋友为什么要放掉小鸟那?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减字。

  (2)给各个自然段标出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朗读。

  羽毛一闪非常一定决心想找着急焦急翅膀窗外嘴喝朝

  (2)指名朗读生字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

  (3)朗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轮流读,讨论各自然段的大意。

  老师归纳:

  a姑妈送我一只小鸟,我把它养起来。它一动不动,我很着急。

  b窗外有鸟在叫,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c我决心放小鸟。

  d我打开笼子,放走小鸟。

  (4)出示长句子:

  a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b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也不动。

  c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d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

  (5)学生练习朗读,注意停顿和连接。指名读。

  3.朗读全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非常决定

  (1)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记得快。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

  2.描红。

  四、作业

  1.写字。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