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 篇2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敏捷、驯服、矫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a、这节课,我学会了“乖巧、驯良、橡栗、玲珑、蜇伏、玲珑、警觉、苔藓”等词语,理解了敏捷、矫健的意思。
b、我会用乖巧、敏捷、矫健造句。
c、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d、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我知道课文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活动、窝、生殖4个方面来介绍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抓住松鼠_____ 、_____、_____和_____ 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2、学生从从3、4自然段阅读感悟,体会写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a、这两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乖巧行为?
b、你觉得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c、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
五、作业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种动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
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隋朝年间因沿壁镌佛,石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很有名,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天空)清亮。
2.讨论,感知全文。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将之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净的。
(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①济南三面环山。②像是“在一个小摇篮里”。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二)课文分析
1.分析第1段。
(1)本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3)本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不可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分析第2段。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分析第3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们的感受及遐想,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两方面。①小山:用“围”“小摇篮”“暖和”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②人们: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4.分析第4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空间顺序。①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尖:全白(镶银边)。③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④山腰:露粉色(害羞)。
(3)“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分别举一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青黑矮松。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②拟人:“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突出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思考探究”。
2.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前4段进行了细读赏析,既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也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并且从写作特色等角度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新课讲授】
(一)课文分析
1.分析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雪后济南的城外的景象。
(2)本段为什么用两个“卧”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唯有“卧”字才能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形状、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两个“卧”字表现出的安闲、舒适与前文“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这样使全文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2.分析最后一段:
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清澈通透的特点。
(二)品析赏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两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课堂小结】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等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本课“绮、讷、略、鸽、畔、福、卵、供、签、订”10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并积累“令人神往、风光绮丽、白雪皑皑、旅游胜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感情朗读第2小节。了解日内瓦的绮丽的风光,积累文中描写日内瓦风光的一二句句子。
3、感受日内瓦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那种和谐之美。
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并积累“令人神往、风光绮丽、白雪皑皑、旅游胜地”这些词语。
2、在充分感受日内瓦绮丽风光和它和谐之美的基础上,积累文中描写日内瓦风光的一二句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语:今天,我们将在书页间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我们将随着作者的视线,去感受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日内瓦那绮丽的风光!
2、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换字理解“令人神往”:令人向往
指导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思考问题:请用一句话来说说日内瓦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2、交流反馈
(1)指名读词语:令人神往、风光绮丽、白雪皑皑、旅游胜地、湖畔、湛蓝、产卵、罗讷河。
(2)正音:讷、卵、畔。
(3)字形:卵(笔顺指导)
(4)指名交流问题,随机出示句子:
日内瓦在瑞士的西南部,碧水青山,风光绮丽,是全世界游人向往的地方。
师生合作读。
日内瓦在(),(),(),是()。
世界旅游胜地日内瓦,也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
用上“是……也是……”的句式再来说一说。
相机板书:
风光绮丽旅游胜地
外交舞台
三、学习课文
过渡:群山环绕的日内瓦公园星罗棋布,鲜花遍地,美不胜收。它是钟爱艺术、自然人们的探究天堂,也是世界各主要机构云集的国际城市。
1、师引语介绍“罗讷河是一条贯穿全境的河流……天鹅、海鸥、野鸭在湖中追逐嬉戏。”媒体相应出示画面。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日内瓦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说一说。
3、文中介绍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读读课文第2小节,用“o”圈出景物,用“——”划出有关句子。
4、学生自读课文。
5、交流反馈。
随机出示:
(1)罗讷河是一条贯穿全境的河流,它把市区一分为二:左岸是老城,右岸是新城。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图示理解:贯穿
(2)湖的形状略像一弯新月,水色湛蓝,犹如翡翠铺成。
①师:作者说“湖的形状像——新月”请学生上台画一画新月。
②师:作者说湖的颜色是——湛蓝,你见过湛蓝色吗?(天空、大海)湛蓝就是深蓝色,日内瓦湛蓝(看媒体)
作者说它犹如翡翠,“犹如”就是——好像、宛如、好似、如同。
③把湖比作新月写出了日内瓦湖的形状,把湖比作翡翠写出了日内瓦湖的颜色的美。请你美美地读一下。
④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3)湖的南岸,高耸的雪峰上,白雪皑皑。
沿湖公园密布,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别墅掩映其间。
湖中有一座高达130米的人工喷泉,群群白鸽在湖畔漫步,天鹅、海鸥、野鸭在湖中追逐嬉戏。
师:作者在日内瓦湖畔还看到了什么景色?
句式练习:
湖的南岸有()的()。沿湖公园密布,()的()掩映其间。湖中有()的()和()的()。
(4)媒体出示,学生做小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风光绮丽的日内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用上刚才学习的句子,试着介绍。)
6、过渡:在美丽的日内瓦不仅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而且能让人感受到日内瓦人民对动物的精心保护,营造了一份城市特有的和平幸福。
7、日内瓦人为城市的'这些“居民”做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产卵季节时……当“小宝宝”早春降临时……当小动物们得病时……)
人们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想象说话。
8、师小结:人们是这样呵护着——自然界的精灵——他们的朋友,漫步在罗讷河沿岸,友人们不仅会为这美丽的城市发出阵阵的赞叹,更能感受到城市独有的惬意和它和谐的美。板书:和平幸福
9、学习课文第3小节
(1)逐一出示图片配上文字(联合国欧洲总部、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机构)
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介绍。
(2)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做了一次愉快的国际旅行,在美丽的日内瓦,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看到了一幅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由衷感受到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有那碧水青山、绮丽风光;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将深深萦绕在心底。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2.学生积累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认识一些珍稀动物,从而激发起学生喜爱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4.指导学生书写,掌握汉字书写规律。
5.阅读民间故事,通过看图、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有关邮票的知识,以及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6.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教学时数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一起去语文乐园游玩了,你们高兴吗?那好,让我们快出发吧。我们先来一起学习有趣的汉字。
2.学习讨论:
(1)请学生先读一读,想想: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哪些特点?
(2)想好后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
(3)讨论后同学们发现两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4)请你也来试一试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成为“好朋友”。(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3.扩展训练:
(1)试着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像他们一样能组成新字。
(2)小组学习:自己找字。
例:“日”和“月”组成“明”
“木”和“木”组成“林”……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
1.先来看看词语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电脑:
长城 骏马 故事
草原 家乡 天空
粽子 枣儿 苇叶
3.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
4.再出示电脑:
雄伟的长城 奔腾的骏马 动人的故事
美丽的草原 可爱的家乡 蓝蓝的天空
小巧的粽子 红红的枣儿 翠绿的苇叶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加上修饰性的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感受到词语描写得更生动。)
6.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7.练一练。
(1)( )的贝壳。
(2)请学生从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8.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9.鼓励学生在平时注意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三)认一认。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2.教师出示图片:谁认识这些珍稀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
它们是:丹顶鹤金丝猴长臂猿藏羚羊梅花鹿亚洲象
3.你了解它们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学习《我是国宝》一课中介绍大熊猫的方法,从它的故乡、样子、生活习性等不同方面来介绍。
4.小组讨论。
5.请学生来汇报,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演示电脑,认读写字板上的字。(集体读、个人读。)
2.请学生观察字形,想想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写就能把字写漂亮呢?
(1)运用或板书,展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看后总结书写的规则。
(讨论结果: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应注意左边窄,右边宽。“木”“禾”“又”在字的左边,捺要写成点。)
3.请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田字格中先看看范字的书写位置,然后再独立写好每一个字。尤其是“和”和“种”这两个字,不像其他的字左窄右宽那么明显,写时就更要注意。(注意把字写工整、规范。)
(二)阅读欣赏:
1.出示图片,以图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一套邮票)
那这套邮票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童话故事,找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朗读这篇童话故事。
(1)请学生说说这篇童话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采用多种方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①老师和同学一起读。
②请同学们分小组读。
3.引导学生了解这是邮票上的故事。
4.通过看图以及读图下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语文生活。
1.听故事讲故事。
(1)教师配乐讲故事,请学生注意听,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试着与同组的小伙伴讲一讲。
(3)教师提示:
①天马怎么会跑到石壁上去的呢?
②九匹马怎么会跑到人间来的呢?
③玉皇大帝派谁去找马?他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
(4)学生在班上讲,评选故事大王。
2.我们班的邮票展。
(1)了解学生既有的情况。
(2)在班内办一期“邮票展”,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的邮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经典)10-10