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3 09:30:4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优选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小摄影师再来和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探究活动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理解“独自、静悄悄”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游戏”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随文巩固识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快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做游戏的快乐,体会大家在一起玩更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理解“独自、静悄悄”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游戏”等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做游戏的快乐,体会大家在一起玩更快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跺跺脚……”你快乐吗?快乐就像阳光,像雨露,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快乐就像清风,像空气,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用心体会,快乐就在你的身边。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快乐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怎”,翘舌音“绳”和边音“蓝”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讲、行、许”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玩、很、当、音”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水井边,来发言。事情理,说一遍。(谜底:讲)

  街心两堆土,移走别添堵。人车各走道,畅通无拦阻。(谜底:行)

  午前把话谈,很久都不完。语中多称赞,答应把愿还。(谜底:许)

  形近字歌示例:

  音:亲人来探望,钢琴奏乐章。歌随琴音起,情深意也长。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玩”左窄右宽,右部竖弯钩要圆润有力。

  “很”左稍窄,右稍宽,最后一画捺要舒展。

  “音”点写在竖中线上,“立”上横短下横长。

  “讲”左窄右宽,最后两画有区别,第一画是竖撇。

  “行”左窄右宽,左边的双人旁要写得稍高一些。

  易错提示:

  “许”右边是“午”,不要写成“牛”。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元—玩(玩乐)—完(完结)

  艮—很(很多)—狠(凶狠)—跟(跟前)—恨(怨恨)

  当—档(大排档)—挡(阻挡)

  (4)多音字辨析。

  得

  dé:得到得过且过

  de:听得认真

  děi:得听我的得亏

  巧记:时间过得(de)快,转眼上小学。考试得(dé)高分,得(děi)亏方法好。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人玩很快乐,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四个、五个甚至很多人玩都能找到快乐。这首儿童诗告诉我们一人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

  (2)诗歌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1节:写一个人玩很好。

  第2节:写两个人玩也很好。

  第3节:写三个人玩起来更有劲。

  第4节:写许多人玩更快乐。

  (3)第1~3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节的结构相同,都是先写“几个人玩,很好”,接着写这样玩的'特点,最后是具体的玩法举例。

  学标点符号:省略号

  省略号又称删节号,是一种标号,标志语言的省略。如文中的“正好用纸折船,折马……”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大家都很喜欢玩,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玩乐方式。那么,每种玩乐方式分别适合几个人玩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并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评价人物的角度。《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除了顽皮、淘气,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后会伤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4.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

  (1)我们要结合事件,对人物作出评价。例如,汤姆8226;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人,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添加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了一番,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特点。评价人物要立体、全面。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有淘气、顽皮的一面,也有有孝心的一面。经历了骑鹅旅行之后,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2)评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鲁滨逊,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而参加的冒险活动。

  (3)塑造人物可以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人物。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这些心理、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尼尔斯有孝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加点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动。第二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八儿的高兴程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

  2.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1)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年。

  (2)饿: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3)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厚: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下面是《汤姆8226;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写出了场面的伟大,同时给人无尽的遐想,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并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特定称谓。)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13岁:豆蔻年华。释义: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15岁:及笄之年。释义: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20岁:弱冠之年。释义: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体犹未壮,所以叫作弱冠。

  (4)30岁:而立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就可自立于世。后来就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40岁:不惑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50岁:知天命之年。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就用“知天命”指人五十岁。

  (7)60岁:花甲之年。释义:旧时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70岁:古稀之年。释义:出自唐代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9)80~90岁:耄耋之年。释义:耄耋:指老年,高龄。出自汉曹操《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后多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

  (10)100岁:期颐之年。释义:出自《礼记8226;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