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计划

时间:2023-12-29 12:14:37 计划 我要投稿

复习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计划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 篇1

  紧张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总复习又要拉开帷幕。由于八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会考,且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要让大多数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 我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如下复习计划。

  1、立足课本,重视地图

  从往年的试卷来看,命题覆盖较广,考查的内容是所有章节,并且试题凸现异常的灵活性,与社会,时政,生活结合较密切。但不管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制的方式如何新颖,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地理还是地理,不可能脱离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规定的范围,认真概括教材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梳理知识,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在这阶段要进行专题知识突破,构建重点知识网络,整合本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本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打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

  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

  3、强化训练,冲刺考试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模拟期末试题的强化训练,精选一套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期末考试。

复习计划 篇2

  春暖花开,也是初三学生最紧张的时段。为了在复习过程中顺利地开展语文的教学工作,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中考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语文课程标准》和省考纲为依据,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学与复习目标。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对各册教材内容的了解,熟悉课本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佳绩。具体如下:

  1、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正确工整书写的能力;有语音辨识的能力;有利用语境辨析多义词、字词意义的的能力;有辨析修辞和修辞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仿写续写的能力;以及根据设置语境,简明、连贯、得体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能力等等。

  2、强化语言积累训练。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还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的、俗语、谚语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通过考试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的极好的方式。

  3、强化名著阅读的训练。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名著导读的教学,复习时要重点复习《课标》中列出的名著。

  4、强化阅读训练。现代文阅读注意题型和答题技巧、语言的组织表达训练;文言文阅读注重字词的积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

  5、强化写作指导。把握命题特点,注重作文材料的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力求写出有独特见解,有创意,文采斐然的作文。

  三、复习原则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分析命题依据,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抓”,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针对考试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4、递进复习,讲练同步。整个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根据新评价复习(3月中旬——5月中旬):全面复习课内篇目和相关知识;二、模拟冲刺(5月中旬——6月);四、梳理调整(考前一周)。

  5、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以学科为平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四、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自领“军令状”,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

  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而且是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

  3、讲练结合,夯实基础。复习时先讲后练侧重于练。讲,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二是综合性学习里的相关知识点,三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四是文学名著和常识。练,侧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和书面训练以达到熟练。

  五、复习步骤(2月19号到2月28号全面完成对新课程的学习)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3、4月)

  复习要点:

  (1)归纳六册课本内的生字词(音、形、义的归纳)。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确书写汉字。根据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复习方法:知识梳理与强调——例题分析与讲解——巩固练习与检测——查漏补缺与反馈。

  (2)课内外古诗词过关,能够正确默写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考纲要求篇目)。复习方法:理解→背诵→默写--赏析。

  (3)课内外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4)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对重点篇目进行文体知识的分类,使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复习更加系统化,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基础。

  (5)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第二轮复习: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4月——5月中旬)

  复习要点:

  (1)积累与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1、正确运用句式,根据语境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对对联等,做到语言准确、简明、连贯、流畅。2、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根据情境,准确、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复习方法:知识梳理与强调——例题分析与讲解——巩固练习与检测——查漏补缺与反馈。

  (2)古代诗词赏析(诗词赏析的.方法指导及训练),尤其侧重于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3)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侧重于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真正做到学法课内,延伸课外。

  (4)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复习记叙文阅读。根据课标精神,记叙文阅读主要考察一下内容:1、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2理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3、分析记叙的详略;4、明确记叙的线索;5、概括主要事件;6、评析人物性格;7、赏析重要文段、句子;8分析表达技巧和手法。因此,对这些知识点要逐一落实。复习小说阅读,重点复习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习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重点复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议论文结构、论证方法。

  (5)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作文是整份试卷中分量最重的一道题(50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每年在写作教学上花的时间最长,投入的精力最多,可收效甚微。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总的原则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还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而学生作文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劣悬殊,差距特大。二是在中等程度的作文中雷同题材多,“老面孔多”;三是审题不清,不符题目要求;四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五是缺少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六是认识模糊,立足点不高,思考不深。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存在情趣低俗、格调低下的问题。

  作文复习应该根据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尤其是要重视中下学生的作文指导。为此,我在学期初就注意对学生以下习惯的培养:

  1、储备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将阅读积累化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实学生的材料,为考试蓄能。适当讲些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形式技巧,注重学生材料的积累与交流,以及书写水平的提高。

  2、专题辅导——就拟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布局等方面,专题辅导。挑选一些优秀作文和近年中考优秀作文让学生研读,探究作者是如何审题、立意、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如何做到角度新颖,取材鲜活,笔法独到。

  3、集中训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历史文化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或“选题作文”让学生训练,要求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当堂作文,并作定时的交流与讲评。

  4、自我补充——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指定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学习语言和一定的章法技巧。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5月下旬——6月中旬)

  复习要点:

  1、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

  2、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

  4、考前一星期,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

  5、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考出最佳成绩。

  六、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多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在最后阶段要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2、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复习计划 篇3

  复习目标

  第一轮:对双基进行巩固和提高;(2.25-------4、20)

  1、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

  第二轮:专项复习及综合训练( 4、21-------5、20)

  1、通过计算、作图、实验与探究等题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综合训练,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第三轮:模拟冲刺 (5、21-------6、19)

  依据中考命题说明,多方位、多渠道搜集信息,编写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并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中考题型分析

  为了更好地做好总复习工作,教师必须研究、分析、把握好近几年河北中考物理试题及命题原则、知识难度、题型结构、考试范围和重难点,并把握以下特点:

  1、 重视在实际情景中考查物理知识;

  2、 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3、 重视渗透科学思想、学科方法的考查;

  4、 试题载体体现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热点;

  5、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发挥试题的教育价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感的引导。

【复习计划】相关文章: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

复习计划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