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4-01-11 08:49:3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xx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1、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人不断的涌入苏州,尤其外来民工占多数。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苏州目前,除了大部分是以社会资金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外,部分公办学校也招收外地民工子女,还开办了几所专门招收外地民工子女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这些为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外来民工子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就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3、学校现状:

  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外地民工的子女,因此伴随着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20xx年3月成立了课题组,决定从培养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确立了关于《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涵义:

  1、“外来民工子弟”是指非本地人(即流入本地工作的外地人)的子女。

  2、“良好的行为”是指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自觉而持久的行为。

  3、“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这一大局着眼,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优化德育教育方法,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校班风、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课题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策略。

  3、努力寻求并探讨适合我校校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4、通过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相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用调查法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创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学习生活的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接受教育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行为习惯是比较差的。我们力求从外来学生的实际出发,为这些学生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学校大环境,让环境来影响他们的习惯。比如坚持天天通过电子屏幕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还有通过学校的大环境布置和班级的小环境布置,来促进他们的习惯养成。

  2、组织适合民工子弟特点的丰富活动,利用活动带动习惯,对他们思想行 动进行影响。

  我校准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学习机会,力争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军营,学习解放军叔叔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有利用班队活动,让学生进入社区,寻找路人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此来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3、在全校树立一种能不断地给外来民工家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起示范作用的群体形象。

  我校教职员工的素质是相对比较高的,但也不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老师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为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稍有不慎便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会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来进行良性影响,进而带动学生和家长的言行,从而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

  4、分年级进行学科渗透,不时地规范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懂 得课前、课上、课后该怎样做。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范例,如思想品德、社会课、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

  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做到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5、建立“民工子弟谈心室”,以心理咨询辅导,来帮助和教育民工子弟,使 他们能更健康的成长。

  现代社会,由于压力、诱惑、各种污染不同往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为大家关注的大问题,我校针对这种现状适时得开设了“民工子女谈心室”,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解决了很多学生包括外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全校学生心灵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使他们能较好的心无旁骛的学习。

  6、努力创办好外来民工家庭和学校,社区和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三角形” 关系网,起到群体协作,共同教育的作用。

  我们将对家长会的形式做进一步的研究,获取最好的沟通方式,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另外也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以取得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构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的民主、平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开放、民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老师以赏识的心态对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多给学生以表扬,使学生时常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研究时间为20xx、2到20xx、6一年半的时间。

  第一阶段(20xx、2—20xx、3)课题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3—20xx、3)课题实验阶段。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理论、借鉴中外科学经验、外出学习,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20xx、1—20xx、6)实施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八、成果形式:

  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05-05

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05-06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04-01

农民工文化需求调研报告05-04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04-10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05-18

农村存在问题调研报告05-18

心理状况调研报告12-28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04-06

社会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