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6 09:52:2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流程:口语交际(包括词语积累等,对景物的了解),习作(学生自己写景物)交流学习收获(单元学习总结)

  板块一:基础知识

  1.词语。积累“涓涓细流、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等词语,尽量在自己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

  2.句子。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动态静态的,也可以是描写声音样子的。

  板块二:口语交际设计

  1.交流景物特点。

  学习本组课文,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可以讲课内的,也可以讲课外的。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3.相互评价。

  ⑴这些景物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他或她讲得生动、具体、形象吗?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具体、形象?

  板块三:习作设计

  ⑴交流经验。

  已经进行了近3年的习作,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经验?

  ⑵确定景物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

  根据你的经验和交流后的收获,你想写什么?为什么?

  ⑶动笔。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意识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把想写的`景物写出来。

  ⑷自我评价。

  你觉得与以往的写景习作相比,这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⑸相互评价。

  互相交流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注意与整组课文的联系。

  板块四:交流收获。

  1.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2.朗读四副写景的对联,注意节奏美,对称美,意境美。并熟读背诵。

  3.你建议同学们去参观哪处景物?为什么?

  4.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语文教案 篇2

  一、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反复手法的运用及梦一般的诗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诵读讲析结合式

  一、导入: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流浪到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1、前六行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反复强调。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师生互动:小结—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1、熟读2、单元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导入

  那么可爱、幼小、快乐的小鸟因为被孩子们用弹子射中了,却再也不会听到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了。你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要对那些孩子说的吗?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学习交流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做了许多事。

  1.交流查找收集的有关鸟类的资料,评选鸟类能手:

  鸟名

  外貌与特点

  歌唱能手

  捉虫能手

  捕鼠能手

  筑巢能手

  2.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合在一起办一个展板,放到校园里让其他同学一起了解鸟类,保护鸟类。

  3.鸟儿既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鸟类呢?

  三、练习

  1.拼一拼,组成词语。

  弹 dàn( ) tán( )

  只 zhī ( ) zhǐ( )

  2.抄一抄。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读词串识字。全课是12个词语,分成4组,1、2、4组末字押韵,并配以相应的情景图画,分别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4个传统节日及其常见的民间习俗;篇尾图可供学生联系新学词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开展活动。本课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联想节日中粽子、月饼等丰富可口的食品,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词语理解上不必花太多时间,大部分是学生熟悉的。拜年、踏青、团圆这3个词语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引导观察每个生字字型,整体把握各个部件之间的组合图形;注意难写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以求书写美观。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手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实践活动】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词语。学写4个生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刚刚过完什么节?春节欢乐的气氛还未散去,我们又回到了校园。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回味春节欢快的场面。

  二、指导看图,学习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⑴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干什么?(出示:饺子)认读并指导记忆。

  ⑵过春节了,你们都干了些什么?(相机出示:拜年)指导认读。

  ⑶指导韵读:春节、饺子、拜年。(读出欢乐、喜庆的语气)

  ⑷练说:

  ①看图说一段话,用上春节、饺子、拜年。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⑴你能从图上看出是什么节日吗?

  ⑵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在4月4、5或6日。

  ⑶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干些什么?(相机出示:扫墓、踏青)认读并理解词义。

  ⑷看图,清明节少先队员在干什么?

  ⑸指导韵读:清明、扫墓、踏青

  三、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1、认读,正音。

  2、用饺、扫、墓扩词。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了哪两个传统节日?春节,民间风俗是什么?清明节呢?

  五、指导书写:饺、拜、扫、墓

  1、饺、拜、扫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窄右宽)

  2、拜:手字旁,是手的变形,右边是4横加竖。

  3、墓:自上而下,每个构字部件都要写得扁些。

  4、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词语。学写另4个生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哪两个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什么?(齐读前两行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面两行词。

  二、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想一想这是什么节日?(出示:端午、龙舟)指导朗读。

  2、通常人们还会吃什么?(出示:粽子)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3、指导韵读。

  三、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是什么节日吗?(出示:中秋)

  2、中秋节,人们会干些什么?(出示:月饼、团圆)

  3、出示月饼:指名读。注意后一个字是轻声。

  4、出示团圆:指名读。齐读。

  5、图上哪儿看出全家团圆了?为什么大家边吃月饼边赏月?

  6、古代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中秋夜写了一首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你们知道是哪首诗?

  7、中秋节,驻守在边防的解放军叔叔能回家和亲人团圆吗?

  8、指导韵读。

  四、指导韵读《识字1》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五、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踏、端;

  2、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

  六、课堂练习

  看篇尾图,说几句连贯的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思考

  (1)你知道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吗?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美景?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3)九寨沟它的自然风光怎样?有哪些珍禽异兽?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小结:请大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与课题的内容叙述的顺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词。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播放课文录像。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其它内容,能通过想象、体验等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进而从正确流利地读文上进一步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创设情境,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

  3、解决课后问题,学习小英雄江凡的品质,从而受到感染。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丰富学词。

  设计意图: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在活跃氛围的同时也缓解了低年级孩子连上两节课的疲劳;并且考查了孩子对上节课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能力。

  二、学文,读中再悟。

  (一)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江凡的家住在五楼,他扶着奶奶从五楼走到四楼,却发现四楼楼道已经一片(烟雾腾腾)。

  2、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情况,你能想象得出来吗?

  3、体验:这种情况下人会有什么反应?(呛得……熏得……)边说边用动作表演“呛”。

  4、默读:在烟雾腾腾的情况下,人们怎样表现,而江凡怎样做?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动作词。

  5、交流(1)人们:惊慌、挤来挤去、碰倒、撞上、却找不到

  (2)江凡:思索、趴在、沿着、摸索、摸到、一把推开

  (3)读一读,注意读好两个自然段中的这些动作词。

  6、你读出了什么?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太熟悉了,为什么找不到出去的大门?(读第四自然段)

  7、再找不到出去的大门,就( )。怎么办??(读第五自然段)

  8、体会用词:“思索了一下”。改成“思索了一会儿”,行吗?

  9、再读。(你还读出了什么?)惊喜、激动。(从哪儿?)

  设计意图与效果:这两段话整合教学,以词入手,抓住人物的不同反应,在强烈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和感受江凡的急中生智,慌而不乱的英雄行为,从而在反复朗读中走进人物,走进情感。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体验:啊,“门开了!门开了!门开了!”读(第六自然段)。

  2、想象:事后,接大家都夸……(板书:事后,夸)当一位叔叔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他激动地说——————;当一位阿姨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她哭着说————;当一位爷爷知道是小江凡救了他们中,他——————。

  3、可江凡却说(读,板书:却)请注意他说的话中有关键的地方,(再读)

  4、听听江凡的话,再看看江凡的表现,你知道为什么江凡能够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安全救出来的原因了吧?

  5、江凡能称为小英雄吗?

  6、补充介绍故事的背后。

  设计意图:两段合并,再次进行对比感受,一边是想象着人们获救后内心的激动和感激,一边是江凡平静谦卑的`表白,在朗读与故事补充中进一步感受江凡的英雄品质。

  三、回顾,复述课文。

  1、怎样复述课文。

  2、得法复述。(看着板书的线索)

  四、识字,拓展运用。

  1、开火车认字词

  2、重点学习:倒

  读——发现特点——语境中认读——小结汉字特点——要求课后通过查字典进一步去了解。

  慌乱中的人们碰( )了杂物,撞翻了自行车,这( )好,原本已经够乱的现场,这时就更乱了。

  3、指导写“倒、烟、物”。

  设计意图:黑板上的每个词不仅是关键词同时也是课文的脉络,与生一起回顾再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这是本册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课文的生字最终得回归到用,在认字检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倒”字的学习,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二年级学生查字典的速度和习惯,培养学生会查会读会借字义去实现生字最大化的运用价值。

  五、作业,延伸能力。

  1、把这个故事生动地复述给家里人听。

  2、与同桌互相听写词语,并互相检查。

  设计意图与效果:作业设计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又是技能与方法的巩固。如果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述,则引导课后采用抓住段中关键词,想着课文思路的方法去完成;安排听写词语,既是一种积累,又可以在互检中进一步落实写字习惯。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在学生折纸与涂色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教师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教师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中,取得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折纸(1)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 - +

  生总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用分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并观察两个分数表示的部分是否相同。

  生:上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用和表示,和表示的部分相同,但是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

  师:是的`,我们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既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与方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预设

  生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生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获取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本片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创造了问题条件。

  2.探究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先以+为例进行研究。

  (1)学生独立探究。

  师:先来估计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再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汇报)

  师:计算+。

  教师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算一算。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方法一:运用画图法计算。

  学生汇报画图计算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将再次平均分成两份的意义。

  方法二:运用通分法计算。

  +=+=

  汇报过程中师生展开交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通分后分母相同了,分数单位也就相同了,就能直接相加了,向学生适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1、字词:《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能独立识字。”本课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所以课后的4个认读字和7个生字除了课上重点指导的外,可以让学生自学。 2、语言训练:《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本课教学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写话兴趣,为今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阅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教学旨在应用精美的背景图画,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由读而感,由感而发,模仿诗歌的形式,说说写写。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贴有蘑菇生字的小黑板。

  2、指三名学生做游戏,集体读,学生游戏结果。

  3、揭示课题。

  二、品读课文,以读促悟。

  (一)学习第一节诗歌。

  1、课件出示:第一节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问题乃是激起求知欲的刺激剂”。在这里,巧妙地设置了这个问题,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指导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节诗歌。

  1、学习雨滴诗句。

  (1):出示雨滴课件。(指名说,读)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想变什么呢?

  (2)理解:透明( 齐读 )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朋友,你们还想变什么?

  (1)四人小组学习。

  A:出示:先说出你想变成什么,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最后说说你在干什么或你的样子?并在书上划出你的名字和表示动作的词或描写你样子的词。

  B:学生自己说,再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

  Ⅰ☆小鱼

  (1)出示小鱼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2)出示清澈的小河图,理解:清凌凌

  [文本中的“清凌凌”一词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出示清澈的小河图,让学生说说这条小河给你的感觉。不需多解释,学生一下领悟了“清凌凌”的词意。][

  (3)指导朗读诗句。

  Ⅱ☆蝴蝶

  (1)出示蝴蝶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师:你想变点儿什么?请你来说说。

  (2)理解:穿梭

  [“穿梭”一词,也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几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余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让蝴蝶在花朵间来回飞舞,学生们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这样处理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3)指导朗读诗句。

  Ⅲ☆蝈蝈

  (1)出示蝈蝈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2)小蝈蝈,你在唱什么歌?

  (3)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孩子读。

  Ⅳ☆星星

  ⑴出示星星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师:你想变点儿什么?请你说说。

  (2)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IⅣ☆新月

  ⑴出示月亮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2)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IIⅣ☆荷叶

  (1)出示荷塘、荷叶课件。指名汇报学习情况。

  师:你想变点儿什么?请你说说。

  (2)指导朗读。

  (三)课间舞蹈:夏天的荷塘。

  师:夏天不只是个魔术师,还是个舞蹈家,她邀请我们一起跳支舞—《夏天的荷塘》,小朋友,站起来吧,让我们来尽情地跳吧。

  [配上柔美的音乐,伴着柔美的舞步,舞蹈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神奇的世界,想象的翅膀在这里展开。巧妙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让他们不经意间进入课文的意境,愉快地步入殿堂。]

  (四)我是小诗人。

  学生说话练习:

  我想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习第五小节

  师:变了这么多美妙的东西,为什么最后“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1、(出示:“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齐读)指导看荷叶图,理解静静的。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像……”来说话吗?

  3、出示: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

  A:荷叶这么大,这么美,看,谁来到了荷叶下?(小鱼)我们都是小鱼儿。(齐读句子)

  B:小鱼们,你们刚才在荷叶下玩了些什么呀?(游泳、吐泡泡、捉迷藏……)

  C、指导读。

  4、出示: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A:师:小朋友,听,谁也来到了荷叶上?(雨点)

  B:知道朗读。

  5、理解省略号的用法,仿造课文句式写话,给黑板上的荷塘贴上小动物。

  用:_________来了,在荷叶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6、引导小结。

  你们喜欢美丽的大自然吗?向往大自然吗?

  三、指导背诵课文

  1、师配乐范读。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3、检查背书情况。

  四、总结课文,渗透环保教育。

  1、播放破坏环境的图片。

  2、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同桌互说,指名说)

  3、环保教育。

  五、谈小收获及布置作业。

  (一)学生汇报收获。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请你用“这节课我学会了…….”的句式说。

  (二)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把句子补充完整。

  把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变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来了,

  在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作业:把诗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雨滴 睡

  小鱼 游 蝴蝶 穿梭

  想变点儿什么? 蝈蝈 歌唱 向往大自然 星星 眨眼

  新月 弯弯 荷叶 大大

  教学反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满感情的优美诗歌,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于遐想中透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表达了小诗人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愉悦之情,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诵读成趣。

  这一课主要在变的情境中,让学生的心灵与诗歌亲密接触,自主感悟诗歌的意境。如:展示作者眼中的夏天,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变点什么?想做些什么?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张力和个性,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形成自己的审美的基础上,由课文所展示的.美好事物延伸开去,抒发自己的理想,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像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方式,读出小鱼的幸福快乐、读出星星月亮的可爱、读出蝴蝶的轻巧、蝈蝈的嘹亮歌声,读出荷叶的快乐,读出对荷叶的赞美之情,读出对夏天自然万物的喜欢之情。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还是字词教学,在阅读课中如何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来体验诗文,如“透明” “清凌凌”“穿梭”“歌唱”等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适当地表演,加深对“为什么想变”的情感体验。抓住第五节诗的省略号展开联想,想想还会有谁来,他们在一起会做些什么?诗歌篇幅是有限的,给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空间应是无限的。让学生用诗的语言,仿照课文表达自己想变……在这个富有个性、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的亮点。而教师的传授性语言、启发性语言为孩子创造一个浓厚的语言环境,为孩子描绘出一个美的情景,让孩子在大量倾听优美词句中不自觉地积累语言。

  三、适时随文说话写话。

  用学生的智慧去充实、丰富教材资源,致力实现教材的例子功能,让主题更鲜活,让课堂更丰满,让学生享受 “活的语文”。

  四、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本课的教学中,怎样理解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认为这是本文的难点,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想象省略号的内容,用我提供的句式“( )来了,在荷叶( )”练习想象说话,也可以不用我提供的句式练习想象说话,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生成了一些东西,这个教学细节看似简单,却蕴涵了智慧和深刻。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思维,而且积累了语言,生动了教学。

  这样设计几个层次来读题目,使题目的内涵更加深远,从而真正理解题目,理解课文的道理。从而一步步,逐渐化解课文的难点。

  我在尽全力地努力,希望通过一节课,能让学生有丰富的体验、知识的积累,但是却由于经验的不足,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如:读书时间还不太充分,齐读较多,缺少学生精彩的个别读。这是由于教学环节的过于“丰满”造成教学时间紧张直至学生个别读环节无法展示的结果。“外围的东西不要太多,立足于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全文公有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小海鸥发现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问个究竟。第27自然段通过写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写出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的作用。第8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

  学情分析:

  水上飞是一种能在水上起飞,也能在水上降落的并能完成特定任务的飞机。水上飞机是受到飞船的启发而发明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上飞机越来越先进,水上飞机不但可以用于海洋巡逻、反潜战、布雷和海上救援,还可以成为雪上、冰上、泥上、草地上的飞机,用于交通渔业久远及灭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迅速渐渐地造句。

  3、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孩子们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哪些词语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四、再读课文要求:

  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标出自然段。

  1、自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一天,小海鸥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飞翔,突然,它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船,大家看出示幻灯片。

  (2)讨论:这条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船有什么不同?看到它,你想知道什么?是啊,小海鸥和我们想的.一样。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哪个词是无边无际的意思?问个究竟是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朗读,读出小海鸥好奇的语气。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的?那个怪物又是怎么回答的?

  (5)读了它们的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6)句子训练。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读出小海鸥好奇、佩服的语气,读出水上飞机的自豪的语气。

  (8)小结。

  3、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自渎课文,用-------画出水上飞机说的话,用()画出写水上飞机出发的句子。再读给大家听。

  (2)想象:海上救护机可能怎么样救护遇险的船只呢?

  (3)谈谈读了这段后的感受。说说渐渐地的意思,并用渐渐地练习造句。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水上飞机》一课,听了还上救护机的介绍,知道了水上飞机是一种特殊的飞机,它们有很多种类,各自够有舍弃的本领。

  五、作业

  1、造句------

  2、渐渐地-------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2.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中国自然奇观-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了解黄果树瀑布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黄果树瀑布美在哪些方面,然后用“黄果树瀑布美在……”的句式讲给大家听。

  预设答案:

  第2节 美在瀑布正面景象气势雄伟、壮丽,如万马奔腾。

  第3节 美在瀑布声音震耳欲聋。

  第3-4节 美在我和瀑布的亲密接触和感受。

  第4节 美在瀑布水注的顷泻力量。

  第5节 美在瀑布后面神密。

  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明确:不是。作者开始认为“干瘪、无聊”是因为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和图片中,当他亲临其境、亲身体验之时,从听觉、触视、视觉上感受到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原来“干瘪、无聊”的概念变成了生动的、撼动人心的感受,因此作者说“前者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作者通过记叙和描写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在文中找出作者赞美黄果树瀑布抒发感情的句子吗?

  文中没有。作者只是说“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话”不能被湿透,湿透的是作者的身体。这里用“湿透”的切身感觉来表明只有经过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请同学们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美。

  预设答案:

  1.欲扬先抑的写法。

  2.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欣赏歌曲宋祖英演唱的《黄果树瀑布》,一起赞美美丽的黄果树瀑布。

  五、作业

  《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经典】语文教案10-19

[精选]语文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